?

奈達和塔伯翻譯理論評介

2019-10-21 07:10鄧木蘭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8期
關鍵詞:翻譯理論

鄧木蘭

【摘要】:奈達和塔伯在他們合著的《翻譯理論與實踐》一書中,論述了什么是翻譯,以及翻譯的本質是什么等問題。兩位學者的觀點在國內外翻譯領域頗有影響。本文旨在通過介紹他們主要翻譯理論,評價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指導翻譯工作者合理運用其理論。

【關鍵詞】:奈達和塔伯 翻譯的本質 翻譯理論

一、引言

尤金·A·奈達(Eugene A. Nida)是美國的語言學家、翻譯家、翻譯理論家,被譽為“西方翻譯理論之父”。在中國的譯介中,他也是影響力最廣,翻譯理論被引用得最多的西方翻譯理論家?!斗g理論與實踐》由奈達和塔伯(Charles R. Taber)合著,但學界很少提到后者。事實上,塔伯出生于法國,曾進入哈特福特學院基金會學習,研究桑戈語,獲該基金會的語言學和人類學方向的碩士和博士學位,此后一段時間在美國圣經公會供職,期間主要成果之一就是與奈達合著的《翻譯理論與實踐》一書。

二、奈達和塔伯對翻譯的定義及其主要的翻譯理論

1、在《翻譯理論與實踐》第二章的開篇,奈達和塔伯寫道:“翻譯旨在用接受語自然而又對等地再現源語信息,意義優先,風格次之?!边@句話既是給翻譯下定義,回答什么是翻譯,也是闡明翻譯的本質,強調翻譯的根本目的。

在奈達和塔伯看來,“再現信息”是翻譯的根本目的,舍此而求其他,從根本上說譯者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比如希伯來語里面有一條成語,逐字翻譯成英語是bowels of mercies,但英語中的bowels of mercies并沒有再現希伯來語中那條成語的意義,要再現這一成語的信息內容,就不能簡單的字面翻譯然后將詞語組合在一起,而是要再現成語的意義,英語tender compassion表達了這一成語的意義,再現了它的信息內容。

譯者應該力求“對等”(equivalence)而不是“相同”(identity)?!皩Φ取笔侵冈诜g中,譯者必須力求“意義切近,而不是相同”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還是以另一種方式強調要再現源語的信息,而不是保留其形式。

“自然”是說譯者應該努力避免“翻譯腔”(“translationese”),在語法和風格方面不流露絲毫生硬或奇特的痕跡(any trace of awkwardness or strangeness),也就是說“理想的譯文看上去不像是翻譯”,這一觀點與十年之后我國的錢鐘書先生在其《林紓的翻譯》一文中所說的“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以及“譯本對原作應該忠實得以至于讀起來不像譯本”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意義優先,風格次之”,是說信息的內容至關重要,在意義和風格很難同時求得對等時,意義享有優先地位。意義是信息的內容,換言之,信息的內容是意義。意義是語言表達的,語言的內容是意義。

與內容相比,風格居于次要地位,但也很重要,如詩歌就不能被當作散文去翻譯,而說明文不應該被翻譯成記敘文。奈達認為信息即語言,語言由兩個要素組成,一是意義,二是風格。意義是不包括風格的東西,風格是語言中意義之外的東西,是語言文字結構產生的特征,如通俗、典雅、簡潔、明朗、幽默、質樸、厚重,明快等等。漢語“飯,我吃過了”“我吃過飯了”“我吃了飯了”“飯,我吃了”“飯,吃過了,我?!钡葞讉€漢字組成的不同的結構都表示同一個意義——我吃過飯了,但是它們的形式,組合結構不同,就呈現出了幾種不同的“風格”。

2、按照奈達和塔伯給翻譯所下的定義,譯者在“內容與形式”、“意義與風格”、“對等與相同”、“對等與一般性對應”、“自然與形式對應”之間,始終面臨著兩難選擇。為了確保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能夠決定在每一組兩難選擇之間哪一個應該享有優先地位,必須建立某種帶根本性的原則。為此,奈達和塔伯建立了四大帶根本性的優先原則:1)上下文一致優先于詞語一致 2)動態對等優先于形式對應 3)語言的口頭形式優先于書面形式 4)讀者的需要優先于語言的形式。這四大優先原則反映了四種不同的觀點。其中,第四大原則包含了如讀者的年齡、性別、所受教育狀況和知識面在內的一系列復雜因素。從讀者類型的視角來分析翻譯問題,是奈達和塔伯討論篇幅最大、最深入的問題之一。

3、動態對等優先于形式對應?!靶问綄笔侵浮白g文所具有的一種特性,即用接受語機械地復制源文本的形式特征”。由于源語與接受語在結構方面存在差異,“一般情況下,形式對應會扭曲接受語的語法和文體模式,進而扭曲信息,給接受者帶來誤解,以及不必要的煞費苦心”?!皠討B對等”也是針對譯文所具有的性質而言,但與“形式對應”不同。在動態對等的翻譯中,“源文本的信息輸送到接受語中,接受者對譯文的反應與源文本的接受者對源文本的反應基本一致”,但由于文化和歷史背景的差異,這種反應不會完全相同。

奈達和塔伯指出:“通常,這種翻譯會改變源文本的形式,但只要遵照用源語作逆轉換的原則、轉換中的上下文一致性原則,以及用接受語進行轉換的原則,信息就得以保留,譯文就忠實?!痹谂袛嘧g文是否“忠實”于原文時,傳統的翻譯理論把重點放在信息的形式上,強調譯文的形式與原文的形式要對應,即形式對應優先于動態對等。奈達和塔伯則認為,應該把重點由形式對應轉向動態對等,考察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映,并把這種反應與源語讀者對原文的反應加以對比,也就是說,動態對等優先于形式對應。

三、奈達和塔伯翻譯理論的價值所在以及不足

1、合理性

首先,奈達和塔伯認為,讀者的需要優先于語言的形式,建議譯者在從事翻譯工作時,要考慮到譯文讀者的年齡、性別,所受教育狀況等來進行翻譯,也就是強調譯入語讀者的重要性。奈達和塔伯認為,翻譯的服務對象是譯文讀者或譯文語言的接受者,翻譯要是從讀者的角度,而不是從譯文的形式著手,這也就意味著引進另一個觀點:要看譯文能否為讀者所理解。林語堂先生在《論翻譯》一文中也提出“譯者對讀者的責任”的問題,他主張使用明白易懂的語言進行翻譯,“……或以佶屈聱牙之文餉讀者,而謂讀者看慣了此種文而不覺得,這實在是不明譯者對讀者之責任”。王佐良先生也呼吁“為讀者著想”,他說:“過去的翻譯原則似乎都是提給譯者遵循的,何妨換個角度,看看讀者關心的是什么,也許有兩點是讀者都會要求譯文的,即它應該可靠可讀”。

其次,奈達和塔伯的翻譯理論強調再現原文信息,奈達筆下的“信息”是具有意義的語言,要求譯文必須忠實于原文。信息的傳遞不是簡單的字與字,詞與詞的一一對應,而是要求翻譯工作者們對譯文進行適當的修改,從而使譯文接受者能夠明白易懂。這同時也給出了翻譯的評判標準,即譯文要易于理解并且忠實于原文。

總之,奈達和塔伯的翻譯理論,以語言學理論為指導,對翻譯的基本問題作了深入探討,為翻譯研究注入新的思想,在中西翻譯界產生了較大影響。

2、局限性

首先,兩位學者的翻譯理論主要是針對《圣經》翻譯的,他們所提出的原則和方法不一定適用于其他形式的翻譯。例如,語言的口頭形式優先于書面形式的原則對《圣經》翻譯尤為重要,但要是放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上,那就不一定都行得通了。文學作品屬于藝術的范疇,藝術需要讀者自己去感悟,每個人對藝術的感悟都會是不一樣的,在翻譯藝術作品時,如果按照奈達和塔伯所說的那樣為了追求譯文讀者的反應一致去進行翻譯, 那這樣又該依從哪位讀者的感悟去翻譯?這么做可能不僅會導致文學作品的美感丟失, 還會因為文化差異而導致不必要的誤解。因此, 奈達和塔伯的翻譯理論也有其不足之處。

第二,奈達認為,譯文質量的好壞,評判標準乃是讀者對譯文的反應。把原文跟譯文讀者可能出現的反應進行對比,觀察二者的反應是否相似。翻譯應將讀者因素考慮在內,才不會產生對牛彈琴的譯文。將讀者考慮在內固然是好的,可是我們卻無從比較原文讀者和譯文讀者他們的反應。由于語言是文化的產物,當原文讀者和譯文讀者處于完全不同的文化之中時,原作中的“原滋原味”在譯文中就是不能夠傳達出來,也就沒有比較二者反應之說了。所以由此看來,奈達和塔伯的動態對等理論還有所欠缺。

四、結論

奈達和塔伯的翻譯理論為翻譯研究領域開辟了一片新的視野,跳出傳統的直譯,意譯的翻譯方法,給出一套全新的翻譯標準,但同時也存在沒有考慮周全,需要繼續改進的地方。因此,翻譯工作者在使用該翻譯理論時,要注意該理論的使用范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參考文獻】:

【1】 頓官剛,2011,《西方翻譯理論文獻選讀》[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 徐志偉,2013,奈達主要翻譯理論評介[J],《遼寧學報》(02):18-19。

【3】 李田心,2015,奈達翻譯定義及其合理性[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08):43-46。

【4】 張赟嬌、張軍,2018,淺談尤金·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價值與局限[J],《安徽文學》(09):114-115。

猜你喜歡
翻譯理論
談談翻譯史的研究方法
翻譯批評與翻譯理論建構
試析翻譯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
淺議許淵沖之文學翻譯理論
再談文學作品的可譯性
從“動態對等”的視角探討英語習語的理解與翻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