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課堂還原回生活中去

2019-11-14 11:30朱遙遙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9年24期
關鍵詞:朗讀共情

朱遙遙

【摘 要】一直以來,許多課堂都是以教師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而難以生成學生自己的真實、有效的學習活動,從而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學生學習被動甚至喪失學習興趣。筆者認為突破以上困難需要展開以學生為主,并建立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課堂。依靠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學習調動學習興趣,學習中帶動學生共情理解,更好幫助學習。

【關鍵詞】課堂教學聯系生活;共情;朗讀

【中圖分類號】G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4-0058-01

語文課程學習一共有五個學習領域: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以及綜合性學習。但其實關于語文課程學習遠不止這五個學習領域,許多語文教學都是在課堂上完成的,從而導致許多語文學習停留在表層。語文課怎樣才算真正的成功?其實,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墩Z文課程標準》正是體現了這樣的理念,其指導下的語文課程是開放的、面向生活實踐的,這種語文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而應延伸到整個生活。

很多學生在課堂上能很好的鞏固知識,但是在生活中、寫話習作中卻不能很好的運用。在中高段學習中,有些學生的習作甚至已經出現了無內容可寫或是內容過于假大空。為了預防學生到了低高段寫的作文出現想象力缺失、成人化傾向、無實用性的困境,培養學生勤于動筆、樂于表達,實現寫話、習作成為學生精神世界的抒發口尤為關鍵。平時在課堂學習之余,如何將所學很好的鞏固,需要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與觀察力進行靈活運用。在進行《動物兒歌》的教學時,進行小詩的特殊結構教學。

為了拓展學生對“誰在哪里干什么?!钡木涫竭\用,我利用上午的大課間時間,讓學生去尋找操場上“誰在哪里干什么”并進行簡單的寫話練習。

將語文教學和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解除了語文教學傳統固定思維的束縛,拓寬了教學的廣度和深度,讓語文教學連接真實而又豐富多彩的生活,有時對語文教學的一種繼承與發展。

其實語文教學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一味的只在課堂上學習語文知識,是一種枯燥、零散的學習。這樣的學習只會將學生的思維局限在一寸天地,而語文的教學是要展現學生的“學”的結果,而非教師教的藝術。只有充分利用生活資源,才能將語文知識學以致用。我在進行一年級《四季》:“草芽尖尖,他對小鳥說:‘我是春天?!钡姆抡f練習教學。

由于學生一直無法正確區分四個季節有哪些代表性事物,所以仿說時頻頻出錯,產生了荷花與春天、菊花與春天等錯誤搭配。久而久之,訪說練習不僅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還是學生的自信心備受打擊。這時我看見一個女生的桌子上放著一個橘子,于是我就順勢引導:“同學們,秋天來到了我們的教室。不信,你看——”我出示了可愛的橘子,“你能不能學做小詩人,像書上那樣,來寫一首小詩呢?”這個時候,學生們茅塞頓開。他們的小手如雨后春筍般舉了起來。學生A說:“橘子黃黃,它對小朋友說:‘我是秋天”,學生B說:“橘子圓圓,它對秋風說:‘我是秋天?!薄壹皶r表揚了他們:“他們都是小詩人,和小作者寫得一樣美。你還能再我們校園中找到哪些秋天的小精呢?”孩子們的情緒調動起來了,整節課的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正是讓語文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課堂教學往課外深展,讓課內外的教學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聯成一體,才能使學生學有所得。

學生的學習單單與生活相聯系還遠遠不夠,需要學生聯系生活展開共情體驗。尤其是在朗讀教學時,通過學生的共情往往能使朗讀教學事半功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崩首x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多樣的朗讀能夠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審美樂趣,將生活過成詩意語文。只有讀出樂趣,讀出感悟,讀出共鳴,才能算是真真正正讀懂了文章,在生活中才能靈活運用。在學習《池上》這篇課文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人對小娃天真活潑的喜愛之情,在課堂學習活動中,我請學生自己演一演古詩中的故事,并請了兩組學生在講臺上演一演小娃偷采蓮的畫面。學生通過自己的演繹理解人物形象,明白了作者的心情。從而在朗讀《池上》的時候能自然而然的帶有自己的見解去有感情朗讀,而不是一味的枯燥朗讀。

低年齡段的學生他們的世界觀在慢慢形成,因此對于很多事物沒有接觸到,尚在理解的階段。在進行朗讀時,往往會依據教師的片面要求去朗讀,使得朗讀缺乏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從而導致學生朗讀過程中,容易出現刻板、拖長音、錯誤斷句、朗讀感情不符等現象。低年級的學生會用自己的眼睛來接觸事物、看待世界、了解世界。這決定了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應多運用直觀教學手法,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幫助朗讀。譬如在進行部編本二年級下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教學,學生對于“泥濘”、“年邁”、“荊棘”此類接觸較少的詞語,無法理解,致使學生預習課文以及初讀課文的時候,無法理解這條小路的特點,朗讀時易讀錯,且感情平淡。于是我出示了“泥濘”、“荊棘”的圖片。

學生看到圖片以后,腦海中形成一定的認知,在朗讀上能夠帶出路難走的情緒。學生通過品詞品句,對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從而獲得一定的閱讀感悟,以此達到共情,使得朗讀能力和語文鑒賞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參考文獻

[1]《“1+x”聯讀:小學語文課程新教學》.

猜你喜歡
朗讀共情
共鳴與共情
共識 共進 共情 共學:讓“溝通之花”綻放
縣域教師培訓管理中如何實現共情
構建校園英語文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語文教學必須加強朗讀訓練
以“讀”為橋 走進文言文的天地
小學語文教學的新步伐
談談朗讀在文本解讀中的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