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分析

2019-11-26 14:12張曉梅
名師在線 2019年32期
關鍵詞:文學作品教師應小學生

張曉梅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東關民族小學,甘肅武威 733000)

引 言

在語文學科中,閱讀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學生的閱讀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良好的閱讀能力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領會文章中的深層次含義,也能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印象。一個人的文學素養離不開積累,小學語文學習作為學生學習漢語的基礎階段,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以后的生活、學習乃至工作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習語言類知識往往需要學生進行大量自主閱讀,學生只有讀懂了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才能真正掌握語言知識[1]。因此,小學生學習語文,必須從提升閱讀能力做起。下面筆者就來具體分析有效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方法。

一、激發學生對文字閱讀的興趣

(一)在教學中設置懸念,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常沿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教學內容照本宣科,教學方法比較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調動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欲望。學生缺乏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往往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先轉變教學觀念,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在閱讀活動中注重對課堂氣氛的調動,通過多種教學方法來提高閱讀活動的趣味性。

在教學過程中,影響學生閱讀興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閱讀內容缺乏懸念。機械式閱讀很難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長此以往,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會讓學生對語文閱讀產生抵觸情緒。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時,應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為文章故事設置懸念,通過懸念來激發學生對故事發展的好奇心,引導學生閱讀文章。這樣就能真正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找到了心中的答案,了解了故事結局,會產生一種滿足感,久而久之就使學生在閱讀中找到了樂趣,以更飽滿的熱情自主完成閱讀[2]。

例如,教師讓學生完成對比爾·蓋茨小時候故事的閱讀訓練,閱讀訓練開始前教師先向學生提問是否知道比爾·蓋茨是誰。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為學生簡單介紹比爾·蓋茨的成就,讓學生對故事的主要人物形成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師再次提問學生,想不想知道比爾·蓋茨為什么會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他小時候是否與我們有所不同。這樣會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在此基礎上,教師開展閱讀訓練,讓學生通過閱讀自己尋找答案。學生完成閱讀后,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而達成本次閱讀教學的目標,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二)設定閱讀情境,提升故事的帶入感

傳統的講授式教學讓閱讀教學始終處于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教師成為教學中心,學生很難融入文章情境中,大大限制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一味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滿足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與教學經典語句,導致學生只能單純地記憶教師講授的內容,不能真正通過閱讀提升自己對文學知識的認知,難以達到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從主體地位轉變成引導者,引導學生獨立完成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師應根據每篇文章的特點,在閱讀教學開始前,向學生介紹故事的創作背景,為閱讀提前設置情境基調。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潛意識里對文章內容產生一定印象。在此基礎上開展閱讀,學生很容易被帶入閱讀情境,能讓閱讀過程變得有趣。學生可以結合文章的創作背景,獨立思考文章中更深層次的含義、情感等。通過這種方法,不僅可以達到閱讀訓練的目的,而且還能讓學生逐漸形成自主閱讀意識。當學生完成閱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鼓勵學生根據個人想法,說明本次閱讀的文學作品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通過總結闡述,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文章的印象,而且還能在表述中積累自信心,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學生通過多次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獨立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激發對閱讀的興趣,進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提升閱讀能力。

(三)結合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對閱讀產生更強烈的欲望。一些文學作品已經被加工成影視作品,如《西游記》《三國演義》等,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影視作品的精彩片段,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文學作品的故事梗概,激發學生想要詳細了解影片中故事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相關名著,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當學生尚未養成閱讀習慣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布置簡單的閱讀任務,如給學生提供某名著中的經典章節,讓學生在課外完成閱讀,在下次閱讀教學時,讓學生簡單分享讀后感,教師從旁指導、補充。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逐漸養成閱讀習慣,在閑暇時間自覺地閱讀文學作品,使學生不斷積累文學知識,形成良好的文學素養,不斷提升閱讀能力[3]。

二、注重閱讀習慣的養成

(一)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推薦適合的讀物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往往需要閱讀大量的讀物,這就需要教師注重對學生的引領。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學生推薦感興趣的讀物,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這些讀物中包含了大量的小故事,故事內容充滿童趣,也充滿美好幻想,十分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提升想象力,書籍中簡單的闡述方式、表述方法也容易讓小學生理解、學習,長此以往就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二)組成閱讀興趣小組

每名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喜愛的文學作品類型也有所不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發組成閱讀興趣小組,每個閱讀興趣小組可以根據組員的興趣選出相同的文學作品類型,圍繞這個類型進行課外閱讀和討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在討論中增進感情,互相激勵,進而讓更多的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定期開展小組討論活動,讓小組與小組互相介紹文學作品、讀物,朗讀每個小組近期的讀后感。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教師也能在學生的講述過程中掌握學生近期的學習效果,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閱讀教學。

結 語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轉變傳統死板的教學模式,在閱讀教學中加入更豐富的元素,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產生閱讀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自主地完成閱讀,進而在閱讀過程中逐漸提升語文閱讀能力。

猜你喜歡
文學作品教師應小學生
當文學作品扎堆影視化
“雙減”政策下教師應做好高效課堂的踐行者
為什么文學作品里總會出現“雨”
他是一個了不起的小學生
高中文言文教學芻議
教師應如“水”
文學作品與數學
我是小學生
文學作品與數學
生物教師應如何進行創新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