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關鍵問題的落地思考

2020-01-05 05:39呂良棟
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 2020年12期

呂良棟

摘? ? 要:教學關鍵問題是落實課程標準,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載體。對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關鍵問題的落地思考,可從“長城——見證中國歷史”這節知識拓展性課例的學材編寫意圖加以說明:一、時間與空間的結合;二、文化與文明的交融;三、延續與變遷的傳承。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關鍵問題;落地思考

歷史與社會教學關鍵問題是指歷史與社會課程實施過程中,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而需要研究解決的最關緊要的學科重點和學習難點問題。[1]但在課堂中,教師對教學關鍵問題的落地存在著困惑,主要表現為:一是重“教書”輕“育人”;二是重“現象”輕“本質”;三是重“形式”輕“內容”。[2]基于上述事實,筆者從“梳理人類歷史演進的基本脈絡和主要階段,知道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趨勢,說明(認同)統一始終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這一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學關鍵問題入手,談其落地的思考。首先,此教學關鍵問題的落地需要立足于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脈絡上,展示中原農耕文明和周邊游牧文明在不同時空中的碰撞與交流,認識到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中華民族都在逐步交融,中華民族逐漸統一且多元,中華民族內涵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豐富,一脈相承,延綿不絕,從而讓學生從內心認同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谏鲜鱿到y解析,如何編寫有效的學材讓其落地,更好地為學生能力發展服務?筆者結合“長城——見證中國歷史”這節知識拓展性課例的學材編寫意圖加以說明,具體思考如下:

一、時間與空間的結合

“時間與空間”是歷史認識的出發點。它由主(人類)客(自然、社會等)體發生、發展的時序與地域界定,是記載和認識“過去發生的事”的坐標軸,既包括“過去發生的事情”的具體時間空間,也包括宏觀層面時序(如“綿延”“歷史線索”等)和地域(如“國家”“社會”等)[3]21。就該節課而言,“時間與空間”則是學生梳理中國古代基本脈絡和主要階段的有效載體。因此,在“長城——見證中國歷史”一課的學材編寫中,筆者以“時間與空間”為出發點,以長城這一具體歷史文化事物為載體,向學生展示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和主要王朝演變階段,以凸顯中華民族的綿延不絕。

活動1:閱讀《史記·楚世家》《萬里長城的歷史興衰與輝煌再創》對長城的歷史記載,讓學生結合史料探究。

有人說:“長城是世界上修筑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軍事防御工程?!蹦闶欠褓澩??請結合材料加以說明。

史料一:“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筑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余里,以備楚?!?/p>

——《史記·楚世家》

史料二:據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筑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筑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

——《萬里長城的歷史興衰與輝煌再創》

活動2:結合歷代王朝長城和中國疆域變化圖(下圖為秦、漢、明、清),讓學生觀察不同歷史時期的長城和中國歷史疆域的變化。

學生通過閱讀文字史料和歷史地圖,開展史地綜合的探究性學習,可以充分感受到,最初作為軍事防御工程的長城之所以能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從時間維度來說,長城記載著從春秋戰國到清朝的歷史,是延綿2000多年中國歷史的見證者;從空間維度來說,長城的修建和延伸又見證著中原農耕文明的開疆拓土,中華民族疆域版圖的不斷拓展。在這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維的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于長城的地理走勢和歷史變遷,中國古代王朝演變及疆域的變化,中華民族的延綿不絕等有了更綜合、深刻的認知。學生一方面從地圖中獲取信息,以地理的視角認識歷史現象,在識讀地圖中獲得空間感知和綜合思維的能力;另一方面以史料為證據,培養證據意識,使史實建立在充分的證據基礎之上(史由證來),使學生形成歷史意識。[2]5

二、文化與文明的交融

“文化與文明”是指歷史認識的內容。這里的“文化”,是指人類有意識地作用于自然和社會的一切活動過程及其結果;“文明”是“人類所創造的偉大成果,它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既有政治的,也有經濟的,文化的等等”。[3]21-22

從本節課的學材編寫來說,要認識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勢必要認識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原農耕文明和周邊(特別是北方)游牧文明的交流,并逐漸走向多元一體的過程。而長城正是這兩種文明的地域分界線,成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形成過程的最好見證者。由此,筆者以“文化與文明”為對象,通過展示微觀歷史文化現象,讓學生在辯論的項目化探究中感悟到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

活動3:閱讀四則出現于長城周邊區域不同時空的文化現象圖文相關史料,讓學生探究:有人認為長城是“民族封閉的象征”,也有人認為長城是“連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你贊同哪一觀點?請結合史料加以說明。

史料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鮮卑語,統一使用漢語;改穿漢服,改用漢姓,尊崇孔子。

——《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教科書》(八上)

史料二? ?北宋大詩人蘇轍曾提到自己出使遼國時,過古北口,見到了很多混居的漢人進行農耕生產,仍可以講漢話,但是在服飾上已經明顯地有了契丹風味。

——《全遼詩話》

史料三? ?明朝張家口(長城)一帶蘇杭的綢緞鋪……雜貨鋪,各行交易,鋪沿長四五里許……隨處可見蒙古商隊,攜帶貢馬和各種皮張數以萬計。

——《茶葉之路》

史料四? ?嘉峪關(長城關隘)魏晉墓磚壁畫

學生在這一學習環節中,以長城是“民族封閉的象征”還是“民族交往的紐帶”這一思辨性的問題為載體,開展辯論學習,并借助直觀形象的微觀圖文史料,通過閱讀、比較、分析和處理歷史信息,可以認識到長城雖然最初作為中原農耕文明的軍事防御工程(詳見“時間與空間的結合”),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長城周邊卻有著如采桑、漢話和絲綢等中原農耕文明的文化現象;也有著如牧馬、皮張和契丹等游牧文明的文化現象。兩種文明形態在歷史長河中無論是處于戰爭還是和平、割據還是統一時期都在頻繁交流。這種交流不僅僅局限于物品、經濟和生產方式等物質方面,還在于如同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遼國的契丹人和漢人逐漸融合等文化方面,直到最后北魏鮮卑文明和遼國契丹文明都完全融入中原農耕文明之中。從中可以感悟和認識到:1.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游牧文明具有差異性和互補性;2.長城雖是民族差異的界碑,但因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向心力和凝聚力,長城又成為了民族交流的重要紐帶。

因此,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形成是不受政權的短暫割據所限制的,中華民族延綿不絕的輝煌歷史是由多民族共同締造的,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是歷史發展的主流。這主題辯論學習過程有助于學生形成歷史意識和家國情懷等學科核心素養。

三、延續與變遷的傳承

“延續與變遷”是指歷史認識的目的。它是對蘊含在“過去發生事情”背后人類及其社會本質和發展規律的描述:人類的各類文化、各種文明均由古至今單向發展,既有對上一階段成果的繼承和延續,也有變化和發展。[3]22

在本課學材編寫中,筆者主要是結合近現代長城發展史讓學生認識長城內涵的延續與變遷,從而讓學生對于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發展有進一步的認識,使長城的精神內涵得以豐富和傳承。

活動4:學生觀看“長城抗戰”的小視頻,思考長城為什么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活動5:閱讀習近平主席2017年新年賀詞節選,感悟當代同樣需要“長城精神”。

史料:上下同欲者勝。只要我們13億多人民和衷共濟……大家擼起袖子加油干,我們一定能夠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我真誠希望,國際社會攜起手來……把我們這個星球建設得更加和平、更加繁榮。

——節選自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新年賀詞《初心筑長城? ?圓夢再長征》

通過播放《長城抗戰》這一視頻探究學習環節,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長城內外是家鄉,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在抗戰中覺醒,民族團結共御強敵。由此,學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長城從最初的軍事防御工程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多元文明互相交融的見證者(詳見“時間與空間的結合”和“文化與文明的交融”),再成為中華民族抵御外敵入侵,中華民族大統一的精神象征。最后,通過習近平總書記新年賀詞,讓學生感受到在當代同樣需要“長城精神”,長城精神為當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樣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這就要求學生從大歷史觀的維度來認識:中華民族不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需要團結統一,統一始終是中華民族的主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各民族團結共同創造。而長城從“防”到“融”再到“神”內涵的延續與變遷正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形成的歷史見證者和傳承者,是中華民族逐步走向統一,邁向復興最好的詮釋。以長城見證中國歷史發展規律,以小見大,古今綜合,立意高遠。這可以更加形象化地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其綜合思維和家國情懷學科核心素養也得到了鍛煉。

綜上所述,有效解析教學關鍵問題、編寫符合學科核心素養的學材是教學關鍵問題能夠落地,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們也需要認識到:不能僅僅依靠于一節或者幾節課就把某教學關鍵問題徹底落實,如同本文這一教學關鍵問題,它是需要跨越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時空維度,在縱橫中國古代史、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大單元規劃、小課堂設計、系列化實施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才能使該教學關鍵問題真正落地,讓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得到真正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牛學文.從學科核心素養到歷史與社會教學關鍵問題[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6(4):14.

[2]牛學文.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關鍵問題及其解決策略研究[J].教育參考,2020(3).

[3]方美玲.歷史學科范疇及其教育價值[J].歷史教學,2018(7).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