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歷史課堂改良策略淺析

2020-01-11 01:11張建明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12期
關鍵詞:學習效率高中歷史核心素養

張建明

【摘要】歷史的學習是一門學習故事的課程,在這一門課程中,學生理應總結到許許多多有重大意義的知識,從而在今后的生活不斷地反思自身。著重闡述核心素養,談高中歷史課堂的改良策略,從而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核心素養 高中歷史 學習效率

一、注重細節化教學,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對于歷史這一門文科類的學習而言,更多是和文字打交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有一個嚴謹的思維方式,同時也需要緊扣細節來分析由某一個點是如何得到的答案。學生學習到的許多知識都是由教師們充分備課出來講課的結果,因為在考綱里面有些內容是不考的,所以教師也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進行詳略的講解。隨著新課改的到來,對學生的歷史學習的要求變高了,不僅要讓學生準確地回答某一個事件的意義,還需要去記住許許多多的小細節。而歷史事件細節的滲透就體現在平時教學課堂的主要內容,歷史教師們需要注重細節化的教學,在保證學生能夠對書本內的知識完全理解消化后,再進行課外的延伸,從而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在學習近代史和抗日戰爭過程中,對于8年抗戰和14年抗戰這兩個時間點的選擇是如何來的,需要對學生仔細講解。8年抗戰是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開始的,這是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來的時間節點。而歷史上后來又改為14年抗戰,這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的,這只是局部的抗日戰爭。所以,后來的歷史對于抗日戰爭的時間選擇,歷史上是承認后者,1931年開始??箲饡r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14年抗戰。

這場戰爭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這是政府私下主導的局部抗戰的開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抗戰之說。但期間6年,中日雙方出于各自原因,始終控制戰爭規模沒有擴大到國戰。關于這兩個時間節點的爭議,教科書中也進行了演變,而考綱上的內容正是承認1931年14年抗戰。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清楚的認識到二者之間的區別,兩者又代表著什么樣的事件,在這其中又發生了什么樣的事情?教師在課堂上都會詳細地一一道來。具體講一些事件發生的小細節,可以讓學生對這一事件印象深刻。

每個歷史事件都有其發生的獨特意義,而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的思考這其中發生的意義。許多事件都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是什么成就了這種趨勢?學生必須要有自己的思考。教師在課堂講解知識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歷史的真實意義,然后從具體的某一個點進行分析,來引導學生以這樣的思維方式去思考歷史的大事件。從而在教學的課堂上是學習歷史的效率越來越高,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

二、拓寬教學方式,增強歷史學習的課堂氛圍

在進行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容小覷,其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要起到知曉的作用,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對他們的參與、思考方向及與課程的聯系等做出針對性的引導。這也是教師對歷史課堂做出宏觀調控的需要。二是教師不能對學生進行過度的干預,在課堂上對學生過度的掌控,會阻礙學生思路的有效打開,使學生總是不自覺地跟著教師意愿進行發展,教師放任學生不管與管控太嚴都是對高中生不負責任的體現,教師一定要掌握好相應的度,對不同學生狀況進行掌控,并且結合自身實踐經驗做出調整。

在學習甲午中日戰爭過后,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進行戰爭的對比,因為鴉片戰爭和第2次鴉片戰爭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前發生的。其中二者事件中有許多可比性,通過引導和比較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去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目的、意義,還有一個過程以及簽訂相關的條約過后的國家現狀。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情境,教學應用方式的學習過程中,需要注重教師的相關引導作用。

在學習各國宗教知識點的時候,教師需要考慮到宗教這一部分,本來知識點就比較繁榮復雜,同時對于考試的要求,這一部分不太高。所以說教師要結合學生考試要求的考點進行課堂引入學習,自然而然對于本國的佛教可能會著重一些,世界上其他的宗教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記住一些重要的要點就可以了。所以,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考慮到知識點的難易程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拓寬歷史課堂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感受到歷史課堂學習的魅力,對于高中生而言,學習歷史不僅僅只是應付考試,這更是提升自我的一種方式。而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更是對一個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驗。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教師們能夠在教學課堂上運用的外在媒介越來越多,信息化的觸屏電腦,還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音頻視頻的教學方式,都能夠使歷史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在高中歷史課堂上,學生主要是學習歷史的真正內涵,但一些多媒體的學習滲透,也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歷史課堂的趣味性。

三、有效運用教學情境,提升歷史教學質量

在進行歷史的教學過程中,要保證創設的每個情境都具有意義,不能對教參上的情境簡單復制,如在講授“大一統漢朝”相關歷史知識時,可以設計諸子百家給漢朝天子獻計策的情境,讓學生分別代表諸子,再選擇幾個同學演漢朝的大臣與統治者,讓他們進行討論,其目的就在于介紹漢初為什么會選擇道家的治國思想。這種教學方式效果明顯,使學生記憶更加深刻,還可以促進學生對諸子百家相關思想的復習,自然而然地進行了復習工作,每個情境都要目的明確否則就是無效的,缺乏意義的教學情境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

歷史的學習是文科的學習,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尚且要講述一篇文章的情經過,結果,更何況是歷史這一門知識點前后都相關的一門課程。對于情景教學創設目的,需要做出明確的定義,以及角色的分工需要落實到每個人的身份上。就當同學來參入到這個情景模擬的過程中,除了書本上學習到的一些死知識,學生還可以去學習到更多有用的知識點。

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大多數時候都要運用教學情境進行歷史知識點的滲透,那如何有效運用教學情境,就是教師們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情境教學的成功與運用需要通過真實案例來體現,而不只是簡單的定義。例如,在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中,有些國家參與了,有些國家參與不上。對于參加的這些國家,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每一個學生去扮演一個國家。因為這些國家都有一定的本國特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中,獲勝國和落敗國會有不一樣的展現。通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過后,來模擬獲勝國和落敗之間的狀態對比,學生就能夠去理解到在戰爭的過程中,每一個國家所能展現出來的現狀。

能運用這樣的教學情境,不僅僅是使學生能夠了解到更多的知識,同時也能夠提升歷史教學的教學質量。要根據情景教學方法適應的范圍和特點來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必要時,也可以采用傳統說教式的方式,只要是能夠更好地體現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四、結語

在培養歷史學習的核心素養下,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需要進行一定的改革。高中歷史課堂的學習需要有一定的高效性,學生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想出最優的解決方案,能夠對一些問題的解答了如指掌。對于歷史這一門學科,學生也需要培養各種各樣的思維方式,從而來應對這千變萬化的歷史題型??偠灾?,歷史課程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需要在慢慢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劉俊利.基于課程目標的中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概念、淵源與內涵[J].歷史教學,2016,(05).

[2]陳超.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與培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01).

[3]常珊珊,李家清.課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養體系構建[J].課程·教材·教法,2015,(09).

猜你喜歡
學習效率高中歷史核心素養
討論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基于二維碼技術的多媒體學習效率分析研究
高中歷史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
高中歷史的學習感悟
包產到戶與包干到戶——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商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