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辨正五章示

2020-02-28 11:53李靜
長安學刊 2020年1期
關鍵詞:評介老子文本

李靜

摘要:《老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一部哲學著作,這部經典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版本。版本不同,文字上往往會有出入,文義解釋也會隨之有所偏差。本文即選陳鼓應先生《老子今注今譯及評介》中的五章作為基礎,參之以相關出土文獻,試對其文本進行辨正,以盡可能探索文本原貌。每章先列原文,再對有疑處進行逐條辨析,后列出辨正后的文本。

關鍵詞:《老子》;辨正

文章編號:978-7-80736-771-0(2020)01-099-03

王國維先生曾提出二重證據法“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以出土文獻資料與傳世文獻資料相互對比印證,來考證記載古代歷史文化的文獻資料,這是從事學術研究的重要方法。魏晉以來,《老子》傳本便已眾多,比較流行的是王弼本、河上公注本。唐初,傅奕得到漢初古本,對道德經進行校訂,成道德經《古本篇》(《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后清代學者校訂《老子》時,所能依據的舊本以唐碑、唐卷為最古,尚未見到唐代以前的寫本。新中國成以來,隨著考古事業的興起,一些重要的文獻資料得以相繼出土。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又出土簡本《老子》甲、乙、丙本,出現了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老子》版本。這些地下材料的出,無疑對研究《老子》一書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可以運用這些地下古本來校訂現世所傳之本,以盡可能得還原《老子》一書原貌。

本文即以陳鼓應先生《老子今注今譯及評介》的文本作為基礎,以丁原植先生《郭店楚簡老子釋析與研究》、高明先生《帛書老子校注》、樓宇烈先生《王弼集校釋》、陳錫勇先生《老子釋疑》為參照,對《老子》的第十章、十七章十八章、三十八章、五十六章進行對比辨正,主要以文本為主,文義不作為主要討論內容。每章先列原文,再對有疑處進行逐條辨析,后列出辨正后的文本。如下:

一、第十章

《老子今注今譯及評介》中,此章內容為: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合,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本章簡本無存,帛書甲本損毀多處,主要以帛書乙本進行辨正。如上七句,第一句與第三句與帛書本一致。第二句中“能如嬰兒乎”按帛書甲、乙文本,此處衍一“如”字,應更為“能嬰兒乎”。第四句“愛民治國”帛書甲本缺失,帛書乙本亦為“愛民治國”。但,對比帛書甲、乙兩個版本時發現,帛書乙本中為避漢高祖劉邦之諱,將“邦”字一律改為了“國”字,據此,為盡可能還其原貌,此句應更為“愛民治邦”:“能無為乎”在帛書乙本中為“能無以知乎”,而后世傳本多為“能無為乎”,概因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此句下稱“愛養萬民,臨理國政,能無為乎?當自化矣?!靼兹缛账恼?,猶須忘功不宰,故云能無知乎?”故后世據玄宗注本改作“能無為乎”,這里依據帛書本更正。第六句“能無知乎”,同因御注而改,今按帛書乙本訂正為“能無以知乎”。第五句“天門開合”,帛書乙本作“天門啟合”,概后世為避漢景帝劉啟之諱而改為“開”字,今訂正。最后一句“為而不恃”,帛書本并無此句,當為衍文,為后世傳抄過程中所加。綜上,第十章文本應為: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邦,能無以知乎?天門啟合,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二、第十七、十八章

《老子今注今譯及評介》中,此章內容為:

(十七)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十八)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臣。

將兩章放在一起,是因為在楚簡本第十八章前有“故”一字,可推見該文與前文存在某種承接關系,故此處與十七章合并討論。第十七章“親而譽之”一句,楚簡本、帛書本皆無“而”字,當為傳抄過程中的衍文?!叭琛弊謶獡啽九c帛書本改作“侮”。關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此處與王弼本同,而楚簡本與帛書本皆為“信不足,安有不信”,“安”作“乃、于是”講,后第十八章,楚簡本也有三處出現了“安”字:“故大道廢,安有仁義;六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混亂,安有正臣?!鼻昂蠖斡谐薪幼饔?,句式應相同,則此處以楚簡本與帛書本為是?!肮Τ墒滤臁币痪?,楚簡本為“成事遂功”,帛書本為“成功遂事”,蓋事先成而后有功,當從楚簡本?!鞍傩战灾^:我自然?!币痪?,“百姓皆謂”四字,楚簡本與帛書本同為“而百姓日”,故據以改之。第十八章中,有一處值得注意,即帛書甲、乙本皆有“智慧出,安有大偽”一句,而楚簡本無。陳錫勇先生認為“本章‘大道廢,安有仁義,‘六親不和,安有孝慈指涉尚仁義為之者?!腔鄢?,安有大偽,‘邦家混亂,安有正臣指涉尚禮為之者。是四者交錯成文,是不可缺一也,而郭店楚簡《老子》奪‘智慧出,安有大偽句,是抄漏,當據帛書甲本補?!边@是在結合帛書本的基礎上,從文義解釋角度出發對此章文句進行的填補。這樣填補在句式上也較為完整,“大道廢”“智慧出”為兩句三言,“六親不和”“邦家混亂”為兩句四言。故以陳錫勇先生之說為是,加以訂正。另外,十八章末句“有忠臣”,依楚簡本更為“有正臣”,不構成文義歧解。綜上,第十七十八章文本應為: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悠兮,其貴言。成事遂功,而百姓日:我自然。故大道廢,安有仁義:智慧出,安有大偽:六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混亂,安有正臣。

三、第三十八章

《老子今注今譯及評介》中,此章內容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云去彼取此。

本章楚簡本無存,據帛書本對比時,發現帛書本在多處出現語氣詞“也”,這里據帛書本補上脫失的“也”字。據帛書本,文中的“愚之始”的“始”,更為“首”、“處其厚”“處其實”之“處”改為“居”,末句去掉衍文“云”字,這些校正皆不構成文義歧解。這一章的校訂重點在于前兩句:

關于“上德不德”,陳錫勇先生在《老子釋疑》第三十八章中稱:“春秋至漢文獻‘德、得通假”。從句法層來看,第一個“德”為名詞,第二個“德”為謂詞,那么,后一德字當為“得”之通假,后一句“下德不失德”中第二個“德”亦為“得”之通假。

關于“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一句。此處傅奕本、嚴遵本、范應元本“無以”皆作“無不”。相同的句式,在《老子》文本第四十八章也出現過,楚簡《老子》乙本第四十八章有“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或損,以至亡為也,亡為而亡不為?!?,王弼注本此處同作“無為而無不為”且有注日“有為則有所失,故無為乃無所不為也?!薄肚f子·知北游》引用《老子》第四十八章時,文本亦為“無為而無不為也”,故本句按內證方法推之,應為“上德無為而無不為”。

關于“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一句。傳世文本中傅奕本、王弼本、河上公本皆有此句,但帛書本中并無此句。從句式上看,上德、上仁、上義、上禮四句并列,也更合理,“下德”一句當為衍文。王弼本和傅奕本、嚴遵《老子指歸》皆有注稱“下德無為而有以為”與“上仁為之而無以為”相重:可見這句話在古人解讀時就已經覺察其有重復之嫌了,今帛書本出現,當據以刪去。

綜上,第三十八章文本應為:

上德不得,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得,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又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壕悠鋵嵍痪悠淙A。故去彼取此。

四、第五十六章

《老子今注今譯及評介》中,此章內容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本章第一句據楚簡本更為“智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古“智”與“知”同?!叭湓?,閉其門”一句,重見于第五十二章,在楚簡本中為“閉其兌,塞其門”、帛書甲乙本皆為“塞其兌,閉其門”,按俞樾先生云“兌當讀穴,《文選·風賦》注引《莊子》‘空閱來風?!啅摹事?,可假為‘穴,‘兌亦可假借為‘穴也?!溲ㄕc‘閉其門文義一律?!鼻议T當用閉,穴當用塞,此處以楚簡本為誤。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重見于第四章,譚獻先生與馬敘倫先生認為此四句為第五十六章之錯簡,高明先生認為“《老子》一書,同文復出者多矣,情況各不相同,應具體分析。有些則因經文所需,絕不能因其復出即視為錯簡。今從帛書甲乙本勘校,本章與弟五十六章皆有此四句,而且均與前后經文連通,足見今本《老子》此文不誤,譚、馬二氏之說不確?!币愿呙飨壬f為是。此處據楚簡本與帛書甲乙本,將此四句順序調整為“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也補上后文在對舉親疏、利害、貴賤關系的后一句中的承接詞“亦”字。

綜上,第五十六章文本應為:

知之者不言,言之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正確的文本是研究文本文義思想及產生時期語言情況的重要基礎,但經典文獻在長期的流轉傳抄過程中,不免出現文本上的脫漏訛誤和衍增等問題。故而,在具體研究時就需要對比材料,加以甄別,盡可能得接近原本面貌以便對文本進行更好地解讀。如上是筆者在閱讀《老子》時,比對傳世文獻與出土材料,所得的一些辨正成果,以期能為讀者提供一些參考。

猜你喜歡
評介老子文本
文本聯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挖掘文本資源 有效落實語言實踐
搭文本之橋 鋪生活之路 引習作之流
文本與電影的照應閱讀——以《〈草房子〉文本與影片的對比閱讀》教學為例
漫畫
氣象科技史研究領域又一重要學術成果
智者老子
英語詞典學研究的全景圖
瞿秋白對蘇俄采訪報道的介紹
尋找老子【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