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東半島青銅時代生業方式研究

2020-09-01 08:49郭艷秋
關鍵詞:農業

摘 要:遼東半島位于遼寧省的南部,北以鴨綠江和遼河口為邊界,東臨黃海,西到渤海,東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通過對出土遺跡遺物的分析,以及對遼東半島地理環境狀況的分析,可以看出,遼東半島地區青銅時代農業種植業的發展處于持續發展的過程。農業在整個經濟結構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家庭飼養在農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又因其三面臨海的特殊地理狀況,漁業一直貫穿始終,遼東半島形成了漁業,飼養業、種植業交互發展的生產經營模式。

關鍵詞:遼東半島;青銅時代;農業;飼養業

中圖分類號:K8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0)07-0019-04

一、遼東半島概況

遼東半島位于遼寧省的南部,北以鴨綠江和遼河口為邊界,西到渤海,東臨黃海,三面臨海,東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沿海地勢主要為平原,也有低山和丘陵,千山山脈橫貫整個半島,因其特殊的地勢地形分布,形成了暖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遼東半島地區因經長期剝蝕作用,第四紀沉積物發育較少。根據本區的全新世古環境資料,至今已經有大量的研究成果,總體經歷了溫暖較濕潤、溫暖濕潤和溫和較干的氣候環境。

遼東半島地區青銅時代遺址分布特征較明顯,遺址更集中分布在低海拔的平原地帶。遺址一般在15°坡度范圍內選址,比較偏向坡度較小的平原地帶,且相對傾向坡度較緩的坡地。遼東半島地區青銅時代居民更傾向于在南向和北向坡地上選址,這可能與遼東半島地區的自然地形和當時居民的生業方式有關,例如種植業的發展。選址在南向坡地與北向坡地上可能會有一定的擋風效果,且靠近遼東半島西岸渤海與南岸黃??梢愿奖愕貙Q筚Y源進行利用。

遼東半島青銅時代文化序列分為雙坨子文化系統和雙房文化。雙坨子文化系統大致為夏至商時期有雙坨子一期文化,雙坨子二期文化、雙坨子三期文化、雙房文化即上馬石上層文化,主要為西周至戰國時期。

二、遼東半島青銅時代文化概況

(一)雙坨子文化系統

根據已經記載和發掘的資料整理,已知雙坨子文化系統的遺址有雙坨子遺址、大嘴子遺址、于家村遺址、高麗城山遺址、小黑石坨子遺址、金州廟山遺址、大坨子遺址、上馬石上層遺址等。

雙坨子一期文化:年代為公元前2100-1900年,房屋建筑為雙室,門朝南,為一面坡平房。地面是紅燒土,梁上均涂有草拌泥。室內用陶壺口埋入地下做灶圈,屋內四周和中間立有木柱。石器有石鏃、石錛、石刀、石網墜、石紡輪等;骨器有骨針、骨錐等;陶器的器型有碗、盤、壺、罐等,大多數為平底器,陶器以夾砂黑褐陶為主,胎壁較厚,有弦紋、乳點、劃紋、鏤空等紋飾,也有用紅、白、黃色繪成幾何畫案。

雙坨子二期文化:年代為公元前1900-1400年,陶器通常以泥質為主,也有黑陶和黑灰陶,少量手制,多數為輪制,器型有鼎、盆、豆、罐等,紋飾多為弦紋,也有乳釘紋和附加堆紋。

雙坨子三期文化:年代為公元前1400-1050年,房屋形制為圓角方形半地穴式,穴內用木檁和椽搭成屋頂,四壁砌石墻,并用草拌泥涂抹。門道有臺階。石器有石鏃、石網墜、石刀、石斧、石錛、石紡輪等;骨器有錐、針等;陶器為手工制作,以夾砂褐陶為主;器形有罐、盂、碗、杯、壺、豆等。紋飾有刻點線紋、凸棱紋和鏤空等。

(二)雙房文化

雙房文化發現的墓葬居多,遺址較少,根據趙賓福先生的意見,雙房文化分為早中晚三期,時間大約是由西周持續到戰國時期。雙房文化發現的主要遺跡為石蓋石棺墓、石棚墓。遺址有新金碧流河大石蓋墓、新金雙房石棚和大石蓋墓、新金王屯石棺蓋州石棚、鳳城東山大石蓋墓等。

三、遼東半島青銅時代生業方式

(一)漁業(捕魚、打撈)

遼東半島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周圍海洋系統發達,漁業自然成了一種常見的生業方式。雙砣子一期遺址,發掘出的漁具有陶網墜5件,根據形制,分為三種樣式:A式為扁平橢圓形,兩側帶有凹槽,穿有兩孔;B式為長方形,中間有一豎孔;C式為打磨樣式的陶片,兩側各鑿有缺口,用于系繩。

雙砣子二期遺址,出土陶網墜3件,分為兩種樣式:A式為長方形扁平狀,中間有一豎孔;b式為扁平的長方形,周圍有一圈凹槽,一邊略殘,一孔橫穿。石網墜3件,是利用天然的礫石穿孔而制,孔從兩邊對穿。有骨魚卡5件,利用骨條將兩端磨成尖刃,中間有一凹槽。大砣子一期遺址,出土陶網墜1件,周邊有磨過的痕跡,側邊有加工的凹槽。

對大嘴子遺址共進行了2次發掘,其中1987年,出土了陶網墜5件按其形狀分為扁圓、橄欖、蒜頭、圓磙。這五件的形狀均為刻劃橫縱兩道“十字形”凹槽;出土了棒狀骨魚卡2件,中間刻有凹槽;骨魚卡1件,一端尖殘,體扁平一側中間有兩個刻槽,殘長3.5厘米;出土平面近三角形的石網墜1件,周身有一圈凹槽,長7.8,寬4.9、厚3厘米。1996年發掘出不規則狀石網墜1件,中間有凹槽,陶網墜2件,形狀有算珠狀、圓柱狀兩種,都是中間一縱向的圓孔,均有一道橫向的凹槽。骨魚卡1件,一側有淺凹槽,中間寬,兩端漸細,有尖。

于家村遺址出土漁具有石網墜4件,為天然石塊磨制而成,可分為兩種形式:A形為平面長方形,兩端上翹并且刻有凹槽;b形為上窄下寬,并刻有凹槽用來系繩使用;另出土骨魚卡2件,均為棒形,兩端尖,中間較粗。

金州廟山遺址早期遺址出土漁具為橢圓形陶網墜5件,均為中間有一縱向圓孔,外表有兩道凹槽。晚期遺址出土石網墜3件,形狀為不規則形和亞腰長方形兩種。陶網墜12件,形狀為圓柱狀、橄欖狀、不規則形等三種。還有一件為舟形器。出土物中還有蚌飾、蚌珠、蚌貝等。

青銅時代晚期還出現了銅魚勾及制作銅魚勾的模范。

遺址中發現大量的捕魚用具——網墜。陶網墜和石網墜以及魚鉤的出現,說明了捕魚打撈在當時的遼東半島已經存在,并且已經成了一種主要的生存模式。這些都表明了當時漁業經濟已經很發達了,出現了網魚、釣魚等新的捕撈方式。

(二)種植業

雙房文化遺跡多為墓葬,不能進行系統的農業的分析,主要以雙坨子文化出土的遺存遺跡進行討論。遼東半島青銅時代出土的農具有斧刀鏟杵磨棒。雙坨子文化中出土的農具共229件。其中雙坨子一期出土農具22件,雙坨子二期出土農具46件,雙坨子三期出土農具161件。

大嘴子文化共出土石器工具合計500件。其中大嘴子一期出土農業工具9件。大嘴子二期出土農業工具10件,大嘴子三期出土農業工具共有481件,比重較大。

通過出土農具的出土數量對比我們發現,雙坨子文化一期時,農具出土數量較少,說明農業不發達,中期時出土農具數量有所增加,但數量不大,農業基本沒有大的發展,雙坨子文化晚期,農具數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農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它已經成了半島的重要產業。

農業遺跡的發現,也為當時農業種植業的發達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以大嘴子遺址為例,大嘴子遺址出土了大量的谷物其中有六罐谷物,分為兩種分別裝在三個罐內,經鑒定發現它們屬于黍米或高粱和稻米(屬粳稻)。通過對青銅時代遺址的浮選,發現存在的農業種植物包括水稻、粟和黍等。

(三)飼養、狩獵

遼東半島青銅時代大嘴子遺址出土的動物遺骨種類有貓、貉、豬、家狗、赤鹿、斑鹿、狍、羊等。對這些骨骼進行分析,發現家畜在其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其中家豬家狗的數量比重較大。大王山遺址出土的動物遺骸有鹿、狍、野豬、家豬、狗、羊等。羊頭洼遺址出土的動物遺骸有鳥骨、魚骨、獸骨、和貝殼。

對這些獸骨進行分析,發現飼養已經占有了較大的比重,野生動物的現象依然存在,這種情況說明了當時飼養業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形成了飼養為主,狩獵為輔的經濟模式。

四、結語

通過對出土遺跡遺物的分析,以及對遼東半島地理環境狀況的研究,可以看出,遼東半島地區青銅時代農業種植業的發展處于持續發展的過程,這種現象體現得十分明顯。農業在整個經濟結構中的地位不斷提高,而家庭飼養在農業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又因其三面臨海的特殊地理狀況,漁業一直貫穿始終,遼東半島形成了漁業,飼養業、種植業交互發展的生產經營模式。

遼東半島進入青銅時代后,生業模式上發生了較大的改變。通過對遼東半島青銅時代的遺址進行觀察,可以發現,這一時期的石斧數量和石刀的大幅増加,反映出了遼東半島青銅時代農業在生業模式中的比重大大提高了。青銅時代遺址出土的陶網墜規格較小,證明青銅時代先民已經開始捕魚打撈。但是仍可發現近海漁業資源較新石器時代漁業資源相比減少許多。雖然各個遺址仍然出現貝類,但是貝丘遺址已經很少出現,這一狀況也可以證明這個觀點。另一方面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們為了獲取更多的食物,不得不增加農業的比重,開墾更多的土地,農業規模在逐漸擴大??梢娫谶|東半島青銅時代,迫于自然環境和人口壓力,人們不得不增加花費更多體力的農業在獲取食物來源中所占的比重。生業方式的轉變說明了人對自然的不斷適應,以及對更穩定生存的追求,這些發展共同促進了遼東半島的持續發展。

——————————

參考文獻:

〔1〕順博物館等.旅順于家村遺址發據簡報——附高麗城山遺址[A].考古學集刊(第1輯)[C].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2〕遼寧省博物館,旅順博物館、長??h博物館.長??h廣鹿島大長山島貝丘遺址[J].考古學報,1981(01):63-110+153-160.

〔3〕旅順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遼寧長??h上馬石青銅時代墓葬[J].文物.1982(06):591-596+680.

〔4〕許明,許玉林.遼寧新金縣雙房石蓋石棺[J].考古,1983(04):293-295+386.

〔5〕許玉林,許明.新金雙房石標和石蓋石棺墓[A].文物資料叢刊(第7輯)[C].文物出版社,1983.

〔6〕旅順博物館.遼寧大連新金縣碧流河大石蓋墓[J].考古,1984(08):709-711.

〔7〕鐘以章,高常波.遼東半島全新世海平面變化及近5000年來的地殼運動[J].海洋科學,1988(01):4-8.

〔8〕劉俊勇,戴廷德.遼寧新金縣王屯石棺墓[J].北方文物,1988(03):10-12.

〔9〕許玉林,崔玉寬.風城東山大石蓋墓發掘簡報[J].遼海文物學刊,1990(02):30-35.

〔10〕吉林大學考古學系等.金州廟山青銅時代遺址[J].遼海文物學刊,1992(01):45-48.

〔11〕劉俊勇.遼寧大連大嘴子稻谷、高粱的發現與研究[J].農業考古,1992(03):90-92.

〔12〕吉林大學考古學系等.金州大溝頭青銅時代遺址試據簡報[J].遼海文物學刊.1992(01):78-80.

〔13〕嚴文明.東北亞農業的發生與傳播[J].農業考古,1993(03):37-44.

〔14〕崔玉寬.風城東山、西山大石蓋墓1992年發掘簡報[J].遼海文物學刊,1997(07):43-45.

〔15〕朱永剛.東北青銅文化的發展階段與文化區系[J].考古學報,1998(02):133-152.

〔16〕欒豐實.海地區史前時期稻作農業的產生、發展和擴散[J].文史哲,2005(06):41-47.

〔17〕張翠敏.大嘴子第三期文化聚落遺址研究[J].華夏考古,2006(03):61-73.

〔18〕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遼寧大連大砣子青銅時代遺址發掘報告[J].考古學報,2006(02):205-230.

〔19〕劉俊勇.史前遼東半島經濟形態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110-119.

〔20〕史本恒.遼東半島古代生存經濟模式的轉變及其環境背景[J].華夏考古,2008(04):59-72.

〔21〕新桂云,豐實,張翠敏,王宇.遼東半島南部農業考古調查報告[J].東方考古,2009(00):67-71.

〔22〕趙賓福.關于雙坨子一、二期文化的三點新認識[J].東北史地,2010(06):78-80.

〔23〕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莊河平頂山青銅時代遺址發掘簡報[J].北方文物,2011(01):3-8+113-115.

〔24〕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東港市文管所.遼寧東港市山西頭青銅時代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2011(01):7-16+109+97-98.

〔25〕劉俊勇.大嘴子——中國稻作東傳的中轉站[J].東北之窗,2011(02):67-69.

〔26〕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大連市大王山青銅時代遺址發掘簡報[J].東北史地,2014(02):25-33+7+6+5+4+3+2.

〔27〕馬永超,吳文蜿,王強,張翠,新桂云.大連王家村遺址炭化植物遺存研究[J].北方文物,2015(02):39-43+116.

〔28〕于臨祥,王宇.從考古發現看大連遠古漁業[A].中國考古學會第六次年會論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7.

〔29〕王巍.夏商周時期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西北部的考古學文化序列及其相互關系[A].中國考古學論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年紀念[C].科學出版社,1993.

〔3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雙坨子與崗上——遼東史前文化的發現和研究[M].科學出版社,1996.

〔31〕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嘴子——青銅時代遺址1987年發掘報告[M].大連出版社,2000.

〔32〕王巍.雙房遺存研究[A].慶祝張忠培先生七十歲論文集[C].科學出版社,2004.

〔33〕馬曉嬌等.吳家村遺址2010年度浮選結果及分析[J].東方考古,2014(00):45-47+112.

〔34〕湯卓煒.中國東北地區西南部舊石器時代至青時代人地關系發展階段的量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4.

〔35〕史本恒.遼東半島新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環境考古初探[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5.

〔36〕張子鵬.遼寧海岸帶地貌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8.

〔37〕馬志坤.中國北方稻作農業形成過程[D].北京:中國科學院大學,2014.

〔38〕謝迪昕.遼東半島新石器時代海事活動研究[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5.

〔39〕李靜.GIS支持下的遼東半島地區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人地關系淺析[D].長春:吉林大學,2017.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收稿日期:2020-04-05

作者簡介:郭艷秋(1993-),女,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研究方向:植物考古學。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的東北:文化、生業、社會研究”(17JJD780002)

Life Industry in Bronze Age of Liaodong Peninsula

GUO Yan-qiu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Liaodong Peninsula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Liaoning Province, with Yalu River and liaohekou as the border in the north, Yellow Sea in the East, Bohai Sea in the west, and Korean Peninsula across the sea in the Eas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unearthed relics an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Liaodong Peninsula, we can se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lanting in the Bronze Age in Liaodong Peninsula is in the proces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e in the whole economic structure is 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the status of family feeding in agriculture is also increasing. Because of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situation of the sea, the fishery has been running through all the time. Th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of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fishery, feeding industry and planting industry has been formed in Liaodong Peninsula.

Keywords: Liaodong Peninsula; Fisheries Bronze Age; Agriculture; Breeding Industry

猜你喜歡
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新農業 從“看天吃飯”到“看數吃飯”
歐盟發布短期農業展望
“5G+農業”:5G如何為農業賦能?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農業合作社,與健康同行!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農業合作社,與健康同行!
外向型農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