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現代商業貿易視野下的內蒙古黃河文化區域

2020-09-01 08:49劉春子
關鍵詞:黃河文化傳承

劉春子

摘 要:內蒙古段黃河流域處于黃河“幾”字彎的上半部分,是流經內蒙古的最大的河流,是河套平原和土默特平原的主要灌溉水系。黃河內蒙古區域段,近代以來以包頭為中轉點,其上游段和下游段,除了部分區域之外,基本是水流徐緩,均可航行,故形成繁盛的水運貿易路線。依托黃河河運的路線,繁榮了內蒙古黃河區域的貿易重鎮,而其商業繁榮的背后則是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延續,即黃河文化精神內核兼容并包、自強不息成為其源源不斷的動力。

關鍵詞:黃河文化;傳承;精神內核

中圖分類號:G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0)07-0023-05

黃河流經內蒙古地段長達843.5公里,是流經內蒙古的最大的河流,黃河從寧夏石嘴山一帶入了內蒙古的境內,然后就圍繞著鄂爾多斯高原邊緣延伸,流經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最后又回到鄂爾多斯的準格爾旗,在準格爾旗出境,它在內蒙古的流經區域覆蓋了6個盟市,分別是鄂爾多斯、阿拉善、巴彥淖爾、包頭、烏海、呼和浩特,占到了全區面積的44%,可見其影響是很大的。在內蒙古的黃河地段是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的主要灌溉水系,內蒙古段黃河流域處于黃河“幾”字彎的上半部分,“黃河河道的寬窄變化很大,最寬處可達4000米,最窄處僅200米?!眥1}可見,黃河流域內蒙古段的地理位置非常獨特,從古至今,顯而易見。黃河流域內蒙古段的主流往往不穩定,經常左右搖擺,因此河道常常有所改變,造成河道彎曲,從而形成了多處沙洲,黃河在內蒙古地區的大小支流非常多,這些支流的特征是流域面積比較小,河溝比較短,河岸由于常年被沖擊,造成崖壁峭立。洪水來臨的時候,水流量和泥沙量突然增大,反而平常的時候水流量都很小,因為蒸發較大的緣故,有些河流幾乎是干溝。同時,由于內蒙古段所處緯度較其上游河段高,河水的封凍比較早而解凍卻很遲,因此,每當上游解凍的時候,就會攜帶著大量的冰塊向下泄,這樣在內蒙古段河道彎曲和狹窄的地方就形成了冰坎或者是冰壩,使得水位急劇地上升,并且會漫溢到兩邊河岸的堤上,從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災害,而內蒙古近代城市商業格局的興衰更替,就是與黃河的河道變遷息息相關的歷史現象,從而成為當代這一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格局的歷史背景。

一、黃河水道是近現代內蒙古地區的重要商貿通道

說到黃河的河運,是以往容易忽略的一個歷史事實,或者說是沒有將其與近現代商業貿易聯系起來。在一般人們的印象中,茶葉之路從萌芽到興盛,其所依靠的運輸主要是靠駝運等陸路的運輸方式,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古黃河河運在溝通中原地區、江南、西北和北方草原等區域經濟共同體中發揮著的重要通道作用,這恰恰是萬里茶道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

古黃河河運的變化往往伴隨著移民的遷移,“特別是在移民初期,出塞并不是缺田少地過不下去的問題,而是因為邊外地好水好,條件較口內優越,他們寧愿放棄家鄉里的次等地而去種邊外的上等田?!眥2}因此,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移民的變遷是尊重自然和順應社會發展的選擇,也就是與黃河河道的起伏息息相關,正如一首民謠所說:“莫嫌草地最荒涼,亦便農民亦利商,山洞重重排兔窟,溪流曲曲繞羊腸?!眥3}黃河河道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內蒙古的商業貿易路線,“黃河百害,唯富一套”,這句話是描述流經內蒙古地段的黃河河道及其所在區域給河套地區的經濟帶來繁榮后的一句最真實的寫照,流傳至今,膾炙人口。黃河由寧夏省會銀川向北流,直至內蒙古巴彥淖爾的臨河南邊,繼而向東轉折,在到達托克托縣又向南順流而下。這一段黃河形成了一個套環,套環之內及黃河兩岸的沖積平原地區,就籠統地被叫作了河套。河套境內的東部為豐美的草原,土地肥沃,居民較多。{4}與此相對應的,古代的云中郡托克托、獨具魅力的山城清水河、富饒的鄂托克、百里黃河的富饒磴口、塞外糧倉杭錦后旗、塞上谷倉五原、后套的沃土烏拉特前旗、稀土之城包頭、希望的田野達拉特旗、煤炭之鄉準格爾等等,都是黃河河道在內蒙古地段的最為發達的城鎮節點。

河套北有陰山之險,南有黃河之恃,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河套地區的“黃河之要隘,則起西磴口,東至辦臺廟,又東至黃家灣,又東至馬密兔,又東至惠德成,又東至同興堂,又東至白二渡口,又東即出套,以達包頭南海子?!眥5}而自磴口到呼和浩特這段的黃河,每年冬至前的十余日就會封凍,直第二年的清明前后才會開河,因此,能夠在此開展河運的時間大約為8個月。因此,在黃河內蒙古區域段中,包頭是其中的中轉點,不論是上游段,還是下游段,其除了部分區域之外,黃河河道基本上都是水流徐緩,也因此都可以航行其中,故形成了繁盛的水運貿易路線。由包頭南海子碼頭逆流而上,一路遠行至寧夏,然后再轉乘陸運遠至甘肅、青海、新疆等地,船只所載貨物多為布匹、火柴、磚茶、海味、瓷器、罐頭、手油、紙煙以及華洋雜貨等等。包頭南海子至呼和浩特河口之間,上水多或鐵器、粗磁、木料,由包頭順流而下,船只所載貨物多為皮毛、甘草、枸杞、白麻、米、雜糧、堿、雜糧、柳條、藥材等。此外,追溯至清初,隨著南北經濟交流的發展,黃河河運由衰開始恢復河運,當時,水運物資除上述商品,主要是蒙鹽,特別是蒙鹽盛產于阿拉善和鄂爾多斯,通常銷往甘肅、寧夏、晉北各地。這條水運路線以上游磴口主發運碼頭,至下游托克托河口鎮停泊儲積,然后再轉皇甫川河道轉運。{6}據《大清會典事例》載:“乾隆五十七年(1718年)奏準,阿拉善王地方每年準造鹽船五百艘,每船運鹽四十石,共計二萬石,到過至山西例食土鹽州縣販賣,石收稅銀四錢,共收銀八千兩?!眥7}而到清末,經黃河運至包頭的蒙鹽,達十萬石,可謂當時黃河水運之繁盛。

黃河水運雖為發達,但水上交通工具主要是民船和皮筏子,并沒有汽輪通行。{8}黃河河運船的類型。第一類船是高幫船。這種船經常往來呼和浩特河口——包頭南海子——寧夏銀川——五方寺之間。高幫船上水每天能走20至25千米。盛夏、秋天水量大時,可日行60千米。載重方面,上水洋貨雜貨可裝20擔,下水糧食可載80擔,皮毛70擔。上水運費,由包頭到寧夏,每擔約1.7兩;至五方寺,3.5兩。下水運費1兩。第二類船是七站船。七站船有自己不成文的規矩,它只在寧夏至包頭至呼和浩特河口運營。黃河水量小的時候,七站船載重可達4至5擔,水量大的時候可載30擔。運費以擔計,下水與高幫船相同。第三類船是小五站。小五站的船大小不等,外形與高幫船近似,體型比七站船要小。小五站數量最多,在5000至6000艘之間。小五站用白楊木制造,構造非常簡單,制造一艘小五站船僅僅需要500兩銀子。第四類就是皮筏。黃河河運皮筏產生于宋代,到清代的時候已經日臻完善。牛皮筏以整牛皮裝羊毛或駝毛,扎緊置于水中,特點長途運輸,不充氣,以羊毛等輕泡物充填,最長可行駛7.2萬千米。西寧到蘭州多用此筏,到蘭州后合并四筏為一大筏,順流而下,直抵包頭和呼和浩特。其使用范圍也從黃河中上游擴展到中下游,航程也延長了,由青海貴德縣直達包頭,航程1600千米。而比牛皮筏更小的是羊皮筏,羊皮筏的優勢,駕駛相對容易,制作簡單,輕便靈活。與木船相比,木船沒有碼頭是無法靠岸的,而羊皮筏沒有碼頭照樣可以下纜靠岸。這些優勢決定了不管是牛皮筏還是羊皮筏,運輸成本都大大低于木船。此外,黃河河道里還有一種特殊的運輸方式,那就是木排。明清時期黃河上游的洮河等地盛產黃松、白皮松,商家發現把黃松和白皮松編成木排置于河中,作為河運工具,從上游順流而下至蘭州,載客載貨,再順流而下到包頭再到呼和浩特河口。然后,人貨上岸,再將木筏就地拆卸,以木料出售。運費賺到,一趟河運就算完成。

黃河河運從寧夏賀蘭山到包頭、包頭到呼和浩特段,不僅要運輸木材,而且茶葉之路上的主打商品幾乎全都被上面這個名單給囊括了,這簡直就是百貨云集,應有盡有。黃河河運不僅僅是陸路駝運的補充,它也承擔了相當數量的物流運輸,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運輸力量。因此,黃河水道可謂是近現代內蒙古地區的重要商貿通道,其溝通了北疆與中原內地的經濟,移民和貿易往來。

二、內蒙古黃河流域是近現代北方地區的重要的商貿區

作為呼和浩特的南大門,位于托克托縣境內的河口不僅是一個水陸碼頭,還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其特殊的是“河水既過河口鎮,遂東南流入山峽厯龍不灣,右岸入清水河縣境,左有小水自西南來注之,又屈曲東南歷喇嘛灣,又南清水河合紅水河來注,又南入偏關縣境,又西南過老牛灣至酒曲縣西入塞”,{9}河口在交通上的重要意義早在兩千年前的匈奴時代就已經顯現出來,在南北朝、隋唐、宋元明諸朝代,都曾經在軍事和交通等諸多方面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至清初,作為水旱碼頭,這里更是繁忙而耀眼,地處黃河上游的寧夏、甘肅、河套的糧油、鹽堿等物資和下游的晉西北河曲、保德以及準格爾等地的煤炭、石器、木料等均運到河口交易。此外,還有山西朔縣、平魯、左云、右玉等地的物資和呼和浩特、張家口、京津等地的絲綢、布匹、雜貨也要通過船載集聚到河口交易,當時以河口為中心的商戶經營范圍北至喀爾喀蒙古、俄羅斯,南達晉陜,東連察哈爾、京津,西接河套、寧夏、甘肅、新疆。進入清代以后,河口的繁榮還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它促成了從河口也就是呼和浩特到北京的一條新的商道的形成,這就是老一輩呼和浩特人經常說的大京路。

由黃河中游和上游順流而下的物資,在河口碼頭上岸。過了河口黃河進入山陜大峽谷,河道變得狹窄,水流湍急,無法通航,所以上游下來的物資必須改走旱路,這些商號都不是單一經營,他們既做生意,也搞河運,還興辦各種實業。據史料記載,那時光是在河口經營河渡的船舶有200多只,河路船工1000多人。商號90多家,號伙2800多人。{10}此外,商號下建立有各業行會、商會數十個,每逢節假日都要由商會舉辦廟會、河神會和社火活動,在商業活動外,還豐富百姓業余社會文化生活。因此,托克托地區才逐漸地產生了雙墻秧歌、漫瀚調、二人臺、晉劇等民間文藝班子。

清朝雍正以后,以黃河為紐帶,連接西北、華北、中原地區發展出來了甘草產業。甘草產業涉及種植、挖掏、收購、加工、運輸等眾多環節。從黃河中上游的種草人挖甘草、掏甘草開始,到中游的商戶采購、運輸、初加工,整個甘草產業鏈關系眾多人口,是當時當地很多家庭的主要生活來源。另外,甘草也是許多藥廠、加工廠不可缺少的原料。甘草經濟鏈條上游經營者分為草場和草店,草場專門掏草、收草、做草,草店負責收購賣出,而這其中的中間環節當然就是運輸。與茶葉之路上承擔主要角色的駝運相比,甘草的運輸主要是依賴黃河水運。從青海、甘肅一路下行,至呼和浩特的河口碼頭后由草店接手,通過再加工以后,轉售給各地來的買客。然后使用牛車、騾車和駝隊運往北京、華北地區及其他省份。運往天津的甘章再裝船發往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英國。那時,呼和浩特和大同等地的大藥鋪收購甘草有自己特別的渠道,收購人繞過河口的草店,直接派人在河口碼頭設棧收購。當時,在河口專門收購經營甘草的商號有數十家,如慶和成、日成信、公義昌、慶記、集義昌等,都是資本雄厚、影響深遠的大商號。

從近代以來,沿著黃河的改道,促成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商業城市群落的興衰更替。清朝嘉慶年間,包頭的黃河河道向南移了二三里,就是現在南二里半村舊河道。因為這里黃河水流平緩,又有河灣可以停泊船只,那些甘、寧、青地區的皮毛和木材筏子以及青海的鹽船、內蒙古河套地區的糧船,都在二里半這個地方停泊卸貨,于是歸化城都統衙門就把原設在河口鎮的官渡決定移到包頭的二里半,巡檢衙門也由善岱移駐包頭,包頭才由村正式改為鎮。正是因黃河水道的支持,有“水旱碼頭”的包頭成為河口后又一個黃河區域的商業貿易重鎮,從昔日的一個小村落開始發展,并吸引了晉陜地區的移民來到包頭,他們發現這里有更多的創業、生存的機會。而包頭亦成為塞北著名的商業重鎮。隨著交通的發達,在新的商業發展基礎上,包頭的商業急劇發展,最終達到了極盛。當時固陽、河套的糧油以及漠北草原出產的皮毛、牲畜、藥材等,都通過西北大通道進入西北門。東北門則是拉運煤炭糧食的要道,其它地區牲畜皮毛藥材等多由西腦包進入西門。東門則是通往薩拉齊、歸化城的大道,商家收購的皮毛、牲畜都要起旱路運往張家口、晉北、京津等地,返程時再運來綢布雜貨。南門更是繁華所在,河路來的糧油、鹽堿、皮毛、木材筏子,都要在二里半停泊卸貨。每年夏秋兩季,??吭诖a頭的船筏不下數百只,運貨的騾馬車,從城里至二里半往返不絕,河西伊盟的牲畜、皮毛、藥材,渡過二里半官渡,也由南門大量進入包頭。在內蒙古以黃河流域為輻射區形成是近現代北方地區的重要商貿區,亦是當代內蒙古區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歷史基礎和傳承的積淀。

三、內蒙古黃河文化區域的精神內核

從歷史上看,黃河上游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區,無論是先秦時期的戎、翟,秦漢時期的匈奴,魏晉時期的鮮卑,還是以后的回紇、契丹、蒙古族,早就和漢族一起共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從秦漢時期開始,河套地區農業和游牧業并行的經濟方式,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碰撞融合,造就了這一地區悠久而獨特的文化面貌。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在此設立了九原城,到秦統一全國后,將其擴充為九原郡,實際上是將中原地區的農耕文化擴展到河套地區,《史記》載: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115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眥11}“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眥12}“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北胡,得肥饒之地七百里,徙內郡人民皆往充實之?!眥13}漢代由在這里設置五原郡、朔方郡,大行移民實邊、墾殖之政策。秦漢時期開始,黃河上游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式主要就是農業與游牧業相結合,如此的模式一直延續了二千多年,說明這一方式的合理性與有效性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河套地區的自然條件本來就宜農宜牧,但是,如果單純發展游牧業,勢必就不能得到農業的較高生產效益,土地平均承載人口數量也必然下降;反之,單純發展農業,也必然會造成水資源不足、土壤沙化加劇等惡果,這些也都是在歷史上反復被證明過的。因此,河套地區農牧結合的生產方式,是人類和自然界長期共處所得出的結果,它的合理性也正體現在這一點。然而,正是因為農牧結合,其文化內涵就必然既要吸收中原地區農業文明,也要吸收周邊地區的草原文明,從而創造出一種具有自己特色的地區文化。

在黃河上游地區,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民族,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里是一個“多民族的搖籃”。眾多的民族在這里興盛、發展、壯大、交融,此起彼伏,實際上是給這里帶來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這種影響,與中原地區一些少數民族融入漢族,或被漢族所同化的表現不同。在河套地區,更多的是不同民族都在這里撒下了各自民族文化的“基因”。因此,黃河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相比,尤其具有豐富的內涵和自己的特色。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的移民,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播、融合、發展等等曾經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而河套地區在歷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過大量的民族遷徙、移民、外來人口補充等事例記載。秦漢時期,“移民實邊”政策的實施,使大量內地人口充實北方邊境,開墾耕地、修筑長城、駐軍屯田等等,將中原地區的農業文明帶到了這里。同時,河套地區在歷史上又長期是多個少數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區之一,通過邊市貿易、雜居通婚等等方式,使河套地區長期成為中國歷史上農業文明和草原文明碰撞最集中、交流最頻繁、融合最廣泛的地區之一,這在中華文化史上是很有典型性的。

我國古代的西部和北部邊疆,有茫茫大漠,萬里草原,氣候嚴酷,人情豪爽。人們與天斗,與地斗,咬牙實干,千百年來鍛煉成一副鋼筋鐵骨,成為錚錚硬漢,這是西北人民的共同心理特質,與東南繁華地區的人心理素質有明顯不同。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說過:“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眥14}這是有一定道理的。由兩千多年的積淀而形成的黃河文化,既有農耕文明中勤于守成的一面,又有草原文明中勇于探索、開拓的一面,具有一種積極的文化價值觀。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于北方草原地帶的“草原絲綢之路”,較之起始于長安,通過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時代更早、時間更長,而且有資料表明,草原文化中商業的因素,要比自給自足的農業文化中要多,這更成為積極探索、開拓的文化價值觀中的有利因素。

黃河文化是在與北方、西部、南方少數民族的攻守戰以及與亞洲、歐洲及非洲各國的文化交流中逐漸形成。在早期中國,得益于黃河流域優良的氣候、土壤等地理條件,黃河流域社會經濟發展在全國乃至全球長期處于領先地位,黃河流域長期處于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地帶,中國對外經濟聯系、文化交流、政治外交也主要興起和發展于這一地區。在對外開放與交流過程中,黃河文化不僅擴大了自身影響力,也不斷從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中汲取營養,從而形成了具有開放、包容氣質的中華文明。因此,內蒙古黃河區域文化的發展展示了兼收并蓄、自強不息的精神內核。

——————————

注 釋:

{1}內蒙古自治區概覽編委會.內蒙古自治區概覽[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8.

{2}閆天靈.漢族移民與近代內蒙古社會變遷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8.10.

{3}綏遠省民眾教育館編印《綏遠省分縣調查概要》,第184頁。

{4}賈蘭坡.河套人[M].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8.1.

{5}周頌堯.綏遠河套治要[M].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8.106.

{6}盧明輝.清代北部邊疆民族經濟發展史[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4.228.

{7}《大清會典事例》,中華書局影印本,1991年.

{8}盧明輝.清代北部邊疆民族經濟發展史[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4.228.

{9}督辦運河工程總局編輯處.調查河套報告書[M].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7.262.

{10}鄧九剛.呼和浩特與“一帶一路”[M].遠方出版社,2019.187.

{11}司馬遷.史記(卷6)[M].中華書局,2013.

{12}司馬遷.史記(卷6)[M].中華書局,2013.

{13}司馬遷.史記(卷110)[M].中華書局,2013.

{14}司馬遷.史記(卷15)[M].中華書局,2013.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Inner Mongolia Yellow River Cultural Area on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Commercial Trade

LIU Chun-zi

(Institute of History, Inner Mongli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Huhhot 010010, China)

Abstract: The Yellow River Area in Inner Mongolia is in the upper half of the "幾" Bay of the Yellow River,is the largest river flowing through Inner Mongolia and the main irrigation system in Hetao(河套) and Tumed Plain. Inner Mongolia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since modern times, Baotou has been used as a transit point. In the entir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sections, except for some areas, the water current is basically slow, and can be sailed. So a prosperous water trade route was formed. Relying on the route of the Yellow River transport, it prospered the trade center towns of the Yellow River region in Inner Mongolia, but the support of business prosperity is the inheritance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 the spiritual core of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 is a compatible and all-Inclusive, and self- improvement Infinite force.

Keywords: Yellow River Culture; Inheritance; Spiritual Core

猜你喜歡
黃河文化傳承
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背景下蘭州黃河文化傳承的思考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基于黃河文化背景下蘭州黃河風情線雕塑長廊規劃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