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余秋雨先生《中國文脈》中的精神主脈

2020-09-01 08:49王靖宇
關鍵詞:精神文化

王靖宇

摘 要:《中國文脈》是現代中國在文史研究領域最為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本書以我國古代的文字歷史起源為理論指引,從《詩經》開始講起,到古代春秋戰國兩漢時期再到秦漢時期、魏晉六國時期、唐宋及明清,逐一對其進行詳細的梳理,使古代的文化歷史與當今的現代相緊密連接,通過生動的文化歷史形象深刻表達出其內在的歷史文學,為社會廣大讀者深入解讀了古代中國五千年來文化的形成和演化過程?!吨袊拿}》不僅介紹了古代中國五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程,更是喚醒了這個歷史時代對于傳統中華文化的高度重視。本論文將從這本書當中的一些作者的觀點和思想入手,對《中國文脈》內容進行簡要的分析和概述,提出一些個人的見解。

關鍵詞:中國文脈;文化;精神

中圖分類號:K20;I207.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0)07-0041-05

一、中國文脈的概述

如果說《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親身走過每一個地方后對古老民族文化的深思,那么《中國文脈》則是余秋雨先生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對中國幾千年文化做的一個總梳理。首先從這本文學書的內容和書名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它的氣勢,余秋雨先生通過一本書串聯起來了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千變萬化,這個千變萬化的脈即稱之為“中國文脈”。這本全書共二十三章,書中以《中國文脈》和《筆墨歷史》兩個部分總結了整本書。這兩個部分,帶我們走進了三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學的精神和主脈,是一部作為中國文脈重要載體的當代中國文學和書法史,并對每個時代中國文脈分別的特點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余秋雨先生站在他個人的文化歷史角度,展現了他的文化歷史觀和研究的心得,余秋雨先生更是在打開這本書的第一句話中就詳細的介紹道:“中國文脈,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比欢^中國文脈,在余秋雨先生的看來,便是一個減法。減才能見其文學筋骨,減才能顯露神韻,減才能得以知道何為文脈。但是所謂的減法,其實是由一個個加法演變而來。如若一個文脈沒有中國古人那么多的文化底蘊,沒有中國文人的文學力量和高度,便也不會有這樣的文脈一說了,正如作者余秋雨先生所說,研究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文學歷史,應當先做加法,然后去后做減法。

二、中國文脈的精神

本書從古老的神話和傳說開始,帶領我們穿越古代的一個個歷史朝代,領略各個歷史朝代中那些文采斐然、才思敏捷和極富魅力的著名文人,探尋歷代文人們內心的文化思想,了解歷代圣賢們的思想生平,追隨他們的寶貴歷史生活足跡。在這本文學書中,通過余秋雨先生的歷史文化講述,可以和中國的皇帝、炎帝乃至和遠古的女媧、盤古相遇,還有可能會和先秦時期的諸子閑聊上幾句,例如,我們可能會和孔子請教仁,和孟子談談義,和莊子討論紅樓夢,或許會和韓非子探討一回法這些都是有可能的。繼而我們會發現,這些文人都是一代又一代的著名圣賢和文人,都在以他們的歷史文化精神深深地影響著一代中國的文化。

孔子本著一顆禮和仁愛之心周游列國,他整整步行走了十四年,這十四年,他遇到的,有冷眼,有嘲諷,有搖頭,有威脅,有推拒,有轟逐,卻一點兒也沒有讓他猶豫停步。當他再次回到自己的家時,家里的每一個人已經都已經不在了,他雖然讓中國的天下人懂得了民族和國家,卻也失去了自己的家。韓非子步行走了十年,只是為了去抵抗和阻止這樣一場毀滅性的戰爭,他以非常艱苦的生活方式和完全犧牲忘我的愛國主義精神,把無比沉重的責任和使命承擔起來。而墨子本身則實際上是對“義”最好的詮釋,墨子學派的弟子人數以非常塊的迅速發展壯大的,所有的弟子們在接到墨子的委托和指令后都可以赴湯蹈火,死不旋醒。據史書中的記載,一次墨家的數百名弟子,接受某君的委托各自守城,但此君后來因無法接受君王的追究而逃走離城,因此,墨家弟子所接受的這份守城請托很難再繼續堅持,這數百名弟子便全部自盡了。這時墨家的司馬遷首次派兩名委任的弟子離開自己所在的城池,前去委任新的弟子做首領,可是兩名接受委任的弟子在完成了任務之后,也仍舊選擇了回城自盡。新被委任的兩名首領阻止他們赴死的行為,他們也沒有聽首領的。為什么要去選擇集體自殺呢?只是為了一個 “義”字。既接受首領所委托之事,就要說到做到,寧肯以自己生命為巨大代價也要保全自己的信譽。司馬遷受到了宮刑之辱后,他的身心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他的眼神再也沒有亮過,但依然發奮地寫下了《史記》,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輕如鴻毛,這就是司馬遷的人格和志氣。歷史上像這樣的人物和例子并不在少數,比如像李白、屈原、蘇東坡、曹操、陶淵明、杜甫、曹雪芹、和現代的魯迅等。他們都各有各的人格和精神,讀的時候有時深深地會被他們感動,有時又深深地會為他們而覺得悲痛。但也正是從他們的文字和故事中,使得讀者真正認識和看到了中國人的精神尊嚴和道德氣節。讀懂他們的故事就讀懂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文脈。

三、中國文脈的思想精神多元

要想考察我國古代的歷史和精神文化主脈,就不得不說起一個十分重要的地方——泰山腳下。在泰山腳下的這個文化話題要跟隨余秋雨先生的文字從稷下學宮開始了解。

稷下學宮在當時曾是世界上第一所由中國官方教育部門舉辦、私家教育部門主持的,具有特殊高等教育形式的綜合性高等學府。這樣的綜合性學府在當時中國的學術和思想史上不可多見,稷下學宮以非常高的文學地位和禮遇召集各個地方的人才,給予他們自主的選擇去發展自己的學派,并互相間平等的參與學術爭鳴,形成了當時齊國在思想學術上的一片繁榮景象。所以這樣的一個結果,就使得學宮不僅是齊國一國的學術智庫,而是成為當時規模體系最大的中國民族精神文化的聚集之處,也是最高學術等級的中國文化藝術哲學的交流地。各種學派包括儒道墨法、名家、陰陽五行家、兵家、縱橫家等學術及流,都曾很頻繁地活躍在學宮所造就的舞臺中。因為當時稷下的各個學者有不同的學派,學者們所持不同的價值觀、世界觀和思想體系。又由于論爭中的稷下學者政治的傾向、思維的方式、價值觀念以及其看待社會問題的價值觀和角度、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等都有所差異,這樣就可能會導致爭論激烈不已,最終這些論爭使得稷下學宮出現了中國文化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

在這些論爭中,不僅充分地展示了各自的思想和理論學術優勢,而且在論爭中使得學者們也充分認識到各自的思想和理論存在弱點、差異,促使他們不斷地吸收新的思想,修正、完善、發展自己的思想和學說。這些相異的學術爭論極大程度上促進了不同種類的學術觀點和思想滲透及融合。在這種論爭的形勢下,稷下學宮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發展、繁榮的重要學術中心。所以,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傳承和發展,真正需要得益稷下學宮的存在和傳承,可以說稷下學宮本身就是傳承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一個思想搖籃。

除了各種思想學派共存以外,稷下學宮與政治之間的關系更為讓人出乎意料。他們不參政,卻問政。比如孟子經常會給皇帝提出政策意見,即使被否定很多,但這并不會影響孟子在學宮地位,而當時在朝廷中備受推崇的黃老之學,也就是道家,也不會因他的榮譽在學宮內得到更高的待遇,各家學派的思想、地位都不受當時當權者的影響。真正地做到了只論學術。余秋雨先生提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整體和政治的結構是表儒里道法,而且還永遠離不開一個真正的兵家。這也表示說,在現今中國傳統文化的這所極其龐大的學術宮殿里,一家學派獨霸是永遠不可能的,出現兩方"你死我活"的斗爭同樣不會經常發生。所有學派的意見都應該是靈動起伏、中庸且隨和的,或許偶爾會走向偏執和極端,但不會長時間的持續下去,不久就又會重新走向中間道路,正是在這樣的發展下奠基了當今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書中稷下學宮的這一章節,余秋雨先生還將中國的稷下學宮與希臘的雅典學園進行了對比,繼而使讀者在讀書時聯想到中國的孔子、莊子、墨子、孟子、韓非子,佛教的釋迦牟尼、西方的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德謨克利特、阿基米德也許他們是屬于同一歷史時期的人,讓人不自覺地驚嘆于這就是歷史的有趣之處。而雅典學園和稷下學宮在時間上算也不過前后相差了二十年。但是我們人類的文明歷史那么長,怎么能夠看到讓這么多開辟道路、建立學派的活在精神文明世界里的巨人,看到這么多常人遠遠沒辦法超越的那么多文學經典和藝術高峰,涌現于一時?雖然這個問題無法究其原因找到答案,但是當今人類卻已經從根本上已經完全告別了荒昧,開始逐步發展走向了人文和理性。

四、中國文脈的人格精神

關于先秦諸子百家的各種思想暫且告一段落。隨后,自秦漢至魏晉這一個時代,中國的文化歷史上又興起了歷史文化的三座高峰即司馬遷、曹操、陶淵明。在《魏晉絕響》這一章節余秋雨先生曾經告訴我們的讀者,任何一個歷史時代,文化都會被劃分出很多的層次,而這些人的層次遠比比我們在社會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復雜得多。例如,要準確衡量曹操和諸葛亮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地位高低,就不如把他們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成敗、輸贏去做對比更方便,因為,他們之間的共性不同,無論是在文化和人格上都有所差異,很難在軍事上找到統一的衡量標準。但是,如果與后來那批昔日沉溺于游樂、飲酒的魏晉時期的名士相比較,就會顯現出他們兩個人的共性。不妨讓我們認真地設想一下,他們如果多活一些年月,他們未必聽得懂魏晉名士們喝酒見面的談話,寧肯轉過身來,對著昔日在戰場上的雙方對手去示意、去交談。這種的情景就好比當代中國兩位年邁的老兵,不管他們曾經立場是否一致,不管他們年少時在戰場上對抗了多少年歲,時至今日假設見到孫兒們已經有了另一片不同的世界和天地,才會使他們發現真正的朋友和知音還是來自對方。然而,如果再一次放寬自己的視野,引出另一個新的視角,那么則會發現,可能曾經覺得有共通之處的曹操、諸葛亮與魏晉的名士之間也并不完全具有共通點。

《魏晉絕響》中還對阮籍與嵇康進行了詳細的解讀,阮籍與嵇康二者在其人格上的影響在整個魏晉時期,乃至中華歷史的上空余音繞梁。阮籍與是在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特立獨行的人,他經常會駕著車馬獨自走到一個沒有道路的偏僻地方開始哭泣,感嘆那個時代已經是沒有了太多的英雄,使得很多的無名之輩都變成了豪杰。但他又經常會親自去很遠的山里去拜訪一些隱士,他的思想和行為處處使很多人覺得不能接受和理解。但一個在生活方面獨立隨心的年輕人,讓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仕途生涯依舊如此獨特且有想法,他大刀闊斧地在當時進行改革,簡化繁雜的政治紀律和法令,提高了當時中國朝廷上下的政治行政力和辦事效率。然而當朝廷內部逐漸開始恢復一片廉潔時,又一次選擇了瀟灑的離去。而此后的另一次選擇走上仕途,竟是為了喝到當地的廚師釀的好酒,實在讓人覺得令人驚奇。阮籍的為人一直不喜爾虞我詐的社交和官場,不喜眾人眼中所謂的正統思想、無視傳統禮法,在對母親的重孝期間依然喜歡喝酒吃肉,但又是一個性情中人,為了母親的逝去悲傷的不成一個人樣,他對于母親的這種哀思方式實則是只有他悼念方式的另一種,阮籍的真性情無疑是他為這一生演奏的絕響?!段簳x絕響》這一章內,前面部分寫阮籍,寫到他對于前往家中進行吊唁亡母的賓客態度十分冷淡,讓前來的客人都心情不悅,但也有的客人并非皆是如此,其中有一位年輕人就能明白他的心中所想,帶著琴和一瓶好酒上門進行拜訪。這一次的舉動看似有些突然,沒想到卻讓阮籍大為佩服和動容,兩人從此結為忘年之交。這個少年就是魏晉三國時期聞名遐邇的竹林七賢之一嵇康。余秋雨先生從阮籍與嵇康的深厚友誼的過往中開始,向廣大讀者詳細展現了嵇康的曠世絕響。仔細回看這兩人的友誼和過往,嵇康之于阮籍,可謂是人們常說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魏晉時期算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有名的亂世,統治階級隨著朝代和政權的更迭,同室操戈,世人多對這些統治者的政行失望,無心于從政。嵇康亦是如此。他只是醉心于自那片清澈、淳樸的內心世界,毫不理會于官場之中的黑暗,他從不為了自己的權勢阿諛奉承、違背本心,甚至與他至交多年的好友舉薦他做官,也不為之改變,甚至竟然還提出了如果再這樣做從此以后便與之絕交。而當一代名門之后的嵇康好友鐘會,帶著浩浩蕩蕩的車隊和許多賓客大張旗鼓地去那里看他時,覺得被打擾的嵇康卻是連一個人的正眼都沒有仔細看過,繼續努力做自己所應該做的一件件事情,一刻未曾有停歇。嵇康的冷漠待人態度更是讓鐘會頓時覺得自己的顏面幾乎盡失,告辭后憤然離去。并自此懷恨在心,后來在一次牽涉到嵇康的案件中,惡意企圖陷害嵇康向司馬昭進讒言,最終結果致使嵇康被判死并處死刑。而嵇康對于這一死亡的最終結果也已經預想到,沒有做出任何的抗爭,在自己彈奏完一曲曠絕遠近古今的《廣陵散》后,嵇康選擇了慷慨的以身赴死。一代江山名士,就此黯然隕落,但他的傲然和過人風骨卻隨著這些光輝事跡廣泛流傳,以致后來聞名后世。

綜上所述,阮籍與嵇康的這種狂放行為,多不被當時的世人所完全認同和理解,乃至為中國傳統的禮法所不容。但是他們卻自始至終都不為自己取悅他人,活得無所拘束,真正地做到了一切遵從本心而活。他們的人格高潔傲岸,不隨俗浮沉。正如后世周敦頤有言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說的就是這樣的人格了。斯人遠去,且不說阮籍與嵇康的風骨和絕響難以覓及,就連當今備受世人推崇的魏晉風骨,也隨著后代時間的流逝和推移逐漸地消逝?!段簳x絕響》的結尾處這樣寫道:“當文明的成果逐代繁衍之后,當年精神開拓者們的奇異形象卻難以復見。阮籍、嵇康在他們后代眼中越來越顯得陌生和乖戾,陌生的像非人,乖戾得像神怪?!蹦莻€遙遠國時代早已不可觸及,阮籍與嵇康的魏晉風骨也慢慢地成為一場魏晉絕響。

五、中國文脈之思考

在這整本書中跟著余秋雨先生的文筆,隨著他思想看中國歷史發展的波瀾壯闊,我們已經看到了許許多多中國文人的足跡生平、挫折坎坷和輝煌成就。從中窺見這些歷史上的圣賢文人,本身就是歷史朝代中筆墨的精神傳承者,他們自己的歷史也在這一過程中用自己的文字和精神升華書寫而成,但是,倘若歷史上沒有了文字,歷朝歷代的中國文人們又何以用文字書寫呢?如果換個角度,筆墨又是歷朝歷代文字的精神升華,不論是歷朝歷代中國的文化還是西方的文化,如埃及、古巴比倫等縱使西方文化經歷千年,文字都被很好地保留和傳承下來了。從最初的文字刻到了石碑上,而后又開始有了歷朝歷代筆墨的傳承和產生。正是最初的刻刻畫畫,刻出了一個中華民族永久的靈魂和生命線。

等級,是文脈的生命是全書中給人印象比較深的一句話之一,余秋雨先生認為品位決定文學的等級,等級和品位構成了文脈。有些文人甚至認為,對待中國傳統文學,應該要讓文字被人們自由地取用,不要以品位來劃分文字的高低。但如果在其精神和文化上也不分文字的高低,那什么才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主心骨,同時也有可能會失去那位曾經流浪于草澤、即將投水的屈原,會害怕失去那位曾經受過了酷刑、恥而握筆的司馬遷,會害怕失去那位僻居于荒村、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因此不管是不是因為我們處于一個文化資源日益匱乏的社會主義時代,對待中國文學我們都應有大膽探索和取舍的勇氣和精神。

除此之外,回顧當下的中國文脈和發展亦是十分重要的,在歷史和人類社會現代快速變遷和發展的今天,仍要重新審視和回顧當下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否已經失去了一個已經傳承數千年的文脈,只是書中的一段簡單描寫了。唐詩還在,國人的傳統思想和心靈寄托便還在,詩的意境還在,中國傳統文脈的發展和歷史延續就還在。由此我們可見,所謂的文脈,是一個不斷在緩慢中逐漸得到沉淀的一種東西,在這一沉淀的過程中或許如失去了沙子般的重量,也或許如失去了風一般的輕盈,但歸根到底都需要用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沉淀和驗證。因此特別是在當今的網絡時代下,各種媒體受到網絡語言的沖擊時,我們更應該迫切地重新意識到當今中國的文化究竟是由何而興起的,是從哪里誕生并開始得到傳承的,我們應該要知道它是一個源于四書五經,源于老子孔孟之道,應該要了解這中間還有豐富龐大的傳統文化教育體系例如包含道教、佛學、儒學。只有更好地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及其歷史,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保護和促進文化傳承。而且我們回顧中國古人歷史就是要在以學習和了解中國文化為主的基礎上,講究學習的方式和方法,不是說方方面面都要效仿中國古人,推行時代的文化藝術復興,而是說我們要講究符合這個時代的社會發展文化規律。每個人的時代都應該有自己的屬于其個人獨有的文化特色,因此我們要學習的東西并非中國古人的文學表現形式,是為什么古人可以為我們創造一個這樣的文學時代。

反觀我們當今社會,大浪淘沙,歷史盛衰,那一條貫穿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精神文脈正面臨著艱難抉擇的一個關鍵時期,我們共同面對著文化繼承與創新發揚的歷史性機遇與嚴峻挑戰。余秋雨先生的這一部作品正是深刻地點明了我們當代社會的基本現狀與發展背景?,F在我們的文化距離時代與偉大顯然有著遙遠的一段距離,經典文脈是永遠不可能被復制的,所以在當今的改革與文化創新環境下,我們首先應該在改革中重啟經典文脈之思,應該在創新中尊重我們的經典,忠于我們的經典,然后在創新中喚醒人們對于經典的尊重與保護意識,只有如此,才能在文化創新中繼續推進當代中國文脈的新發展。

——————————

參考文獻:

〔1〕余秋雨.中國文脈[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56.

〔2〕胡思捷.文明的憂思與文脈的轉接——讀余秋雨《中國文脈》[J].黑河學刊,2013(08).

〔3〕趙亦雅.中國文脈與民族精神——讀余秋雨《中國文脈》[J].中國文論,2014(09).

〔4〕王方全.一場秋雨潤心扉——從《中國文脈》讀余秋雨[J].新教師,2018(12).

〔5〕馮常榮,孔鑫.《中國文脈》的語言藝術探究[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9(02).

〔6〕袁從亮.中華文化四十七堂課[J].貴陽文史,2017(09).

〔7〕耿麗華.對文化人格的多元探討——余秋雨散文主題的文化解讀[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7).

〔8〕韋薇曉,林業錦.“重寫文學史”之后的余秋雨“文化散文”[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5(05).

〔9〕趙芳璇.余秋雨及其文學創作述評[J].文學界(理論版),2012(07).

〔10〕吳穹.余秋雨散文的理性與感性[J].名作欣賞,2011(03).

〔11〕任志華.淺析余秋雨筆下蘇軾形象解讀[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5(11).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On the Spiritual Mainves of Mr Yu Qiuyu's Chinese Context

WANG Jing-yu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This book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iterary works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history research in modern China. The book takes the origi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s the theoretical guide, starting from, to the two Han Dynastie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States to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ang, Song and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 pair of them make the ancient cultural history closely linked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modern modern times. Through a vivid cultural history image, it deeply expresses its inner historical literature, which is an inwardly interprete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for the past five thousand years. not only introduction.The course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ast five thousand years has awakened this historical era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o this thesis will start with the views and thoughts of some authors in this book, make a brief analysis and overview of the contents of "Chinese context ", and put forward some personal opinions.

Keywords: Chinese Context; Culture; Spirit

猜你喜歡
精神文化
文化與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見精神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以釘釘子的精神打好環保持久戰
拿出精神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