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網絡思政教育途徑探索

2020-09-02 06:47王旌宇鄭輝
現代交際 2020年13期

王旌宇 鄭輝

摘要:網絡思政已經成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院校思政教育的前沿陣地。新媒體時代的網絡思政教育,是各高校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為誰培養、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系列講話精神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對當代高校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必然要求。通過分析加強新媒體時代網絡思政教育的原因,結合工作實際提出以班級為單位的網絡微思政教育實現路徑,并闡述其實施的可行性、實效性和做法,旨在為高職院校更深入、更廣泛地做好網絡思政教育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職網絡 微思政 班級單位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3-0024-02

新媒體背景下網絡渠道日益暢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立德樹人方面發揮的作用日益顯著。建立層級分明的網絡思政教育體系,以基層班集體為切入點開展思政教育,有助于發揮傳統網絡思政教育的優勢,高效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班級網絡微思政教育體系的發掘,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辟新時代的新路徑。

一、新媒體時代加強高職院校網絡思政教育勢在必行

(一)優化網絡思政教育是各高校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內在要求

十九大報告提出:“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以培養符合社會和國家需求的高精尖技能人才為主,部分高職院校辦學“重技能、輕理論”。發展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打造的只是一個“軀殼”,理想信念教育則是塑造“靈魂”,二者緊密配合、科學施策才能培養出符合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要求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新媒體時代,網絡已經成為思政教育的主流陣地,加強網絡思政教育,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把握高校大學學生思想意識形態毫不動搖,已經成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

(二)優化網絡思政教育是多元文化交互作用下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目前,“00后”已經成為我國高職院校的主力軍,優良的教育條件及互聯網綜合影響下,該群體在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長大。文化多樣性造就了他們見多識廣、思維敏捷、自由開放、個性鮮明的特征?!?0后”群體為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漸露弊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模糊、意識不堅定等問題也逐漸引發關注。

一方面,成長在優越環境下的“00后”對于傳統的思政教育體會不深刻;另一方面,學生直接通過新媒體不加篩選地獲取信息,該方式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權威地位。在網絡世界各式各樣的觀念、信息、文化沖擊下,“00后”很難獨立辨別是非,因此急需及時、全面、有效的引導。加強網絡思政教育、創新思政教育手段已成為當前高職院?!叭恕钡年P鍵,也是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二、班級網絡微思政是加強網絡思政教育的有效基層途徑

(一)班級網絡微思政的概念

班級網絡微思政,是以班級為單位,基于學生日常班級活動,結合網絡等新媒體方式,綜合輔導員教師、班委的作用,在集體效應之下,營造班級內良好的思想政治氛圍的思政教育方式。高職院校中,以班級為單位的網絡微思政教育是學生思政活動中最廣泛、最深刻、最基礎的集體教育方式之一。

(二)班級網絡微思政的優勢

1.形式靈活多樣,便于開展

班級網絡微思政教育以班級為依托,以網絡為途徑,能夠綜合建立便捷有效的思政平臺,可以貫穿于班級內部學生的生活、學習、活動之中。例如:班級網絡主題班會、以宿舍為單位談心談話、個人社交軟件思想動態的更新,從集體活動到局部小團體或個人大大小小的活動、事件都可以成為一次班級網絡思政教育的載體。

此外,集體內部成員之間可以直線對接,建立以輔導員教師為主導、學生干部為輔助、班級學生為主體的班級網絡思政教育模式,貫穿在學生的生活、學習、網絡活動的點點滴滴當中,易于發動,便于開展。

2.反饋渠道暢通,易于監管

班級網絡監管體系建立在班委群體內部,自下而上形成一個清晰順暢的監督管理體系:學生—宿舍長、班委—輔導員教師。執行順暢的監督體系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有效的思政教育反饋傳遞給組織者,同時也能第一時間讓組織者獲取網絡思政教育的實踐有效性,結合信息進行調整或干預,便于組織者完善措施,有的放矢。

3.有利于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

相比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的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稍弱,從眾性群體特征更為明顯,以班級為單位的網絡微思政教育能夠增強班級凝聚力和學生集體意識,以集體的力量引導帶領班級內部成員積極向上。

在集體教育過程中,通過效果反饋,組織者可以觀察到對思政教育方式有所抵觸的學生,針對該部分學生,可以精準了解,因材施教,因時因地調整思政教育方式,集體教育與因材施教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打牢思政教育基石,提高學生的接受性。

4.促進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相配合

網絡教育相較于傳統教育方式具有優勢,但是對實踐效果進行檢驗存在困難,難以確定學生是否內源接受教育并進行行動轉化。但是微思政的教育對象集中,跨空間實現價值觀念傳遞,以每一次活動、每一次反饋進行教育效果的檢驗,可以將線上思政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相輔相成,互相強化。

微思政在線上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班級QQ群、思政網站等多平臺提供宣傳教育素材,提高趣味性,豐富教育途徑;在線下可以利用主題班會、團日活動、文體活動等檢驗強化,實現傳統方式與創新途徑的融合。

(三)網絡微思政路徑建設

構建有效的微思政教育體系,首先要確保班干部隊伍、團支部隊伍、舍長隊伍三支班級隊伍的組建,同時提高隊伍成員素質能力,保證消息傳遞的有效性,同時完善反饋體系,建立以班委為主的直接反饋機制,把握原則,靈活應變,以強有力的班集體擴大微思政作用,帶動所有成員整體素質提升。

三、班級網絡微思政的隊伍建設

(一)培養輔導員教師隊伍的微思政教育意識及能力

高校輔導員兼具教師身份和干部身份,肩負立德樹人的任務與使命。在進行網絡微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需要輔導員建立微思政的意識,第一,保持對網絡教育內容的敏感性,能夠把有效的內容及時轉化成嚴肅不失活潑的內容傳遞給學生。第二,提高網絡技術應用水平,結合圖文視頻呈現方式,使思政教育為學生所喜聞樂見。第三,強化微思政意識,樹立微思政思想,與學生平等相處,互相尊重,以事育人,因材施教。

高校教師在充分利用線上課程資源的同時,需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堂相結合,增加專業課堂的思政教育滲透性,與專業教育相輔相成,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及專業理論知識。

(二)重視思辨能力,提高學生群體媒介素養水平

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在網絡微思政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培養學生識別信息、獨立判斷的能力也是培養優秀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內在需要,應貫穿在學生學習成長過程的始終。

網絡信息資源的廣泛傳播,讓學生暴露在不加篩選的信息下。為此,在微思政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需要提升學生群體特別是學生干部的媒介素養水平。能夠保證學生在看到相關網絡信息時及時做出判斷篩選,互動分享積極向上、具有正能量的網絡信息。

(三)搭建層級體系,鍛煉班干部綜合素質能力

在班級當中建立以班長為主的班級干部隊伍及以團支書為核心的團支部,是組建框架體系完整的班級干部體系的前提之一。隨著學生大學生活情況的變化,各宿舍舍長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每個學生的思想變化、行為表現往往能被宿舍內同學第一時間獲取,由此可見,加強宿舍舍長的微思政效果反饋功能,提高舍長隊伍的綜合素質也是建設高執行力班集體的具體要求。

在搭建班級干部隊伍和舍長平行體系的基礎上,發揮班干部、舍長的帶頭作用、反饋功能,可以有效提高網絡微思政的實施力度,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四、結語

網絡微思政布局在細微之處,知行在平時。除搭建班集體內部的穩固平臺之外,還需要營造良好的氛圍。學校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也需加大對教師輔導員微思政能力的培訓,提高教師輔導員的能力,充分發揮網絡微思政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田樹學,王占仁.“互聯網+大思政”教育模式的實現路徑[J].新媒體思政,2019(11):63-65.

[2]郭彥卓.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38):280-281.

[3]張文武,徐嘉婕.新時代高校專業課堂微思政的構建[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1):43-46.

[4]楊鈺婷.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研究[J].高教學刊,2019(24):162-164.

責任編輯:張蕊

[基金項目]威海海洋職業學院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研究”(SZ19YB02)。

[作者簡介]王旌宇,威海海洋職業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教育學;鄭輝,威海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講師,本科,研究方向:教育與管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