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加強高校博物館管理工作的再思考

2020-09-02 06:47柴婧
現代交際 2020年13期
關鍵詞:制度建設

摘要:高校博物館肩負育人使命、承載大學精神、傳承歷史文脈,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高校博物館發展十分迅速,但“重建設”“輕管理”問題逐漸暴露。因此,高校在建設博物館時必須充分認清自身定位、突出專業特色、完善機制構建,不斷加強博物館管理工作,為科教興國和公共文化服務貢獻更多力量。

關鍵詞:高校博物館 博物館管理 制度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3-0012-02

我國高校博物館已有100多年的歷史,2011年5月,國家文物局、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加強高校博物館建設與發展的通知》,高校博物館正式成為高等教育和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劃的一部分,進入了發展快車道。隨著國內各大學硬件水平的提升和重視程度的加深,高校博物館無論從場館規模還是藏品數量上都得到長足進步,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約有高校博物館300多座[1],是2011年文物局和教育部下發通知時的6倍(2011年度全國博物館名錄中高校博物館為53座)。在高校博物館大踏步前進的同時,建館水平參差不齊、對外開放程度低、展示手段單一等問題始終沒有解決,2019年10月更是曝出某高校博物館展出贗品事件。針對高校博物館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2019年11月,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加強高校博物館管理工作的意見》,這是時隔8年之后教育部再次就高校博物館工作下發文件,從數量與質量并重轉向更加聚焦提高建設質量。

一、認清高校博物館的職能定位

當前高校博物館的很多管理問題根源在于自身定位不清、職責不明,有的被當作藏品的“倉庫”,極少對校內外開放;有的甚至為建而建,僅僅用來解決校內人員編制問題。只有真正認識到高校博物館在提升教育質量、加強文化建設、滿足公眾精神文化需求、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才能使之更好地發揮作用。

1.高校博物館是高等教育的主體

教育是博物館的核心職能,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在西安博物院考察時指出:“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高校博物館作為大學中的“大學”更應當自覺肩負起教育主體責任,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內容,以更加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成為他們的“第二課堂”。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有別于高校院系提供的正式的專業教育,高校博物館更傾向于提供非正式的通識教育。當前越來越多的一流高校都將通識教育作為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博物館依托自身學科資源,通過展覽、講座、沙龍等形式,為學生構建跨學科、跨文化的知識體系,有助于學生全方位發展提高。

2.高校博物館是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

高校博物館對傳承大學文化、塑造大學精神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博物館不僅僅是物的集合,更是由物展示出來的觀念的匯集,凝聚著不同時期的人對物的最高程度思考,人們通過碎片化的物組合成連貫、持續、可視的文化陳述[2],反映出大學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歷史積淀、創新品格和價值取向,可以說,博物館是一所大學維系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紐帶,也是師生的“精神家園”。

3.高校博物館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者

哈佛、劍橋等知名高校博物館不僅服務于學校教學科研,更面向公眾開放,致力于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如牛津校屬的6個博物館每年接待超過50萬名的參觀者。作為公共文化設施,高校博物館應充分履行其社會服務功能,基于自身專業教育和研究優勢,大力傳播有益于社會進步的思想道德、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不斷豐富社會各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4.高校博物館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者

一方面,作為文博機構,高校博物館擁有大量的藏品,這些文物記錄歷史、啟迪后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無數啟蒙者的思想、觀念、意識、情感記錄于高校博物館,這些思想形成了一個時期的意識形態,進而推動了整個社會的進步。如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收藏了康有為、梁啟超、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人的書信,從中能夠看到他們不斷尋求救國救民道路的偉大實踐,在今天,這些文物對于強化以愛國主義為基點的國魂根脈傳承,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二、突出高校博物館專業特色

與一般的公共博物館不同,高校博物館應立足自身資源,突出專業特色,彰顯其所在高校文化的獨特魅力,彼此間形成互補與錯位發展。

1.注重“小而精”

近年來,我國高校硬件水平提升很快,“國內建筑面積最大的圖書館”“亞洲單體規模最大的教學樓”等頭銜幾乎每隔幾年都要更替一遍,高校博物館也隨之越建越大、越建越氣派,似乎擁有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已經成為走向一流大學、知名大學的“標配”。但博物館的核心是藏品,據筆者統計,世界一流大學的博物館藏品中位數為6.8萬,而我國一流大學博物館藏品中位數只有1萬。因此,高校建設博物館時應量力而行,避免不顧實際和盲目追求建設規模,少建設綜合性大館,多發展“小而精”的博物館群,如華東師范大學的古錢幣博物館、歷史文物博物館、生物博物館和“海上風”民俗博物館,每個單體規模都不大,總體投入也不高,但藏品基礎扎實、門類豐富,為大學增添了別具魅力的人文氣質。

2.突出“專業性”

當前,各大公共博物館展覽越來越豐富,民辦博物館種類也越來越多元,與之相比,高校博物館必須充分利用高校學科專業資源,走差異化發展道路。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依托清華美術學院,其展陳超過60%與視覺藝術有關;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是民族學專業博物館,全國56個民族歷史、文化、精神風貌的各類文物幾乎都有收藏。同時,相較于公共博物館講解員程式化的背誦講解詞,高校博物館講解員多為教師和在校生兼職,擁有非常充實的相關專業知識,能夠幫助觀眾更好地了解展覽。此外,人們從公共博物館更多的是了解昨天,而大學往往走在科技發展的最前沿,可以向人們展示今天和明天,如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生命科學中心既是博物館也是研究院,科研人員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會及時轉化為展覽和教育活動。

3.堅持“真實性”

藏品是博物館的靈魂,對于以求真育人為天職的大學來說,其博物館藏品的真實性顯得尤為重要。當前文物市場良莠不齊、真贗不分,而且不是所有大學都設立考古專業,因此才會出現前文提到過的某大學博物館贗品風波。為了保證藏品的真實性,高校博物館必須秉承求真務實、科學嚴謹的辦館理念,一方面積極提升自身鑒別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與社會各方面協作,獲得外界尤其是監管部門、行業協會的指導,如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征集藏品時,曾邀請了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七位專家參與鑒定。只有高校博物館真正重視起來,才能切實杜絕展出贗品這類事件。

三、完善高校博物館管理機制

提升高校博物館管理水平要從體制機制入手,建立健全高校博物館內部管理制度,設計既相互銜接又有效運行的工作流程,確保管理工作科學性、準確性、規范性。

1.理順隸屬關系

目前高校博物館多為學校的內設機構,也有一些是院系管理的二級機構,如北京師范大學文物博物館就掛靠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下,還有個別為獨立法人單位,這兩者一種專業性更強、一種更加自由靈活,但在人員經費上都很難獲得學校足夠支持。同時,由于高校從屬于教育部門,大量高校博物館沒有履行博物館登記備案程序,截至2018年年底,在文物局備案的高校博物館僅95家,但實際數量已經超過300家[1],這也給文物局進行藏品鑒定帶來很大不便。為了更好地開展管理工作,高校博物館應作為大學的二級獨立機構,自覺接受所在地文物管理部門的行業指導,地方政府也要加強對高校博物館的支持,同時還要充分發揮中國博物館協會、高校博物館專委會、高校博物館聯盟等協同機制作用,共同努力強化藏品保護、陳列展覽、社會服務等管理工作。

2.健全管理制度

規則制度是組織機構正常運作的重要保障,有了完善的規章制,高校博物館各項工作的開展就有了依據,工作效率、管理水平、服務質量的提高才能得到充分的保證。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博物館條例》等法律法規的指導下制定高校博物館章程,日常業務工作應遵守國家《館藏文物出入庫規范》《館藏文物登錄規范》等相關博物館行業標準,不斷完善發展規劃、內設機構設置、人事勞資實施辦法等運行機制。要注意細化藏品管理,建立藏品賬目及檔案,藏品屬于文物的,應當區分文物等級,單獨設置文物檔案,報文物主管部門備案。最重要的是加強對藏品的保護,定期檢查、維護保障藏品安全的設備、設施,對珍貴藏品和易損藏品應當設立專庫或者專用設備保存,并由專人負責保管。

3.提升數字化管理水平

數字技術不僅可以為觀眾提供新鮮有趣的參觀體驗,更是對博物館傳統管理、保護及運營理念的革新。由于高校博物館藏品多、人手少,藏品的規格、大小也各不相同,依靠傳統方式,難以全面準確地對藏品進行管理,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加快建立功能完善的高校博物館藏品數字化管理系統,對藏品的基本數據進行詳細的記錄,主要包括藏品的數量、價值、存放狀態、存放位置,以及出庫時間、理由、走向、預計返還時間等,從而使工作人員可以對藏品的借展、維護、保養等情況實時掌控,大大提升管理效率。不僅如此,如果建立一套全國通用的數字化管理系統,還能實現藏品信息在博物館和高校間的全面互聯,逐步實現社會資源與校內資源的有效整合。

4.建立藏品交流機制

西方知名高校博物館的藏品大都來自考古累積和個人捐贈,而我國自1949年文物制度建立后,出土文物多歸于國家或地方文博機構,能夠被大學博物館收藏的文物非常有限。一邊是很多的文博機構藏品堆積如山,大量文物長年累月不見天日,另一邊是高校博物館藏品匱乏,很多庫房閑置。應加快建立公立博物館與高校博物館間的藏品交流機制,將公立博物館較多的重復品分給高校博物館收藏,這樣既能充實高校博物館,使其積極參與地區文化建設,也能為公立博物館減輕收藏和展覽壓力。各高校博物館間也要加強交流、互通有無,如在理工科高校舉辦人文藝術巡展,在文科高校開展自然科學展覽,可以彌補互相之間的不足,更能開闊學生的視野。

參考文獻:

[1]澎湃新聞.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高校博物館約三成備案,應健全完善制度[EB/OL].(2019-11-20)[2020-04-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0710401900789738&wfr=spider&for=pc.

[2]柴婧.“雙一流”背景下大學博物館認知與構建[J].藝術研究,2019(3).

責任編輯:張蕊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一般規劃課題“‘雙一流背景下大學博物館建設研究”(GH180802)。

[作者簡介]柴婧,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博物館教育。

猜你喜歡
制度建設
對高校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的若干思考
對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建設的思考
加強制度機制建設完善流動黨員教育管理
淺析我國場外交易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
加強公德制度建設
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二級教代會制度建設的方法探究
價值觀視角下的政治認同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探究
提升南昌市軟實力研究
葡萄牙大學章程對我國大學章程建設的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