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語中的飲食文化和翻譯研究

2020-09-02 06:47董蕊
現代交際 2020年13期
關鍵詞:飲食文化諺語俄羅斯

摘要:飲食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語言承載著飲食文化,飲食文化蘊藏著民族內涵。在俄羅斯飲食文化的發展進程中,不僅保留下來各種各樣的特色美食,還有相關的飲食諺語、俗語、成語等。通過研究俄羅斯的飲食文化和飲食俗語、諺語等的翻譯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俄羅斯的民族文化,對促進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有著重大意義。

關鍵詞:俄羅斯 飲食文化 飲食俗語 諺語

中圖分類號:H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3-0100-02

由于各地區地理環境、人文發展情況不同,在社會發展和勞動過程中孕育出了不同的飲食文化。俄羅斯作為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不僅有獨特的歷史、令人向往的美麗風景,而且有豐富的飲食文化。而美食背后,反映出“戰斗民族”對生活的熱情和思考。

一、俄羅斯的飲食文化及相關飲食俗語、諺語表達

俄羅斯冬季漫長,氣候寒冷,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人分泌均衡,心臟有強大的力量。眾所周知,“戰斗民族”精力旺盛、勇敢、自信,喜愛參加戶外運動,性格豪爽、真誠。為了抵御嚴寒,人們需要高熱量的食物來保持體能。因此傳統的俄羅斯飲食中油脂含量高,口味重。

在俄羅斯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有著豐富的河流、湖泊和森林,俄羅斯民族利用這里的天然資源制作了各種以海鮮、野味和漿果之類為原材料的美味菜肴。雖然俄羅斯領土亞洲大陸所占比例較大,但大部分居民都居住在歐洲。因此俄羅斯在保留本民族飲食文化的基礎上,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

古羅斯烹飪法形成于9世紀,直到15世紀莫斯科成為首都后,俄羅斯飲食文化才開始正式發展起來。16世紀意大利人將香腸、通心粉等面點帶入俄羅斯。17世紀德國人將德式香腸和湯等帶入俄羅斯。在當時的俄羅斯,貴族和上層人士都對法國非常崇拜,以講法語為榮,在飲食文化上更是引進了法國的很多美食和烹飪技巧。例如,18世紀初從法國傳來的少司(由英語:sauce音譯而來)、奶油湯和法式面點等。后來結合本民族自身飲食習慣,逐漸形成了如今的俄羅斯飲食文化。

這頗有特色的俄式風味,與俄羅斯民族卓越的智慧是分不開的。在俄羅斯人民心中,每種飲食不但有著其美妙的味道,更帶有獨特的意義。因此在很多成語、諺語、俗語中,都可以看到俄羅斯食物的影子。

1.黑面包(хлеб)

很多甜面包都是用來當作下午茶的茶點,而黑面包卻是俄羅斯人最喜愛的主食。黑面包用酒母發酵,它的主要原料是小麥粉和黑麥粉。傳說是在俄國1812年衛國戰爭時期,前線的士兵和傷員條件艱苦,沒有胃口吃飯。有一個村莊的修女們了解到了這種情況,便特意為這些抗擊拿破侖的英勇士兵們制作了這種面包。修女們在黑麥面粉中加入了香草籽,能夠開胃健脾、使人胃口大開。黑面包便于制作、方便攜帶的特點,使之成為俄軍的代表食物之一。在俄語中有種說法:Хлеб да вода – солдатская еда.(面包和水是士兵的糧食。)用來比喻生活艱苦。但正是這黑面包在戰爭時期維持著軍隊的戰斗力,挽救了戰爭中平民的性命。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被德軍重兵圍困在列寧格勒的平民,每天唯一的食物就是這125克摻鋸末的黑面包。因此,俄羅斯人對黑面包的感情十分深厚,就連普京總統也非常喜愛黑面包。第一次吃黑面包的人都不太能適應它的酸味,但其是俄羅斯人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黑面包在俄羅斯人的心中已經超越了食物本身的存在意義。從很多俄語俗語或諺語中都可以看出來:Без хлеба куска везде тоска.(沒有面包到處都是憂愁。)Без хлеба не обедают.(食不可無面包。)

2.鹽(соль)

在圣經中,耶穌把自己忠誠的弟子稱為“соль земли”。而鹽本身就是調味品,讓食物味道更加鮮美。所以經常用“соль земли”來指科學家、作家、政治家等,那些為人類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才,被翻譯成民族精華、社會中堅?!胞}”在俄羅斯傳統習俗中代表著熱情好客。按照傳統,主人要雙手托著鋪有繡花巾的托盤,盤中會放一個大而圓的面包??腿耸紫纫H吻面包,再從面包上掰下來一塊,撒上一點鹽再品嘗來表示感謝。因此“хлеб - соль”就成了一個固定成語,譯為對客人的熱情招待,在翻譯時要注意區別于“хлеб и соль(黑面包和鹽)”。

3.格瓦斯(квас)

在俄羅斯還有一種用面包干發酵制作的飲料,叫作格瓦斯。格瓦斯和面包據說是農民食物的最低標準,如果只靠這兩樣東西維持生計(с хлеба на квас перебиваться就著格瓦斯吃黑面包勉強過生活),那么這樣的家庭經濟狀況不是很好,是“Часом с квасом, а порой и сводой(饑一頓,飽一頓的)”。

4.薄餅(блин)

俄羅斯傳統節日謝肉節,又叫送冬節、烤薄餅周,是用來慶祝冬天結束、春天到來的節日。這個節日源自人們對太陽的崇拜,所以要在謝肉節時吃象征著太陽的薄餅。在制作第一張薄餅時,火候很難把握,因此有了“Первый блин комом (第一張餅難烙)”即萬事開頭難的說法。但是在節日期間需要制作大量的薄餅,就又有了“печь как блины(像做薄餅一樣, 制作又快,數量又多)”的說法,比喻速度快,但質量不高。

5.紅菜湯(борщ)

“Щи да каша–пища наша, щид а каша–мать наша(湯和粥是我們最好的食物,湯和粥是我們的母親)”。俄羅斯最著名的紅菜湯里面食材豐富,有西紅柿、紅甜菜、肉汁、圓白菜等。紅甜菜使湯的顏色呈紅色,顧名思義紅菜湯。因為是俄羅斯傳統菜肴的之一,有時也用它來指代女主人的拿手菜。

6.伏特加(водка)

伏特加的歷史十分的悠久。據說它是僧侶們制作的一種消毒水,被一個僧侶偷喝,發現味道好喝,才成了водка,在20世紀初時就已經作為酒的名字了。直譯出來是“可愛的水”。俄羅斯人將它看作國酒,是無論是什么樣的場合都是必不可少的酒。伏特加和黑面包一樣,見證了俄羅斯的歷史。在戰爭時期因為天氣原因,喝伏特加可以起到暖身的作用,因此人們對這種烈酒的需求量極大。伏特加這種高度烈性酒喝出了戰斗民族的特性。俄羅斯人對伏特加的喜愛不亞于黑面包。有人說喝伏特加時不需要下酒菜,喝一口酒聞一下面包即可?!哀Η悃荮?бы не было водки, был бы здоров, но несчаястен.”雖然大量飲用伏特加等烈性酒對身體傷害大,影響健康,但是對于俄羅斯人來說,沒有伏特加會更健康,但卻不會幸福。

二、飲食俗語、諺語等的翻譯方法及技巧

飲食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俄語中含有飲食的俗語、諺語、成語等是俄羅斯民族結合生活經驗總結而成,包含著民族歷史與文化。在處理這類文本的翻譯時,除了準確傳達本義,還要有流暢度和形式上的對等,讓讀者和源語使用者有相似的使用感受。這就需要在翻譯過程中采用正確的翻譯方法。經常使用的翻譯方法大體上分為以下幾種:直譯法、套譯法、意譯法、加字法。

直譯法是指在符合正確表達語義的基礎上,保留源文本中的詞語含義和修辭手法進行翻譯。例如:“Блюди хлеб про еду,а копейку про беду.(吃飯時看管好面包,困難時候看管好財產。)”“Не дорог квас.Дорога изюминка в квасу.(寶貴的不是格瓦斯,而是格瓦斯里的葡萄干。)”直譯法翻譯難度相對較低,且譯文通俗易懂,表達直白。一定程度上來說,即使對俄羅斯文化沒有充足了解,也可以明白源語使用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套譯法是指套用目的語中慣用的語句結構或表達方式來進行翻譯。例如:“Бочка мёду.Да ложка дёгтю.”直譯成漢語是“一桶蜂蜜和一勺焦油”,它要表達的含義和漢語中“一條臭魚腥了一鍋湯”是相同的。所以可以采用套譯法翻譯為:一勺煤焦油壞了一桶蜜。套譯法的使用使翻譯出來的文本更加貼合漢語中的表達,在保留源文本詞語基本含義的基礎上,使讀者有和閱讀目的語有相似的理解。

意譯法是指用和源文本不同的詞語、句子等表達方式,表達和源文本相同的含義和思想。例如:“Кто не работает, тот не ест.”直譯為:沒有勞動的人就沒有吃的東西。這句俗語表達的意思是不能不勞而獲,想要有所收獲就要付出努力。和漢語中的“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意義相同。直譯中翻譯時有雙重否定結構,而意譯后“沒有”“白吃的”兩個表示否定的詞和直譯相對應,符合翻譯標準中的風格和形式上的對應,讓讀者有更順暢的閱讀感受。

“Хлеб всему голова.(面包是一切之主)”。上文中提到,黑面包在俄羅斯人心目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不僅是餐桌上的必備美食,更是艱難困苦時期的保障。文本想表達的意思是,面包對于俄羅斯人來說是生命延續的基本。漢語中“民以食為天”和它表達的意思相同?!笆场睂懊姘?,“天”對應“主”。俄羅斯人和漢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俄羅斯人大多信仰東正教,因此主在他們心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而漢民族的飲食養生觀很大程度上受到的都是道家思想的影響。道家主張“食”為基礎之基礎,修煉可以做到“忘我”,但不能忘食。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宗教信仰也應作為翻譯時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用符合目的語民族文化中的詞語來替代源文本,不僅表達更全面、清晰,更能讓讀者了解“面包”在俄羅斯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俄羅斯民族的飲食文化。因此選擇“民以食為天”的譯法。

加字法是指在直譯的基礎上,補充文本中必要或隱藏含義的詞語。例如:“Ездить в тулу со своим самоваром.(帶著茶炊去圖拉。)”圖拉離莫斯科不遠,主要生產茶炊和茶壺等。所以源文本的意思指的是多余的、沒有必要的舉動。翻譯時采用加字法:帶著茶炊去圖拉——多此一舉。

“Кашу маслом не испортишь.”直譯為粥里加黃油也很好吃。從字面意思理解類似于錦上添花。翻譯時也可以采用加字法:粥里加黃油——多多益善。

加字法不是在翻譯中隨意地加字,而是必須基于原意,保留原有意象,再進行補充。加字法屬于注釋法的一種,除加字法外還有加注法。這些方法都使語句含義得到補充,不會存在語義缺失的情況。

三、結語

俄羅斯民族熱愛美食,他們把對這些食物的情感用文字表達出來,也用這些關于食物的文字記錄了歷史和對生活的思考。這些俗語、諺語、成語是語言凝練出來的精華,它們和俄羅斯飲食文化密切相關,體現出了俄羅斯民族的智慧。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俄語中飲食文化和相關翻譯的研究,會幫助人們加深對俄羅斯民族文化的認識,開闊人們的視野,對中俄跨文化交際起到積極作用。

責任編輯:劉健

[作者簡介]董蕊,吉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俄語口譯。

猜你喜歡
飲食文化諺語俄羅斯
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談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
徐州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
從方言詞匯看烏魯木齊地區回民的飲食文化
諺語趣畫
諺語趣畫(一)
另辟蹊徑
先救誰——原載俄羅斯漫畫網▲
同舟共濟
24節氣
欲蓋彌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