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認知校園植物作為高中生物校本課程的設計開發

2020-09-10 07:22仇模保
高考·上 2020年7期
關鍵詞:設計開發校本課程高中生物

仇模保

摘 要:植物作為生物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校園植物是生物教學的直觀鮮活課堂。結合校本課程的理念,筆者在本文將探討認知校園植物作為高中生物教學的校本課程的意義及其設計與開發的具體方法,并對該課題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不足給予反思。

關鍵詞:高中生物;校本課程;設計開發;校園植物

校本課程是一種新的課程形態,是根據學生發展需要和本校資源實際開發的課程,注重學生本位,著眼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當然也會引起教學思想的變化。[1]高中的生物教學基本屬于“封閉式”的課堂教學,校外實踐活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基本沒有。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的物品基本上是靜態的,讓學生能身臨其境的最好辦法就是播放視頻教學。如果學校有天然的條件,教師應該開發這種資源,給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教學環境。校園植物是學生最熟悉的,學生在認知植物的過程可以調動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和合作意識,培養其實踐技能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對高中生物學習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高中生物教學的效果。認知校園植物的校本課程的設計與開發是生物教學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實踐,是培養學生興趣、情感和價值觀的有效平臺,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生物學素養的條件之一。

1.開發認知校園植物校本課程的優勢條件

開發校本課程,其教學資源應該來源于學校。筆者的校園具有豐富的植物,不僅美化了校園環境,為學校師生提供了優美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而且為創設生物第二課堂教學提供了場所。

1.1自然地理概況

學校位于武鳴區西郊,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熱量豐富,季風明顯,干濕分明。年均氣溫21.7℃,年均降水1300mm,溫暖濕潤的氣候為校園多種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1.2校園植物科、屬、種的統計分析

截至目前,對校園現有植物進行科屬統計,見表1。此次調查共整理鑒定校園植物約150種,隸屬63科、118屬。在這些校園植物中,被子植物占絕大多數,而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占的比例比較小,分別為3.33%、2%。校園中如菊科、木犀科、蕓香科、???、大戟科等,優勢科現象明顯。另外,校園中單種的科比較多,共36科,占總科數的56.25%,其種數占總種數的43.15%。

1.3校園的植物資源

據統計分析,學校校園植物資源豐富,按其經濟用途可分為木材植物、油脂植物、藥用植物、觀賞植物、食用植物、芳香植物、珍稀瀕危植物、蜜源植物、環保植物、有毒植物和鞣質植物等。如此豐富的植物資源,由于長期的調整形成了一個較為穩定的生態系統。

2.認知校園植物作為校本課程對生物教學的意義

在西方,教育行動研究被稱為“教師的研究”,也是教師繼續教育和專業成長的一種主要方式。行動研究要求教師不斷研究課程、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學生、研究家長、研究組織管理等內容,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2]所以開發校本課程就是讓教師為研究而動,正真為教師從課程的被動“實施者”轉變成課程的“決策者”和“開發者”。教師利用自己的創造力創設課堂,服務于自己的教學。在高中的生物教材中涉及到植物學的內容很多,都可以利用校園植物創設教學情境。

案例: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種群與群落中第三節《群落的結構》。在教材分析中,群落的結構在課程標準中相關的具體內容標準為“描述群落的結構特征”,該條內容標準屬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學們能夠對群落的結構進行簡單的描述。教學目標中:知識與能力要求是學生能識別群落,說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過程與方法的要求是通過分析討論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培養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憑借概念對具體的生物學現象作出判斷和推理,訓練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分析該章節的教材分析和教學目標發現,如果教師不能利用一些具體的自然現象引導和展示,該課程的內容對學生來說就變得很抽象。群落結構這個概念本來就很具體,校園的植物園,校園的湖,甚至校園的一片綠草地。如果教師能帶學生走出教室外,在校園里有針對性的走動教學,學生不難理解群落結構。甚至對植物光合作用、群落演替等生態學的知識有一個質的認識。

3.認知校園植物作為校本課程的設計與開發

筆者所在的學校,學生在初中的生物學習基礎還是比較薄弱的。初中的教學目標有要求學生去認知植物,但往往受限于教學設備和教學資源,植物學往往是比較空缺的。認知植物在高中的教學中沒有做為特別教學要求,高中的教學、學習任務繁重,課時少。所以在設計開發此校本課程的時候要解決幾個問題:一、如何安排課時;二、如何安排教學內容;三、如何進行教學;四、如何建立評價機制。

3.1課時安排

根據教學需要,課時應分為課堂學時和課后學時。學時的開設時間安排在高一、高二學年,每學期兩個課時,兩學年共八個課時。其他學時安排在課后完成。

3.2教學內容的安排

任何學科的任何教學方法、模式都必須遵循“生本”原則,認知校園植物的校本課程的設計與開發也必須以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為基礎,保證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3]高一學年的教學內容為校園植物檢索鑒定并掛牌標識、開展辨認植物知識競賽;高二學年的教學內容為觀察植物的生長狀態及結構組成、完成一篇與植物有關的小論文。

3.3進行教學的方式

將班級的學生按5—8名為一組分學習小組,設立組長和副組長。生物學習興趣的委員由各組組長擔任,負責協調各組的工作和商討課題內容。教師帶領組長科學規范認知校園植物,參與興趣委員會的商討及提建議。各組利用課后時間完成生物學習興趣委員商討的學習任務。

掛牌標識的工作,在掛牌之前帶領學生完成校園植物的鑒定工作,組織學生采集制作標本,借助各種植物分類工具書,查閱并收集有關資料,同時教師也可在課堂展示新鮮標本。每張牌面系統介紹該植物的中文名、俗名、學名、科名、形態特征、生態特點、產地與分布,栽培要點和經濟意義。

開展知識競賽的方式,趣味性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和參與性,開展知識競賽很好的檢驗了學生學習情況。在開展前期,各班自行組織重溫校園植物的名稱、形態結構、經濟意義等,然后選出本班的參賽隊員,參賽隊員5—6名。由生物組教師設計題目,題目包括搶答題、描述題,涉及辨認植物說出名稱,描述植物形態特征,說出該植物的經濟特征等,朗誦一首關于植物的詩詞、歌曲。

觀察植物的生長狀態及結構組成,該內容是對認知植物生長環境的學習,為學生學習光合作用、種群、群落的相關知識作為鞏固理解和鋪墊。

學生寫一篇與植物有關的小論文,課題研究的內容包括觀察一顆種子的生長過程、某種植物在校園的分布情況、調查校園植物的優勢種、保護校園植物的建議等。

3.4評價機制的建立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的發展”。[4]

本課程的學習評價不能在平時的生物考試中呈現,但是可以體現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同時可以通過展板的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給予展示,對優秀的團體及個人給予獎勵,激發學生的自我認同感。

同時也可以通過學生的自評機制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建立“知識與技能的自評表”。自評的等級分為“優”、“良”、“合格”、“不合格”,自評內容包括:我知道使用哪些工具書進行植物分類鑒定、我可以說出校園10種以上的植物名稱、我可以快速找出校園5種以上的藥用植物、我能準確說出植物的六大器官、我熟悉檢索表的使用方法并能鑒定校園內的植物等內容。

4.反思

在高中開設校本課程很多時候都要本著高考考綱,但是認知校園植物的校本課程似乎沒有本著考綱,而是僅服務于生物學科本身。因此在開發的時候有諸多制約條件:一、由于生物學科的教學課時少,教學任務重,這要做好全體生物組教師的參與工作,爭得家長、學校領導的支持;二、做好前期的學生動員工作,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并給予重視,把課程搞活;三、課程設計前期比較粗糙,需要后面多次實踐的反思和修正。

總之,方寸之圍的校園,在大自然中只能稱為彈丸之地。彈丸之地的每棵植物都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知識寶庫,不奢求其對學生的認知能力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只求本校本課程的開設是開啟學生室外生物探究的啟蒙之旅。

參考文獻

[1]彭潔.高中化學校本微課程的開發與應用研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高中版,2017:85.

[2]汪利兵.教育行動研究意義、制度與方法[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8-11.

[3]何秋海.淺談高中生物教學中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J].文理導航:理科講堂,2016:11(248).

[4]教育部.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2001.

猜你喜歡
設計開發校本課程高中生物
鞍山市防雷業務管理平臺研究與開發
培養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現代中國人
家庭日常餐廚垃圾分類處理器的設計開發
新疆高職院校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課程設計及開發研究
試論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主動學習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綠色生物實驗
高中生物解題教學中應用化學知識的可行性研究
高中學?!叭乃仞B特色德育”實施策略研究
職業教育視角下的微課應用探討
小學數學微課程的應用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