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齡美術區域游戲中教師的支持性策略

2020-10-09 10:09王春紅
小學教學研究·教研版 2020年9期
關鍵詞:支持策略混齡

王春紅

【摘要】混齡區域活動因其活動的自主性、開放性、社會性等特點,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園根據幼兒的興趣、美術的表現形式、園所資源與優勢等,開辟了水粉、水墨、剪紙、沙畫、版畫五個美術區,并進行了混齡美術區域游戲的探索與實踐。實踐證明,在混齡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支持性策略非常重要。本文試從環境支持、材料支持、 順應幼兒需要的教師指導三方面展開闡述。

【關鍵詞】美術區域? ?混齡? ?支持策略

在混齡美術區域游戲中,我們發現雖然不同年齡的幼兒在一起,但是他們各自為政,或者大年齡幼兒帶領弟弟妹妹和自己玩一樣的,小年齡幼兒沒有主見地盲從大年齡幼兒,甚至有部分幼兒旁觀,不知道怎樣進入游戲。這顯然違背了混齡活動開展的初衷。通過觀察、反思與探究,以及環境支持、材料支持、教師指導等支持性策略,使幼兒混齡美術區域活動科學的開展。

一、創設一個激發幼兒互動探究的藝術環境

“一個富有吸引力的、儲備豐富的藝術區是對兒童的邀請?!蹦芪變褐鲃訁⑴c的美術區一定是由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精心設計的,它既符合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特點,又符合其教育性與互動性,能激發幼兒主動參與,并能提高能力,培養創造力。

1.營造寬松自由的心理氛圍

為了能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其更多地體驗到愉快和成功感,我們必須為幼兒營造一個快樂寬松、安全自由的心理環境。特別是混齡區域游戲,幼兒互相之間不熟悉,幼兒與區域教師之間也不熟悉,更需要這樣的心理環境。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應該感覺到他們能自由自在地探索,而不害怕犯錯誤。幼兒即使失敗或有缺陷,也不該被認定為錯誤,而應讓幼兒知道失敗或缺陷也是一種學習渠道,向幼兒提示更多可行的方法,讓他們感受到尊重、信任和鼓勵,從而更加主動自信地投入到游戲中。

2.設計合理的區域結構

在混齡美術區域游戲中,由于幼兒的年齡不同,發展水平和需要也不同,因此,教師在設計混齡美術區域結構時,要根據不同年齡幼兒的發展水平和需要進行全方位的思考。首先,不同年齡的幼兒對于游戲空間的心理需求是不一樣的,區域里要創設多樣化的工作平臺。如水平的桌子、垂直的畫架等不同方位的平臺,有小組活動的較大空間和允許個人活動的小空間等。另外,要根據大小幼兒的身高設計高低不同的水槽,美術材料擺放要讓所有幼兒容易看到、取到,還要有回收剩余材料的空間。幼兒在設計合理的空間里不會磕磕碰碰,他們可以自由選擇材料進行藝術表現,開展游戲。

3. 布置蘊含美育的區域環境

區域環境的布置不僅僅是讓幼兒喜歡這里,還要蘊含美學,讓幼兒在環境中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從而得到情感體驗,提升審美能力。例如,在水墨畫探索區,師生共同商量用水墨作品來布置環境,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能力選擇作畫內容、載體和工具。如選用宣紙傘來布置環境,大班幼兒可以選用毛筆在傘上畫樹干;中班幼兒用甩墨的方式表現密密麻麻的樹葉;小班幼兒則采用手指點彩的方式表現絢麗多彩的花朵。大小幼兒主動參與創作布置,不僅使混齡區域環境煥然一新,而且由于是自己的作品,幼兒會更加喜歡。教師還可以擺放藝術家的作品、書籍等,誘發幼兒欣賞,激發幼兒的藝術靈感。此外,藝術材料、工具等也可以沖擊幼兒的視覺感受,如按色調明亮關系擺放顏料、紙張等,讓區域內每一件物品都煥發出它的美。

二、投放引發幼兒深入探究的藝術材料

藝術材料是開展混齡美術區域活動的重要基礎和條件,是美術作品產生的必要載體。材料的種類、特點和數量等能激發幼兒的藝術行為,也是教師指導幼兒藝術活動的一種媒介和方式。

1.提供多層次性的材料,滿足不同年齡幼兒的需要

幼兒的年齡特點、個性特征與動手能力具有差異性,投放統而劃一的材料無法滿足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發展需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經驗水平與個別差異來投放不同層次的材料。如在沙畫區提供高結構的物體整體造型板;低結構的圓形、三角形等;還有非結構的紐扣、樹葉、吸管、梳子等。小班幼兒手部的控制力不夠,可以借助高結構完整造型底板材料,并配有少量的低結構、非機構材料來進行沙畫拓印創作等;而對于有一定經驗和控制能力的中、大班幼兒可以選擇低結構和非結構材料來進行半遮擋、半挖空等沙畫創作,甚至可以不借助材料,運用已有經驗通過自己靈巧的雙手對沙進行表現和創意。同年齡幼兒之間也存在個別差異,允許幼兒自主地選擇這些有梯度的材料,在與材料的互動中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實現經驗的不斷增長。

2.根據幼兒需要逐漸引入新材料

《我是兒童藝術家》一書中指出:不斷地引入或者改變藝術材料實際上可能會妨礙兒童根據藝術材料的性質去表達他們自己的感受,他們對自身感官活動的反應,以及他們對于自身環境的認識?;忑g美術區的材料可能來自不同班級,由不同師生共同收集。這些各具特性、品種多樣的材料如果一股腦兒地全部投進美術區,幼兒就會被太多的材料包圍,他們沒有時間去深入了解每種材料,削弱了材料激發幼兒多種創造的可能性。因此,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了解幼兒關鍵經驗的發展,根據幼兒探索的需要,逐漸引入材料,并給幼兒留有足夠的時間來深度探究每一種材料,在反復使用材料的過程中積累經驗,提升對材料的運用能力。

三、善于發現,適時指導

在混齡美術區域中,有些教師仍然會采用模式化的教學,控制幼兒使用材料,要求幼兒制作出預期的作品,他們讓大年齡的幼兒指導小年齡幼兒制作預期的作品。也有教師認為區域是幼兒自主學習、自由發揮的地方,他們對幼兒不管不顧,任由幼兒自由地探索藝術世界。這兩種方法都不可取,教師有效的做法是順應幼兒的需要,給予適宜的指導。

1.適時介入,因材施教

藝術創作是童年期的一個自然現象,雖然沒有成人的鼓勵,幼兒的藝術活動也會自然開展。然而,成人有效介入能將游戲推向更高水平。何時介入?怎樣介入?這就需要教師學會觀察兒童。介入必須建立在觀察的基礎上,抓住契機順勢而入。例如,幼兒們選擇水粉畫區創作“春天的柳樹”,大年齡幼兒把小年齡幼兒安排在身邊,并幫他拿好畫紙和畫筆等,然后大年齡幼兒開始創作,而小年齡幼兒拿著畫筆卻靜坐著不動。這時教師和大年齡幼兒商量并建議小年齡幼兒在大幼兒畫的柳樹枝上點畫柳葉,最后他們一起愉快地完成了作品。在此案例中,大年齡幼兒請小年齡幼兒和自己玩一樣的材料,沒有考慮到小年齡幼兒是否喜歡、愿意。教師觀察到這一情況并“因材施教”,建議發揮小班幼兒的點畫技能來解決此問題,促進混齡幼兒間的有效互動。

2.分享經驗,隱性指導

幼兒有著強烈的探究欲和好奇心,當進行分享時他們會受益匪淺。在混齡美術區,幼兒們之間的發展水平和差異性較大,通過分享和討論更有利于幼兒之間相互影響。分享經驗可以發生在美術活動的所有階段中,我們較多使用的是活動后的分享,通常教師借助照片、視頻來幫助幼兒回憶,在分享和討論這些視頻和照片時,幼兒自己發現問題并提出疑問,或者引發他問等,激發幼兒對學習活動進行反思,推動幼兒持續探究。如大年齡幼兒在描述自己在作品創作過程中,發現還有更高層次的表達和創作方法,同時也打開了參與討論或傾聽的其他幼兒的創作思維。教師不斷引導幼兒分享他們的所做、所見、所感,幼兒的反思習慣也就自發、自然地養成,反思能力也逐漸提高,從而獲得更多的經驗。

混齡美術區是一個生態系統,不同年齡的幼兒在這里相互交往、彼此學習、共同發展。教師要不斷提高支持意識和支持能力,使幼兒混齡藝術區域活動科學開展。

【參考文獻】

[1]華愛華.幼兒園混齡教育與學前教育改革[J].學前教育研究,2005(2).

[2]武建芬,徐云.幫助兒童學會反思——來自心理理論研究的啟示[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6(11).

[3]賀嬌琴.混齡區域環境創設原則[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3).

猜你喜歡
支持策略混齡
幼兒園戶外混齡游戲的開展
例說“數學課堂有效小組合作學習的支持策略”
《指南》背景下改進幼兒戶外混齡活動的實踐與策略
淺談混齡教育
論幼兒區域活動的支持策略與隱性指導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理念下幼兒藝術表現的支持策略
幼兒園戶外區域混齡體育活動實施策略的實踐研究
解讀孩子游戲,提升有效互動
如何利用“混齡角色游戲”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