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性課程”視域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2020-10-14 14:46姚景
新教育時代·學生版 2020年17期
關鍵詞:隱性課程心理健康大學生

姚景

摘要: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課程教學則是實現心理健康目標的重要途徑,其包含了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兩種類型。隱性課程作為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隱蔽性、豐富性和持續性等特點,其價值挖掘對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在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從物質、精神、制度和行為四個層面討論了隱性課程可能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的不良影響,并在此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措施。

關鍵詞:隱性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

一、問題的提出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活環境的日新月異,當代大學生將面臨層出不窮的壓力與挑戰,心理問題不斷凸顯,存在心理問題的人數也日益攀升。因此,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近年來,隱性課程已經逐漸成為教育界探討的熱點話題之一,相關研究呈井噴式發展,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相關領域的研究卻十分有限。

“隱性課程”是一個外來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國學者菲利普·W·杰克遜(Jackson,P.W) 1968 年著作的《班級生活》一書[1]。其后,國內外教育界的學者們不斷對隱性課程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并有研究者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向對“隱性課程”的概念加以界定。但是,縱觀國內外研究,《教育大辭典》中對隱性課程的界定比較權威:“隱性課程是廣義的學校課程的重要部分,其主要特征是潛在性和非預期性。它既不在課程計劃(教學計劃)中反映,也不通過正式的教學來實施,但對學生的知識、情感、信念、意志、行為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促進或干擾教學目標的實現”[2]。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集知識講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以促進學習者積極心理品質的生成、實現學習者全面發展為目標。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向學習者傳授心理健康相關的理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自身實際心理問題的能力,培養積極心理品質,這就對傳統教學之外的隱性課程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方面隱性課程打破了顯性課程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不僅僅局限于課堂,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全面、持久、深刻的影響。另一方面,尤其對于某些學習興趣不濃、學習動機低下,以及對公共課程不夠重視的學習者而言,化顯性教育目標為隱性教育目標,能幫助學習者消除逆反心理,達到潛移默化、春風化雨的效果。因此,從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出發,分析隱性課程對學習者心理健康的影響,積極挖掘“隱性課程”及其價值,發揮隱性課程作為顯性課程重要補充的作用,才能全面實現育人目標。

二、隱性課程的類型及其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有研究者將高校隱性課程從宏觀上劃分為幾種類型,包括物質層面的隱性課程、精神層面的隱性課程、制度層面的隱性課程及行為層面的隱性課程[3]。這些不同層面的隱性課程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習者的身心健康存在消極意義。

1.物質層面隱性課程的影響

物質層面的隱性課程指高校校園中所有的無生命客觀存在物,例如校園環境、地理位置、教學設備、建筑風格及布局等。美國精神分析家哈內認為, 許多心理問題都是由于對環境的不良適應而引起的[4]。臟亂的校園環境容易導致學生出現煩躁、郁悶、不愉快等負面情緒,而過分擁擠的空間,容易對學生造成壓抑的感覺。有些學校地處偏遠,在交通條件的限制下,學生外出或與外界的交流機會較少,如果校園環境不夠優雅、美麗,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下容易出現焦慮、浮躁的心情,嚴重降低了學生對所處環境的認同度,削弱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并進一步影響學生對自身的評價。其次,氣候條件不良,如濕度的過濕、過躁與溫度的過高、過低,都容易引發學生情緒的不穩定。另外,對于高寒地區的學生來講,還可能出現不適應當地的環境等問題。

2.精神層面隱性課程的影響

精神層面的隱性課程指高校特有的校園文化氛圍和精神追求,包括校風學風、文化傳統、心理氛圍等。充分挖掘精神層面隱性課程資源的積極價值,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成長、發展,“孟母三遷”的故事就充分說明了精神層面的因素對個體的影響。反之,如果沒有良好的校風學風,學生很難體驗到學習的重要性,還容易出現煩躁壓抑、孤獨無助等問題,不利于學生的成才與成功。沒有優秀的文化傳承,容易導致學生缺乏歸屬感、榮譽感和自信心,不僅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不良影響,而且容易引發學生貶低自我價值等心理問題的出現,進而影響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3.制度層面隱性課程的影響

制度層面的隱性課程主要是指高等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包含管理制度、行為規范制度、考核制度等。缺乏人性化的學校管理,容易讓學生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無法對制度產生認同感,不利于學生對制度規范的內化。過分嚴格的學校規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會讓學生長期處于內心緊張、過分焦慮的心理世界,導致學生的生活與學習受到不良影響,從而阻礙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甚至還會出現心理上的問題。過松的管理制度,又容易導致學生惰性的生成,無法發揮制度的約束作用。

4.行為層面隱性課程的影響

行為層面的隱性課程主要包括教育工作者對學習者的言傳身教、學校各主體間的人際關系以及學生活動等。作為教育者,如果不能發揮師德的榜樣模范作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不但會使學生失去效仿的對象,不利于學生自身人格的建設,而且無法讓學生信服,弱化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其次,和諧的人際氛圍能促使學生產生積極、愉悅的情緒體驗,而緊張的人際關系則容易讓學生陷入孤獨、恐懼和焦慮的不良情緒之中,有礙于學生主觀性的發揮。此外,服務活動、實踐活動、社團活動等內容如果過分單調,學校生活不充實,那么學生就很難從宿舍走出來?!罢痹谒奚岬纳罘绞接秩菀讓е虑榫w管理、人際關系及自我意識等方面問題的出現。

三、“隱性課程”視域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熏陶感染,創設怡人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是學生開展各類活動的場所,也是隱性課程的重要構成之一,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著潛在的影響。心理健康顯性課程教育、個體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輔導等途徑所發揮的效果還依賴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知識和技能的內化。因此,如果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校園環境,那么其產生的效果在輻射范圍和持續時間上都會大打折扣。換言之,創設優美怡人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在有利的環境和條件中接受“無聲教育”,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首先,從整體著眼,合理規劃學校建筑。建筑屬于無聲的伴侶,我們既要考慮各區域的使用功能,又要兼顧建筑與建景的關系,從造型到色彩上都應該彰顯出以人為本的理念,以此來平復學生的內心。其次,從局部入手,優化校園環境。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影響中最理想的色彩是自然環境中各種植物所構成的綠色世界,它能使疲勞了的大腦功能得到調整使緊張的神經得到緩解[5]。因此,綠化是優化校園環境的基礎。此外,柏克霍夫提出的“柏克霍夫商”顯示:審美度=秩序性+復雜性,在做好綠化的前提下設計出一定的層次感,并通過人格化的植物和典型的藝術雕塑體現校園的特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蘊,有利于校園美感的提升,能讓學生有種美的享受,在提升審美能力的同時身心也得到了發展。同時,整潔作為秩序性的一種反映,也是校園環境優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整潔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產生賞心悅目的感受,有利于師生的心情愉悅。

2.潛移默化,加強精神層面建設

如果說物理層面的環境是硬環境,那么精神層面的環境則是軟環境。精神環境作為校園環境最核心的靈魂,具備極強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有著催人奮發、協作進取、推動學校發展的作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更為直接的影響。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所好的學校連墻壁也能說話?!庇纱丝梢?,校園環境中的每一個元素都潛藏著教育的意義,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一方面,要圍繞校訓精神建設校園文化環境。例如以宣傳欄、手抄報、校園廣播以及新媒體等為載體,營造濃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并積極向學生傳遞學校訓、愛校園的觀念。通過校訓的感召力與震撼力,讓學生在積極健康的校風熏陶中耳濡目染、陶冶情操,從而實現人格特質、思想觀念、行為方式以及價值取向等方面潛移默化的變化。另一方面,要端正學習態度,培育優良學風。通過張貼名人標語激勵學生、樹立身邊榜樣引導學生、舉辦專家講座感染學生等方式激發生的內在學習動機,讓學生在有意無意中肯定自身存在的價值,積極探索人生方向并努力完成自我實現。

3.以人為本,管理育人協同創新

學校制度文化是學校文化系統中最具權威性的因素,它不僅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也是學校文化建設和學校發展的保障系統,同時它還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發揮著管理育人的作用[6]。高校制度建設作為隱性課程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具有極強的育人功能。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我們也應該充分重視管理制度在培育全面發展的學生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首先,在制度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應當從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出發,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受教育者獨立人格的培養。其次,遵循民主的原則充分調動受教育者參與對自身的管理,既有利于受教育者將強制的管理制度內化為自覺行為,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受教育者的主人翁意識,有利于受教育者體驗控制感從而促進主觀幸福感的提升。此外,受教育者參與制度的制定與實施,對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能力的養成也有著積極意義。

4.寓教于樂,豐富行為層面載體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成為學生愛戴的老師,那你就要努力使你的學生不斷地在你身上有所發現。要讓學生有所發現,教師就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和人格魅力”[7]因此,作為對學生有著最直接、最深刻影響的教育者,不僅要為學生傳授知識,用自己的智慧去點亮學生的智慧,更要注重自身人格的塑造,用自己的人格去影響學生的人格。以教育者的行為為載體向學生滲透人格、態度、價值觀等內容的教育,一方面能為學生的發展提供直接的示范榜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除行為類載體以外,活動類載體能將趣味性與科學性、學生興趣與教育目的有機結合,也是提升心理育人效果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堅持常規性活動與特色主題活動相結合的模式,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生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最終實現興趣培養、人格塑造、情操陶冶以及知識增長等目的,并在班級、校園形成良好的心理與人際氛圍,為學生順利完成自我實現創造有利條件。具體而言,在常規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可以通過主題班會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增強班級凝聚力,通過團體輔導等營造良好的宿舍氛圍;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主題活動中,可以以“5·25”心理健康節、世界精神衛生日以及大學生文化藝術節等為契機,開展專題講座、演講、辯論以及各種形式的相關競賽等。這既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內在動機,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又能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總而言之,個體的心理健康是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將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結合起來,充分挖掘多方資源,創新方法加以利用,才能真正使心理健康教育出現實效。

參考文獻

[1]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65.

[2]顧明遠.教育大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75.

[3]蒙雋瑤.中美高校隱性課程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5:13.

[4]汪紅燁.關于大學校園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探析[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S1):98-100.

[5]吳文澎.高校校園環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D].合肥工業大學,2007.

[6]劉立新,孟洪武.學校制度文化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教學與管理,2010(30):12-13.

[7][蘇]B.A.蘇霍姆林斯基著,趙瑋譯.和青年校長的談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3:172.

猜你喜歡
隱性課程心理健康大學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探索
微課在心理健康團訓師培養中的應用探討
大學生就業趨勢
基于人際交往的心理健康課程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校企合作開發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課程的優勢與機制研究
中國古代教育對高職院校隱性課程的啟示
淺析隱性課程對中學生道德教育的影響
論小學隱性課程的德育功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