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期小學歷史課程的變化

2020-10-14 15:12楊杰
青年生活 2020年31期
關鍵詞:國民政府改革課程

楊杰

摘要: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中華民國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小學的歷史課程受到新政府的影響,因而賦予了相當的政治色彩。與北京政府相比有了很多的變化。

關鍵詞:國民政府;小學歷史;課程;改革

一、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明顯增強

對于小學階段的歷史教育,南京國民政府先后頒布過五個歷史教育方案??偟膩碚f,與過去的北京政府相比,南京政府時期的小學歷史教育繼承了過去的積極方面,比如在兒童心理方面,與兒童生活環境相關的課程上面投入較多的關注。

歷史課程中的國史部分,尤其是那些能夠體現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名人的愛國行為以及近代中國的革命運動等內容,都被重點凸顯。將歷史教育與愛國情懷結合在了一起,這是南京國民政府與北京政府相較在小學歷史教育上的第一個顯著的變化。

1929年的《小學課程暫行標準社會》讓兒童從“國恥史”、“民族獨立運動史”、“實事的探索”等方面養成革命意識。還樹立了參加民族運動,促進世界民族大同的理念。1932年的《小學課程標準社會》,將歷史課程的目標定位在指導兒童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推進,并適度培養他們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引導他們關注自身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而1936年的《小學高年級社會課程標準》中的歷史課程目標則更多的彰顯了民族危機的迫切性,規定了小學歷史教育應該讓兒童充分了解國家民族的現狀和歷史,培養兒童關心國家民族危難,復興中華民族的堅定信念。在內容上與之前的課程標準相比,增加了國家歷代國土的變遷,這是和日漸加深的民族危機有著莫大的關系,而在1948年《高年級社會課程標準》 中,歷史的疆域變遷在課程內容中所占比重大幅度增加。而1942年的《高級社會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上相比之前的標準內容則更為充實,例如我國的古代文化、各朝代的學術思想、歷代的重要科學發明,影響歷史進程的重要人物以及百年來的內政外交和革命運動。

二、小學歷史課程內容第一次加入世界史內容

因為不是所有的小學畢業生都能夠順利進入初中乃至高中,所以在小學歷史課程中加入世界史部分也在意料之中。在該部分課程主要是對于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批判,強調了各民族的平等性和國家的民族意識。

在1929年的《小學課程暫行標準小學社會》中,各國的神權時代的歷史,封建制度和君權政治的弊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的獨立運動,俄國十月革命,法國大革命,中華民國的建國,歐美各國的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的過度,各國列強對我國的殖民侵略都是世界史課程的重點內容。1939年《小學課程標準社會》中世界史的主要部分有世界各個被帝國主義殖民的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日本的明治維新以及在東亞的擴張活動,英法的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運動,俄國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中國的關系等,目的在于讓兒童了解人類文明進程和當前世界局勢,促進兒童的自我文化認同和世界大同的理念。1936年的《小學高年級社會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了小學的歷史課程是為了讓兒童更多了解以往的人類文明成果和當前世界形勢,培養他們以平等之心對待各民族,謀求國家民族自強之路,促進世界民族之大同的愿景。課程內容增加了日本國力的強盛以及朝鮮、印度、東南亞國家和我國的外交關系,古代文明概略,世界歷史的重要發明,歐洲的殖民歷史和被殖民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產業革命對我國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我國的影響。1942年的《高級社會課程標準》較之前的課程標準并沒有明顯的大的變化,增加了新航路的開辟和新大陸的發現,西方的科技研究成果,科學發明對于人類社會進步的影響。1948年的《高年級社會才標準》卻大量地刪減了世界史部分,僅僅保留了新航路開辟和新大陸發現后的世界局勢,殖民地的爭取獨立的運動,聯合國的建立和世界未來的發展。

由此可見,南京政府的小學歷史課程中的含的世界史內容,較為分散,沒有系統性的歸類,而且都是選取那些和本國史有著密切聯系的史實。

三、小學歷史的教學課時隨著國難的加深而增加

1929年的《小學課程程暫行標準小學社會》與1932年的《小學課程標準社會》中的歷史課程課時隨著年級的增加而遞增,歷史課第1-2年每周約30分鐘,第3-4年每周約40分鐘,第5-6年每周約50分鐘,到了1936年的《小學高年級社會課程標準》中的歷史教學課時有了更為明顯的增多,達到了每周約60分鐘。

即使是這樣,這樣的課時標準在當時很多學者看來還是顯得不夠,主張增加小學歷史的課時時數,這也是在當時國難危機加深的情況下為養成學生的民族意識的主張。愛國人士進一步指出,現在中國的情勢下,國家認同和民族意識的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現實卻是在社會科的系統下史地混合教學,每周教學課時僅僅180分鐘,分給歷史的時間不過60分鐘,少的可憐。這樣少的教學時間,很難讓學生對于課程內容充分地理解。小學畢業后,還是不能對國史有著更好的理解。這對于國難危機的民族前途,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

1942年的《高級社會課程標準》中的歷史教學時數持續遞增,每周教學時數達到90分鐘,不過1948年的《高年級社會科課程標準》中的歷史課已經隨著抗日戰爭的結束也有所下降,每周僅60分鐘。

四、學術界反對社會科,主張單獨設立歷史課程的呼聲增加

從1923年新的學制實施以來,歷史課程雖然是社會科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始終沒有獨立設為歷史科,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引起教育界的注意。教育界批評的重點都放在教學內容分散,缺乏系統性。北京大學教授李季谷就明確指出:“我終深深覺得混合教科書及混合教法,益使兒童感到困難與麻煩,益使兒童感到繁復和雜亂,而且有使厭惡這一門功課的危險?,F在的混合教科書中,你講完一課歷史,偏偏接上一課地理。雖然也有一點聯系,決不會憑空起的,然而究竟是兩樣味道,兩個系統,這簡直是會使兒童莫名其妙?!痹诶罱淌诳磥?,這種勉強的拼湊顯得格格不入,尤其是在歷史的授課方面,把相互聯系的知識硬生生割裂開來。

師資力量的薄弱也成為學界批判的另一個焦點,社會科教學的老師需要同時兼顧歷史,地理,公民三科課程的教學,往往不能深入的教學。廈門大學實驗小學的一名教師坦率地指出了這一點,他說道:“小學教師因以前師范學?;蚱渌械葘W校的訓練與個人興趣的不同,對于各種學科,長于此者未必長于彼。此項暫行課程標準對于小學后期社會學科的合并與工作科范圍的擴大,為教師者長于歷史未必長于地理,結果各科教學時,遂發生了困難而成的畸形的教學。故在小學師資未改造之前,對于本標準的實施,終難免有片枯的弊病?!币虼?,在實際操作中,教學分科依然是主流,在一般學校內,分科教學已經成了一種默認的習慣,即使在美國,雖然很多教育家主張合并教學,但是三科分開教學仍是大多數。

經過晚清,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小學的歷史課程教育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從早前的模仿日本,模仿西方,到找到自己適合的教育方式,本國史和世界史并進,在了解本國的歷史文化的同時也放眼世界,不使自己盲目自大,充分認清世界局勢。也為后來建國后的歷史課程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民國時期中小學歷史教育發展研究》 何成剛? 岳麓書社.

[2]《試論民國時期學校歷史課程的設置》 陳輝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3]《社會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猜你喜歡
國民政府改革課程
《ERP原理與應用》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
課程思政在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多重利益分歧與廣東免征洋米稅風潮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改革創新
改革創新(二)
滇緬鐵路與抗戰精神
“改革”就是漲價嗎?
自行車的發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