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對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的影響及調適策略研究

2020-10-26 02:18趙祿雷
遼寧教育·管理版 2020年10期
關鍵詞:心理調適焦慮情緒新冠肺炎疫情

趙祿雷

摘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從武漢暴發,迅速蔓延至全國各地,對人們的心理造成了巨大沖擊。疫情重大、缺乏科學認知、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是疫情期間小學高年級學生產生焦慮情緒的重要誘因。為增強小學高年級學生疫情期間心理調節能力,緩解疫情給學生帶來的的焦慮情緒,班主任應從科學性、有效性出發,進行疏導和干預,制定調適措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小學高年級;焦慮情緒;心理調適

2020年初新冠病毒肺炎從武漢暴發,迅速蔓延至全國各地。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下,國內疫情得到有效遏制。疫情期間,在我國政府強有力的推動下,有1.8億名中小學生居家通過網絡進行線上學習,從而保證了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盡可能減少疫情對學生的影響。2020年1月26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指導各地針對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提供適宜的心理健康宣教和心理危機干預服務,從而幫助公眾科學對待疫情,減輕疫情對大眾心理的干擾及可能造成的心理傷害。2020年2月16日,教育部發布《給全國中小學生家長在疫情防控期間指導孩子居家學習生活的建議》,提出特殊時期家長需要做好自己及孩子的身心調適,共同做好疫情防護。

情緒的穩定性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它不僅是兒童身心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更與兒童的免疫力息息相關。有人對396名8~18歲在校學生進行焦慮性情緒障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疫情期間,有22.0%的青少年患有焦慮性情緒障礙,比非疫情期間青少年患病率高出4.1%,其中調查9~12歲兒童114人,27人患有焦慮性情緒障礙,比例達19.1%。小學高年級學生處于童年期向青春期發展的特殊時期,心理出現顯著變化,心理機制尚未成熟,情緒變化波動較大,成人意識和獨立意識增強,處于心理斷乳期,更容易受疫情影響,從而出現心理問題。因此,要加強對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通過必要的情緒調節與疏導,減少疫情給學生帶來的焦慮,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疫情下小學高年級學生焦慮情緒的表現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將焦慮分為三類:客體性焦慮、神經性焦慮、道德性焦慮。其中客體性焦慮又分為兩種:原發的客體性焦慮和繼發的客體性焦慮。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的心理帶來了很大壓力。當我們的心理處于壓力狀態,受到刺激時,就會引發繼發的客體性焦慮。繼發的客體性焦慮患者在缺乏充分的事實根據和客觀因素的情況下,對其自身健康或其他問題感到憂慮不安,精神緊張,提心吊膽,內心惶恐。小學高年級學生處于心理發展和行為意識養成的關鍵時期,屬于危機事件中產生心理應激反應的易感人群。學生初次經歷如此重大的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在面對限制出行、不能到校上課等國家采取的強制性措施時,在精神和行為上很容易產生消極的表現:

在精神方面,學生容易被激惹,有情緒反應(焦慮心境),不能放松,感到不安(緊張害怕),害怕黑暗、陌生人、獨處(焦慮心理),與人談話時緊張、咬手指、握拳、面肌抽動(人際交往焦慮),注意力和記憶力較差(認知能力問題),對一般或者曾經喜歡的事物喪失興趣、憂郁(憂郁心境)。

在行為方面,學生出現不由自足地瀏覽疫情信息,擔心自己被傳染(植物神經系統焦慮),難以入睡、睡眠淺、多夢、睡醒后感到疲憊(睡眠問題),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體重減輕(胃腸消化系統焦慮),呼吸困難、胸悶、窒息感(呼吸系統焦慮)。

二、疫情下小學高年級學生焦慮情緒的影響因素

(一)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情感發展進入新階段,情緒反應的強度和持久性迅速增長,有著強烈的情緒體驗,控制和調節情緒的能力也逐步加強,但仍缺乏自我分析、自我調節的能力。同時,喜歡用懷疑的眼光看待事物,由于自我意識的增強,對家長的干涉產生反抗或抑制心理,不愿意向家長袒露自己的內心想法。學生缺乏足夠的自控能力,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遇到挫折和困難容易灰心。這些因素能夠引起學生煩躁、害怕、緊張的焦慮表現。

(二)學習方式的改變

隨著疫情的發展,各地陸續開展“停課不停學”線上學習,由過去的教室內集體上課轉變為利用網絡進行線上教學。由于學習方式的突然改變,一部分學生不能夠及時適應新的學習方式,感覺聽不懂、學不會,不能像在教室一樣與教師進行面對面溝通,產生討厭線上學習的情緒,于是在想學好但又學不好的狀態下,煩躁、發脾氣;一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容易被網絡短視頻、游戲等娛樂項目吸引,深陷其中,不能合理安排學習與娛樂的時間,難以全身心地投入課程之中,不能夠及時完成學習內容和獨立完成作業,造成學習效率低下。

(三)開學延期學習壓力增大

對居家學習不充分的擔心帶來了焦慮情緒。疫情延遲了學校的開學時間,原來的學習進度受到影響,許多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強,自主復習不能達到在校時教師指導下的效果。這些學生因內心焦急而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效率就會更低,如果再與學習效率較高的同學進行比較時,又會加重擔心和焦慮。

(四)居家隔離時間過長

受疫情影響,2020年1月底以來,各地陸續實行居家隔離、減少外出政策。小學高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充滿活力,突然限制外出,幾乎全天宅在家中,同伴交往需求得不到滿足,假期期間居家作息規律的改變,晚睡晚起,生活作息混亂,沉迷于網絡,生活散懶。部分心理調節能力比較低的同學,容易造成情緒波動,驚慌失措,產生無聊、煩躁甚至恐懼,從而引發生心理問題,出現乏力、食欲不振、睡眠質量變差的現象,嚴重影響生活和學習。

(五)外界復雜信息的干擾

隨著疫情的發展,每天大量的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充斥著生活,家長的談論也增加了學生的疑問。小學高年級學生有著較強的好奇心,部分學生每天花很長時間閱讀疫情的相關訊息,并反復和家長、同學討論。每天新增確診患者數量、各地醫護人員隊伍馳援武漢、社區封閉嚴進嚴出、醫用口罩供應等社會因素無時無刻影響著學生的心理。部分學生時刻擔心自己所在城市有沒有新增病例、自己有沒有發燒,甚至偶爾咳嗽打噴嚏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感染新冠肺炎病毒。過度地關注疫情信息,會加重心理負擔,產生擔心、恐懼等消極情緒,同時降低理性辨別能力和分析能力。

(六)不確定因素的增加

在不確定的狀態下,人們會產生恐懼感,進而加重自身的焦慮情緒。開學時間不斷推遲,無形中給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心理帶來了壓力。今年春天能不能開學、這個暑假還有沒有、這學期的課程學不會怎么辦等問題進一步加劇了部分學生的應激反應,他們對接下來自己的學業產生焦慮和深深的無助感。而且,零星散發病例和局部爆發疫情風險仍然存在,防控工作不能松懈。學生面對潛在的危險缺乏安全感,容易產生焦慮情緒。

(七)親子矛盾產生

小學高年級學生處于童年期向青春期過渡的特殊時期,身心迅速發展,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重視自我發展,自尊心強。由于疫情需要在家學習,自己的表現更容易引起父母的關注。當受到肯定或贊揚時,內心深處會產生強烈的滿足感;而當受到家長的批評或處罰時,內心會受到打擊,產生一定的挫折感。此外,當家長輔導學生寫作業時,學生和家長也容易產生矛盾。

三、疫情下小學高年級學生焦慮情緒的調適策略

(一)正確、客觀認知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校采取多種方式加強學生心理引導。疫情期間,利用直播平臺進行國旗下講話,學校公眾號發表文章,講訴疫情防范知識,分享疫情感人故事,引導學生對疫情形成正確的認知。通過征集戰“疫”手抄報、戰“疫”美文、戰“疫”朗誦等活動,促使學生把自己內心對疫情的想法宣泄出來。利用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向學生普及抗擊疫情的相關知識。這些舉措從認知方面引導學生客觀看待疫情,理性分析疫情信息,從而有效緩解因自己猜想引起的焦慮、恐懼等情緒。

(二)合理安排居家學習

一是調整學習方法,適應學習新方式。小學高年級學生初次長時間居家上課,學習環境從寬敞明亮的教室、直接面對教師聽課轉變成在自己的房間、一個人看著手機或電腦屏幕學習,首先要轉變自己的心態,從心理上接受并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在新的學習方式下,還要向平時在學校一樣,制定學習計劃,明確學習目標。課前對所學內容進行預習,上課時積極思考,針對有疑問的地方,要及時記錄在筆記本上,采取重復播放視頻或者課下詢問老師的方法解決疑問。

二是制定學習計劃,學會時間管理。確定防疫期間的學習目標,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將知識點條理化,全面提升綜合實力、整體水平。安排好具體內容和相應的時間安排,利用“空中課堂”“網絡在線課”等多媒體信息化手段實現“停課不停學”。每天課后進行自我對照、自我評價和自我監督。

三是善于利用資源,提高學習能力。假期延長,各個公共文化平臺推出了免費在線課程,學生可以充分借助這些平臺,開拓視野,整合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學習能力。例如,將閱讀與信息處理、繪畫表達相結合,制作圖文并茂的閱讀筆記;將理化知識學習和實驗相結合,動手做做科學實驗;還可以進行藝術體驗和創作,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表現能力。

(三)提高生活學習適應能力

經過一個超長寒假,開學后學生可能存在的適應不良問題,學校要提前預判,在教學安排上預留調整適應期,可提前發布開學后的教學計劃安排和作息時間表,讓學生早知情、早安心、早準備。引導學生提前做好迎接開學的行動準備,通過準備返校物品、制定復學計劃等方式提升對新學期的期待和信心。上好“復學第一課”,進行積極的心理引導;對寒假作業不做強制要求,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平穩度過開學第一周;通過開展疫情防控、生命安全、衛生健康等主題班會,積極引導學生分享、總結居家學習生活期間的學習體會和成長感悟。

(四)增強體育運動

堅持適宜的體育運動,不僅能使身體得到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強身體體質,還能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改善心理健康狀況,有效緩解恐懼和焦慮的消極情緒。進行體育活動,還可以減少學生玩電子產品的時間,避免因長時間沉迷網絡游戲、觀看短視頻帶來的眼部疲勞。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和生活條件自主選擇活動方式,每天開展1小時左右的室內活動,如墊上俯臥撐、仰臥起坐、跳健身操、踢毽子等。在增強運動的同時,維持正常規律的生活和作息制度,保持生活的穩定性和規律性,放松心情,勞逸結合,有效降低因疫情長期居家帶來的焦慮情緒。

(五)培養積極心態

積極情緒能夠具有激活行動、擴展認知、建設資源和緩解壓力的功能,對個體適應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在疫情期間,尤其重視學生積極情緒的培養。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通過自我覺察、主動調適。當發現自己心情煩躁,不能夠完全集中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可以通過深呼吸、放松心理和積極暗示讓自己平靜下來。小學高年級學生具備初步辨別、篩選、分析信息的能力,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學生要學會過濾信息,關注官方平臺發布的權威信息,關注疫情防控中最美逆行者、關注身邊助人的故事,體會到“病毒無情,人間有情”的溫暖,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

(六)加強親子溝通

疫情期間,家長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心理調適,向孩子傳遞正面積極情緒,家長如果不能很好地調節負面情緒,會讓孩子更加不安和緊張;其次,在和孩子相處時,尊重孩子,和孩子做朋友,及時和孩子溝通;第三,在管教方式上,采取正面管教的理念,和善而堅定,不嬌慣、不苛責孩子;第四,加強家庭凝聚力,尊重、關注、接納孩子的行為表現,多一些信任和正面鼓勵,給予孩子積極的反饋和溫暖的支持;第五,全面了解孩子的情緒,及時和老師溝通,對孩子多一份理解;第六,進行合理的引導,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意識,多關注抗疫期間出現的英雄人物,參加志愿服務,共同為抗疫出一份力量。

(七)尋求專業幫助

學生要學會主動向外界求助,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法。當心中有一定的壓力,發現自己的不良情緒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學習,無法自我調節,應及時和父母、老師、朋友溝通,尋求他們的幫助,通過交流宣泄壓力、舒緩情緒,獲得情感上的連接和支持。如不能解決,還可利用通訊工具向專業的心理教師尋求心理援助,敞開心扉,避免負面情緒在心中積累成疾。

目前,在國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下,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多地下調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應等級,并積極開展復工復學。最困難時期已經過去,但疫情并沒有完全消失。小學高年級學生焦慮情緒調適策略既能夠在“非常時期”應對學生突發的焦慮情緒障礙,同時進入常態下疫情防控階段后,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常態化疫情防控時期,仍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讓學生保持積極的情緒、良好的心態,降低焦慮情緒的產生,確保疫情對青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影響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王廣海,張云婷,趙瑾,等.降低疫情期間居家限制對兒童健康的影響[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20(3).

[2]李少聞,王悅,楊媛媛,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期間居家隔離兒童青少年焦慮性情緒障礙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少兒保健雜志,2020(4).

[3]張沖.中小學情緒智力對人際適應的影響:情緒適應的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4(11).

(責任編輯:趙昆倫)

猜你喜歡
心理調適焦慮情緒新冠肺炎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學研究對政府決策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機制:信息、決策與執行
新冠肺炎疫區高校大學生的精神狀態與行為應對
公共衛生學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顯
酒店管理專業工學交替實踐學生心理調適初探
ABC情緒理論下一例高三女生考試焦慮的心理輔導
高職女生擇業心理分析及對策研究
老莊的“和諧”思想與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調試
新入園幼兒適應性問題分析
高中英語學困生英語學習焦慮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