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項目講好“黃河故事”做深做實文旅融合文章

2020-11-28 07:20王瓊馬永釗
新絲路(下旬) 2020年12期
關鍵詞:文旅融合

王瓊 馬永釗

摘 要: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講好“黃河故事”是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要求。在努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過程中,充分運用沿黃特色旅游資源、打造精品旅游項目,對于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提升發展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講好“黃河故事”,挖掘寧夏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核與現代傳承,是做深做實文旅融合文章的關鍵。

關鍵詞:黃河故事;文旅融合;人水和諧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脈,孕育綻放著中華民族厚德載物的文化底蘊、自強不惜的奮斗精神、改天換地的不屈意志,是中華兒女賡續向前的精神圖譜,是激勵中華兒女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的精神動力。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盵1]

寧夏因黃河為生,因黃河而興。在黃河流域9個省區中,寧夏是唯一全境屬于黃河流域的省份,黃河寧夏段397公里共流經12個市縣,以其母親般的包容與寬厚滋養著寧夏各族兒女,也以其不屈不撓、雄渾磅礴的意志塑造著寧夏獨特的文化魅力。黃河文化與寧夏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移民文化和生態文化不斷交融激蕩,跨越地理坐標與人文時空,產生了無數人水和諧共生的動人故事。黃河“不但孕育了地理意義上的塞上江南,而且塑造了歷史意義上多元文化交織的寧夏平原”[2]。黃河灌區的獨特環境、長期斗爭的革命歷史、奮斗進取的人文精神,共同促成了寧夏兼容并蓄文化形態的形成。長期與大山大河為伴,造就了寧夏人吃苦耐勞、堅韌樸素、寬容大度的性格。對于寧夏各族兒女而言,黃河不僅是一條地理意義上的河,也是文化之河、是精神之河。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強調指出要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充分運用沿黃特色旅游資源、打造精品旅游項目對于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提升發展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講好“黃河故事”,挖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核與現代傳承,是做深做實文旅融合文章的關鍵。

一、打造黃河文化與農耕文化融合旅游項目,弘揚黃河農耕文化,講好文化傳承的故事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的發源地,其地理緯度、土壤條件、氣候特征和生態環境奠定了北方旱作農作物的基礎,確立了黃河流域在中華文明早期發展史的地位。從先民時代的黍稷到通過“絲綢之路”東漸的蠶豆、葡萄等作物,從隋唐時期麥類作物地位的提升,再到明代土豆和向日葵等高產量作物的引進種植,黃河流域悠久的農耕文明孕育了中華民族。

衛寧平原和內蒙古河套平原是被黃河母親眷顧的地方。黃河出黑山峽后進入被高山和沙漠所包圍的寧夏,穿過中衛平原與青銅峽進入銀川平原,一改其洶涌澎湃的水勢,河道漸寬、水流平緩,衛寧平原因此成為黃河流域著名的農業灌區,成就了“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盛名。由于這樣的地理區位優勢,寧夏引黃灌溉的歷史可以追溯至秦漢時期,后經唐、西夏、元以及清朝時期的不斷疏浚與修建,秦渠、漢渠、漢延渠、唐徠渠、惠農渠等已經成為寧夏黃河農耕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寧夏農作物栽培史、生產工具的改進史、生產技術的時代傳承等等都是黃河農耕文化的重要內容。

寧夏的黃河農耕文化開發相對較晚,但是擁有政策利好的,也頗具后發優勢。2019年,寧夏成為繼海南后全國第二個全域旅游示范?。▍^)。中衛市沙坡頭區、青銅峽市、銀川市西夏區等三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都具有比較豐富的黃河農耕文化旅游資源。例如沙坡頭區是黃河流經寧夏的第一縣區,得黃河自流灌溉之利,在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等方面走在全區前列,依托沙坡頭黃河景區、通湖草原景區形成了能夠滿足不同層次游客需求的文旅產品。青銅峽市素有塞上糧倉美譽,黃河大峽谷景區帶動了周邊農家樂的發展。西夏區賀蘭山東麓葡萄文化旅游產業示范基地堅持三產融合發展,具有很強的產業帶動能力。如何更好地彰顯黃河文化、農耕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應該進一步加強以下資源的開發:一是沙坡頭區南北長灘古村落,以保護其原始風貌為前提,進一步開發農耕文化體驗項目,在原址之外建風格一致的農耕民俗村、街、采摘區等,強化其黃河農耕鄉村記憶的旅游定位;二是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文化旅游產業,科學設計鮮食葡萄觀光采摘、釀酒葡萄觀光欣賞、酒莊酒堡探奇等相關線路和內容,挖掘“絲路通聯故事”、講好“黃河灌溉故事”,賦予寧夏葡萄酒更多的文化內涵;三是賀蘭縣“稻漁空間”,在水稻立體生態種養示范的基礎上,繼續探索高效節水灌溉,提升生態休閑觀光品位,體現黃河農耕文化的現代傳承。

二、打造黃河文化與紅色文化融合旅游項目,弘揚黃河紅色文化,講好奮斗進取的故事

黃河流域是中國革命的搖籃。1936年2月,毛澤東率領東征部隊在黃河辛關渡口揮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邁;1936年10月,紅四方面軍20000多人在徐向前、李先念等同志的帶領下強渡黃河靖遠虎豹口,在千里河西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一曲《保衛黃河》更描繪了在整個中華民族災難深重時,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青紗帳里、萬山叢中,抗戰圖存的壯麗場景。黃河流域所建立的陜甘寧革命根據地,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等革命根據地,對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寧夏是中國共產黨較早開展革命活動的地區,中國共產黨帶領寧夏各族人民在這里進行了長期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無數革命先烈鑄就的紅色文化基因流淌在寧夏廣大黨員干部的血脈之中。在這種紅色基因中,不僅有中國共產黨人為踐行初心和使命而進行的不懈探索,也有黃河文化中的自強不息、博大深沉、不屈不撓、厚德載物等精神。

寧夏的黃河紅色文化遺址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密切相關。位于黃河畔的永寧縣望洪鎮宋澄村(原名宋澄堡)的宋澄小學,是中共寧夏工委辦公舊址之一。青銅峽市余家橋烈士陵園、吳忠市利通區澇河橋烈士陵園記錄了解放寧夏的關鍵性戰斗——吳忠戰斗。曾經承擔轉運十九兵團官兵過黃河的永寧縣仁存渡口為解放寧夏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在寧夏解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最能講好黃河文化與紅色文化交融激蕩故事的地方。在今天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的大背景下,加大仁存渡口的保護開發力度,打造黃河文化和紅色文化相結合的文旅項目,既能夠滿足群眾“探尋紅色足跡,探索黃河文化”的需求,也可以進一步將我區黨員干部的黨性教育推向深入。

三、打造黃河文化與移民文化融合旅游項目,弘揚黃河移民文化,講好創新創業的故事

中國的生態移民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3年,中央決定實施“三西”(寧夏西海固地區、甘肅以定西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區和河西走廊地區)區域綜合性扶貧開發,試行“吊莊移民”。2001年,《關于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的實施意見》發布,針對寧夏、甘肅、內蒙古、貴州、云南等省區部分生活在條件嚴酷、資源貧乏、生態惡化地區的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以期達到扶貧和生態修復的雙重目標。在寧夏、甘肅以及內蒙古,沿黃灌區因其土地肥沃、水草豐美成為生態移民的最終遷入地。寧夏沙坡頭區生態移民安置點、紅寺堡生態扶貧移民集中安置區、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甘肅省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安置區、內蒙古巴彥淖爾生態移民安置點等,均分布于黃河沿岸,接受著黃河母親的哺育。

作為新時期的生態扶貧移民集中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移民在搬遷安置、生產生活、致富發展的過程中也形成了具有獨特內涵的移民文化。走出大山的淳樸移民在黨和國家移民政策的鼓舞下,迸發出了建設美麗新家園的巨大熱情,從開發初期的眾志成城、艱苦創業到今天的守望相助、安居樂業,那種面對任何挫折苦難都不肯屈服的拓荒精神已經扎根移民之心。生態移民安置區黃河文化元素和傳統灌區有所區別,傳統灌區的黃河文化元素更多體現地是黃河之生生不息、寬厚包容,而在生態移民安置區,更多融入了“艱辛”與“珍貴”。因為揚黃灌溉以解決民生為根本,“生命之水”承載著黨對老百姓的深情厚誼,是“人民至上”價值理念的體現。

四、打造黃河文化與生態文化融合旅游項目,弘揚黃河生態文化,講好生態治理的故事

黃河寧,天下平。黃河因多沙、善淤、易決而舉世聞名。尤其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支流帶入大量泥沙,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復雜難治的河流之一?!皬拇笥碇嗡綕h武帝‘瓠子堵口,從潘季馴‘束水攻沙,到康熙帝把‘河務、漕運刻在宮廷的柱子上,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就是中華民族的奮斗史、治國史?!盵3]馴服桀驁不馴的黃河,使其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實現黃河安瀾的美好憧憬,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夢想成真。

1958年開工建設的青銅峽水利樞紐凝結了一代人的心血,結束了青銅峽灌區無壩引水的歷史,大大提高渠道供水保證率,擴大了灌溉面積?!笆濉逼陂g的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是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進一步提升了水土流失治理水平。進入新時代,寧夏認真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理念,堅決肩負起黃河生態保護治理的責任,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促進生態環境改善,人與水和諧發展,奏響了新時代生態治理的“黃河大合唱”。

弘揚黃河治理文化,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一方面要繼續規范沙坡頭、青銅峽水庫、黃河大峽谷、中華黃河壇的運行,融入更多黃河生態治理的文化元素,不斷提升景區品質;另一方面要探索石嘴山星海湖國家濕地公園、鳴翠湖國家濕地公園、平羅天河灣黃河國家濕地公園的開發模式,使其能夠更全面地發揮其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臨黃河而知中國,鑒往事而知來者”[4]博大而厚重的黃河文化中內蘊著創造精神、奮斗精神、進取精神、團結精神等因子,也凝結著經略大江大河、實現偉大夢想的中華偉力。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走近黃河,觸摸黃河文化脈搏同時,能夠更進一步地接受農耕文化的浸潤、汲取紅色文化的營養、感知移民文化的魅力、接受治理文化的熏陶,無疑是人們對深度體驗旅游的美好期望。這也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體現,是建設人民“幸福河”的重要體現。這更需要在頂層設計和協同開發上下功夫,做深做實文化資源整合與旅游協作這篇大文章。

注釋:

[1]習近平.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N].人民日報,2019-09-20(1)

[2]王興文.論寧夏黃河文化的內涵及其符號表達[J].西夏研究,2015(2)99-103

[3]江凌.推動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發揚光大[N].學習時報,2020-01-03(1)

[4]蔡相龍.傳承黃河文化 凝聚精神力量[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9-10-18(2)

作者簡介:

王瓊,中共寧夏區委黨校(寧夏行政學院)副教授。

馬永釗,中共寧夏區委黨校(寧夏行政學院)講師。

猜你喜歡
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視角下的婺城鄉村旅游品牌建設研究
“文旅融合”該從何處著手
全域旅游視角下榮成市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研究
淺談攝影對文旅融合發展的助推作用
文旅融合背景下潁淮文化創新發展路徑研究
健全機制 優化環境 全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
黑龍江省全域旅游發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產業發展
我國郵輪旅游經濟發展建議
文旅融合視角下鄉村振興路徑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