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宜章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

2020-11-28 07:20歐陽姣
新絲路(下旬) 2020年12期
關鍵詞: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摘 要:黨的十九大指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敝袊俏镔|文化遺產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千百年來世世代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經濟價值等。但是,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本文以宜章縣為例,從多角度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問題。

關鍵詞:宜章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宜章縣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但是,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觀念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和審美品味,瀕臨著失傳的危險,這就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傳承顯得更為重要。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主要包括: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梅花篆字)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和游藝;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宜章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現狀

1.宜章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概況

宜章,背靠三湘四水,面向粵港澳,古稱“楚粵孔道”,現為湖南“南大門”,對接廣東省第一城,建縣于公元617年,至今已有1397年的歷史。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形成了悠久、燦爛而典型的宜章非物質文化遺產。到目前為止,宜章縣非遺項目包含:1項國家級、1項省級、6項市級、36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宜章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存在的問題

(1)人力物力財力不足

一是人力資源缺乏。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是在縣文化館加掛的牌子,即與縣文化館是“兩塊牌子,一班人馬”,編制只有11人,在崗10人。但由于借調、學習、下鄉扶貧等原因,實際上每天正常上班的只有3-4人,唯一的非遺專干也是扶貧工作隊員,需要常駐貧困村,負責扶貧事宜,不利于非遺的傳承和保護。

二是沒有辦公場地。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的辦公場地是租賃在廉租房內,并沒有專門的辦公場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展覽中心,不利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工作。

三是資金極其困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目前,我縣每年撥付10萬元資金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開展,這10萬元包括了辦公經費、宣傳、活動經費、傳承人補貼經費等。目前,只有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項目及傳承人可獲得由國家、省提供的專項資金,而其他相關部門并沒有足夠的非遺保護經費,難以對珍貴、瀕危的非遺進行搶救保護。

(2)群眾參與度不高

一是項目傳承后繼無人。非遺傳承,人是關鍵因素。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非遺與當代人的審美觀念不相符,使得現代的年輕人對非遺不感興趣,參與意愿不強。而且,非遺的傳承主要靠口傳心授,傳承的時間長、見效慢、付出多、收益低,經濟效益不高,使得現代年輕人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積極性不高,因而導致許多非遺項目找不到傳承人,面臨人去藝絕的危險。目前來說,宜章縣非遺項目傳承人共33人,平均年齡60歲,傳承狀況堪憂。

二是群眾重視不夠,參與度低。當前,群眾對于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意識比較淡薄,重視度不高,參與意識也不強,許多非遺項目和非遺活動的開展都是靠政府主導來推動,群眾自身組織開展的熱情不高。為此,我們通過對部分居民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1000人中,有417人表示對本地傳統文化不了解,386人認為本地習俗落后、過時,227人認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己無關。如此可見,群眾對當前自身傳統文化重視不夠,參與意識更加不強。

(3)傳承手段創新不足

一是非遺項目內容和形式創新不足。當前,由于,宜章縣傳承人大多年齡較高,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仍然依存于他們生產和發展的年代,不能將作品融入現代生活,創新意識缺乏,這制約了非遺項目的傳播效果。如《宜章夜故事》是國家級非遺項目,也是宜章非遺的代表性項目,但是由于多種原因,很難舉行大規模的活動,甚至幾年才舉行一次。

二是非遺項目宣傳方式創新不足。當前,我縣在對非遺項目的宣傳上,局限于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重大節日的時候舉辦演出、宣傳冊、展板宣傳等傳統宣傳方式,非遺進校園活動也很少??偟膩碚f,宣傳方式比較單一,宣傳面較少,未與當代科技、互聯網、旅游等相結合,宣傳方式創新不足。

三、新時代宜章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對策

1.加強領導,完善體制機制

一是完善非遺數據庫管理。在對宜章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全面普查基礎上,進行科學的登記、分類、整理及出版,將非遺資料系統化、規范化和檔案化,對瀕危的沒有市場前景的項目進行資料建檔保存。

二是完善傳承人制度。建立宜章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錄,完善傳承人培養和考核制度,規范傳承人培養工作。對瀕危的重要非遺項目有針對性制定傳承計劃,設立專項傳承補貼和建立傳承活動基地,最大限度調動各方面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

三是建立有效的聯動機制。成立宜章縣非遺保護領導小組,形成政府主導、非遺部門牽頭、其他部門積極配合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工作聯動機制。

2.多渠道爭取資金,分類實施保護

一是爭取政府資金投入力度。爭取政府加大資金投入,設立瀕危重點項目專項資金,用于珍貴、瀕危的但沒有消費需求和發展前景的項目,如:宜章祁劇、天塘智慧故事、莽山民間故事等,利用多媒體、數字化等手段錄制,進行記錄性保護。

二是爭取專項補助資金。用足用活國家、省、市有關非遺工作的政策,依托項目申報以及文化成果展示,積極爭取相關補助資金。如:宜章夜故事、莽山瑤族盤王節等。

三是爭取民間資本注入。積極爭取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對“非遺”工作的支持,多渠道吸納民間資本注入。

3.廣泛宣傳,調動非遺保護的社會力量

一是利用新聞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借助各種新興的媒體與手段進行宣傳。如:建立宜章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開設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二是利用節慶進行活動宣傳。利用一切條件和展示平臺,通過舉辦“非遺展演”、“民間文藝匯演”、“文化遺產日”等相關活動,對非遺項目進行展示和演出,形成全縣共同關注并積極參與保護的社會氛圍。

三是積極推動非遺進校園。與學校聯合,積極推動非遺進學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課堂,聘請優秀的非遺項目傳承人進行教學,從小培養年輕一代的興趣愛好。

4.合理創新,加快非遺的融合發展 一是加快非遺與旅游的融合發展。促使非遺進行內容的適度創新,與當地旅游融合發展。如具有莽山瑤族特色的莽山瑤族盤王節、賽鼓、婚俗等非遺項目可以利用臨近莽山的地理優勢,打造具有特色的民族非遺文化園,統一提煉、規劃和編導節目,策劃相關活動,促進莽山非遺項目的發展。

二是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因地制宜,與當地脫貧攻堅相結合,進行適度的創新性發展。通過“政府+電商平臺+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困難群眾”等模式,實現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同時助力脫貧攻堅。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傳統文化資源。新時代,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手段,是增強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有力保障,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途徑,也是保護全球文化多樣性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參考文獻:

[1]陳瑩.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當代意義[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157-160

[2]王鶴云、高紹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機制研究[J].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08

作者簡介:

歐陽姣,中共宜章縣委黨校,助理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黨史與黨建方向。

猜你喜歡
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空間視角下的湖南區域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河洛體育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
峨眉盤破門武術保護與傳承中的政府主導作用研究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析
淺談土家族茅古斯的藝術價值及傳承保護
中小學校本課程視野下的信陽民歌的保護與傳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