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探小學科學課中的學科整合

2020-11-28 07:47徐旦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20年11期
關鍵詞:學科科學融合

徐旦

【摘 要】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不是單一的,不能只專注與單一的課程,需要其他基礎課程的融合才能更好的讓科學這棵大樹茁壯成長,學生的科學素養才能更好的培養起來。

【關鍵詞】科學;學科;融合

2017年小學課程標準講到:“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并為他們繼續學習、成為合格公民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毙W科學課程是以探究為主的學習,對學生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等全方面進行培養;最大限度上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和科學潛能發展的基礎;培養學生勇于探究的精神、積極的思考、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因此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基礎性課程、一門實踐性課程、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這意味著科學與其他學科之間要相互開放、相互作用、彼此關聯。為此,科學教師面臨一個問題,如何發現各學科間的聯系,與其他學科教師實現合作,通過與語文、數學、英語,信息技術等學科的整合,優化科學課的課堂教學,提升科學課的內涵發展?下面我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身在這方面的嘗試。

一、科學大樹的根基―語文

植物根的主要作用是固定植物體,并從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無機鹽,是植物生存的根本。觀察,是科學課的基礎,一切的結論的出現都源于觀察。記錄是觀察的再現,觀察與記錄是整堂科學課的基礎。然而觀察記錄的基礎是要有語言文字功底。在科學課中觀察大樹、鳳仙花、螞蟻、蝸牛,都可以是語文寫作的素材;科學課堂上系統的觀察方法指導和觀察能力的培養,科學現象的記錄指導對于語文寫作語言的表達也是一種強大的支持。因此科學與語文的結合,是相互促進的。

在新開設的一年級科學教學中,科學教師的感受尤為強烈,面對還沒有學習寫字,只有少數會畫些簡單圖畫的一年級學生,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無從下手。比如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觀察植物一課中,需要觀察大蒜以及大蒜的生長情況,教師先會事先準備大蒜分發給學生,學生觀察大蒜頭觀察其外形特征。但一年級的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表達出來,課堂教學開展較困難。發現這些問題后,可以和班級的語文老師研討下,在語文課堂上增加一些對應的形容練習,比如在課堂上講一些簡單詞語類比想象大蒜頭的外形特征,如:燈籠、橘子、球等。學生發現,在語文課上的學到的知識在科學課上是有用的,課堂的積極性也提高了。而語文課上,學生對于要學的生字,詞語,拼音也更有興趣了,因為這些內容都是有用的。促進了科學和語文兩門學科的學習。這樣學以致用,給學生樹立學習的目標、方向。

二、科學大樹的莖-數學

植物的莖是主要營養器官,擔負著輸導、支持、貯藏和繁殖的重任。根從土壤中吸取來的水和無機鹽,要靠莖送往葉的“綠色工廠”去加工;科學是為了觀察和解釋已有的客觀世界。數學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作為對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不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而且在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小學科學學習強調要以探究為核心,在科學課堂中應根據科學教學本身的特點,尋找與數學課程綜合的切入點,創設具有豐富性、挑戰性和開放性的教學環境,追求真實、互動,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首先,科學實驗活動中對數學知識的依賴。測量是小學生進行實驗活動的開端,只有獲得較為可靠的原始數據,才能進行后續的科學分析活動。如在小學科學上冊第二單元中,用了一整個單元的內容讓學生經歷體驗尺的開發演變過程。從開始的用眼睛觀察比較,到確定統一的起點,再到用手測量,用相同和不同的物體測量,到最后用統一的物體、統一的單位來測量。在此基礎上,學生在二年級上冊的數學課本中,學習《厘米與米》時,有了科學課上的基礎,學習更加清楚扎實??茖W課為數學課解釋了為什么尺的單位是統一的,全世界都要用一樣的標準。而在數學中學習的測量精度,數學中三、四年級小數及計算器應用的學習,高年級的測量數據可以出現小數并借助計算器幫助計算,大大提高了科學數據的可靠性。

其次,運用統計,尋找事物規律??茖W的結論是探究與分析的結果,結論是建立在證據的基礎之上。從實驗中獲得了充分的事實證據,而邏輯推理則獲得理論上的證據。整理數據,是一個審視收集的資料是否符合觀察事實、選擇相關數據、排除不可靠信息的過程,是運用批判性和邏輯性思維分析證據與解釋之間關系的過程。學生應學習如何分析、總結從簡單實驗中得到的數據,并正確運用邏輯思維,對結果作出解釋,同時考慮如何選擇相關的證據解釋奇異數據。如在六年級的杠桿教學中,杠桿尺的實驗中,用多少的鉤碼可以讓杠桿尺平衡的實驗中,學生通過一次次的實驗得出最終的結果,這里教師可以適時提醒學生,從這些數據中發現規律,而這些規律和數學中的方程式是一樣的。左側的距離x鉤碼數=右側的距離x鉤碼數,一旦學生掌握了這個方法,對于判斷生活中各種杠桿是否省力有了更有力的證據和更有效的方法,促進了學生對科學內容的理解。

三、科學大樹的葉——信息技術

葉是植物體中感受環境最大的器官,其形態結構是最易隨生態條件的不同而發生改變,以適應所處的環境。不同植物葉的形態多種多樣,大小不同形態各異。但就一種植物來講,又比較穩定,可作為識別植物和分類的依據。同時葉色也具有多樣性。

信息技術就像各種各樣的葉子一樣,可以給科學課程多種表現形式。同時大量的網絡資源彌補了以往科學課程學生沒有切實的體驗、操作,通過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的網絡資源,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探索欲望更加強烈。與此同時,學生在獲取、處理以及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大有長進。他們深切地感受到科學技術的無限魅力,科技創新意識在幼小的心靈中萌芽。

比如在六年級《宇宙》單元,這部分的知識對于學生來太遙遠,和自己的生活無關,但通過現在的信息技術手段,通過最新的VR技術,可以把各種星球,小行星拉到你的身邊。又比如一些抽象的知識,電路里的電流,各種各樣的力,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展現在學生的眼前,有更直觀的感受,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茖W課程也可以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信息技術,科學課程內容包羅萬象,知識豐富,涉及的范圍也非常的廣,這就要求學生需要自己查閱大量的課外知識,在現在信息豐富的網絡中,熟練掌握信息技術可以使自己學習事半功倍,有效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科學大樹的花——外語(英語)

花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門植物,又稱有花植物或開花植物)的繁殖器官,“花”在生活中亦常稱為“花朵”或“花卉”,花卉一直廣受人們的喜愛和使用,主要用于觀賞,還能當食材或提煉原料。

“科學”一詞,實際上是來自日本學者對于英文science的翻譯?,F代科學也是從16、17世紀的歐洲發源的。從我們平時接觸的一些物理單位就可以看出,都是以國外的科學的姓名命名的,如、力(F)的單位——牛頓(英國)。簡稱:牛,符號:N。人物成就: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光的色散。電容(C)單位——法拉(以法拉第命名,英國)。簡稱:法,符號F。人物成就:發現電磁感應現象。這些內容對于小學生毫無規律可言,需要記憶,就只能通過死記硬背才能記下,往往還容易搞混。比如,在學習磁鐵時,關于磁鐵的南北極用字母NS來表示,很多學生都會搞混,N表示為南極,因為拼音的開頭是N。其實這是英文的單詞NORTH的開頭字母,通過英語課,加入四個方位詞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科學方面知識。

科學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也不是僅局限在這幾門課程的融合中,科學老師可以積極探索科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有效整合課程資源,優化科學課堂教學,讓科學課成為學生最喜歡的課程。

【參考文獻】

[1]黃瑞杰.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學科整合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18(10):46

猜你喜歡
學科科學融合
【學科新書導覽】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超學科”來啦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