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藝復興時期人物畫與中國明代人物畫畫法的比較研究

2020-12-15 06:58劉文慶楊宇彤
神州·中旬刊 2020年11期
關鍵詞:文藝復興明代人物畫

劉文慶 楊宇彤

摘要:選取藝術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時代——中國明代和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從客觀的、多元化的角度分析比較兩個時期人物畫畫法的不同,從文化背景、畫法研究以及藝術的表達方式等角度進行深入的研究。對比研究的結果為的是給現代繪畫帶來啟示作用,目的是消除中國傳統文化在繪畫作品中的消極因素,吸收并采納西方有利于繪畫發展的積極因素。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西方繪畫的區別即中國注重神韻西方注重寫實。便于現代藝術家們繼承和發揚不同的藝術精神。

關鍵詞:文藝復興;明代;透視學;人物畫

一、緒論

1.研究對象的提出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國古代文人習慣用書畫的形式來描繪情感。中國畫作依靠文化背景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美學理念以及表現形式。中國畫主要分為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等。而人物畫作為中國畫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明代得以飛快的發展。

西方繪畫作為世界文化的瑰寶,也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文藝復興時期是西方人物畫發展的代表時期,憑借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表達了西方藝術家的美學思想。

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和中國明代都留下了珍貴的藝術瑰寶,這些藝術作品對現世的藝術作品的創作有著重大的影響。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是由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所造成了。人物畫作為繪畫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其畫法對當代繪畫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研究角度

本文根據三條主線展開研究,首先,通過對中國明代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背景及人物畫的發展進行研究。闡述了中外同時期文化及人物畫的發展歷史,理清研究脈絡。第二,通過具體繪畫案例的列舉,從美學的角度對繪畫進行分析,研究其使用的畫法,對中外畫法進行總結。第三,進一步研究中國明代及文藝復興時期西方人物畫畫法的相近和相異之處,兩種畫法進行比較分析,進一步得出對現代繪畫的意義。

3.研究方法

以中外同一時期的人物畫畫法研究為核心,結合文獻、繪畫作品以及當時歷史文化為基礎進行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調查法,比較研究法以及圖像分析法。

二、本論

1.中國明代的文化背景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自古以來第一個由漢族人所建立的王朝。明朝在制度上采用了中央集權制。明朝對于農業經濟十分重視并且堅決維護農業經濟發展,商業和金融業卻難以找到立足之地。到了明代中期,由于紡織業的飛速發展,商品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杭州、嘉興、蘇州等地的經濟水平達到了空前繁榮的景象[1]。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江南一帶文化以及思想的解放由此進一步推動了學術的進步。

明中葉后期,資本主義“嶄露頭角”社會的階級地位開始出現區分,由此也就出現了一些問題。政府的腐敗導致社會風氣的沉淪。市民中開始出現了反對儒學的聲音,實現個體價值為追求的觀念開始流行。許多文人在仕途上不得志便尋求其他方式來舒緩身心。其中,繪畫就是重要的一部分。

明代晚期,由于社會矛盾加劇變化,文化以及思想領域也開始了改變。這也就影響到了繪畫、詩詞等領域。繪畫風格開始發生變化,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抨擊當時社會現象的詩詞。

2.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背景

文藝復興的原意為“在古典規范的影響下,藝術和文學的復興”[2]。是一場發生在14-17世紀的文化運動。當時的人們被教會限制,社會起義不斷、騷動和戰爭時有發生,文藝作品也沒有得到重視,因此人們渴望自由,渴望人性的復蘇。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古羅馬的文化、藝術引發了當時藝術家的好奇。因此他們紛紛踏上了古羅馬的征程。當時從自然科學開始初步發展,人類對于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和環境有了更深的好奇。開始以人為出發點了解世界了解文學藝術。就這樣在歐洲爆發了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運動使人文主義和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由此產生了油畫等多種新形式的藝術作品。文藝復興運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它促使西方曾經的以神為主體的觀念逐步過渡到以人類自身為主體[2]。喚起了人類的覺醒。另一方面,文藝復興運動激起了人類的進取精神、創新精神。因此,文藝復興對西方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它在歐洲歷史發展中占有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

3.中國明代人物畫的發展

明代的繪畫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著與其相對應的畫風以及畫派。整個明代的繪畫風格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不斷的變化和發展逐漸演變的。中國的繪畫在五代以前一直以人物畫為主,人物畫在宋元后走向了衰落。明代中期,社會現狀發生了改變,個人情緒躁動不安。由此寫意人物畫這類能夠直抒胸臆表達個人情感的繪畫類型又開始達到了空前繁榮。

除了寫意人物畫意外,宮廷人物畫也開始逐漸發展起來,其主要目的是服務于政治,在題材的選取上也多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亦或是謳歌當朝、贊美帝王和用來以示借鑒的主題[3]。

總而言之,雖然明代的繪畫風格是不但演變的,但是其根本上還是延續了宋元的傳統繪畫風格,并且隨著明代的政治、社會、文化以及藝術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改進。明清時期的人物畫,是中國古典藝術的典型代表,它與同時期西方的文藝復興繪畫共同展示了鮮明的人文內涵,對世界美術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4.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人物畫的發展

文藝復興時期以人類自身價值為核心的人文主義精神十分盛行。藝術家的思想從長期教會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來,開始學習探索并從古希臘、羅馬藝術中尋求靈感。在當時,出現了一門對西方繪畫界影響十分深遠的學科——透視學,透視學的出現給了當時美術家以極大啟示和靈感,解決了如何在平面上表達出三維立體效果的問題。從透視學的出現到運用雖然歷經了較長的時間,但是透視學還是成為了藝術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藝術的發展。與此同時,油畫所使用的材料和繪畫技法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更加完善了油畫的藝術表現力,視覺沖擊感變得更加強烈,色彩上飽滿濃郁。使用油畫材料繪制人物畫、人物自畫像極為盛行。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畫家對于人物畫的描繪十分注重細節的刻畫以及整體比例是否符合人體結構和解刨學原理。

透視法的出現以及油畫技法的提升使當時涌現出許多聞名于世界的人物畫,《蒙娜麗莎》就是其中之一。西方繪畫對于客觀對象的描繪技巧水平得到了空前提升,出現了許多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聞名中外的藝術家。

5.中國明代人物畫畫法

中國明代繪畫畫風多變,種類繁多,傳統人物畫一直經久不衰,同時也出現了變形人物、墨骨敷彩肖像等獨特的新面貌。在畫法上,明代畫家常常直抒胸臆,善于描繪心中的意象,人物畫的繪制往往表現的是畫家內心的想法。另外,明代畫家善用“襯托”手法,用細節以及環境來襯托人物,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敖涷炛髁x”式的畫法也在明代人物畫中較為常見,有時人物會被刻畫的比較夸張,形態及比例往往并不符合當時西方透視學的要求,繪畫過程依靠的都是畫家的“經驗”但繪畫得到的效果往往與時代的內涵相契合??偠灾?,明代人物畫是明代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繪畫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5.1“襯托”式的畫法

“襯托”式的畫法是中國畫中常用的繪畫手法,它可以按照字面本身的意思進行理解。即通過使用水墨這類中國畫常用的材料在描繪的對象外進行渲染,使主題物象更加突出例如通過描繪云來襯托月亮的柔美。主要目的是通過陪襯,使所要表現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明代“吳派”畫家講究使用筆墨渲染烘托情趣,注重形態上的美感,整體追求意境美。

另外,它還有一層抽象的含義,類似于古詩詞首發中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等手法。即從側面刻畫,然后再將主題引出,使要表現的事物更加鮮明突出。如劉俊在《雪夜訪普圖》(圖1)中描繪的北宋皇帝趙匡胤在雪夜探訪趙普商討治國方略的景象。整個畫面中可以看出,處于談話主導地位的是趙普,趙匡胤則在側身傾聽。從門外隨從縮著脖子向手上呼氣的姿勢可以看出兩人談話時間之久。另外,屋外的環境,深深的積雪也從側面將情節和環境融為一體,點名了主題,突出了雪夜夜訪的重要性。唐寅作為明代的重要畫家,他的人物畫內容主要以仕女以及歷史故事為主,畫風線條細膩柔美,人物體態優美,使用的顏色清新脫俗。在《秋風紈扇圖軸》(圖2)中,一位女子手拿扇子,緩慢踱步仿佛若有所思。畫家意在借扇喻情,借用女子手中的扇子來比喻女子在當時封建社會中的地位。畫旁的詩句也點名了這一主題。整張作品將詩與畫融為一體,從側面和正面兩個方向烘托了主題。

5.2營造心中圖像式的畫法

中國明代畫家當時對于三維立體結構以及透視學人體比例等還沒有西方畫家那么強烈的追求,中國明代人物畫更加注重于表達畫家心中的圖像以及意象,他們認為像西方畫家那樣追求繪畫達到形似的審美是極為幼稚的。因此,明代的人物畫,畫家常常表現出的是他們心中所想的內容或是他們所認為的人物該有的樣子。

例如《明宣宗像》(圖3)就表現了一個體態壯偉氣度恢弘的形象,這與當時其他的帝后人物畫相契合,都是展現出帝王恢弘的氣魄,君臨天下的氣勢,這也與人們心中的帝王形象相符合?!对浦杏衽畧D》(圖4)是崔子忠選用仙女為題材的繪畫,整體畫面都為虛構,玉女立于云端,回頭凝視著人間。展現的就是作者心中的圖像。女子的衣物繪制的極為詳細,用筆細膩流暢,線條變化多端,突出了衣物的質感以及衣物隨風飄搖的動態美感。顏色的選用淡雅清新。布局極具特色,整體效果超凡脫俗。

5.3“經驗主義”的畫法

中國明代在處理遠近視覺關系的手法中與西方完全不同,中國畫家崇尚以“經驗主義”代替西方使用透視學進行精確計算確定比例的方法。中國畫講究的是神似而非形似,中國畫家們認為藝術是自由的創造不應該拘泥于比例等細節的推敲[4]。繪畫是自我心境的表達和胸臆的抒發,所以更不應該“故步自封”。

“經驗主義”畫法與營造心中圖像類似,都是根據畫家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的經驗進行創作。如丁云鵬的《待朝圖》,圖中描繪的朝臣在石頭上端莊的坐著,旁邊的童子則端正的站立在他的身邊侍奉,準確描繪了衣服“侍朝”的場景。畫面的構圖以及人體比例則完全不符合透視學和人體結構學的要求。整體布局全靠畫家經驗。畫中人物身子體態都略顯夸張,樹木和石頭的造型都帶有一定的裝飾性,這也是畫家“經驗”的體現。

6.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人物畫畫法

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善于用透視學的原理達到空間的立體效果,使用光與影的形態變化來使人物看起來更加生動形象。畫家們研究人體結構學和解剖學的相關知識內容,為的是使畫面看起來更為“形似”。

6.1透視法的構圖

透視法在文藝復興時期極為流行。透視法的原理是運用光影的明暗效果以及解剖學的基本知識,在平面上建立逼真的三維空間立體效果的世界法則,并且使其達到精準化,并且具有可測算性即寫實畫風。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寫實人物畫追求視覺上的逼真效果,這類繪畫以自然科學的要求為基礎,有著嚴格的繪畫要求和規則。人物畫的繪制更達到了細節的精美與人物體態的準確并存的視覺效果。繪畫幾乎達到了完美的水平。

透視法還有另一種說法,即把平面上的線條集中在一個消失點上,按照由近及遠的順序就會呈現出距離以及空間感[5]。這種透視法被廣泛應用于繪畫作品中,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圖5)就是其中之一,采用了平行透視的原理,運用了一字排開的構圖手法。同時,在畫作的表達上達.芬奇也運用了高超的明暗技法。

6.2光與影的表現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發現了“光”對于繪畫的影響及作用。不同的光源以及光線角度會使物體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那么可否利用由光源產生的明與暗的變化來使繪畫達到更為逼真的藝術效果呢?藝術家們通過不斷地研究和探索發現了通過描繪事物明與暗的變化可以很好的體現出物體的體量感以及質感[6]。這一發現對藝術界產生了非凡的意義。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畫,很多都運用了光與影產生的明暗效果。

達.芬奇對于光與影產生的效果有很深刻的研究,這就體現在他的著名畫作《蒙娜麗莎》中,畫面中采用了暈染的手法將物體明暗變化以及過度展示的淋漓盡致,基本看不到筆觸的使用。暈染和漸變的效果疊加在一起,就像光影融合在一起所達到的藝術效果,十分的自然逼真。

6.3人體結構和解剖學的應用

由于寫實人物畫的發展,藝術家們為了尋求更好的寫實效果,開始鉆研人體結構和解剖學方面的內容。學習人體結構和解剖學能夠幫助他們了解人體的動作、骨骼以及肌肉的關系。

達.芬奇就通過解剖真人尸體來學習人體結構。解剖學的學習讓畫家們能夠很好的描繪人類的身體動態,以至于一個微笑的細節變化都能毫不費力地刻畫出來。最為經典的就是《蒙娜麗莎》中那抹微笑,這個微笑就是達.芬奇通過解剖學的內容,熟練的刻畫出了臉部肌肉關系的微妙變化并利用了暈染法完成了整體的繪制。藝術家們掌握了人體結構之后,即便在沒有人物做出指定動作的情況下,也能構思出人體的動態、肌肉走向等等。甚至能夠構思出人類都很難達到的姿勢。

7.西方文藝復興時期與中國明代人物畫畫法的比較

文藝復興對于西方而言是藝術發展和轉變的重要時期,文藝復興時期產生的一系列變革對繪畫、雕塑等藝術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文藝復興時期中國明代也處于一個不斷發展變革的時代,繪畫領域也在經歷著改變。

從中國明代人物畫的人物畫畫法研究可以大概總結出一些中國繪畫的特點。在人物畫中,畫家往往根據自己的經驗、傳統的意識形態、人們對于形象的固有認識來進行繪畫。中國明代人物畫的刻畫是自由的,展現即是畫家的心中所想,側重于抽象思維的物化。然而同時期的西方則不然,人物畫的繪制都需要嚴格的遵守理論的要求,有時甚至需要經過嚴格的計算[7]。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重視的是對形象的逼真表達,畫家并沒有自由,不能隨心所欲、“暢所欲言”。這是中外同時期人物畫畫法最大的不同之一。

其次,針對中西方繪畫時使用的材料而言,又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在文藝復興時期人物畫的刻畫選用最多的表現形式為油畫。油畫需要使用專業的畫筆在作畫用的亞麻布上使用調和油以及油彩作圖。而中國人物畫用的材料為水墨,中國畫講究氣韻,通常畫家都會使用水墨勾勒并渲染出大體形式,再進行細節的暈染,整體過程講究一氣呵成。中西方繪畫也因為使用的繪畫材料的差別,一個注重寫意,一個注重寫實。

就中西方人物畫的色彩表現而言,“色彩配合當時透視學的發現,解剖學的研究造型技術的進步,雕塑的榜樣,開始關心到真實的血肉之體[7]”西方人物畫通過色彩很好地掌握了光影的流動效果,使畫面的真實感更強。運用色彩的對比以及虛實的變化,營造出了寫實而又美好的畫卷。中國人物畫的色彩上略顯“清淡”但是并不影響畫中傳遞出來的意境美。并且中國也曾運用丹青創造出五彩斑斕的壁畫。

總之,中國明代和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人物畫畫法的對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從人物的造型來看,中國繪畫傾向于耳熟能詳的經驗,自由的抒寫畫家的胸臆,側重于畫帶給人心中的感受而非僅僅靠視覺傳達出的內容。西方則更為嚴謹,注重寫實,畫面效果精致而又逼真。從色彩的運用來講,西方更為明艷,光影的效果表達的較好。中國水墨色彩淡雅,氣質溫潤。從看畫的視覺方式來講,中國畫適合遠觀,觀看時需要加以思考。西方繪畫立體感強,適合細細端詳。東西方同時期人物畫最大的差異在于,東方繪畫作品注重內涵講究神韻,西方注重作品的真實感,也是西方繪畫最重要的特點之一。

東西方美術的最大差異在于:東方美術注重作品內涵,講究以神寫形和整體氣的貫通;西方正統美術追求作品的真實感和逼真的效果,這也成為西方美術的最大特色。

8.中西方繪畫畫法的研究對中國當代繪畫的意義

通過對文藝復興時期以及中國明代人物畫畫法的對比研究,可以看到中西方繪畫的巨大差異。通過總結東西方繪畫的特點,有利于我們對當今繪畫進行思考。從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對西方的繪畫風格以及畫法進行借鑒,這有利于中國當代繪畫的發展。

當今的藝術家們應該思考我們要用什么樣的態度來完成我們所要完成的作品。不斷審視以前優秀的藝術家們留下的珍貴藝術作品,完善自身的審美水平以及對美的感悟和理解。通過中西方畫法的研究和對比,可以便于當今從事藝術工作的人們對于自己呈現的視覺表達物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讓其有更深層次的內涵。另外,還可以學習先人繪畫的手法,讓當代的藝術表達變得更加多種多樣。為當今人類營造一個充滿美的世界。

三、總結

本文對文藝復興時期以及中國明代人物畫畫法的對比研究,首先闡述了文藝復興時期以及中國明代的文化背景還有人物畫的發展背景。對當時人物畫的畫法進行了歸納整理以及深層次的剖析,并且列舉出該畫法下最為典型的繪畫案例便于理解。深刻研究中西方畫法后,對中西方人物畫畫法進行對比,從造型、使用材料以及色彩等方面詳細陳述二者的區別。最后,闡明中西方繪畫畫法的研究對中國當代繪畫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潘天壽.中國繪畫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1-3;281-301.

[2]沃爾特·佩特.文藝復興:藝術與詩的研究[M].張巖冰,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07-122.

[3]洪再新.中國美術史[M].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265-267.

[4]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87-90.

[5]劉斐.設計透視學[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3:98-126.

[6]Heping Liu.The Water Mill and Northern Song Imperial Patronage of Art,Commerce,and Science[J].Art Bulletin,2002(4)

[7]丹納.藝術哲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177.

作者簡介:劉文慶(1978-)男,黑龍江省大慶市,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產品創新設計及信息交互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等相關領域。

楊宇彤(1997.9-)女,漢族,黑龍江省大慶市,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

猜你喜歡
文藝復興明代人物畫
陸儼少人物畫譜(九)
陸儼少人物畫譜(二)
馬海方的重彩寫意人物畫
明代科舉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明代休寧隆阜戴氏荊墩門的派分、建構及生活
淺談古希臘藝術,基督教藝術與文藝復興藝術間的關聯
關于寫意人物畫的斷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