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英語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與教學效果的研究

2020-12-25 02:55劉文濤
中國校外教育(上旬) 2020年11期
關鍵詞:英語教師教學效果大學

劉文濤

【摘要】教師非言語行為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實現舉足輕重。通過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以英語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與教學效果之間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來探討二者之間的內在關聯,以期為教師課堂教學非言語行為的使用提供指導,提高教師課堂授課效果。

【關鍵詞】大學 英語教師 非言語行為 教學效果

言語行為與非言語行為在課堂教學中相輔相成,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上不可或缺。言語行為的研究在學術界一直備受重視,非言語行為由于其微妙性等因素,并未受到廣泛關注。據研究,人類交往是一種信息交流。在這一交流過程中,不僅言語符號是信息交流的載體,而且神態和動作——非言語行為也是信息交流的載體。人們一揚眉、一舉手、一點頭、一欠身、一擠眼……過去這些被認為是無意義的動作或行為,在人際交流中具有重要意義。這些諸如面部表情、用眼傳神、點頭招呼、揮手示意等動作,就稱為“非言語行為”或“身體語言”。關于非言語行為的作用,被人們引用較多的是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別恩實驗得出的結論:信息的總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梢?,非言語行為在信息的表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非言語行為的交流大致可分三種,這三種類型都以特定的方式傳遞各種信息,輔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因此,非言語行為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一、教師非言語行為

1.教師非言語行為定義

非言語行為指的是利用我們的身體,姿勢或語調等一切非口頭語的形式進行的互動交流,例如面部表情,說話方式,手的移動及眨眼的頻率等。教師非言語行為主要指的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采用的特定的如姿勢、副語言和表情等非言語行為。非言語行為有三個主要的特點:(1)包含口頭語所未能傳達的內涵(2)非言語交際的含義受語境影響(3)非言語交際內涵的解讀在文化上是約定俗成的。因此,對于教師的非言語行為研究,一方面可以分析特定的非言語行為在不同的教學情境當中所傳達的內涵;另一方面可以分析特定的非言語行為對于教學效果產生的影響,辨別積極的與消極的非言語行為,從而指導教師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2.教師非言語行為分類

對于教師非言語行為的分類,學術界并未達成共識。何道寬認為非言語行為主要包括以下5類:(1)時間語言;(2)空間語言;(3)肢體語言;(4)語音語調的高低或暫停;(5)環境。

畢繼萬認為非言語行為可以分為4類:(1)肢體語言;(2)副語言;(3)對象語言,;(4)環境語言。但綜合各類專家學者的論述,總體來說,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主要是由肢體產生的非言語行為,如教師的外貌、手勢、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觸摸、氣味及副語言;另一類是由個體結合具體的語境而產生的肢體語言,如教師在教室的位置、教師在授課時與學生的空間距離、授課時間等。

3.教師非言語行為功能

非言語行為的功能是相對于言語行為而言的,對言語行為起到一種補充、否定、重復、調節、替代、強調等作用。本研究認為教師課堂積極的非言語行為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效果。相反,消極的、負面的非言語行為則會對教師的課堂教學產生負面的影響。

二、研究目的及實驗設計

1.研究目的及方法

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大學英語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與課堂教學效果之間的關系,為教師教學提供積極的非言語行為模式,幫助教師改善課堂非言語行為,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實地觀察、發放調查問卷、師生反饋及訪談等方式,分析教師非言語行為與教學效果之間的關聯。

2.調查對象及研究問題

本研究選取河南護理職業學院2019級三個新生班級,分別來自口腔醫學專業、臨床醫學專業及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共180名學生參與該實驗研究,選取地教師都是具備一定教學經驗的中青年教師,這樣以保證實驗的客觀性。研究問題主要集中在:(1)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與課堂教學效果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2)如何利用二者之間的關系改善教師的非言語行為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3.實驗設計

本研究主要通過現場實地觀察、發放調查問卷及師生訪談等方式來分析二者之間的關聯性。教學效果的評價和衡量主要通過以下幾點: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人數、課堂氣氛、學生參與方式的廣度、課堂即興考核及課堂反饋等方式。筆者及其調研團隊首先采取每周三個班同一時間點進行大學英語課堂的觀察,并記錄課堂參與率,教師一節課所使用的肢體語言及及其數量,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課堂參與度及活躍度,持續觀察12周;其次,對學生與老師發放調查問卷,進行數據的匯總;第三,對學生和老師進行訪談,通過實地的訪談來探討二者之間的關聯性。

三、實驗結果及啟示

1.實驗結果

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匯總和分析,我們發現:教師上課的過程中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都會使用到肢體語言,但是對于肢體語言與課堂效果之間的關聯并沒有完全的認識。在使用肢體語言的過程當中,教師更看重外表以及授課方式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的積極非言語行為明顯大于消極的非言語行為,課堂的不同時段,教師積極的非言語行為使用得越頻繁,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學習效果就會越高。由此可見,教師的非言語行為使用頻率與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教學效果之間呈現正相關。在非言語行為的使用上,與學生眼神的接觸與交流位列第一。講課的過程中,手指黑板、面帶微笑、充滿激情及適當地點頭等非言語行為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反饋,激發學生課堂的專注力和學習效率,提升教學效果;反之表情嚴肅、搖頭及精神不振等都屬于消極的非言語行為。非言語行為的使用降低了班級學生上課的活躍度,影響了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課堂教學效果產生負面影響。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走下講臺,改變站姿等非言語行為的使用也有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

2.啟示

教師的非言語行為與課堂教學效果之間存在著最大關聯性,但是大多數教師并未意識到二者之間關聯,因此,要使教師認識到非言語行為的重要性,并在教學設計中兼顧非言語行為的地位和功能,使非言語行為的功能最大化發揮,輔助言語行為完成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的積極非言語行為使用頻率與課堂教學效果之間呈現正相關,即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積極的非言語行為的傳達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積極非言語行為的使用,提升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教師要多利用積極的非言語行為模式,避免消極的非言語行為。

四、總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正視非言語行為對自身教學效果的影響,將非言語行為貫穿教學過程的始末,有意識地通過非言語行為的使用調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此外,積極的非言語行為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消極的非言語行為則會對課堂教學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環節的設計及實施過程中,要注重采用積極的非言語行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提煉和強化積極的非言語行為的使用,通過言語行為與非言語行為相結合的方式改善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氛圍,提升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效果。

本論文系河南護理職業學院2019年院級重點項目《多媒體視角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師非言語行為研究》,項目編號為2019007號。

猜你喜歡
英語教師教學效果大學
基于分形評估模型的實踐教學效果評價方法
情感優教對中職護生老年護理教學效果的影響研究
多媒體輔助中學英語詞匯教學效果探究
至善
掌握“函數的表示”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效果
論小學英語教學對小學英語教師素質要求
大學英語教師出國進修的有效性調查與研究
認真開展教研活動提升英語教師水平
教師知識理論視域下的高校青年英語教師教材自主能力調查研究
中國最美的十所大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