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立體協作策略

2020-12-28 01:54楊芳梅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2期
關鍵詞:心理危機干預家校溝通心理健康教育

楊芳梅

摘要:育人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靈魂,是教育的本質要求和價值訴求。高校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需要建設由學校、家庭、社會、學生組成的“四位一體”的立體協作工作機制,通過立體協作的策略,進一步發揮家庭和朋輩力量,提高心理中心的專兼職咨詢師專業能力,進一步完善“校院”轉介機制等,對心理危機事件早預防、早干預,及時化解心理危機事件,幫助更多的學生正確面對心理問題。

關鍵詞:心理危機干預;家校溝通;心理健康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育人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靈魂,是教育的本質要求和價值訴求。在此工作要求的背景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也應該構建青年一個由學校、家庭、社會、學生組成的“四位一體”的立體協作工作機制,以學生為中心,整合各方育人資源,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各項工作的立體協作協同、同向同行、互聯互通。

一、高校中大學生常見引發心理危機的因素

梳理工作中比較常見的引發學生心理危機的因素,主要是有以下幾類:

1、人際交往問題:個性偏執、處事自我,在寢室不與人交流,封閉自己;社交障礙,害怕與人交往;由于生活習慣不同引起的寢室各種矛盾;由于戀愛問題導致個人情緒的劇烈變化或者人際交往范圍和模式的改變。沉迷網絡,自控能力較差,影響他人正常作息等。

2、情緒管理問題:個人生活變化的突然變化,出現情緒不穩定和心理失衡;臨考前的緊張焦慮造成情緒的不穩定;出現壓力或問題時,找不到宣泄不良情緒的正確途徑,并表現出抑郁、焦躁或攻擊性。

3、學業及就業問題:主要表現學習習慣差、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考前焦慮,失眠、情緒浮躁、情緒低落、情緒起伏大等不良現象。對未來方向的不明確,目標不明確造成的心理壓力。

4、家庭問題:比如由于家庭關系的變化導致的不適應、家長與學生的溝通方式問題、家人健康狀態的變化、重男輕女、家庭經濟壓力等,學生主要表現為自卑、敏感、缺乏安全感、與父母缺乏信任與溝通、對家長與學校的溝通較抵觸或者排斥等。

這些情況的成因千差萬別,但無一不是產生心理危機事件的的原點,雖然很多高校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入學的新生教育階段、公共通識課程等的設置上都會對相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進行宣貫。但是對于已經形成自我認知和行為方式的大學生來說,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衛生知識、心理危機干預的觀念接受的程度因人而異,效果上很難量化確認。

二、影響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效果的負面因素

實際工作中對發現心理危機、有效進行危機干預產生影響的負面因素包括:

1、心理重點關注學生情況發現的滯后性。

在發生心理危機事件之前,學生通過高考進入大學,高校尤其是直接面對學生的學生管理部門,在短期內對學生的初步了解主要在在高考成績、生源地、身體健康狀態、是否家庭經濟困難、既往獎懲、特長等的情況。而對于形成學生現狀的生物遺傳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個體內在因素、生存環境因素等往往了解不足,遇到問題的時候比較被動。即便發現問題,列入心理重點學生檔案進行跟蹤觀察,也往往是根據學生主動尋求幫助、或者發現該生認知、情緒、行為、軀體變化反應等的改變等,這時問題往往已經出現經過一定時長、達到了一定程度,對此類信息的反饋和收集,就往往有一定滯后性,對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開展有一定影響。家長向學校反饋信息一般比較屬于“不得已而為之”。家長由于擔心承認學生存在心理問題會在?;蛘哌M入社會后受到歧視或排擠,當事學生和學生家長往往對家校協作存有擔心和顧慮,出現刻意回避甚至抵觸學校和心理咨詢師進行危機干預的開展。

2、心理普測的數據掩飾性的問題。

目前高校普遍還在新生入學階段,進行一次心理健康狀況的普測,摸底學生的基本狀態。隨著社會信息的傳播,很多學生對于心理測試的陌生感逐漸減輕,對心理測試反饋會有掩飾能力。筆者從對所在學校近幾年學生心理普測、篩查等的不完全數據來看,數據總體基本穩定。但是與工作中發現的需要進行心理重點關注學生實際情況相比,存在掩飾性。根據普測結果,經過與第一類(想輕生、想自殺)名單中的學生的面談和觀察、溝通,單從數據上看,近幾年在第一類結果方面總體的趨勢是基本穩定的,但問卷調查的結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其真實的心理狀態,學生的掩飾與回避對問卷的有效性具有直接的影響。一部分顯示出有問題的學生,是出于有趣、無聊、隨意勾選,造成結果顯示需要重點關注。而另有一部分的學生,在大學入校之前就有出現過各種心理問題,也參與過心理測試或者咨詢、治療,出于對新學校環境的不適應和不信任,他們往往在參與大學階段心理普測時會有掩飾,其測試的結果就會顯示出正常。這些隱藏起來的學生往往成為后續工作中比較困難的對象。根據筆者所知的近5年對學院重點學生的關注和追蹤情況看,各年級里由于抑郁、焦慮、社交障礙、網絡成癮等問題需要關注的學生有一些在普測階段沒有并明確的體現。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生的篩查普測數據,他們相對本科生具有更多的知識儲備、社會經驗,在面對心理篩查測試能具有更強的掩飾性,如果他們有意識的主動回避自己存在的問題和危機,他們會比本科生更善于用表面的樂觀掩飾自己低落、抑郁,最終在學業、情感、就業等壓力下出現各種危機情況乃至造成嚴重后果的也屢不見鮮。

3、朋輩信息反饋的信息量不足。

學生在校園內,與自己的同學、朋友、室友、社團伙伴等,在一起的時間遠比課堂上多。高校普遍建立了多級的心理危機干預網絡,從學校-學院-學生班級-寢室等,多方位的針對危機學生的系統支持、專業治療、及時阻控、全面監護、積極救助、善后處理等工作體系日臻完善[1]。其中心理委員、寢室長等學生干部為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渠道。但是學生對心理危機信號的把握能力受認識水平的限制,發現問題或者判斷問題的準確性還是受自身主觀因素的影響比較大,在工作的主動性、認識的準確性上還是會有一定的不足,需要更加細致的引導和培訓工作,讓更多的學生對心理危機信號的敏感性提高,及時主動的提供有效的信息,以便更好的開展危機干預的工作。

4、家校信息溝通和協作中的困難。

一個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總是伴隨相應的起因、發展、醞釀、爆發等的過程,家庭關系對學生心理危機狀況的形成、發展與變化,在各種信息渠道中,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家校之間的協作溝通信息的充實度、有效性往往影響心理危機干預的策略的方向。但是實際工作中,由于部分家長對于心理危機問題的認知水平和接受程度的不足,對心理危機干預的緊急性估計不足或者認識有限,未能及時認識到問題的迫切性,或者出于面子考慮,配合的主動性不足,對自身責任的逃避等,加上問題的核心-學生本人,由于成長背景、家庭關系等原因,本身就拒絕自己家長的參與或者拒絕與學校的配合,這些不配合都導致溝通和信息收集的困難,制約了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協調有序的順利進行。再比如有些當事學生或者家長會對校方表現出質疑和一定的攻擊性,情緒激動下會質疑學校的應對方案、領導的重視程度、學生工作者的工作態度或者咨詢師的資質、信息保密性原則的落實等等。這就造成當事學生或家長對家校協作溝通持消極甚至抵觸態度時,校方和咨詢師或學生工作部門在危機干預中所進行的溝通效果不佳。比如有的家長對于出現心理危機狀況的學生,在面對學校的溝通時,出現否認和掩飾、推脫、答非所問等情況,有的家長在咨詢師詢問學生的成長史、教育經歷、相關表現或者病史時,回答諸如“不清楚她怎么會這樣”、“他一直都那樣,比較內向,不太跟我們說”、“他在家一直好好的,沒什么,怎么到了學校出了問題?一定是學?!?,有的家長甚至直接否認,不承認學生就診歷史,不提供病史情況,強調“孩子沒有問題,只是比較敏感”等,這些信息溝通的困難對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開展帶來很大困難。

三、積極建設多方位的支持系統,立體協作,分化心理危機干預的壓力

1、進一步發揮家庭和朋輩力量,尋求更多的支持系統。

針對出現的抑郁、躁狂、厭學等心理危機問題的學生,學校除做好重點學生的跟蹤記錄和觀察外,首先要積極爭取得到家庭的配合與支持。在做好重點學生的關注之外,對于家校的聯系,要注意主動溝通和主動聯系,關注學生的動態發展和變化因素的變更,為預防危機做好基礎工作。其次需要加強年級、專業之間的縱向和橫向互動與交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交往環境,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在活動設計上,落實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打破原有年級、班級的界限,通過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協會和心理社團等,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活動。比如開展校園心理情景劇大賽、心理知識競賽、心理微電影大賽以及心理委員培訓,開展各種全校性心理健康宣傳活動,并通過易班、微信工作號等網絡思政的工作平臺進行宣傳和活動推廣。以學生的相關社團為載體,組織學生和周邊社區的實踐基地對接,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與實踐活動。

2、明確角色職責,進一步提高心理中心的專兼職咨詢師專業能力。

高校內的心理咨詢師不少是兼職,因為角色的定位問題,在學生管理工作、教育教學、心理咨詢師的角色切換中,會在建立與咨詢對象的信任關系時碰到問題。比如在一些由于家庭親子關系引發危機的案例,家長和學生由于立場不同對咨詢師不信任,咨詢的效果和當事學生的配合度就經常出現反復。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咨詢師客觀地評估當事學生的危機狀況,提供有效的心理治療的途徑和策略。這就要求心理咨詢師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準確分辨危機問題的狀態,從當事人家庭關系、成長經歷入手,在如何更好的認識和理解當事人方面開展工作。咨詢師要從“關注問題”轉向“關注來訪者”,制定合適的咨詢策略,用同理心去理解家長和當事學生在遇到危機狀況時無助、壓力、焦慮等。而咨詢師的陪伴本身可以給予來訪者溫暖,進而幫助來訪者成長。學校在進行危機干預的時候,根據工作的需要向學生、家庭提供心理咨詢和輔導,并適時向家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讓家長理解學生心理危機狀況的成因,從而接受問題、配合解決問題。比如某某同學,入學后不久,在寢室出現了割腕等自殘等行為,家長起初是完全否認學生有心理問題的,并在與咨詢師的溝通中刻意回避。經過咨詢師的耐心工作,最終家長理解和接受了學生的躁狂與抑郁問題,帶學生到醫院進行了確診,并配合以藥物治療,學生的情況得到了控制,逐漸趨于穩定。

3、完善“校院”轉介機制,進一步做好“醫教結合”模式的機制建設。

“醫教結合”是一種簡稱,它指整合醫療機構與學校的力量,對學生進行綜合多重干預,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2]。2013年5月1日正式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中規定“心理咨詢人員不得從事心理治療或者精神障礙的診斷、治療。心理咨詢人員發現接受咨詢的人員可能患有精神障礙的,應當建議其到符合本法規定的醫療機構就診?!币虼嗽谛睦砦C的處理中,更加需要立足高校工作實際需要,完善“校院”轉介機制,推動“醫教結合”模式的工作長效機制的建設。

目前工作中常見的“醫教結合”工作機制包括個案督導、專題培訓、咨詢研究等。一般會邀請專業醫生作為督導專家,進行醫教結合專題培訓或者心理疑難和危機個案督導會,與會的心理輔導員、心理中心專兼職心理咨詢師可以針對報告案例展開討論,分享在咨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處理方式。通過這樣的督導,加深咨詢師對心理危機來訪者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在今后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更科學規范地進行處置。

但是有一些心理危機事件是僅靠咨詢是不能妥善處理和把握的,需要專業醫生的支持。因此需要完善“校院”轉介機制,通過對口協作,形成穩定的工作對接,由高校與專業醫療機構的進一步對接,從“建議送學生過去”到“請醫生過來”。特別是當危機事件發生,心理咨詢師已經不足以妥善處理危機,而家長也不愿配合送當事學生精神衛生中心就診時,學校心理中心可以通過對口的協作工作機制,邀請對口精神衛生中心的專業醫生到校介入進行干預。通過請專業醫生來學校為學生咨詢、診斷,一方面家長對醫生的專業性和第三方的立場,更容易建立信任感和認同感;另一方面通過醫生到現場的診斷和了解,有助于醫生進行準確的診斷,并根據診斷,提供住院觀察或者治療的專業意見。家長在專業醫生的建議下,也比較容易接受治療方案和處理意見,對學校的危機干預工作也會更容易理解。

總之希望通過進一步做好“醫教結合”模式的工作機制建設,完善“校-院”轉介機制,使高校與醫療專業資源實現對接,特別是在專業診斷和轉介治療方面,更加規范、有效和及時,在提升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實效和質量的同時,推進工作規范化、體系化、機制化建設,使專業的醫療機構能為高校在干預和處理學生心理危機時提供更專業幫助。希望通過建立穩定的可操作的工作模式,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專兼職人員素質的提升創造條件,提高高校對于緊急突發類情況應對的效果和能力,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

4、早關注、早預防,加強與校內相關部門、專業教師之間對學生的情況的溝通。

出于保密原則,一般來說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和處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密性。學生管理部門的人員知情較多,其他相關部門尤其是教務部門和專業教師知情較少。但是教學環節本身是學生在校期間重要的經歷,教務部門和專業教師等對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完全不掌握的話,容易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與當事學生溝通不良,產生新的問題,造成矛盾引發危機狀況的出現。因此在做好保密原則下,與教務部門和相關專業教師溝通基本情況,可以講大概不講具體細節,通過有控制的適當提醒,可以幫助教務部門維護好教學秩序,并在重點關注的學生出現危機時,及時反饋,及時處理。比如對于一位心理問題的重點關注學生,在考場里突然情緒失控,沖出考場,而監考老師在考試開始前,已經得到帶班輔導員的主動聯系,提醒監考老師注意該生是否參加考試,是否有異常舉動,并留下聯系方式。在此情況下,監考老師及時通知,輔導員及時趕到,按照危機干預的預案和相關部門一起進行處理,情況得到及時控制,避免了危機的發展。這對學校的各個部門來說都不是一個人的戰斗,是學校開展危機干預工作的立體協作的需要。

5、用好網絡教育資源,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開展線上平臺的教育和培訓。

疫情期間學校的教育停課不停學,對學生的線上教育課程的開展如火如荼,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個提高充電的機會。上海市高校的各個心理健康教育與示范中心在此期間為上海高校的專兼職心理咨詢師、心理輔導員提供了《大學生心理發展解析與評估》、《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與運用》、《“守澄心,暢情志”本土情緒調節專題培新》、《心理咨詢師專業化專題培訓》、《情緒聚焦療法在疫情應對中的應用》等多個網絡在線培訓,舉行了《上海高校生命教育研討會》等,這些豐富的學習資源,方便大家根據自己工作、興趣、時間安排和學習的需要,選擇心儀的課程參與培訓。豐富多樣的課程選擇避免傳統教學模式下,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大家在疫情期間也能不受出行限制,不斷的充實自己。同時在課程的管理上,為保證教學質量,每個專題課程的參與人員也有明確的控制,主辦方認真負責,工作做得扎實、細致,無論是課程學習、分組討論、案例分享、學習總結等,通過各個互動環節的設計和落實,也幫助大家集思廣益,交流更多、更好的解決思路和方案。這是互聯網與教育融合的很好的嘗試,也是一個資源共享的良好渠道。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今天,疫情期間一些好的工作方式和有益嘗試可以保持下去,借用高速發展的網絡科技,擴充學習資源,幫助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們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

此外,重點群體要早關注、早預防,營造健康氛圍。比如學校要積極關注經濟困難、學業困難、心理問題等三大類學生群體,做好學生學業預警和心理危機預警工作的落實。學生出現掛科較多,或者出現成績突發性的下降時、有違紀行為或心理出現狀況時,一方面要與學生家長及時溝通,與家長一起配合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與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相結合,比如為經濟困難學生成立了提供更多的勤工儉學和社會實踐機會,不僅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養學生自強、自信的精神,還可以通過開展義賣、志愿者活、對口企業實習等方式,既為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了社會實踐的渠道,既為他們解決了一部分生活費用,又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和思想負擔,使擺脫了雙重壓力的同學更好的感受校園生活的美好。

2020年09月11日,國家衛健委官方發布《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在提出的心理健康服務措施中,也提到中學、高等院校均設置心理輔導(咨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中學、高等院校所有學生的必修課,每學期聘請專業人員進行授課,指導學生科學認識抑郁癥,及時尋求專業幫助等。這從更高的層面對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指導意見和參考,對今后加強防教知識宣教、開展篩查評估、提高早期診斷和治療能力、加大對重點人群的干預力度等工作提供了更多依據。這也進一步說明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開展從來不是孤立的個案,只有多方入手,構建多渠道的立體協作策略,才能更好的做好危機干預,幫助更多的學生度過人生中一段心靈的困境,引導他們更好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凡,院校兩級管理下高校心理危機動態干預模式探析,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年02月

[2]毛珺.醫教結合對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的干預作用[J].中國校醫,2017年09月第31卷第九期

猜你喜歡
心理危機干預家校溝通心理健康教育
如果可以,我愿做你的眼
淺析新形勢下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全面滲透
尋找家校溝通中的潤滑劑
試論我國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構建的有效途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