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理念的演化歷程

2021-01-16 16:12吳軍
衡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5期
關鍵詞:理念綠色生態

吳軍

(湖南理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6)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使綠色發展上升為國家的執政理念和發展戰略。這是為應對當今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而作出的戰略決策,是由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全球生態問題、人民生態意識覺醒等多種因素共同推動的,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科學認識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指導,在建設、改革和發展的偉大歷程中,不斷總結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等方面的經驗教訓,不斷探索綠色發展的實現手段,其綠色發展理念經歷了從萌芽、形成、深化到成熟的演化歷程,逐步上升為推動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牽引器”,成為深入人心的價值觀念和發展方式,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認真梳理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理念的探索過程,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完善全球生態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理念的萌芽

新中國成立初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對長期戰亂所造成的民生凋敝、生態惡化的現狀,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和中國具體國情結合起來,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實際的樸素的綠色發展思想,這是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理念的起點。

(一)屬意自然:綠色發展的邏輯起點

屬意自然,就是正確認識自然、遵循和把握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為正確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推動實踐活動順利開展提供理論指引。毛澤東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角度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他指出:“人最初是不能將自己同外界區別的,是一個統一的宇宙觀。隨著人能制造較進步工具而有較進步生產,人才能逐漸使自己區別于自然界,并建立自己同自然界對立而統一的宇宙觀?!盵1]83毛澤東深刻認識到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充分肯定了自然的先在性和獨立性,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不能脫離自然而獨立存在。人通過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形成了人類社會,產生了人與自然的分離。而為滿足人自身生存與發展需要而從事的物質生產活動要取得成功,就必須建立在正確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否則自然就會以特有的方式報復人。毛澤東指出:“自然界有抵抗力,這是一條科學,你不承認,它就會把你整死?!盵2]216毛澤東還進一步指出:“要了解大自然的規律,在認識的過程中,去改造和利用它?!盵3]194毛澤東把自然看作是一個包含大量必然性的有機生命體,人對自然既具有受動性,也具有能動性,人們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創造性活動中認識和把握自然的規律,從而有效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實現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自然科學是人們爭取自由的一種武裝”[4]269。由此可見,毛澤東充分認識到科學的巨大力量,并把它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杠桿。這些思想契合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與道法自然的傳統生態思想一脈相承,是中國共產黨對綠色發展的初步探索和邏輯起點,它們對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理念的形成具有了開創性的作用。

(二)增產節約:綠色發展的實踐形態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在源源不斷的生產中,人們的美好生活才有保障,社會才能不斷進步。生產發展要以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為條件,如果資源稀缺就會制約生產發展。毛澤東清醒地認識到新中國是一個人均資源占有率比較低的貧窮落后國家,要改變中國一窮二白的面貌,不僅要大力發展生產,更要節約資源。增產和節約是相輔相成的,增產是基礎,節約是手段。節約能將積累的物質資源充分利用,實現資源效能的最大化,因此,節約在本質上也是一種增產行為。毛澤東指出:“要使我國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斗的時間,其中包括執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樣一個勤儉建國的方針?!盵5]400毛澤東把貪污浪費看作是黨內官僚主義思想的重要表現。1951年,全國開展了增產節約運動,鼓勵群眾檢舉、揭發社會生產中的貪污、鋪張浪費行為。毛澤東嚴厲指出:“利用職權實行貪污和實行浪費,都是嚴重的犯罪行為?!盵6]294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明確指出要節約利用各種自然資源,說:“空氣、森林、礦產等自然資源,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要素?!右孕⌒谋Wo,進行合理使用?!盵2]34毛澤東把節約和增產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目的就是要打破舊的生產關系,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前提下,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樣做符合當時歷史條件下生產發展的現實需要,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效益。毛澤東增產節約思想蘊含了綠色發展的理論雛形,開創了綠色發展的實踐形態,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等綠色理念的實踐源泉。

(三)美化環境:綠色發展的具體舉措

優美的自然環境使人賞心悅目,是美好生活的必備條件。毛澤東非常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嚴厲懲處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新中國成立后,他發出了“綠化祖國、植樹造林”的號召,為中國環境發展規劃了長遠建設目標。1955年,毛澤東《征詢對農業十七條意見》中提出:“在十二年內,基本上消滅荒地荒山,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規則種起樹來,實行綠化?!盵5]26植樹造林不僅是美化環境的具體舉措,更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長遠策略。毛澤東主張通過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實現農、林、牧、副、漁的綜合發展,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1958年,毛澤東提出了“大地園林化”的林業發展構想,并對如何實現大地園林化設計了“耕作三三制”的方案,即“將現有全部種植農業作物的十八億畝耕地,用三分之一,即六億畝左右種農作物,三分之一休閑,三分之一種樹造林”[5]61。毛澤東認識到植樹造林不能一蹴而就,要求全黨全軍帶頭積極參與,把它作為一項長期任務堅持下去。毛澤東還認真研究了中國的水文水系,認為保持水土平衡是環境建設的重要工作,強調開荒和圍湖造田一定要適度,切不可造成水土流失和洪澇災害。1956年,毛澤東提請中央設立水土保持委員會,提出了保持水土、興修水利的一些具體舉措,如主張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全力整治黃河、淮河水患,規劃南水北調工程,等。毛澤東在美化環境方面的這些具體措施體現了其務實、親民的綠色發展思路,這一思路既因地制宜,又科學設計、長遠謀劃,對我國生態改善和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影響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決策。

(四)統籌兼顧:綠色發展的方法遵循

綠色發展的主旨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呢?需要我們從方法上統攬全局、科學設計,既重點突出,又兼顧各方。毛澤東在長期的革命建設事業中形成的“統籌兼顧”的思維方法,無疑為綠色發展提供了正確的方法指引。

毛澤東的統籌兼顧方法是在其對中國農村社會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結合唯物辯證法而探索出來的工作方法,具有深厚的哲學基礎和群眾基礎。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把統籌兼顧方法運用到調整地區發展平衡和產業發展結構上。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詳細闡述了輕、重工業與農業之間和沿海與內地之間的協調發展關系。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毛澤東著重論述了人口與環境統籌兼顧、適應安排的問題,強調人口要與環境資源發展相適應。

毛澤東統籌兼顧的方法高屋建瓴,影響深遠。江澤民的《論十二大關系》、胡錦濤的“五個統籌”思想、習近平的“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戰略都體現了對這種方法的繼承和發展。綠色發展要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持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共生,實現互利共贏,這就需要正確處理生態環境與國家、社會、企業、團體、個人等不同主體之間的關系,需要把自然、社會和人當作一個生命共同體,合理配置資源,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和社會進步。因此,統籌兼顧方法契合綠色發展的現實需要,是綠色發展的方法論基礎。

二、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理念的形成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經濟社會的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壓力。與此同時,思想的逐步解放也使人們開始反思國內外一系列帶來嚴重后果的環境污染事件。在此背景下,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堅定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適時提出了“協調發展”的綠色理念,并隨著時代發展與時俱進,開創了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承上啟下的新篇章。

(一)法制先行,強化制度建設

生態建設不僅需要先進的理念,更需要嚴格規范的制度體系。鄧小平主張以法制為手段強化生態環保,即以制度來規范、約束和引導主體的行為,將生態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破除環境方面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被動局面。在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的大力推動下,我國《森林法》《水土保持法》《環境保護法》《草原法》等一系列全國性、地方性環保法律法規相續出臺并順利實施,自此我國環保建設步入從人治走向法治的良性軌道,初步做到了執法有據、違法必究。與此同時,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環保交流與合作,締結了《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等一系列國際環保法規,履行了中國應盡的國際環保責任與義務。1987年,我國將“環境保護”列入憲法修正案中,從而使環境保護有了憲法依據,標志我國環保事業進入了制度化、體系化的發展階段。

(二)保護生態,與經濟發展協調并進

鄧小平延續了毛澤東保護生態的基本做法。他既保護現有生態資源,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來改善生態環境,彌補大躍進、文革期間生態遭受肆意破壞所造成的生態缺口,以此推動社會發展,惠及民生福祉。1982年,鄧小平提出了“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后代”[7]21的口號;1984年,我國將每年的3月12日設為植樹節,動員全國人民積極參與植樹造林。鄧小平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每年親自和群眾一起參與植樹造林活動。鄧小平還強調植樹造林要著眼于未來,長抓不懈,持之以恒,把它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一代一代傳下去。在鄧小平的積極引導和倡議下,我國植樹造林運動如火如荼,成效顯著,綠化水平明顯改善。鄧小平不僅關注現有生態資源的增量,還關注生態資源的經濟效益。他在四川考察時指出:“風景區造林要注意色彩的完美……還要有經濟效益?!盵8]9他在杭州時還強調:“水杉樹好,既經濟又綠化環境,長粗了還可以派用處,有推廣價值?!盵9]889鄧小平從生態與經濟相統一的角度闡述了生態建設必須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強調生態發展要創造出明顯的經濟價值,以利于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避免片面強調生態保護超越了經濟的承載能力而引起對生態問題的漠視和不作為,保證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協同并進。

(三)實施科教興國,推動生態進步

面對第四次科技革命所帶來的產業結構、發展動向上的新變化,鄧小平敏銳地認識到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革命性作用。他以全球變革的宏大視野,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深刻論述了現代科技發展的基本規律以及科學技術與生產力之間的邏輯聯系。他指出,科學技術由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必須通過教育才能實現,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10]377??萍寂c教育不僅是實現國家興旺發達的戰略手段,也是綠色發展的內在要求??茖W技術的作用在于探索與應用自然規律,而要防治污染、提高資源使用率,就必須遵循和應用自然規律,這都離不開科技力量的支撐。因此,發展科技與教育也就是為綠色發展提供更多的應用手段和解決方案。鄧小平在談及農業發展時說道:“解決農村能源,保持生態環境等等都要靠科學?!盵9]882他還進一步指出:“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盵7]275面對我國環境、資源的現實狀況,鄧小平還提出我國不能再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道路,而是要發揮科學技術的引領作用,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開創一條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得益彰的新型發展道路。

(四)控制人口,保持社會平衡發展

人口是社會存在的重要方面,一定數量的人口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人口過多則必然會加大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破壞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使生態環境不堪重負。同時,人口過多則人均資源占有率低,也會加重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的壓力,造成沉重的社會負擔,拖累經濟增長速度和社會平衡發展。改革開放以后,面對10億人口的龐大基數,鄧小平指出,要破解發展瓶頸,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優化人口與資源之間的關系,適度控制人口是解決人口與資源矛盾、促進經濟社會良性發展的重要舉措。1982年,中央提出了“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鄧小平不僅支持通過計劃生育來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更強調提高人口素質、提升人口質量,他說:“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盵7]120人口素質的高低從整體上決定了一個國家文明的程度,也決定了經濟發展的后勁,因此,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是協調人與自然的矛盾,促進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選擇。

三、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化

進入90年代,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的重大機遇期,國民經濟迅速增長,但經濟增長過快超過了環境的可承載能力,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很快浮現出來。僅1990年,“全國共發生污染事故3462起,比上一年增加3.9%”,[11]59其它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和濫采濫伐等問題也都非常突出,環境問題成為我們黨必須面對的全局性問題。同時,全球生態危機的蔓延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人類開始深刻反思傳統發展模式的弊端,綠色發展逐漸成為深入人心的發展理念。在此背景下,以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問題為導向,著眼于中國環境現狀,在深刻領會毛澤東、鄧小平綠色發展思想的基礎上相繼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中國共產黨的綠色發展思想,為中國綠色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可持續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發展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威脅,保證經濟活動滿足生態合理性的發展方式。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綱領性文件認為,可持續發展是關乎人類生存與前途命運的重大戰略問題,各國應致力于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兼顧的發展道路。9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漸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認同,成為各國紛紛采用的發展模式。

中國生態環境本身較為脆弱,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帶來的環境污染不利于社會經濟發展,影響了民生福祉,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因此,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由之路。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要求實現經濟與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2001年,在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批準通過的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對可持續發展戰略作了全面部署,構筑了長期性、綜合性的可持續發展框架和推進計劃。同年,在建黨80周年大會上,江澤民進一步論述了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對可持續發展的建設原則、發展要求和總體目標進行了全面的闡述。2002年,中國發布了《可持續發展中國報告》,總結了近十年來中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總體進展和主要成就,并規劃了下一步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中國自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來,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了有效遏制,環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發展方式得到了根本扭轉,主要體現在:一是完善了環境保護體系。黨和政府頒布了《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落實了全國生態保護基本方案,健全了環境保護領導責任制。江澤民把環境保護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指出:“保護環境的實質就是保護生產力?!盵12]385我國全面推進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形成了資源保護、節能減排、退耕還林、防治結合的全方位生態保護格局。二是實現了統籌兼顧。江澤民在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了中國生態的承受力和容積力,正確處理了人與自然、東部與西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先富與共富的關系,將統籌兼顧方法貫徹到了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保證了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三是推進發展模式轉型升級。江澤民注重效益與速度并舉,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結構,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了中國經濟提質增速,使中國經濟邁入了高增長、高質量、低能耗、低污染的發展階段。江澤民可持續發展觀是對鄧小平協調發展思想的詮釋和超越,拓展了中國綠色發展的廣度和深度。

(二)科學發展觀

新世紀以來,以低碳、環保、循環發展為主旨的綠色革命在全球方興未艾,引領了世界未來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中國環境污染的整體狀況隨經濟的增長仍有擴大的趨勢,中國的綠色發展仍然任重道遠。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全球,審時度勢,從國家戰略高度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綠色發展觀的深入發展。

科學發展觀蘊含了綠色發展的深刻內涵??茖W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最終目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人民立場和價值屬性,這也是綠色發展的價值追求??茖W發展觀堅持發展為第一要義,這里的發展是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發展,是經濟增長與生態建設相統一的共贏發展,也是保護環境、造福民生的綠色發展??茖W發展觀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要求,實現經濟發展同資源、環境相協調,追求發展質量和發展結構的可持續性,這也正是綠色發展的本質要求??茖W發展觀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破除了唯GDP論的發展誤區,將發展模式由“又快又好”轉變為“又好又快”,“引導我們變黑色發展和崛起為綠色發展和崛起”[13]18,達到了人本屬性和生態屬性的辯證統一??茖W發展觀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基本要求,科學回答了在新的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

科學發展觀驅動了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的發展與進步。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是綠色發展的重要方面,其特點是節約能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碳排放,體現了資源使用方式的重大變革,極大地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胡錦濤指出:“綠色發展,就是要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降低能耗和物耗,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相協調?!盵14]十七大以來,中國實施了一系列決策,大力推進綠色工業化道路。2011年,我國發布了《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規劃了中國未來50年的綠色現代化進程和減排路線圖,大力推進綠色技術創新,以科技引領綠色發展。胡錦濤指出:“改善生態環境,緩解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盵15]925此外,建立完善的生態法制法規,我國先后頒布和修訂了《噪聲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同時不斷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為綠色發展保駕護航。

科學發展觀推動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綠色發展就是要推行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相結合的生產方式,將節能降耗貫穿到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形成資源有效利用、生態環境良好、社會協調發展的綠色發展格局。胡錦濤提出了節約發展的基本策略,認為治理環境污染要從源頭入手,節約資源使用,降低能源消耗,“以節能、節水、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在生產、建設、流通、消費各領域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12]948。胡錦濤把“兩型社會建設”列入十六屆五中全會報告,作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方略。在2005年、2011年,“兩型社會建設”分別成為十一五、十二五規劃中的重要篇章。至此,作為中國的綠色行動方案,“兩型社會建設”已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的重要引擎,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動力。從樸素的綠色發展觀到可持續發展觀,再到科學發展觀,非常注重生態保護和綠色治理的辯證統一,不斷尋求在理念和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反映出中國共產黨人勇于創新的時代精神和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三、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理念的成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生態建設的基本規律,認真反思全球綠色革命的經驗得失,對綠色發展道路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實踐,把綠色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歷史創見的新理論、新觀點,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了中國綠色發展理念走向成熟,為新時代綠色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

(一)以建設美麗中國為奮斗目標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16]231。黨的十八大確立了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奮斗目標。作為新時代綠色發展理念的新內容,“美麗”就是要做到天藍、地綠、水清、物美,給生態環境留下最迷人的色彩。這一目標彰顯了中國共產黨致力從根本上扭轉生態建設滯后的現狀,致力打造優美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執政信念。美麗中國的奮斗目標不僅是對過去只注重經濟增長、忽視生態保護而累積的生態債務的矯枉糾偏,更是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民族偉大復興謀篇布局。習近平以對國家和人民的使命擔當,就推進我國綠色發展作了科學的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將綠色化列入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指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綠色發展理念,把綠色發展理念列為國家發展戰略,并把“美麗中國”目標納入十三五規劃之中。黨的十九大更是將“美麗中國”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目標,綠色發展理念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論高度。

(二)以滿足人民生態需求為價值取向

隨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人們對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和追求,不僅期望有更好的物質生活,更期望有優美的生態環境;不僅期望能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數,還期望能提高環境的美麗指數,獲得綠水青山、藍天白云這樣優質的生態資源?!叭嗣駥γ篮蒙畹南蛲?,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17]129生態問題是關乎民眾身心健康和民族福祉的重大民生問題。改善生態,建設美麗家園是一項利國利民的重大民心工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不斷滿足人民的生態需求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和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只有不斷改善生態才能贏得民心。習近平指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盵18]習近平強調,要高度重視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態需求,把建設美好生態環境作為生態建設的核心和歸宿,不斷優化生態發展格局,完善生態治理體系,使人們切實享受到生態發展帶來的經濟利益。習近平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盵19]361綠色發展理念來源于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綠色發展的推行依賴于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綠色發展通過提供優質綠色產品引導人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因此,滿足人們的綠色需求是綠色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體現了綠色發展的價值旨歸。

(三)以生態生產力為核心要義

生產力不僅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反映了人類保護和改善自然的能力。2005年,習近平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3;2013年,他在海南考察時又指出:“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盵20]4習近平分析了綠水青山的經濟價值,深刻闡述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把保護生態環境上升到生產力發展的高度,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觀的重大理念創新,開辟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境界,為綠色發展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生態環境蘊含了大量的自然資源,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物質條件,本身就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改善人與自然相處的方式,在尋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不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的一時所需。只要我們以正確的方式對待生態環境,生態優勢就會轉化為經濟優勢,為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堅持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大力推廣綠色產業和綠色技術,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就能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由“兩難”向“雙贏”的良性轉變,穩步提升生態系統的資源貢獻率和環境承載力,使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2017年,習近平提出了推進綠色發展的6項重點任務,特別強調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決摒棄犧牲環境的發展模式,推進綠色發展和綠色產業。因此,我們要走一條工業化和綠色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讓美好生態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讓美好環境成為人民唾手可得的民生福祉。

(四)以建設生態安全體系為根本保證

生態安全是維持國家永續發展的基本生命線,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決不能踏過這條紅線,否則就會影響社會的穩定繁榮、國家的長治久安。習近平指出:“加快構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三大紅線,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盵21]3952017年,《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出臺,規劃了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十九大后,中央設立了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通過“三個統一行使”理順了生態職責和資源監管。習近平用最嚴格的制度和法規健全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根據中國生態環境的發展變化,我國完善和修訂了已有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健全生態制度的“四梁八柱”。2015年,我國通過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綜合治理;相續推出湖長制、河長制和灣長制等生態管理機制;嚴格實施“大氣十條”“土十條”等環境治理政策。2018年,生態文明被寫入新修訂的憲法,開啟了中國生態治理新的里程碑。習近平建立了科學的綠色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加大綠色指標的考核權重,把綠色政績作為評價領導干部的指揮棒,引導各級干部綠色施政、綠色行政,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政績觀。習近平還嚴格落實生態責任嚴查追究制度,建立生態損害評估和賠償體制,完善生態保護監察網絡,實行生態保護一崗雙責和黨政同責。習近平指出:“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盵22]2102015年,《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頒發,以制度嚴格約束官員的施政行為,對破壞生態的行為嚴懲重罰。近年來,國家對甘肅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秦嶺違建別墅等生態環境破壞案的處理,彰顯了中央重拳治理生態的決心和雄心,有效維護了國家的生態安全。

(五)以踐行綠色發展方式為實施路徑

從現實來看,環境不斷惡化的根源在于粗放低效的發展方式和無節制的生活消費行為,因此,要推動經濟社會的提質增速,就必須推進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全面實施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20]31。通過建設綠色環保的現代產業體系,清潔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創新體系,實現資源節約利用和循環使用,使綠色經濟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引擎。據統計,“2005年至2020年,中國GDP增長約4.5倍,同期碳強度下降48.4%,非化石能源占比由7.4%提高到15.9%”[23],中國綠色轉型成果顯著。同時,習近平大力倡導和踐行簡約適度的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將綠色理念貫穿到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實現生活各環節文明健康、低碳環保。習近平提倡要“廣泛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創建活動,推廣綠色出行,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24]367。近年來,我們不斷夯實綠色發展的群眾基礎,培育綠色消費理念,提升生活消費境界,綠色觀念在中華大地已經生根發芽,綠色出行已成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為。

四、結語

中國共產黨的綠色發展理念經歷了從萌芽到形成,再到深化、成熟的發展歷程,最終上升為國家的發展戰略。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善于吸收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豐富養料,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善于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認識成果,從而使綠色發展理念成為我們走向美麗中國愿景的國家戰略。綠色發展理念順應了人們對美好生態的時代呼喚,推動了中國生態治理提質增效和發展模式轉型升級,也必將對全球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產生深遠影響。

猜你喜歡
理念綠色生態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綠色低碳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生態養生”娛晚年
低碳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融入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淺談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生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