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傳播對公眾信任科學的消極影響研究
——基于吉登斯現代性反身性思想

2021-01-21 09:27趙藝涵
科技傳播 2020年24期
關鍵詞:社會公眾科學知識現代性

趙藝涵

“我們必須重新審視現代性本身的特征”[1]2,吉登斯(A.Giddens)認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高度現代性的社會之中,而不是所謂的后現代性社會。吉登斯在其現代性思想的構想中,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反身性(reflexivity),并認為現代性社會的關鍵詞就是反身性。所謂反身性,可以簡單理解為相互決定性。本文基于現代性反身性概念,反思科學傳播過程中科學與社會的互動,重新認識科學在現代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科學傳播與公眾信任的關系。

1 現代社會中的科學信任

吉登斯現代性反身性思想指出,某種意義上現代社會可以說是一個風險社會。那么這種社會性質的轉變是否也可能伴隨著一種科學的社會角色的轉變?基于該理論重新認識現代社會與科學的關系,科學的重要性越來越突顯。

1.1 現代社會是風險社會

如今,科學發展迅速,主導著社會的發展??茖W反身性作用于現代社會,社會風險因此發生了巨大變化。前現代社會風險以自然風險為主,大多是地域性的,在時空上具體且可見,人們應對風險相對容易且有效。隨著人們進入技術主導社會,時空伸延、脫域與反身性等現代性動力機制作用下,現代性風險大多以人為、技術性為主。社會風險也日益分散,變得難以掌握,一切都充斥著不確定性。更重要的是,當今社會風險更多的是面向未來的,其威脅并不像前現代那樣很快就能表現出來。這意味著,現代風險越來越遠離人們的知覺,它似乎是“隱形”且不可見的。用吉登斯的話來說,當今社會的顯著特征是“人為的不確定性”?,F代社會被認為是一個風險社會。

1.2 現代風險社會中的科學角色

基于反身性思想中的相互決定作用,科學受現代社會風險的變化影響,開始在現代社會中扮演一個獨特的角色。吉登斯指出,“現代性這種反事實的、面向未來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屬于抽象體系——其本身的特性中滲透了業已確立的專業知識的可信任性——中的信任建構而成的?!盵1]73面對現代風險社會,人們依賴科學以獲得安全感。前現代社會中,自然和人為風險大以地域性為主,有規律可循,當地人更多依靠經驗而非科學解決??茖W的存在對當時的環境來說不是特殊和必要的。但現代風險的不確定性以及其難以識別的特性,使得人們在面對風險時通常無從下手。此時,科學的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人們認識風險、解決風險都不得不更多地依靠科學界提供的關于風險的知識與意見。人們開始相信科學能夠幫助他們認識與解決問題,并從科學那里獲得一種本體論的安全感,緩解他們對不確定的未來以及無處不在的風險的恐懼心理。

現代社會中,科學不僅是發現和傳播現代風險的關鍵,更是一個提供安全感的機構??茖W在認識、規避和緩建風險上起著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作用??茖W也因此獲得公眾的高度認可與信任,獲得社會權威地位。

1.3 小結:現代社會中科學信任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受反身性作用,科學的社會角色發生了轉變,在現代風險社會中已成為一個提供安全感的機構。一旦科學失去社會公眾的信任,某種意義上代表著社會公眾獲得安全感的場所的失去,公眾會陷入恐慌之中?!熬同F代性嵌入我們生活中的安全與危險的平衡而言,再也沒有什么‘他人’存在了: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置身事外?!盵1]131現代風險社會的這種“他人的終結”的特性,也表明科學不能失去公眾的信任?!八说慕K結”意味著每一個人都被卷入現代風險社會之中,沒有一個人能擁有選擇的權利。每一個人都不得不面對這個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的社會,也不得不在科學上尋找一種安全感??傊?,人們要在現代風險社會得以生存,必然不能拋棄對科學的信任。

2 現代社會中科學傳播對科學信任的消極影響

一般意義上科學具有一定的社會權威性,但在社會公眾心中科學并不是完全值得信賴的。實際上公眾對待科學更多的表現出一種矛盾的心理。公眾信任且認同科學,相信科學能夠解決問題,向科學尋求安全感。但現實生活中科學負效的持續影響導致公眾對科學的懷疑始終存在,并且越來越強烈。

為了鞏固公眾科學信任,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科學傳播——得以出現??茖W傳播作為交叉學科,通過一定的渠道和手段,向公眾科普科學,提升公眾科學素養以促進公眾理解科學,從而促進科學獲得公眾信任??茖W傳播是指從科學產出到公眾接收科學的整個過程。吉登斯現代性思想表明,科學傳播期間,各種反身性無時無刻不在作用著。那么,這種反身性作用可能會對公眾信任科學產生消極影響嗎?很顯然,負面影響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

2.1 科學反身性

傳統認識論賦予科學以理性,認為自然是先驗的,科學研究是發現自然唯一真理的過程,科學活動獨立于其他社會活動??茖W能夠正確地揭示自然與社會,在解決自然與社會應該是什么樣的問題上具有其獨特的、不容置疑的作用。但是,科學真的都是“真理”嗎?以吉登斯的現代性重新考察科學,它強調科學內在的反身性,從科學內部開啟一條去神秘化的道路,并主張從歷史主義的角度重新認識科學??茖W內在的反身性意味著任何科學都不可能是傳統意義上的“真”,顛覆了科學“恒真”的認識論??茖W不具備“恒真”性,那么科學活動也不再具有其獨特性,科學不再是一種比其他社會活動更為合理的活動。這種新的認識論意在指出,科學生產活動本身就不具有社會權威性,這為公眾質疑科學的主張提供了可能性。

2.2 主體反身性

主體異質性意味著科學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不同主體的反身性作用,包括生產主體反身性、傳播主體反身性以及認知主體反身性。

1)生產主體反身性??茖W界內部成員作為生產主體,反身性作用于科學知識的生產?!皼]有任何一種專家系統能夠稱為全能的專家”[1]110,科學是針對科學共同體成員的。不同的科學專家群體面對同一個問題,受其背景知識的反身性作用,有著不同的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不同的判斷。此外,共同體內部的科學專家也會被劃分為不同陣營,他們可能會受到政府壓力、公眾輿論和資金投入等來自科學界外的多方位的反身性作用,從而考慮對某種科學知識提供支持與辯護??傊?,科學知識不是簡單的對與錯,它有其特定的壞境和理解。針對某些科學知識與結論,科學界內部遠不能做到意見統一,甚至還會出現彼此矛盾的現象。對于領域外的社會公眾來說,他們需要的是明確的科學結論,是科學界對科學結論簡單的正誤判斷,而科學界不僅不能給出,還會因私人原因對科學的特定環境作模糊化和泛化處理??茖W傳播伊始,科學界內部博弈,傳遞出一種科學知識本身就具有爭議性的信號。簡而言之,科學自生產起就不具有權威性,那么公眾自然無法對科學作出無條件的信任。

2)傳播主體反身性??茖W的強專業隔離導致大部分社會公眾很難直接理解科學,因此科學通常不直接與社會公眾對話??茖W從科學界內部到達社會公眾,往往會有傳播主體介入將科學成果轉換為公眾能理解的科學知識?,F代社會參與轉換知識的傳播主體不僅僅包括科學專家,往往還有媒體、組織以及政府等。由于傳播主體反身性作用的發生,這種轉換過程不能簡單被看作是被動和中立的,傳播主體在傳播過程中重新建構科學,他們毫無疑問也是科學知識的參與者和創造者之一。他們傳播的科學知識早已不是最初的那個科學知識。這樣一來,即使科學知識在界內達成一致,一旦它們離開科學界并向社會傳播時,原本封閉的科學知識脫域,在反身性的作用下被傳播主體重新解釋??茖W在轉換過程中被解構和重構。轉換過程看似能加強公眾對科學的認識和理解,但這種將科學知識重新開放的過程中,傳播主體可能基于自己的背景、理解、情緒和目的參與科學重構,將他們特定的科學知識強加于社會公眾。這給科學傳播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從而對科學權威與公眾信任造成一定的沖擊。

3)認知主體反身性。傳播主體將科學知識傳播給社會公眾,社會公眾作為認知主體認識科學。認知中的科學完全或很大程度上不是由簡單事實構成,而是認識主體、科學知識和世界客體等各種關系的反身性作用下的產物。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使用“領會”一詞來描繪主體的認知活動,而“領會總是帶有情緒的領會”[2]166。主體不是被動的接收科學,而是在“先行具有、先行視見和先行掌握”[2]177中主觀形塑科學。也就是說,受主體信念、經驗和偏見等反身性作用,認知主體在面對傳播的科學信息上是有選擇性的過濾與接收,還會對接收到的科學信息產生主觀的理解,這種主觀理解往往不是正確的理解。簡而言之,反身性作用下,科學在認知主體的認知行為中發生了變化,如果是負面的變化,那么必然會影響到認知主體對科學的態度,導致認知主體對科學產生誤會、不信任和拒絕等一些原本不必要的負面連鎖反應。不僅如此,對于認知主體來說,對某科學的負面印象一旦產生,更難以消除和扭轉,這時候不僅需要在科學傳播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過于強硬的正面科學信息輸出還會有激化公眾與科學之間矛盾的可能,科學傳播反而給科學信任的建立增加了難度。

2.3 小結:反身性給科學傳播中科學信任的建立帶來負作用

現代社會反身性作用無處不在,科學傳播自然也不可能避開。綜上所述,科學內部的反身性作用、生產主體的反身性作用、傳播主體的反身性作用以及認知主體的反身性作用彼此交織與碰撞,科學傳播對科學信任建立帶來的效果遠不如預期,甚至可能帶來相反的結果,即加速社會公眾從對信任科學到不信任科學的轉變。

3 總結與展望:科學傳播轉向情境敘事

綜上所述,基于吉登斯現代性,現代社會作為一個風險社會具有不確定的特性,因此產生一定的科學依賴性??茖W為生存在風險社會環境中的現代人提供本體論意義上的安全感,科學獲得公眾信任能夠避免社會陷入風險恐慌,科學信任有其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科學并沒有得到社會公眾的無條件信任,科學傳播作為新興領域致力于進行傳播方式與渠道研究促進科學信任。然而現代性社會反身性作用無處不在,科學內部反身性作用意味著科學生產活動本身不具有權威性,生產主體反身性、傳播主體反身性和認知主體反身性綜合作用于科學傳播過程,導致社會公眾對科學產生負面印象。

這樣看來,主體的過多參與科學傳播似乎是公眾科學信任消極影響的主導。那么為了保證科學地位,其他主體應該退出參與嗎?很顯然并不是這樣的?,F代性也指出了,科學本身就是一門不確定的學科。而對于是否參與科學,公眾并沒有選擇的權力,所有人都被動地卷入科學形成。這種情況下,減少主體參與反而會將科學推往社會公眾的對立面,公眾甚至會因無法理解科學與科學家行為而產生恐懼和拒絕行為,更加不利于公眾本體論安全的構建。事實上,要想減少這種消極影響,可以著重于對傳播中的敘事過程進行改善,即任何主體在傳播科學時避免“宏大敘事”,盡可能地尊重原本的科學以還原科學原貌。也就是說,科學傳播未來可能會走向一種情境敘事。具體而言,傳播科學不是直接輸出科學成果和結論,而是把科學放回原本的情境中進行敘述與輸出,科學原本的情境包括科學家的研究目的與思考、科學實驗的具體實現、實驗期間的失敗與修正、科學結論的適用情境等。

科學傳播學者鮑曼(D.Bowman)基于此還提出一種新型科學傳播方式,“通過與電臺和劇院的合作來建立信任關系”[3]??茖W家直接參與廣播、戲劇對科學的改編,避免科學過程因受到改編而出現偏離??茖W和廣播、戲劇的結合可以再現科學最完整的敘事語境,公眾觀看并對科學進行情境體驗和正確理解。同時廣播和戲劇的科學傳播方式作為一種新穎和引人入勝的方式可以吸引多元化的觀眾,增加了科學交流的趣味性,從而擴大科學傳播覆蓋面。原本枯燥、復雜的科學以情感型語言的表達方式被傳達給公眾,通過引發共鳴培養公眾對專業科學的興趣和持續關注。節目結束后還可以召開互動會議,促進各主體間及時的信息分享,從而糾正和鞏固公眾理解。

猜你喜歡
社會公眾科學知識現代性
蝸??囱泪t
復雜現代性與中國發展之道
淺空間的現代性
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滑雪運動研究可視化分析
努力給社會公眾求證事情的真相——以金華晚報《求證》欄目為例
2000-2017國外關系從句研究動態的科學知識圖譜分析
由現代性與未來性再思考博物館的定義
社會化知識及其客觀性探析——兼議朗基諾的科學知識觀
社會公眾二孩生育影響因素研究綜述:2003—2015
淺談夢窗詞之現代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