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學習視角下的數學練習課的設計與實踐

2021-03-14 22:14王莉
教育界·上旬 2021年12期
關鍵詞:知識結構運用策略深度學習

【摘要】從教師教學層面來看,深度學習對教師日常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入課堂后,教師不再僅僅是對單純的知識結果進行講解,而且要關注能推進課堂生成的“問題”設計,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從被動轉化為主動。從學生學習層面來看,學習方式不能是機械地接受教師給予的知識,而是要從教師的“問”中學會研究,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

【關鍵詞】深度學習;知識結構;內化需求;運用策略

作者簡介:王莉(1981.11—),女,常州市戚墅堰東方小學,中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2021年7月被評為常州經開區學科帶頭人。

一、前言

深度學習指的是讓學生在對已有知識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新知識和新思維的學習與培養,激活學生潛在的學習思維能力,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建立從單一到多維度的學習路徑。從教師教學層面來看,深度學習對教師日常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進入課堂后,不再僅僅是對單純的知識結果進行講解,而且要設計出能夠推進課堂并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從學生學習層面來看,學習方式不能是機械地接受教師給予的知識,而是要從教師的“問”中學會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教師在數學練習課中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深度學習呢?下面筆者以蘇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材“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例,淺談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認識。

二、小學數學練習課“深度學習”一般流程

基于對深度學習理論的認知,骨干教師們在研課時,努力將深度學習的理念引入練習課,在反復研磨的過程中,初步形成了數學練習課深度學習的一般流程,并根據圖1流程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對練習課的認知更加清晰。

三、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案例分析

下面筆者以蘇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材“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例進行說明。

這節練習課的編排從內容到呈現形式都體現了鮮明的層次性,有利于學生深層次地學習。一方面,教師設計了足夠數量的和例題結構相似或相近的實際問題,題材鮮活而多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有關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和解題思路,使其逐步形成獨特的答題策略意識,積累更豐富的解決問題的經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1]。另一方面,教師設計的練習按“填空引領思路—示意圖啟發思路—呈現文字問題”的順序,引領學生拾級而上,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這既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進行有序、有效的思考,更好地體會假設的策略和方法,又有利于增強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體驗。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例題1、例題2,理解并能運用假設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后,進行的一個綜合練習。本節課要使學生進一步學會運用假設的策略分析數量關系,并能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

(一)知識結構:脈絡梳理

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是實施深度學習的基礎。知識結構也就是知識脈絡的梳理,能將學生散點的知識系統化,碎片的知識整體化,從而串成一條“線”,形成知識鏈。教師要幫助學生回顧學習本單元知識,通過有意識的提問,讓學生回憶起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教師還要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將已有經驗應用到問題解決中。此外,教師還要通過語言給予學生合理的點撥,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鞏固知識,更好地建構知識脈絡。

課案1:(新課導入環節)

(1)在上課之初,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即“假設策略”,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回顧。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什么情況下需要用到‘假設這個策略呢?”“在解決例1和例2的過程中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嗎?”然后,教師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他們仔細讀題,從題目中找到突破口,發現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當學生回答了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后,教師繼續提出第三個問題,“這兩種關系在具體的解決過程中有什么要注意的嗎?”經過學生的集思廣益,他們很快找出了注意事項。

(2)接著教師提出下一個問題,“下面這些實際問題屬于哪一種假設類型呢?”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得出結論。

(3)今天這節課,我們就根據剛才一起梳理的知識脈絡來進一步鞏固、練習假設策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課案中教師通過學生已有策略的積累,復習梳理新策略的注意事項,鞏固前兩節課所學內容,并對假設策略的運用進行再回顧,為本節課做好鋪墊。這樣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教師引導學生將策略與將要復習的知識進行遷移,讓學生跟著書本內容的順序進行回顧和反思。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比較解決例1和例2過程中的區別,不斷地激活學生的知識儲備,使他們從知識結構的角度出發,形成知識脈絡,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

(二)內化需求:巧妙計算

內化需求是深度學習的外延。內化需求是指以真實的生活背景為藍本,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使其身臨其境地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簡單地只要學生計算一道題目[2]。教師要幫助學生打通學習活動與生活的聯系,還原生活的實踐性,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讓數學走進學生的心里,主動把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中。

課案2:(從課內走向課外)

(1)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家足不出戶就可以在網上購物。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為大家網購帶來了便利,人們時有“剁手”的沖動。接下來,教師可以設置教學情境,即“就在剛剛結束的淘寶雙十一購物節,老師也瘋狂采購了一番,這是老師的采購清單,你們能快速計算出老師花了多少錢嗎?”接著,教師出示計算公式,并提出問題,“你打算怎么算?把你的思考過程記錄在作業紙上?!?/p>

(2)學生很快就可以計算出結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享自己的計算方法。然后,教師帶領學生應用假設策略一起梳理簡便的計算過程。

小結:在計算教師的購物清單時,我們用到了假設策略??梢?,假設策略可以使復雜的問題變得比較簡單。由此看來,假設策略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僅要會計算,而且要學會運用策略進行計算,打破生活與數學的界限,建構知識和實際生活的橋梁。通過這樣的情境設計,教師充分挖掘了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以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動手能力為出發點,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與價值。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玩”中開動腦筋、動手操作,提升他們“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使數學的價值體現在學生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三)運用策略:學會思維

運用策略是深度學習的內核。在深度學習時,學生要能夠抓住教學內容的本質屬性,建立知識的內在邏輯,并能夠舉一反三。學生把握了事物的核心,便能于萬千路徑中找到捷徑,由“薄”到“厚”、由“厚”到“薄”一目了然。學生把握了事物的核心,才能認識本質的多樣表現,在變化中學會解決問題。

課案3:(分類立模)

教師可以為學生創建一個教學情境,即“為了身體健康,老師趁著雙十一活動時間,購買了一大桶免洗洗手液。你們幫助老師把它們分成小瓶包裝吧,怎么分裝比較合理呢?”接著,教師出示改編題目:“老師買了一大桶免洗洗手液有1080毫升,為了方便外出使用,打算分裝在瓶子里。由于瓶子上沒有刻度,淘寶客服告知3個大瓶子和4個小瓶子正好可以全部分裝完,每個小瓶子是大瓶的二分之一。你們能幫忙求出大瓶子和小瓶子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嗎?”然后,教師繼續提出問題,“老師買這4個大瓶子和3個小瓶子一共付了120元,大瓶子比小瓶子貴16元,兩種瓶子的單價各是多少?”在解決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如下思考。

(1)這兩道題目屬于什么類型?你準備怎么解決?把思考過程記錄下來。

通過剛才的交流和學習,在解決假設問題的時候我們是怎么做的?

經過學生的集思廣益,最終教師給出結論。

結論:(板書:判斷類型 數量關系 列式解答 進行檢驗)

(2)這就形成了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接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解答下面的問題,進行鞏固和練習。

小華買了3支鉛筆和1支鋼筆,一共付了10.8元,鋼筆的單價是鉛筆的6倍,鋼筆和鉛筆的單價各是多少?

(3)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數據的特點,選擇更加合適的方法。(板書:數據特點)

其實,假設策略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得非常廣泛。教師在讓學生進行練習時,可以始終貫穿在一個生活情景中。教師運用策略,一方面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對假設策略的認知;另一方面還能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讓生活問題數學化。

(四)遷移應用:靈活練習

遷移應用是深度學習思維能力的拓展,是將課堂學習的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綜合研究能力。在遷移應用中,教師需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3]。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認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才能在其中得到養成,深度學習也在悄然發生。由此可見,遷移是學生深度學習的重要因素。

課案4:

為了同學們的健康,學校補給了部分醫用品:一箱口罩,一箱酒精,一箱84消毒液。一共用去405元。一箱口罩比一箱酒精便宜20元,一箱84消毒液比一箱酒精便宜49元。三種防疫用品每箱各是多少元?

在解答上述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

(1)這個問題和之前的問題有什么不同?

追問:有什么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厘清復雜的數量關系嗎?

(2)請同學們根據題意,把研究單上的線段圖補充完整,再解答。

學生畫圖并解答,教師巡視。

教師展示幾名學生的作業,并讓學生聯系線段圖說說假設的方法和列式的理由。

集體討論:為什么畫圖都假設成酒精呢?

(3)當題目中出現三種未知量時,我們可以通過畫圖幫助厘清數量關系(板書)。通過假設,我們把三種量變成一種量,再通過總數量的變化求出結果。

(4)剛才我們通過畫圖的方法厘清了數量關系,接下來我們就運用畫圖的方法來獨立完成練習。

出示題目:張寧和王曉星一共有畫片108張。張寧給王曉星18張后,兩人畫片的張數同樣多。兩人原來各有多少張畫片?(預設三種方法)

學生通過畫圖表示題中的數量關系,再解答。

教師展示學生的示意圖和解法,并讓學生聯系示意圖說出假設的思路和每步算式的依據。

基于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學生頭腦中的思考過程用文字、圖像、語言等方式表達出來。這既有助于師生、生生間的分享和交流,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因此,在知遷移應用中,在面對較為復雜的數量關系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畫圖的方法厘清數量之間的關系,使復雜的問題變簡單。

一節課下來,學生在豐富的生活體驗中,就能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再次進行回顧與反思,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鏈。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不但要養成反思的意識,更要學會如何去進行反思。這樣一種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師在一定的問題引領下,在一次次的反思與交流中進行培養。所以,當下教師還要深入挖掘學科育人價值、深入理解學生,這樣才能建構更加系統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馬云鵬.深度學習視域下的課堂變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8, 47(10):52-63.

胡紅.深度學習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19(10):55-56.

李俊.“深度學習”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9(05):56.

猜你喜歡
知識結構運用策略深度學習
工程管理專業大學生知識結構及其評價
MOOC與翻轉課堂融合的深度學習場域建構
“合理情緒療法”在引導學生交往行為中的運用
大數據技術在反恐怖主義中的應用展望
運用法治思維做好秘書工作
游戲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深度學習算法應用于巖石圖像處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積網絡的人臉年齡分析算法與實現
“簡單的運動”學習指導
怎樣建造你的知識結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