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背景下教育如何回歸“本位”

2021-03-16 07:25于莉山東省乳山市第二實驗小學校長
未來教育家 2021年11期
關鍵詞:雙減作業家長

于莉/山東省乳山市第二實驗小學校長

筆者與學生們在圖書屋共讀

2021年, 據中國兒童中心發布的《中國兒童的生存與發展:數據與分析》報告顯示,我國17 歲以下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 萬人受到各種心理問題的困擾,如抑郁、焦慮、強迫、厭學、網絡成癮和自殺、自傷等。

2020 年,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中顯示:24.6%青少年抑郁,其中重度抑郁為7.4%……

這些數據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思考?毋庸置疑,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問題,教育生態遭到破壞,導致高投入,低產出。家長圍繞“分數”這根指揮棒過度投入,育人目標也就發生了偏差。如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基于對教育、對當前社會現象的審時度勢,國家強力推出了“雙減”政策,主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減輕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的精力負擔,進一步推動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回歸本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那么,在“雙減”背景下,學校和家庭應該有怎樣的擔當和作為呢?

“四個提升”助力雙減,確保學校教育減負提質

學校教育如何減負提質?減負與提質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減的是負擔、是焦慮、是錯誤的教育觀念,增的是效率、是質量、是學生的綜合素質。在課業負擔上做“減法”,是為了讓教育回歸本真,讓學校按規律辦學,為師生和家長剔除各種煩擾和錯誤的影響,從而做好提質增效的“加法”。乳山市打出了“雙減四提”的組合拳,即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同時,以新的思路和措施,促進作業提質、課堂提效、師能提升、管理提檔,為“雙減”清障,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尤其針對作業改革和課后托管服務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以促進“雙減”工作有效落地,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一)創新作業管理——“441模式”減量提質

學校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嚴格落實提質增效“441”模式。第一個“4”即四個作業管理環節,分別是設計、批改、規范、保障 ;第二個“4”即每一管理環節提出四個明確要求;“1”指一個作業設計資源庫。

在作業設計方面,學校探索嘗試“兩減一加”做法:即減少機械性、重復性作業,重視作業的層次性和梯度;減少優秀學生做基礎性作業的量,鼓勵完成拓展性作業;增加特色的整合性作業,做到因材施教。比如,語文學科的閱讀和寫作作業,數學學科的實踐性、生活性、綜合性、寫畫類等作業,通過做一做、擺一擺、梳理思維導圖、小老師講題等方式增加趣味性并提高學生的思維含量。還有跨學科的綜合性作業,課前三分鐘演講、博雅講壇等素養類作業以及生活技能作業、校外實踐性作業等,讓學生在家庭中做有責任擔當的小主人,在社會上提高實踐能力、社會參與能力等,這樣作業設置的視角更加開闊,不僅僅囿于知識與技能。在作業管理方面,學校嚴格落實四個“不放過”。凡沒有經過集體備課的不放過、凡沒有經過級部審批的不放過、凡沒有分層分類的不放過、凡不能全批全改的不放過,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確保作業減量提質。

(二)豐富課后托管——“基礎+特長”雙軌并行育素養

學校的課后托管服務實行彈性離校制,最大限度地滿足家長的實際需求。在課程方面,本著“基礎+特長”的雙軌推進策略,主要開設了三類課程,分別是運動類、閱讀類和藝術類。運動類課程主要有籃球、足球、啦啦操等校隊活動,每天放學后總會有一場激烈的比拼。在低年級還開展了豐富的游戲類活動,如老鷹捉小雞、貼膏藥等傳統游戲,很受學生歡迎,既強化了規則意識、合作意識,又鍛煉了身體,還讓孩子的托管生活充滿了樂趣。閱讀類課程從每天誦讀一首古詩開始,一二年級沒有書面作業,學校購買了上千冊能滿足整班學生閱讀的繪本和拼音讀物,采取輪換閱讀的方式,一個班的學生同讀一本書,既便于老師指導,又有利于孩子共同交流分享讀后感,引導孩子愛上閱讀。藝術類課程主要有民樂、合唱、舞蹈以及繪畫類校隊專題托管課程,學生不需要在社會上報班就能享受到優質的課程服務,減輕了家長的經濟負擔,增強了托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可謂一舉兩得。中高年級的托管服務,給學生留有完成基礎性作業的時間,托管老師進行答疑指導,減量后的家庭作業許多學生在校內就可以完成,作業質量也有一定的保障,深受家長歡迎。

成長重于成績,一定要遵循孩子的認知規律、身心發展規律,這樣才能讓孩子享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體驗成長的快樂。

“兩大轉變”應對雙減,促進家庭教育回歸本真

校內不斷減負,校外培訓機構逐步退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好的教育無關時代、無關貧富、無關政策,需要家長的耐心陪伴。那么,作為家長應該明確什么?做些什么?

(一)“打破唯分數論”促觀念轉變——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

我們來看兩個案例:

案例一:吳謝宇,北京大學2012 級學生。2015 年7 月11 日,將母親殺死在教職工宿舍內,然后偽造母親字跡向母親所在單位遞交辭職信,并以和母親出國交流學習為由,向親戚朋友籌借了人民幣144 萬元。直到2019 年4 月25 日,潛逃1380天之后,才被警方在機場抓捕。

案例二:廣州市番禺區的一位五年級小學生,留下一本日記遺言:“我的英語考了39 分,我很后悔前一天不聽奶奶的話,下次考試我一定會復習兩三個小時?!敝?,在自家窗臺上吊死亡。

班級足球聯賽

攝影托管社團

美麗的校園

這些慘痛的案例不禁把我們拉回到教育的本質這個問題上,讓我們思考究竟要把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唐江澎校長曾說:“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生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優雅生活者,給孩子健全而優秀的人格贏得未來的幸福,造福國家、社會?!蔽倚L岢雠囵B“健康、自信、博學、有愛”的博雅學子的育人目標,著眼于培養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在深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少了功利性,也體現了教育人的責任與擔當。案例中的北大才子,他有著令無數家長羨慕的“高分”,但唯獨缺少了德行和健康的身心。如果孩子有好的德行和健康的身心,就算將來當一名普通工人,也能腳踏實地、積極向上,既能創造個人的幸福生活,也能為國家和人民貢獻力量。所以,我們首先要教孩子學會做人、學會生活,然后才是學會學習。因此,從“育分”走向“育人”,是家長“轉型”的“第一關”。我們要切記:成長重于成績,一定要遵循孩子的認知規律、身心發展規律,這樣才能讓孩子享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體驗成長的快樂。

唐江澎校長還說過,“學生沒有分數過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數,恐怕贏不了未來的大考”。當家長過于關注孩子的分數,一切向分數看齊,一味地逼著孩子不斷地強化“記憶”和機械訓練,這不僅泯滅了孩子的興趣,還使孩子身心疲憊,甚至導致有的孩子對家長充滿了仇視與怨恨,造成孩子心靈扭曲,意志消沉,孩子的成長也就迷失了方向。那么,我們到底應該給孩子哪些終生受益的東西?是睿智的頭腦,健康的體魄,陽光的心態,向上的信念,良好的習慣,善良的品行……而知識、課程僅僅是達成以上目標的載體,而不是教育的唯一。愛因斯坦說過,“當一個人把他在學校學到的所有知識全部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我們更希望,當學生經過十幾年的學習、生活以后,家校攜手能給孩子磨礪出一雙雛鷹的翅膀,給他們搏擊風浪的勇氣與智慧,讓孩子充滿對學校、家庭的留戀與感恩,對美好人生的憧憬與向往,對偉大祖國的眷戀與熱愛,以及懷有滿滿幸福感地走入社會!我想,這就是教育終極的育人目標。

生命就是成長的過程,孩子有自己身心發展的規律,就像植物一樣,春天播種,夏天成長,秋天才能收獲。

(二)“四個給予”促行為轉變——明確“怎樣培養人”

從校外培訓機構和作業堆里解放出來的孩子,面對大量課余時間孩子該做些什么?家長又如何引導孩子管理好時間?這是“雙減”后面臨的最大問題。我們不妨把孩子的課余時間比作一塊空地,如果放任不管,很容易被極有誘惑力的手機、電視等占據,并且一旦被占領,很難被收復;只有當我們種上莊稼后耐心管理,精耕細作,才有可能收獲好的果實。所以,在小學階段,家長要引導孩子管理好課余時間,因為養成良好的習慣非常重要。

1.陪伴——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

一位教育學家研究發現:促使孩子在學習能力測試上得高分,智商、社會條件、經濟地位都不及一個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經常與父母一起吃晚飯”。父母常陪伴的孩子才更信賴父母,更尊重父母,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才可能聽得進去父母的勸告和建議。有父母足夠多的陪伴和關懷,孩子才不會缺少安全感。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的問題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因,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作為父母,首先要做好自己。家長要多創造陪孩子吃飯的機會、陪孩子玩的機會,陪孩子讀書、運動、勞動的機會。陪伴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高質量的陪伴是孩子快樂、幸福、健康成長的源泉。

2.習慣——給予孩子最好的財富

葉圣陶老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焙玫牧晳T就是孩子受益終生的資本。

養成自主管理的習慣。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學習。家長首先要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孩子學會自我規劃、管理時間。這種習慣一經養成,家長就可以逐漸放手,小時候孩子會規劃作業和時間,長大后也能規劃自己的人生和未來。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把事情按照輕重緩急制定出詳盡的年、季度、月、周、日計劃,尤其是每天的計劃,把運動、閱讀、玩耍、看電視以及孩子個體的其他興趣愛好科學合理地搭配,家長跟進、評價、督促孩子按計劃執行,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做,孩子將受益終生。另外,家庭中的規則也要和孩子一起制訂,從雙方的需求出發,輔助孩子協商制訂規則,而不是家長單方的簽訂協議。對孩子有約束也有自由,充分給予孩子尊重,這樣有利于規則的執行。

養成閱讀習慣。一百多年前蘇霍姆林斯基就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孩子最初的讀書興趣大都來源于家長給孩子讀書。美國前總統老布什的夫人曾寫道:“就像我的父母親對我所做的那樣,我一直堅持給孩子們讀書。而現在當了祖母的我,經常為孫兒、孫女們讀書?!倍嗄暌詠?,她一直在睡覺前給孩子們讀書。孩子的童年不能沒有閱讀,什么時間讀書無關緊要,然而每天抽出相同的時間很重要,至少每天15 分鐘,堅持不中斷,直到孩子能獨自讀書為止?!半p減”之后最好的輔導班是自己家的書房,家長要營造人在書中、書在手邊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愛上閱讀、孩子養成閱讀習慣一定是讓整個家庭最受益的事情。

養成運動的習慣。生命在于運動,一個好的身體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基本前提,也是孩子的第一需求。在生活中,我們要多鼓勵和引導孩子擁有一項體育特長,這樣孩子才會更容易養成愛運動的習慣。擁有愛運動的習慣,不但有利于增強體質,更有利于促進身心健康成長。同時,孩子在運動過程中,還能增強自信,養成堅持不懈、不輕言放棄的優良品質。

3.興趣——給予孩子最好的生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促進孩子專心致志地做事情,即使過程很艱苦,也會以頑強的毅力去應對,不達目的決不停止。

學生們的作業

法布爾的故事

法布爾從小對大自然充滿興趣,對昆蟲特別好奇。他最喜愛留心觀察飛禽和昆蟲,在大自然中尋找答案。他常常趴在草叢里,一動不動地觀察小蟲子的活動。他常常為了捕捉一只小蟲和小蟲賽跑,為了不傷害小動物或者小昆蟲,他寧愿自己摔跤。

當孩子喜歡哪種事物,他就會如癡如醉地去發現、去研究。父親發現了小法布爾對昆蟲特別感興趣。一次,他的父親去趕集,回家前他給法布爾買了一張“動物掛圖”和一本寓言集。法布爾高興極了!他愛不釋手,慢慢地醉心于研究昆蟲,最終成為了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文學家和博物學家。

法布爾的故事告訴我們,作為家長要善于捕捉孩子的興趣點,順應孩子發展的天性,進行有益的啟發和點撥,發掘其潛能,和孩子一起找到最適合的發展路徑,切忌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在“雙減”大背景下,家長要更舍得把玩的樂趣還給孩子。愛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在玩耍中,孩子們的能力得以提高、大腦得到開發、思維得到發展。古今中外,有多少發現、發明都是在玩中誕生的。英國的威廉·梅爾道克在玩煮石頭的過程中,發現了煤氣,后來成為一位著名的化學家;荷蘭的列文虎克在玩鏡片的過程中,發明了顯微鏡,發現了微生物,從一位普通的看大門的工人成為著名的生物學家;法國的德爾文在看孩子們玩陀螺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改進了步槍的槍管結構,成為“現代步槍之父”……

一直以來,有的家長總是做一些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的事,在本該“玩”的年齡,總是擔心“玩”會耽誤學習?!半p減”提醒我們,必須順應孩子愛玩、好動的天性,遵循孩子成長的規律,把“玩?!边€給孩子,讓每個孩子擁有五彩斑斕的童年回憶。

4.精神——給予孩子成長的動能

《教育的本質》中說 :“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人的精神。人特別容易被自己所打敗,只有精神強大,才可能克服困難達到成功的彼岸?!?/p>

要想有強大的精神,必然離不開挫折教育。對于在蜜罐里長大的孩子,從小家長包辦各類事務,這讓他們不僅不具備抵抗挫折的能力,就連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欠缺,更談不上對家庭的責任和擔當。生活中這樣的現象我們司空見慣:家長盛好飯菜、剝好水果放到孩子眼前,為孩子打掃房間、收拾用具,甚至上學時還要替他背書包,等等。如此過分保護,其實是為孩子設下了溫柔的陷阱,我們不可能一輩子替孩子遮風擋雨,他們畢竟要走向社會,要經受社會的風風雨雨。

西安一個17 歲的男生,在游戲娛樂消費上,一個月花掉家里東拼西湊用于出國留學的30 萬元。這不得不引發思考:我們的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缺少了對孩子挫折、感恩、理想信念的教育,即缺少了一種精神!所以,家長要善于放手,讓孩子多做事情、多吃苦頭,增強適應未來社會的本領;同時,還要利用一切契機,適時把孩子當成大人,把生活中的困難和遇到的實際問題暴露給孩子,再引導孩子共同思考出解決的辦法,以此增強孩子的家庭責任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面對挫折的能力,培養孩子有一個強大的內心來直面未來!

生命就是成長的過程,孩子有自己身心發展的規律,就像植物一樣,春天播種,夏天成長,秋天才能收獲。在“雙減”大背景下,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家校攜手,凝聚合力,在尊重孩子成長規律的前提下,讓孩子收獲健康、收獲智慧、收獲品行,為孩子未來的幸福人生奠基。

猜你喜歡
雙減作業家長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家長日常行為規范
我心中的好家長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作業
家長請吃藥Ⅱ
近8成家長不認同只要學習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我想要自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