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生態保護工作之我見
——以廣西南丹文化生態保護為例

2021-04-06 19:35譚安強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21年8期
關鍵詞:南丹縣南丹銅鼓

譚安強

(南丹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廣西 南丹547200)

一、前言

南丹縣位于廣西的西北部,云貴高原南沿,紅水河流經境內的板鞋舞之鄉——吾隘鎮。全縣面積3916平方公里,人口約32萬,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除漢族外,主要有壯、瑤、苗、水、毛南、侗等少數民族。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南丹各族人民長期耕耘在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土司文化源遠流長;壯族文化獨樹一幟,壯族螞拐節已成為壯族民族文化的奇葩,壯族板鞋舞曾走進中南海進行表演;白褲瑤文化古樸奇異,其銅鼓文化、服飾文化、婚喪文化、陀螺文化、飲食文化以及寨居文化絢麗多姿。南丹也是中國銅鼓文化資源的富集區,吾隘鎮壯族和六寨鎮壯族使用銅鼓的方式大相徑庭,白褲瑤族和中堡鄉苗族使用銅鼓的方式和特點更是獨具魅力,銅鼓文化內容豐富,意蘊深邃。2012年,國務院批準設立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南丹縣是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核心保護區。

二、文化生態保護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由于生活方式在不斷地改變、農耕文明在不斷缺失、生存環境在不斷變化等原因,文化生態保護工作受到了嚴重的沖擊。目前一些民俗活動、傳統技藝、傳統音樂和傳統曲藝等民族文化項目隨著民間老藝人的逝去而不復存在;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物品已經毀滅或流失;一些古老的民居村寨遭到嚴重破壞等。這些現象都在告訴我們,文化生態保護工作亟待加強,存在的問題需要及時解決。保護好文化生態,刻不容緩。

三、文化生態保護的主要內容

根據《文化部關于加強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指導意見》(文非遺發[2010]7號)對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定義闡述:“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指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并經文化部批準設立的特定區域。那么“文化生態保護”就是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因此文化生態保護應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要內容。南丹縣作為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核心保護區,應重點保護以銅鼓文化為代表的包括白褲瑤族、壯、苗等民族的銅鼓文化、服飾文化、歌謠文化、陀螺文化、飲食文化、葬禮文化、螞拐文化、婚俗文化、寨居文化、節慶文化、民間藝術等多元性的整體性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文化生態保護的主要抓手

文化生態保護要遵循科學發展的規律,遵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河池銅鼓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雖然已經列入為國家級保護區,但我們的文化生態保護工作任重道遠,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進一步完善制定文化生態保護工作具體實施方案,確定主要內容和重點區域進行整體性保護

應根據國家文化部《關于加強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指導意見》精神,完善制定本縣行之有效的具體的《文化生態保護實施方案》。2012年底,南丹縣根據《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和有關文件精神,結合實際,在調查研究、統籌協調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南丹縣銅鼓文化生態保護實施方案》,明確了南丹文化生態保護的主要內容和重點保護區域,選擇自然生態環境比較好、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為完整的里湖鄉、八圩鄉和吾隘鎮等,作為實施整體性保護的重要范疇。具體工作目標、保護內容和保護措施明了清晰,目前各項保護工作得到有效開展。

(二)加強文化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營建良好文化生態保護平臺

文化生態保護要依托生態環境和工作平臺支撐,沒有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和工作平臺,就沒有賴以生存的基礎土壤,保護工作也就無從談起?;谶@一因素,我們應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為核心,傳承展示活動為載體,選擇文化生態環境較好,非物質文化資源豐富,群眾保護意識較強的地域,建設“生態博物館”“生態保護區”“生態保護村”“傳習館”和“展示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礎設施。南丹縣于2004年已建設了里湖白褲瑤生態博物館,該館是中國第一座瑤族生態博物館,集研究、展示、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為一體的多功能博物館,對白褲瑤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南丹縣還在里湖鄉懷里村和吾隘鎮獨田村建設了兩個銅鼓文化生態保護示范村、分別在里湖懷里村蠻降屯和縣城建立了瑤族服飾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在里湖白褲瑤生態博物館建立了“勤澤格拉”傳習所、在里湖懷里村和八圩瑤寨村建設了南丹瑤族服飾示范戶、在“歌婭思谷”白褲瑤風情園建立瑤族服飾、銅鼓舞(南丹勤澤格拉)展演展示基地、在里湖中心小學建立白褲瑤文化保護傳習基地等18個保護工作平臺,為文化生態保護提供了堅實便利的條件。同時南丹還充分利用保護工作平臺,根據每個平臺的特點,制定平臺管理辦法,明確相關人員職責、資產管理租借制度、日常開放和傳習活動開展的要求,發揮了保護平臺的最大作用,促進銅鼓文化生態保護工作的開展。

(三)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舉辦民俗文化節慶活動,促進文化生態活態保護

“活態保護和傳承”是文化生態保護的終極目標。除了依托“生態保護村”“傳習館”和“展示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礎設施之外,還可以通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舉辦民俗文化節慶活動等形式,促進文化生態活態保護。

近年來,南丹縣持續組織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在里湖鄉里湖中心小學、懷里小學、干河小學等民族學校舉辦白褲瑤民俗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傳承班,邀請白褲瑤民俗文化相關項目傳承人講授白褲瑤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向白褲瑤小學生傳授敲銅鼓、打陀螺、跳銅鼓舞、吹牛角、瑤族服飾制作技藝等知識。尤其是里湖鄉中心小學,以傳承白褲瑤銅鼓文化為主題,開辦皮鼓、銅鼓、銅鼓舞、陀螺、瑤族服飾等16個民族文化傳承班,每周適時開展教學,根據場地、器材實際,結合學生興趣愛好,精心選擇活動內容。安排有兼職教師訓練,聘請民間藝人擔任校外輔導員。策劃了一系列瑤族銅鼓文化原生態展示,每日的大型課間活動“勤澤格拉”最為典型,學生每天課間操都跳瑤族傳統舞蹈銅鼓舞(南丹勤澤格拉)。學校還創編《瑤童戲鼓》等系列優秀作品,積極組織參加校內外非遺展示展演交流。同時,還在吾隘鎮吾隘中心小學、那地小學等壯族地區學校舉辦壯族板鞋舞培訓班,把民族傳統文化和體育技藝傳承到學校。學校通過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讓少數民族地區學生了解本民族文化內涵,掌握民族民間技藝,增強了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南丹還通過舉辦廣西南丹·丹文化旅游節、白褲瑤年街節、壯族螞拐節、壯族敬牛節等民俗文化節慶活動,對非遺項目進行保護,在活動中予以傳承,培養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群體。

(四)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保護體系建設,加強文化生態保護隊伍建設

1.要建立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保護體系建設。

目前,南丹已經完善了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保護體系,有國家、自治區、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85項,其中瑤族服飾、銅鼓舞(南丹勤澤格拉)、壯族螞拐節、壯族銅鼓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經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41名,其中2人被認定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今后還要加大非遺保護項目的申報和傳承人的認定工作。

2.要加強文化生態保護隊伍建設。

人才是文化生態保護的核心資源,非遺保護傳承主要依靠廣大農民群眾,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空巢化嚴重,農村地區人員外流較多,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一定程度上還缺乏相應的保護傳承主體,因此亟待強化非遺保護傳承主體。近年來,南丹為做好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南丹核心區保護工作,我們先后組建3支銅鼓舞(南丹勤澤格拉)展演隊、1支壯族文化風情展演隊和1支苗族民俗文化展演隊。每個展演隊人數50左右,成員都是當地原原本本的農民群眾。他們忙時務農,閑時抽取時間排練,不間斷接受展示展演任務,多次參與縣內外大型文體活動非遺展示,并能夠獲取相應補貼。經過多年的打造,展演隊已自主形成一套內部運作體系,能夠隨時機動靈活地接受各種展演任務,展演水平得到長期保持,無形中群體性地保留了傳承主體。同時要積極組織保護單位工作人員和代表性傳承人參加培訓,提高保護單位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傳承人群體的傳承能力。

(五)加強民族村寨生態保護

民族村寨保護是文化生態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保護工作任重道遠。二十年前,南丹里湖鄉懷里村蠻降、化圖、化橋三個屯自然環境比較封閉,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小,保留著較多的民族傳統文化元素,是白褲瑤民俗文化的一個典型縮影。前些年,隨著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個古村落里興起了建房熱,部分居民隨意拆舊建新,破壞了原生態民居的環境風貌。過去白褲瑤特有的干欄式建筑和白褲瑤糧倉被當代現代樓房擠壓得原貌大變。古民居的建筑布局和歷史風貌遭到破壞,影響了特色民居的歷史文化價值。鑒于民族村寨風貌遭到破壞,寨居文化生態受到影響,南丹當地黨委政府出臺保護民族村寨的系列政策性措施,啟動民族村寨保護工作,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效。

五、合理開發利用,促進文旅融合

文化生態的利用不等同于文化旅游開發,但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惠及百姓,也是保護工作的目標之一。目前廣西南丹合理利用非遺資源促進文旅融合的途徑大致有三個方面:一是打造全年性民俗節慶品牌,以多樣性與持續性節慶活動為旅游營聲造勢。每年開春以來,南丹各類獨具民族特色的節慶活動即按照時間節點依次舉辦,吸引了本地及周邊人員參與,眾多游客、媒體更是慕名而來,相關企業也會適時提前發布信息、組織旅游團體有針對性地進行參觀體驗。使得非遺在活態保護傳承中,為旅游事業添光増彩;二是非遺與景區靜態展示、動態展演體驗融合發展。南丹目前與非遺結合的三大旅游區塊,主要為以白褲瑤文化為核心打造的歌婭思谷景區、以壯族文化為核心的丹爐山景區、以農業景觀與壯族稻作文化為核心的巴平景區。每個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都突出融入當地的非遺進行美化裝飾,平時都非常注重非遺展示展演體驗;三是充分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達成物質與體驗旅游消費相結合,回饋群眾增收。

“文化生態保護”是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只要積極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文化生態保護工作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效。

猜你喜歡
南丹縣南丹銅鼓
基于Miryoku工程理論的南丹白褲瑤景區公共設施設計研究
油茶高產栽培管理技術探討
南丹縣農業產業發展建議
語文(S)版第九冊《 狼牙山五壯士》教學設計
廣西銅鼓形制規律探討
一件被切割的漢代銅鼓是否應該焊接復原?
大石山區旅游精準扶貧探索
——以南丹發展旅游產業為例
明代南丹土官莫禎的政治智慧初探
快樂的小銅鼓
銅鼓漸成收藏潛力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