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懸吊運動療法治療慢性下腰痛的療效觀察

2021-06-02 14:52施悅李璞
保健文匯 2021年9期
關鍵詞:腰痛腰部脊柱

文/施悅,李璞

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長期不良姿勢以及異常的運動模式,慢性腰痛的發病率明顯增加,經過藥物等治療,病情卻反反復復,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均造成影響,也給患者和國家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慢性腰痛患者多有腰部肌肉勞損、椎間小關節及周圍韌帶組織以及椎間盤損傷而使腰部脊柱穩定性減低的現象出現[1]。懸吊運動治療 (sling exercise therapy, S-E-T)概念起源于挪威。是以持久改善肌肉骨骼疾病為目的,應用主動治療和鍛煉的一個總的概念集合,包括診斷及治療兩大系統。前者通過逐漸增加閉鏈運動的負荷來進行查找薄弱的運動鏈;后者包括肌肉無重力松解、關節松動、運動鏈神經肌肉控制訓練、深層肌肉專項訓練等。SET是依托Redcord訓練系統,以達到刺激神經肌肉、增強核心穩定性及軀干肢體控制能力等為目的的一種新型運動訓練技術,主動運動療法是目前有效和可靠的恢復肌肉功能的方法,歐洲關于慢性非特異性腰痛的診療指南中將主動運動療法SET懸吊系統作為治療這類病癥的主要手段。本研究便是觀察懸吊運動訓練對慢性下腰痛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基線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慢性下腰痛患者,隨機分為SET組和對照組,各20例。SET組男8例,女12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41.14±2.16)歲,平均病程(16.25±1.27)月;對照組男6例、女14例。年齡21~60歲,平均年齡(42.15±2.84)歲,平均病程(15.24±1.24)月;對比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對象:(1)20~60歲;(2)病程達3個月以上的慢性下腰痛患者;(3)非外傷外力引起;(4)無馬尾神經癥狀;(5)可以堅持完成治療;除外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肢體缺陷無法進行鍛煉、腰椎手術史患者。

排除標準:(1)有脊柱骨折史;(2)有脊柱手術史;(3)體格檢查有明確的下肢肌力下降;(4)MRI有明顯的腰椎間盤的膨出,神經、脊髓壓迫癥狀明顯者、椎管狹窄;(5)伴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等不能耐受運動訓練;(6)患者拒絕參加。

1.2 方法

兩組病人都進行慢性腰痛的常規治療,包括健康教育、藥物治療、物理因子治療(低頻脈沖電治療每天一次,每次20分鐘;超短波短波電治療每天一次,每次10分鐘;中頻脈沖電治療,每天一次,每次20分鐘 ;激光治療每天一次,每次10分鐘,)在此基礎之上,對SET組患者加以懸吊運動療法,先進行弱鏈測試,判斷其腰椎深層穩定肌情況,并評估軀干左右兩側屈肌群的力量差異,制定治療方案。弱鏈測試原則:(1)在患者可以完成動作的水平上開始;(2)緩慢增加負荷直到患者在完成動作時出現問題;(3)在喪失穩定性的測試水平上做標記。訓練采用低負荷等長收縮(最大激肌力的20%~40%)進行訓練,在治療方案制訂方面遵循6個原則:(1)低負荷與漸進抗阻訓練(支撐帶、彈力繩);(2)無痛原則;(3)非對稱、不穩定原則;(4)振動原則;(5)離心收縮與姿勢控制;(6)閉鏈訓練與開鏈訓練相結合原則。

1.3 觀察指標

(1)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Joa分數對比情況。實驗應用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Joa),評價患者的下腰痛障礙功能。JOA評定包括主觀癥狀、體征、ADL受限、膀胱功能方面,總評分最高為29分,最低0分。分數越低表明功能障礙越明顯。

(2)實驗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量表,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指數加以分析。分值區間為0-10分。0為無痛,5是中度疼痛,10是劇烈疼痛。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疼痛感越強烈。

1.4 統計學原理

本實驗使用SPSS21.0軟件包,對計量資料使用T值計算,計數資料使用x2計算,當P<0.05.視為存在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分數對比情況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分數無明顯差別,P>0.05;治療后一年,和對照組相比,SET組患者VAS分數明顯更低,P<0.05.詳情參照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VAS分數對比情況(x±s,分)

2.2 兩組病患Joa分數對比詳情

治療前,兩組病患的Joa分數無明顯差別,P>0.05;治療后1年,和對照組相比,SET組患者的Joa分數明顯更高,P<0.05.詳情參照表2。

表2 兩組病患Joa分數對比詳情(x±s,分)

3 討論

下腰痛在骨科和康復醫學科門診患者中占用很高的比例。它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許多疾病的共有癥狀,是指以下背部、腰骶部和臀部疼痛為特征的一組疾病,腰背部皮膚、皮下組織、肌肉、韌帶、脊椎、肋骨、脊髓和脊膜之中的任何一種組織的病變均可引起腰背痛。按病程不同可分為急性下腰痛和慢性下腰痛。慢性下腰痛因長時間的疼痛可導致腰部形態改變和功能障礙,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和勞動。

慢性下腰痛患者多有腰部肌肉勞損、椎間小關節及周圍韌帶組織以及椎間盤損傷而使腰部脊柱穩定性減低現象。人體為了保持直立狀態和完成各種動作,腰部肌肉大多處于緊張狀態,而當代人久坐久站的不良生活方式使腰部肌肉的慢性積累性損傷,慢性腰痛與腰背肌疲勞及肌力減弱關系很大。Panjabi 1992年 提出“三亞系模型”即被動亞系(韌帶和骨骼)、主動亞系(相關肌肉)、神經控制亞系(反饋和控制),通常某一因素的不足可以由其他要素加以代償。而各個亞系之間的功能無法代償的時候,往往會造成脊柱穩定性破壞,形成下腰背痛。研究表明,急性腰痛會造成深層局部穩定肌的功能被抑制及動作控制的異常,進而失去穩定脊椎、保護脊椎的功能;并且患者經過初步治療后,即使腰痛感覺已經消失,但核心肌群的機能障礙并不一定會恢復正常,這是造成下腰痛反復發作的原因[2]。

所謂懸吊運動法,主要指的是通過懸吊繩支撐患者一部分體重。經杠桿以及力臂原理,結合病患自身疼痛水平,動態性調節調成的位置。令患者以無痛的狀態下接受訓練以及治療。對于慢性腰痛患者而言,開展此項治療有助于全面放松患者肌肉,能夠令局部實現穩定?;颊呒∪庥诜歉哓摵蔂顟B下完成等長收縮訓練。此舉能夠有效激活患者的局部穩定肌腰痛?;颊咴趹业鯉еС肿饔孟?,接受階梯系統性運動??稍跇O大程度上提高腰肌力水平,積極延緩腰部結構退行性改變,加強脊柱的穩定程度、耐受能力以及靈活性[3]。令患者的腰部結構能夠恢復既往良好平衡狀態。當前有文獻表明:絕大部分的閉鏈運動均處于機體水平位置時予以完成。而當患者的身體處于直立位時,地面和重力的反作用力基本會表現出垂直性。通過各個關節在此刻患者的身體平行于地面。在懸吊繩上進行運動訓練,重力則以切線的方式經過各個關節。此類訓練方法和常規方式有所不同,其能夠在極大程度上對患者機體運動感受器加以刺激。在此同時,也能夠發揮出興奮周圍的拮抗肌、協調肌以及運動肌的效果,就此發揮出滿意的治療成效[4]。

本組實驗研究結果表明:相較于對照組,SET組患者治療之后VAS分數更低,Joa的分數更高,P<0.05。由此能夠看出:針對慢性下腰痛患者來講,為患者實施懸吊運動法輔助干預,能夠有效緩解患者腰痛,同時也可提升患者的腰椎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該法值得進一步在臨床內推廣。

總的來講,針對慢性下腰痛患者而言,實施懸吊運動療法治療疾病能取得滿意成效。該法能緩解患者疼痛感,提升腰椎功能。由此可見SET治療的有效性、實用性、多樣性、無痛苦,可以預見,該技術在慢性下腰痛的康復治療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值得推廣。但由于本研究病例數較少,尚需進一步大樣本研究,今后需要在擴大樣本量的基礎上,采取隨機分組的研究設計,并進行長期隨訪以觀察懸吊運動訓練的遠期療效。

猜你喜歡
腰痛腰部脊柱
腰痛這個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見病癥怎么處理
孩子身姿不挺拔 原是脊柱側彎
長期久坐低頭 你的脊柱還好嗎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進展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診治中的應用及與MRI的比較
康復鍛煉在脊柱外科患者中的應用及對脊柱功能的影響
一套動作 緩解腰痛
老年人鍛煉腰部仰臥屈膝挺髖
腰部的自我保健按摩
腰部鍛煉瑜伽八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