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信用及其與誠信、信任的關系

2021-06-02 01:15
黑河學刊 2021年3期
關鍵詞:信任誠信信用

羅 云

(浙江樹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杭州310015)

信用與誠信、信任這三個概念關系密切,在日常生活中乃至相關的學術研究中,經常被人交互替換使用。它們看起來很相似,在內涵上也很相近,但它們畢竟不是同義詞。甄別界定這三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的內涵,并對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進行探討,將有助于相關研究的進一步開展。

一、信用的一般涵義

信用是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一切人類合作的前提,是市場經濟良序運行的基礎,也是政府公信力的源泉。信用的本意是遵守諾言,實踐成約,從而得到他人的信任,而這種信任反過來又構成了社會的信用環境。作為一種社會交往的行為規范,信用形成于人類社會的初期,在人類漫長的歲月里,簡化復雜、遵守秩序、講求信用成為人們長期社會生活實踐后形成的共識,也是最優的選擇。

從詞源學意義上講,西方“信用”(Credit)一詞源自拉丁文“Credo”,原意為我相信(I believe)。而Credo又來源于Crad和Do,Crad的梵文解釋為信任(Trust),而Do是拉丁語動詞,意思是我給予(I place)。后來“Credo”演化為英文的“Credit”,因此,西方“信用”(Credit)的原意為:我給予信任(I place trust),進一步引申為相信、信任、信譽等。

在中國古代漢語里,“信”是一個倫理道德范疇?!靶拧钡脑?,是指祭祀時對上天和先祖所說的誠實無欺之語。后來,孔子、孟子等先哲,先后將“信”作為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行,以及調節人倫關系和社會秩序的基本道德規范;西漢大思想家董仲舒將“信”列為“五?!敝?,使“信”成為被人們普遍接受的社會道德規范,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許慎《說文》稱:“信,誠也,從人從言?!笔裁词切??信就是誠??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信就是誠實守信,它是一個標準的道德概念?!靶拧迸c“用”二字較少合用,二字合用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中“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痹谶@里,信用作為一個動詞,表達信任使用的意思。

“信”與“用”連用,即為“信用”。信用既是一個倫理范疇,也是一個經濟范疇。作為倫理道德范疇,信用體現為一種約束人們行為的道德準則,誠實守信是人類普遍認同的美德、是古今中外最重要的倫理道德規范之一,守信將得到社會的推崇和他人的信任,失信則將受到譴責和孤立;作為經濟范疇,信用是指一種借貸行為,經濟上的借貸行為是經濟學探討的核心問題之一,經濟學范疇中的信用,其基本特征是償還和付息。

信用的內涵亦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信用是指不同所有者之間商品和貨幣的借貸以及賒銷預付等行為,即經濟學領域的信用活動。廣義上的信用是主觀上的誠實守信和客觀上的償付能力的統一,即遵守諾言、實踐成約、取信于人這些倫理精神在經濟中的反映。[1]9廣義上的信用包含狹義信用。

作為歷史范疇的信用是伴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而出現的,隨著人們之間交換活動的頻繁發生和不斷深入,信用的種類也在不斷增多,從簡單的個人信用發展到當今高級的現代金融信用。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信用的內涵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著,經濟學意義上的信用與倫理學意義上的信用越來越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就發展趨勢而言,單獨研究某一部分是遠遠不夠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自然經濟、計劃經濟被現代商品經濟、市場經濟體制所取代,社會處于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時期。亨廷頓說“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則滋生著動亂?!盵2]9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有可能面對個人信息被販賣和泄露,以及不勝其煩的推銷電話和無孔不入又防不勝防的電信詐騙等各類詐騙手段。近期,央視政論專題片呈現了甘肅蘭州特大“套路貸”案的始末,案件受害人達39萬余人,89人因套路貸被催債自殺,讓人觸目驚心,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在個人交往、經濟往來、政府治理中信用缺失,則社會秩序的沖突將不可避免,甚至會導致更加深刻的社會危機。

傳統社會,信用與誠信是同一個問題,主要體現為倫理道德問題;而現代社會,信用和誠信超出了倫理學的范疇,廣泛存在于個體人際交往、市場經濟運行、政府公共管理、國際經濟交往等方面。因此,在探討信用問題時,不應局限于純粹的經濟層面或單純的倫理道德角度,而是應該將二者結合起來,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從廣義上來理解信任的內涵,從整體上深入認識和揭示社會主義信用的本質和規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信用體系。

二、信用與誠信

(一)誠信的內涵

誠信(honesty and trust),即誠實、守信用。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作為一種美德,誠信一直被頌揚。歷史上很早就有對誠信問題的學術研究,比如明朝學者喬應甲在1573年就編著了《誠信錄》。中國學者對誠信問題的大量研究是從20世紀90年代逐漸出現,這跟我們國家改革開放所引起的社會發展和變遷有關。但在歷史上,在古典倫理中,誠與信合用比較少見,誠與信被認為是兩種不同的德性。

作為儒家重要經典的《中庸》強調“誠”,認為“誠”是實現“中庸之道”的關鍵。誠不僅是人的一種篤厚信實的品格,而且也是天的一種品格?!罢\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保ā吨杏埂返诙拢┮簿褪钦f,“誠”在天為天道,在人為人道。天地之“誠”與人之“誠”在本質上具有內在統一性,是天人合一的基礎。但事實上人之“誠”只是對天地之“誠”的尊敬和效法,努力地學習、追求和達到“誠”,是做人應有的道理,“至誠”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作為道德規范的“誠”,是誠心、誠言、誠行的統一,實事求是,既不欺人、也不自欺。

如前所述,“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始終是個倫理學范疇,根據《辭?!返慕忉?,信即“誠實”、“不欺”;又指“信用”,即守信。古人對“信”的推崇遍及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體現在國政上,信行仁義,取信于民;在科舉上,以信取士,廣攬人才;在軍事上,以信治軍,鼓舞士氣;在外交上,信約結盟,友好睦鄰,締結和平。在商業上,誠信經營,童叟無欺。只要恪守信行,就能暢通四海,不管驚濤駭浪,依然心定神穩。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誠實、守信,自然廣結善緣,朋友遍天下。[3]前言

“誠”與“信”連成一個詞,即“誠信”,誠信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在倫理學語境中,誠信指一個人在心意、言語和行動上對自身、他人、社會誠實無欺、言行一致,現代人已經在這種語境中廣泛使用“誠信”這一概念。

(二)誠信是信用實現的道德基礎

信用與誠信緊密聯系,廣義的信用既包括經濟領域的信用,也包括通常人們所說的道德領域的誠實守信。把誠信與信用對立起來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即認為信用沒有道德底蘊。實際上,廣義的信用包括誠信,誠信是信用實現的道德基礎。

首先,從行為主體角度講,信用實現的兩個重要因素是行為人的履約意愿和履約能力。其中,履約意愿要求行為主體主觀自愿地履行契約,即主觀上誠信。如果行為人主觀誠信,信用就容易實現,否則信用就難以實現。

其次,從信用建立和維護的角度來看,信用的建立需要相應的制度加以規范和約束,而信用制度作為政治上層建筑,是在道德觀念、法律思想等意識形態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因此,信用的建立需要誠信觀念和誠信意識,誠信作為一種重要的道德要求,是一切信用形式的共同思想基礎。

最后,信用是誠信在契約經濟方面的表現,是長時間積累的誠信度。因誠信而積累起來的良好口碑、較高誠信度,將會增進個體和群體的信用。

當前,“誠信”構成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之一,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有助于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信用文化。

三、信用與信任

(一)信任的內涵及維度

從詞源學意義上講,信任與信用關系密切。中西方“信用”從詞源意義上來講都具有“信任”的意思。在英文中,“trust”接近于中文的“信任”,表達對人或物的特性、能力、力量和真實性的確實信賴,或者是對人的信任。在漢語里,“信”常作單字用,本意是誠實、不欺和守信,“任”在漢語中的意思是“使用”或“任用”,因此,“信任”表示相信和托付的意思。

對未知的恐懼是人類的本性,也顯然是獲得信任的障礙。我們都傾向于相信熟悉的事物。在這個變化多端的年代,我們能抓住的并不多,如果我們不能理解某些事物,那就不能相信它們。一般說來,我們同其他人的聯系越多,我們越信任他們,反過來也一樣。

基于夏皮羅(Shapiro,etal.,1992)等學者的早期研究,萊維茨基和邦克(Lewicki & Bunker,1996)提出了信任的三種維度(如圖1-1所示):計算型信任(Calculus-Based Trust),來自于對可能的利益和損失理性的計算平衡;了解型信任(Knowledge-Based Trust),來自于對對方某些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認同型信任(Identification-Based Trust),來自于對對方的認同和認可。

圖1-1 信任的三種維度

一般來說,信任是由計算型信任開始,經過了解型信任,最終到達成熟階段而發展為認同型信任,但并非所有的信任都能夠發展到認同型信任。雙方關系中多數是計算型信任,某些關系是了解型信任,少數關系是認同型信任。

信任是一切人類合作的前提,也是社會健康快速發展的基礎。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分工合作機制的構建,而分工合作的前提,是合作者之間起碼的信任。21世紀的今天,隨著交通的便捷、通訊的發達,人與人之間的各種交往、互動愈發頻繁,世界變得越來越“平”,但人們卻不知道如何獲得對方的信任,信任成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資源。

(二)信任是信用實現的心理前提

信用與信任直接聯系、互為表里?!靶庞檬敲~,表達靜態的屬性,即可信任的;信任多為動詞,出發點是主體,即判斷對方有信用與否?!盵4]9具體來講,二者的關系體現為:

首先,信任是信用實現的心理前提。

信任是信用最基本的內涵,是信用實現的心理前提。沒有信任,信用無法自行。對受信人的信任實際上是授信人對信用關系所具有的安全感,如果交往主體之間缺乏起碼的信任,那么一般很難發生彼此之間的交往關系,也就無信用行為可言。反過來,對一個人寄予信任時通常蘊含著信用,對方知道這種信用并引出相應的義務。作為信任的對立面,“不信任”又是如何產生的呢?那是因為,現代社會傳統道德作用流失,主體自我意識膨脹、財富欲望爆發、生活追求出現偏頗,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互不信任,而這種不信任最終導致了社會信用的嚴重缺失。阿蘭·佩雷菲特指出,“由于互不信任,人人慎之又慎。這使參加信貸談判的人,像大多數熱那亞商人一樣,談不出什么結果來?!保ǚ▏v熱那亞領事館快件,1713)[5]這種不信任最終將導致信用的嚴重缺失、增加交易成本。

總之,信用的發生離不開人類信任心理意識的產生,信任是信用的基礎和心理前提。信任是信用文化建設的起點,信用缺少問題的破解,離不開人們相互之間的信任這一心理前提。

其次,信用將進一步增進人們之間的相互信任。

人們的信任水平不僅與社會道德水準緊密相關,也在某種程度上同社會信用水平的高低緊密相關。信用不斷催生和強化著信任,一個恪守信用的人,一旦他的守信行為為人們所知,總是能夠贏得人們的廣泛信任。如果交往主體之間以誠相待,互守信用,那么信任就會出現于這三種關系中。在一個充滿信任的社會中生活壓力要小得多。通常情況下,一旦相信人們是公正、善良、利他、協作以及值得信賴的,就可以停止思考安全問題。之后,即使被很偶爾的例外傷害過,如果繼續信任、進行信用活動,生活仍然會舒服、方便很多。因此,信任也意味著寬容。寬容、信任、信用的生活狀態,是人精神層面的追求,是人們超越危機得到的幸福,最終指向人類美好的社會生活理想。

四、信用、誠信、信任三者關系簡述

現代社會,誠信難能可貴,信任彌足珍貴,信用必不可少。信用、誠信、信任三者之間雖有各自具體的意義,但總的來說,三者之間關系密切,是不可分割的三個概念。其中,信用對信任、誠信來說,具有更為普遍的意義。

信任、誠信是因,是基礎、是前提,是信用的精神和制度的保障。在信用活動中,有誠信、獲得了他人的信任,才會有信用。沒有誠信和信任,信用就不能成形。一個人希望與他人交往,無論在哪個領域交往,必須自己要守誠信,在此基礎上取得他人的信任。由此,這個人才能獲得信用。

信用是果,是精神和制度的落腳點。信用是他人給予一個人的評價,信用是全社會對一個人的認可。我們在社會生活中應該誠實守信,珍惜別人給予的每一次信任,保護好自己的信用。

進入21世紀以來,黨和國家都十分重視信用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步伐明顯加快?,F代信用體系的建設彰顯著誠信社會建設的新高度,也為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彼此之間的信任度提升提供了保障。

猜你喜歡
信任誠信信用
中美信用減值損失模型的比較及啟示
加快信用立法 護航“誠信河南”
信用收縮是否結束
我們和誠信在一起
嚶嚶嚶,人與人的信任在哪里……
信用消費有多爽?
信任
照片之爭,誠信之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