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警某特戰支隊軍事訓練傷調查與分析

2021-07-22 05:48王啟棟李浩庭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 2021年1期
關鍵詞:特戰軍事隊員

寧 佳, 王啟棟, 李浩庭, 王 欣, 國 文, 胡 玥

(武警特色醫學中心研究部 天津 300162)

武警部隊擔負反恐維穩任務的特戰分隊由于其職能任務需要,演訓備戰要求,在訓練時間、強度、要求和受傷風險方面均高于其他職能部隊〔1-2〕。為準確掌握特戰分隊軍事訓練傷發生的真實情況,探討軍事訓練傷發生的原因,為軍事訓練傷防治對策提供科學依據。本研究選取某特戰支隊作為調研對象,收集該支隊通過武警部隊軍事訓練傷監測系統上報的數據,設計調查問卷,進行整群抽樣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數據來源于武警部隊軍事訓練傷監測分析系統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某特戰支隊125例訓練傷病例上報數據及實地調查情況。

1.2 方法參照《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訓練傷診斷分類標準》及有關文獻制定統一診斷標準。明確規定:凡在參加軍事訓練中發生的骨、軟組織或器官損傷,導致功能障礙,影響正常訓練1天以上者診斷為軍事訓練傷〔3〕。采取整群抽樣方法,進行回顧性調查,使用調查問卷,進行統一填寫。調查內容主要為軍事訓練傷的三間分布、發生的原因及影響因素、造成的影響及后果的相關情況。

1.3 統計學處理采用 SPSS 2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應用卡方(χ2)檢驗,設置檢驗水準α=0.05,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時間分布按入伍時間進行分段統計,新訓期間發生24例,占比19.2%;入伍后6個月內(不含)發生27例,占比21.6%;入伍后1年內(不含)發生32例,占比25.6%;入伍1年后發生42例,占比33.6%。

2.2 空間分布按發生地點及任務性質分類統計,發生在平時訓練中32例,占比25.6%;發生在執行任務中16例,占比12.8%;發生在演訓活動中39例,占比31.2%;發生在考核評比中35例,占比28.0%;其他情況發生3例,占比2.4%。

2.3 軍齡分布通過橫斷面調查,1年軍齡隊員74人,訓練傷發生29 例,發生率39.19%;2年軍齡隊員59例,訓練傷發生34例,發生率57.63%;3~8年軍齡隊員79例,訓練傷發生55例,發生率69.62%;9~12年軍齡隊員9例,訓練傷發生7例,發生率77.78%。軍事訓練傷的發生率與軍齡的長短呈正相關。

2.4 學歷分布根據調查結果統計,按本科及本科在讀、大專、高中(含中專、高職)進行分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如表1。

表1 軍事訓練傷病例學歷分布

2.5 傷情類型分布根據傷情類型分類,主要以軟組織損傷、骨與關節損傷為主,其中骨與關節損傷以膝關節損傷、疲勞性骨折、腰椎損傷、踝關節扭傷為主,占35.2%;軟組織損傷以腰肌勞損、肌肉韌帶拉傷為主,占59.2%;器官損傷1例,占0.8%;其他類型損傷6例,占4.8%。

2.6 傷勢情況分布根據損傷程度不同及預后情況,將傷情分為輕傷、中度傷和重傷。傷員以輕傷、中度傷為主,其中輕傷占52%,主要是皮膚擦傷、挫傷,肌肉拉傷、挫傷,損傷不影響組織器官功能,處置后可正常參加訓練;中度傷占32.8%,主要以肌肉撕裂傷,急性腰扭傷,慢性勞損性肌肉肌腱損傷(如肌腱炎,腰肌勞損),關節損傷(如滑膜炎、關節扭傷、輕度半月板損傷)為主,損傷一定程度影響組織器官功能,治療后可參加部分訓練;重傷例數較少,占15.2%,主要是以應力性骨折(主要發生在脛骨、跖骨),關節重度損傷為主(如腰椎間盤突出、半月板中重度損傷、韌帶撕裂、關節脫位,主要發生在肩關節、肘關節),損傷嚴重影響組織器官功能,需要手術治療,治療后不能參加訓練。

2.7 損傷部位分布傷員以四肢損傷為主,其中下肢損傷占45.4%,上肢損傷占12.9%;腹(腰)部及骨盆(會陰)損傷占20.2%,多發傷占16.1%,面部損傷1.1%,胸部損傷1.1%,其他3.2%;無頭、頸部及脊柱脊髓損傷病例。

2.8 訓練傷發生原因采取上報統計數據及問卷調查分析相結合方式,前五位的原因分別是思想原因、技術動作掌握程度、身體素質、防護知識知曉程度和組訓因素。具體見表2。

表2 訓練傷發生原因統計

3 討論

通過調查,該部特戰隊員軍事訓練傷損傷類別以軟組織損傷、骨與關節損傷為主; 損傷部位以四肢損傷為主,皮膚擦傷、挫傷,肌肉拉傷、挫傷等輕傷最為常見;與何毅、國文等人的調查研究結論基本一致〔4-5〕;與董紅讓、郄志偉等人研究新兵及常規訓練中發生的訓練傷有所不同〔6-7〕。根據該部軍事訓練傷發生的時間、空間、軍齡分布情況以及對訓練傷發生原因的調查,結合特戰支隊的訓練及任務特點,軍事訓練傷發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訓練實戰化要求提高,部隊訓練強度隨之加大。特戰部隊年度軍事訓練占全年時間接近一半,參訓率不低于85%。每年完成不少于2個月的野外駐訓(含“魔鬼周”極限訓練),每季度完成一次“魔鬼周”極限訓練??紤]到特戰訓練時間較長,強度較大,難度加大,隊員很難得到充分的休息,慢性損傷的積累導致訓練傷發生的幾率增高。在新軍事訓練大綱要求下,部隊訓練較往年強度增大很多,對部分以往少訓的難險危重科目加大訓練,特別是如夜間訓練、極限訓練,導致軍事訓練傷發生率增高,三年累計受傷率達56.5%。二是訓練難度增加,受傷風險也隨之增大。按照規定,特戰隊員在完成通用訓練科目的基礎上,入伍后一年內必須完成專項訓練一個科目組訓練,兩年內必須完成兩個科目組訓練,三年以上必須完成全部科目組訓練。由于科目組訓練難度較大,對身體協調性要求較高,對技術動作掌握要求較高,調查發現技術動作掌握程度與學歷無關。加之缺少相關專業針對性循序漸進的訓練方法,沒有系統、科學的訓練科目評估方法,單純以完成動作為標準,加之訓練前準備不足,缺少專項訓練熱身方法,缺少專業人員指導,動作變形容易出現傷病。調查顯示訓練準備不充分、技術動作掌握不足是軍事訓練傷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8〕。三是演訓考核任務增多,身體、心理素質要求增大。部隊演習、考核等大項活動組織增多,特別是跨區演習、聯合作戰等,較平時訓練、任務對官兵身體及心理素質要求非常高,極易發生軍事訓練傷,占比達51.2%??紤]到目前特戰訓練計劃是以中隊為單位進行相關訓練科目和時間的制定,無法實現根據隊員生理、心理素質進行個性化訓練,現實中人員素質存在差異,在同樣科目,相同訓練時間條件下,出現身體、心理素質稍差的人員,因長期的疲勞累積出現訓練傷的概率加大〔9〕。四是重視訓練傷意識不牢靠,訓練傷就醫指征把握不準,調查發現思想因素是主要因素之一,特戰隊員普遍存在“輕傷不下火線”意識,對預防訓練傷認識有限,防護知識知曉不足〔10〕,尤其是對訓練傷指征把握不準確,不知道如何判定何時應該中止訓練、及時就醫,往往以疼痛程度作為就醫標準,認為不疼就行,休息一下就好,不能按療程進行康復理療、系統治療,沒有完全恢復就參與到訓練中,甚至有的帶傷堅持訓練,導致傷病再次復發,小傷變為大傷,尤其是在“魔鬼周”極限訓練期、考核評比期間更加突出。五是訓練傷診治條件有限。目前,支隊衛生隊在訓練傷診治水平仍處于比較低的層次,針對基層訓練傷防治培訓班多為短期培訓,內容相對淺顯,實踐機會少,檢查檢測設備相對較少,對于訓練傷的損傷程度、多發傷判定,對是否需要送診的判斷水平均有所欠缺。導致個別相對嚴重傷員沒有及時送上級醫院進行治療,耽誤病情?,F有訓練傷治療手段相對有限,主要是口服活血化瘀藥物,利用微波治療儀、電磁波治療儀、牽引床進行相關的康復治療,手段比較單一,效果不是很理想,康復時間比較長,專業康復理療人員、培訓相對缺乏。

猜你喜歡
特戰軍事隊員
特戰演習之步行街區
特戰女兵
以“一刻鐘”導航隊員“一輩子”
1+1我們這樣學隊章:我們的隊員
致敬:風雪中的人大扶貧工作隊員
代號“今日評說”——新聞特戰小分隊如何打造?
水下考古隊員的一天
特戰訓練
軍事幽默:局
軍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