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40年來關于歷史虛無主義研究述評

2021-08-24 02:27張勁松曹順仙
關鍵詞:歷史虛無主義思想引領四史

張勁松 曹順仙

摘? ?要:通過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探討表明: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界對于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相對成熟,形成了較為穩定的主要學者群、期刊群及相對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虛無主義研究內容已形成關于歷史虛無主義本質以及危害研究、互聯網時代歷史虛無主義新變化研究、以大學生和高校為重點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對策研究、近現代史等研究領域歷史虛無主義泛濫的批判性研究、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觀和方法論的批判性研究等五大論域;歷史虛無主義研究已由概念化步入規范化、綜合化階段,并呈現出五方面的時代特征和研究趨勢:一是基于傳播變化拓展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領域;二是加強同其他社會思潮的交叉研究;三是加強從抵制到思想引領的治理思路轉變研究;四是加強思政課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力度;五是系統開展“四史”研究??偟难芯恐既こM一步全面系統地清除歷史虛無主義的方向演進。

關鍵詞:歷史虛無主義;傳播方式;思想引領;“四史”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2103023?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改革開放以來,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在當代中國影響廣泛、危害極深的錯誤社會思潮頗受政界和學術界的共同關注。其學術研究伴隨著對思潮的反思批判而日益系統和深入,論文論著等研究成果不斷豐富。其中不乏綜述類文獻,不過這些文獻在研究方法上大多以內容分析為主,較少運用文獻計量法,更少將兩者相結合。1內容分析主要聚集于歷史虛無主義的概念、表征、特點、反制措施等方面,對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現狀、動態、規律和趨勢等分析有所欠缺。對此,本文側重對知網、中文社會科學索引、讀秀等數據庫中歷史虛無主義相關研究文獻的收集,嘗試將文獻計量法與內容分析法相結合,分析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總體狀況、內容、進展和脈絡等,形成對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整體概觀,指證其演進規律和趨勢,進而對未來研究提供重要理論參考。

一、文獻統計與研究方法

(一)文獻數據的收集和選擇

基于本文研究主題,以中國知網期刊文獻庫為目標庫進行文獻搜集,以“歷史虛無主義”為檢索詞,分別以“題名”“關鍵詞”“主題”為檢索項, 搜索年限為1978—2020年, 以“精確”為匹配類型,文獻來源類別選擇全部期刊。截至2020年8月4日,以“歷史虛無主義”為檢索詞,關鍵詞搜索結果為1 359篇,篇名搜索結果為1 083篇,主題搜索結果為1 720篇。同時,利用中國知網碩博文獻庫、讀秀數據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據庫等對文獻進行補充,并對全部檢索所得文獻進行二次篩選,剔除了期刊主題介紹、征文啟事以及與研究主題相關性不大的文獻,最后確認的期刊文獻總數為1 470篇,其中CSSCI論文507篇。1此外,博士論文2篇、著作20部。[1-3]

(二)研究方法與工具

為了全面而客觀地對歷史虛無主義研究進行綜合評述,并對未來研究趨勢進行展望,本文重點采取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同時兼用Excel、CitespaceV、Noteexpress等軟件進行系統綜合分析。

二、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現狀分析

基于本文的研究方法,對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現狀分析主要從文獻增長規律、來源期刊規律和研究力量分析三個方面展開。

(一)文獻增長規律分析

文獻增長規律分析以科學文獻的數量變化為依據,判斷和預測相關主題的科學知識的增長規律和趨勢。[4]60以此綜合1978年以來歷史虛無主義的文獻增長情況如圖1所示。通過圖1可以看出,發文累積量總體上符合普賴期文獻指數增長規律,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科學知識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反映了研究的長足進步。同時,結合每年新增文獻變化,近40多年歷史虛無主義研究歷程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1)1978—2004年,歷史虛無主義研究年發文量在0~8篇之間徘徊,文獻數量少、連續性不強。(2)2005—2012年,共有131篇文章,占總數的9%,年均達到了兩位數,表明學術界重視并開始了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持續研究,盡管這種研究還算不上成果豐富。(3)2013年至今,歷史虛無主義研究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共發文1 312篇,約占總數的89%,年均約164篇。其中,2013—2016年為快速增長期,2017—2018年為發文高峰期,2019年增長趨緩。2020年1—8月,知網發文量也低于上年同期。

(二)來源期刊的規律分析

來源期刊的規律分析重在更加準確地反映科研的分化與綜合情況。本文以選取的知網507篇CSSCI論文為分析樣本,通過計量分析可知共有140種刊物發表過歷史虛無主義相關論文,刊物的學科類別涉及馬克思主義理論、歷史學、文藝學、哲學、社會學、新聞傳播學等多個學科。就發文量而言,77種刊物刊發了1篇,26種刊物發表了2篇,37種刊物發表了3篇及以上。其中,8種刊物發文量分別達10篇以上(圖2),合計發文數約占總發文數的48%。根據文獻計量學中的布拉德福定律,這標志著核心期刊群的形成。

進一步對發文量3篇及以上的37種具有一定連續性或典型性的刊物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馬克思主義理論類的期刊在37種刊物中占約47%,綜合類學報或期刊約占39%,歷史學占比約8%,政治學、哲學、文藝學合占約6%??傮w而言,馬克思主義理論類期刊在歷史虛無主義研究方面占主導地位,歷史學、政治學等學科次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較為持久和深入,發文期刊也多為學術界認可的權威期刊。歷史學、政治學、哲學等其他學科專業期刊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學術探究有待深化和加強。

(三)研究力量分析

研究力量分析旨在回答研究的主要學者、主要機構等問題,亦可以作為我們在引進學術資源、開展合作、評估學術成果等方面的科學參考。[5]就研究學者而言,以普賴斯定律為判斷標準1,通過Noteexpress軟件,采取正規計數法即每位合作者統計一次,對本文檢索范圍內收錄于知網期刊數據庫的1 470篇文獻進行作者分析,共有1 442位作者發表過與歷史虛無主義有關的文章,其中發文最多的作者為梁柱,約18篇。根據普賴斯M=0.749(Nmax)0.5的杰出科學家公式計算,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主要學者的最少發文量不能低于4篇,具體統計結果參見表1。

由表1可知,歷史虛無主義已形成一定的研究學者群,這些學者大多集中于黨史黨建、史學理論、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毛澤東研究等研究領域。

在主要機構層面,中國社會科學院下屬的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世界歷史研究院、史學理論研究中心以及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編譯局、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都對歷史虛無主義展開了較為持續的研究。

綜上所述,學術界關于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相對成熟。主要體現在:一是已經形成由黨史黨建、史學理論、思想政治教育、歷史哲學、意識形態、毛澤東思想等方向的專家以及眾多科研機構和高校構成的研究力量;二是近幾年文獻數量維持在較高水平并于2018年達到峰值;三是已經形成相對穩定的核心期刊群,主要集中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領域,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四是研究的學科視角雖然多元但不失相對集中,主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為主導,涉及馬克思主義史學、意識形態領域、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等。此外,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文藝學、傳播學等學科也開展了一定的跨學科交叉研究。[6-10]

三、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時代特征和演進趨勢

基于前文對文獻增長規律的分析,大致可以得出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基本脈絡,但要深入認識和把握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時代特征和演進趨勢還需進一步探究。對此,我們采用共詞聚類分析法,即“以能概括文章內容的詞匯作為分析對象,通過一系列的統計手段,將具有一定語義聯系的詞匯聚集起來形成類團,用以表達學科研究結構與研究熱點”[11],同時,利用文獻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的Timeline View功能對1978年以來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發展脈絡進行可視化整體描述,參見圖3。

由圖3可知,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經過長時間的演進最終形成了10個共詞聚類。通過對這些共詞聚類的分析,大致可以描述出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時代特征和動態趨勢。

“微時代”和“傳播”這兩個關鍵詞凸顯了新時代以來的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時代特征以及歷史虛無主義影響的新變化即傳播領域。微時代在現代漢語新詞詞典被定義為“以微博作為傳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練作為文化傳播特征的時代” [12]。歷史虛無主義正是隨著這樣的時代變化而發生了內容、形式、路徑選擇、傳播領域的種種變化。對此,部分學者對網絡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特征等展開了研究,也呼吁歷史虛無主義研究必須高度重視互聯網因素的影響。

“抵制”和“對策”這兩個關鍵詞表征著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時代要求。新時代之前雖有關于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對策研究但并不突出。新時代以來“抵制”和“對策”研究在黨史國史研究、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研究、當代史研究等多個研究領域深入展開[13-15],研究范圍也拓展到網絡空間和高校等。[16]

“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四個自信”成為關鍵詞表明了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政治立場和學術方向。歷史虛無主義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否定“史”而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定馬克思主義、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動搖全國人民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因此,無論采用何種視角和方法進行相關研究,學術研究須堅守一定的立場和方向。

“高?!北砻髁藲v史虛無主義傳播和影響的場域及對象的變化。高校教師和大學生成為歷史虛無主義影響的重點對象。2015年“遼報事件”便是其中典型,暴露了部分高校老師歪曲歷史,在課堂上一再抹黑中國革命、抹黑中國共產黨。這對高校青年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歷史觀”表明歷史虛無主義存在和泛濫的切入點和立足點,其根本清除必須以歷史唯物主義揭露和批判各種形式的虛無主義“歷史觀”。由此可見,以歷史唯物主義形塑和建構關于革命、改革和建設的歷史觀念是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應有之義。

“馬克思”作為關鍵詞的出現則有其理論必然性。一方面,馬克思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創始人,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武器,才能揭示歷史虛無主義本質和實質。[17]另一方面,破除歷史虛無主義,確立正確的歷史觀離不開馬克思主義。

“新自由主義”作為關鍵詞出現在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進程中,深刻說明了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從來就不是單打獨斗的。例如,有研究認為,歷史虛無主義同新自由主義等思潮的共同影響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18]因此,研究歷史虛無主義就絕不能僅滿足和停留于“單打一”的研究。

綜上,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經過40多年演進,目前展現出五方面的時代特征和趨勢:一是加強了微時代歷史虛無主義傳播的研究,以及基于網絡化的歷史虛無主義研究;二是加強了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策略研究;三是研究范圍和對象向虛擬空間、高校及其活動主體拓展;四是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觀、方法論及本質進行深入批判;五是通過綜合交叉研究進一步揭示歷史虛無主義影響的復雜性,以鮮明的政治立場和明確的價值取向主導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學術方向。

四、結論與展望

(一)歷史虛無主義研究概觀

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經過40多年的演進已較為成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力量、核心期刊群和豐富的研究成果;實現了由“點”到“面”、由簡單到綜合、由淺顯到深層的提升和拓新。從1978—2004年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起步到2005—2012年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系統批判,再到2013至今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全面、深入和專題化,形成了五大論域:(1)歷史虛無主義本質及其危害的研究;(2)互聯網背景下歷史虛無主義新變化的研究;(3)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對策研究,尤以大學生為重點對象、高校為重點場域的對策類研究;(4)對近現代史、思想政治教育、毛澤東思想等重點領域的歷史虛無主義研究;(5)對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觀和方法論的批判性研究。

(二)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發展規律

“科學文獻數量的增長規律是由科學發展的客觀過程決定的,而科學發展的實際過程主要受兩種因素制約:一是科學自身固有的發展規律;二是科學所處的環境條件?!盵4]58根據圖1、圖3以及文獻計量學的相關知識,1978以來的歷史虛無主義研究規律可以運用庫恩的科學發展模式來分析和推演,即科學發展過程簡單來說是一個由“原始科學”轉變為“常規科學”,以及由一個“常規科學”發展為另一個“常規科學”的過程。原始科學時期,各流派與科學家紛紛撰寫文章參與討論,因此,這一時期科學文獻數量雖不大,但增長很快,其增長率近似一個恒量。這一時期文獻數量呈指數級增長,代表著新思想和新成果的論文不斷出現。[4]59

反映在歷史虛無主義研究領域,便表現為1978—2016年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累計文獻的指數增長(圖1)?!俺R幙茖W時期,科學已處于成熟和穩定發展時期,這時是新思想和新成果廣泛應用并進行教育、普及和推廣的時期。因此,文獻數量龐大,每年增加的文獻量也很大,文獻增長率已減慢,數量趨于一個極值,文獻增長模式由指數增長轉變為邏輯曲線模式”[4]59。2016—2019年間文獻增長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由“原始科學”發展為“常規科學”的態勢。2016—2018年歷史虛無主義研究迅速增長并達到一個峰值,2019年出現下降趨勢。這不是歷史虛無主義研究削弱而是由“原始科學”發展為“常規科學”的反映,意味著歷史虛無主義研究將產生新的變革,同時隱含著影響研究方向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政治的革命性變革使經濟社會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政治因素成為影響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主導因素。與之相應, 1998—2016年歷史虛無主義研究處于“原始科學”期,2016年以后則呈現“常規科學”期特征。究其主要影響因素,可以認為中國共產黨十八大、十九大的召開是影響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標志性事件。2012年黨的十八召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得到空前加強。與之相應,針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迅速增強,文獻數量和增長率都大幅提升。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時代課題,與此相伴歷史虛無主義的文獻增長也于2017年左右進入邏輯曲線增長模式,進入新的研究階段。

基于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規律及其社會環境的變化,我們以為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未來將進入規范化、綜合化階段。具體來說,規范是指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概念、生成、社會基礎、新的變化等進一步的研究,即對原有論域的進一步深化。綜合則是指在將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置于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時代背景下,全面考慮各個研究論域的聯系,從整體上把握歷史虛無主義,更好地破除歷史虛無主義的迷障,牢牢把握意識形態領導權。

(三)歷史虛無主義研究存在的問題和展望

1. 基于傳播變化拓展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領域

在傳播媒介、內容、方式、途徑不斷翻新的互聯網時代,既要不斷深化歷史虛無主義內涵和外延的研究,更要不斷拓展歷史虛無主義研究領域。歷史虛無主義作為概念和思潮,有其發生發展的源流、土壤和經濟社會文化條件。與此同時,時代變化和話語體系的改變也影響著人們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認識和研究。例如,歷史虛無主義就其概念而言,其誕生的原初語境與現在的語境并不相同,語境的變化使學者在概念的理解、把握和運用方面產生分歧,提出和運用的概念范疇也有所區別。[19-21]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有提出并展開“認知類型的歷史虛無主義、價值類型的歷史虛無主義、政治類型的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22];也有學者使用“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概括發生了新變化的歷史虛無主義。[23-25]這些新的概念和研究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歷史虛無主義傳播媒介、內容、方式、手段的變化,同時也蘊含著不斷加強和拓展歷史虛無主義研究領域的時代訴求。

2.加強同其他社會思潮的交叉研究

通過對于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演進脈絡的梳理可以發現,歷史虛無主義從一開始就與民族虛無主義思潮、文化虛無主義思潮、新自由主義思潮等其他社會思潮相互結合[26];現有的研究也開始把歷史虛無主義同新自由主義思潮、泛娛樂主義等相關聯[27-28]。不過,關于歷史虛無主義與其他思潮在理論基礎、歷史淵源、滋生條件、相互作用、復合蔓延等方面的系統研究相對缺乏。這不利于應對思想多元時代多種錯誤思潮相互裹挾并沖擊主流意識形態的危險。因此,加強歷史虛無主義與其他社會思潮的交叉研究,形成綜合治理的思想文化策略,是現時代抵制錯誤社會思潮的實際需要。

3. 加強從抵制思想到引領的治理思路轉變研究

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對策研究是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重要論域。不過,在改革開放之初,由于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認識不深以及客觀條件的局限,關于歷史虛無主義對策思路的研究多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對抗性抵制思維,即歷史虛無主義“虛無”什么就駁斥和抵制什么。[29-31]2013年以來,針對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的泛濫,黨和國家從文化強國的高度,加強了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的思想文化建設,加強了黨史國史教育,通過以重大紀念日和活動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加強歷史唯物主義研究、黨和國家領導人以身作則講歷史等措施進行反制,進而實現從學術批判到意識形態斗爭、從事實辨析到法律追責、從教育引導到規范管理、從破除虛無到確立自信的轉變,有力地消除和抵制了歷史虛無主義的消極影響。[32]不過,要徹底破除歷史虛無主義,還需持續加強思想文化引領,在破與立的辯證統一中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方法論體系,構建防范和化解歷史虛無主義的體制機制,提高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治理能力,進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33]。

4.加強思政課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力度

高校和大學生作為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影響的重點場域與對象,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建設,不斷加強思政課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引領力。因為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是抵制和預防歷史虛無主義研究蔓延的現實需要,是立足于主渠道主陣地與時俱進推進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需要。一方面,自1978以來,學術界先后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抵制各種錯誤社會思潮的作用[34]、“歷史反思與歷史虛無主義”[35]、加強近現代史教育形成科學的歷史觀進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36]、《中國近代史綱要》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對策[37]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學術成果。另一方面,隨著黨和國家對意識形態安全和高校立德樹人的日益重視,加強思政課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力度成為拓展歷史虛無主義研究領域的時代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明確要求,“新時代中國青年要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38]。因此,學術界應該以更高的理論自覺加強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力的研究,為形塑大學生的歷史觀和價值觀提供理論支撐和策略方法。

5. 系統開展“四史”研究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盛行的原因之一是對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的歷史知識、觀念和方法知之不多不深不透。[39]因此,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盵40]學習“四史”的要求賦予了學術界貢獻“守正”的“四史”成果的使命和任務,而“守正”的“四史”成果必須以系統的“四史”研究為前提,必須“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之上”[41],以正史研究謀求強知明智、進一步肅清和根除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梁柱.歷史虛無主義評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2] 程馨瑩.歷史虛無主義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60.

[3] 楊金華.歷史虛無主義的生成機理及其克服[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4] 邱均平.文獻計量學[M].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5] 李杰,陳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M].第2版.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7:22.

[6] 劉森林.歷史虛無主義的三重動因[J].哲學研究,2015(1):11-18,128.

[7] 穆艷杰.當代歷史虛無主義批判[J].政治學研究,2011(5):115-118.

[8] 趙愛霞.歷史虛無主義的社會心理分析及其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20(5):62-67.

[9] 王曉平.文化虛無主義與歷史虛無感的糾纏與救贖的幻想——論張愛玲《傾城之戀》中的跨文化書寫與再書寫[J].中國比較文學,2017(1):96-116.

[10] 魏建亮.敞亮與反思:日本譯制片在中國1980年代的影響考察[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6(1):111-116.

[11] 鐘偉金.共詞分析法應用的規范化研究——主題詞和關鍵詞的聚類效果對比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1(6):114-118.

[12] 劉海潤,亢世勇.現代漢語新詞語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356.

[13] 宋月紅.黨史國史研究中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三個關鍵抓手[J].紅旗文稿,2017(6):6-8.

[14] 李方祥.維護毛澤東的歷史地位是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關鍵[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2):72-77.

[15] 朱佳木.在回應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挑戰中推動中國當代史研究的理論創新和話語體系建設[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6(6):4-8,124.

[16] 陳永剛.網絡空間歷史虛無主義對新時代大學生思想影響及對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4):116-120.

[17] 韓升.唯物史觀視域內歷史虛無主義的現代性批判[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0(2):199-204.

[18] 竇凌.蘇聯劇變中的歷史虛無主義和新自由主義[J].求實,2006(7):70-72.

[19] 梅榮政,楊軍.歷史虛無主義重新泛起的透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5(5):42-48.

[20] 盧黎歌,程馨瑩.如何認識和分析歷史虛無主義思潮[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78-82.

[21] 王翼.歷史虛無主義的生成機理及其克服[J].思想教育研究,2018(6):56-60.

[22] 張有奎.三種類型的歷史虛無主義及其批判[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9(1):152-156.

[23] 董學文.揭一揭軟性歷史虛無主義的真實面目[J].紅旗文稿,2018(16):4-5.

[24] 邢中先,張平.軟性歷史虛無主義的生成機理及其異化歷史觀批判[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9(7):86-91,109.

[25] 孫洲.當代中國軟性歷史虛無主義的審視與批判[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85-90.

[26] 沈重.歷史虛無主義與“全盤西化”論——從中國歷史文化視角再評《河殤》[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9(4):7-13.

[27] 徐家林.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生成及其批判[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2):138-147,164.

[28] 孫洲.當代中國歷史書寫“泛娛樂化”現象的批判與糾治[J].思想教育研究,2020(7):83-88.

[29] 孔利.對待傳統文化不能抱歷史虛無主義態度[J].學習與研究,1989(10):62-64.

[30] 楊锏,楊立德.堅持改革開放與抵制西方政治社會觀[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4):88-98.

[31] 田居儉.歷史豈容虛無——評史學研究中的若干歷史虛無主義言論[J].高校理論戰線,2005(6):41-46.

[32] 楊建義.十八大以來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新舉措[J].思想教育研究,2017(12):50-54.

[33]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9:141.

[34] 范雁存.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主要課題[J].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S2):126-128.

[35] 李毅.值得區分的幾種思想界限[J].高校理論戰線,2002(1):53-54.

[36] 梁柱.近現代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視的領域[J].求是,2009(6):41-43.

[37] 曾磊.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中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對策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1):60-62.

[38] 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9-04-30)[2020-09-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4/30/c_1124440193.htm.

[39] 陳松友,盧亮亮.批判與反制: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雙重路徑——學習習近平關于黨史、國史的重要論述[J].思想教育研究,2020(4):85-90.

[40] 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1-09(01).

[41] 習近平.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 深入開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研究[EB/OL].(2015-07-31)[2020-09-11].http://cpc.people.com.cn/n/2015/0731/c64094-27393899.html.

(責任編輯? ?張月紅)

Abstract:Through the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it is found that the historical nihilism research has been relatively mature with a relatively stable group of researchers, journals and relatively abundant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 research topics cover five aspects: the nature and harm of historical nihilism, changes of historical nihil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 era,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historical nihilism focusing on college students and universities, criticism on historical nihilism in specific research fields such a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and a critique of erroneous historical views and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nihilism. The historical nihilism research has developed from conceptualization to standardization and integration with five aspects of research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research field has been expanded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hanges;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has been done which integrated with the study of other social thoughts; the research purpose has developed from resistance to ideological guidance; importance has been attached to the criticism of historical nihilism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systemic researches have been doing on “four histories”. The general purpose of the researches is to further systematically eliminate historical nihilism.

Key words: historical nihilism; mode of communication; ideological guidance; “four histories”

猜你喜歡
歷史虛無主義思想引領四史
小主播上微課 團隊員學四史
遇見“四史” 圖說“第一”
隊史連“四史”
探究新時期高校教師對大學生思想引領工作的保障機制
立足校情 聚焦心理 管理升級 實干興校
立足校情 聚焦心理 管理升級 實干興校
新時期共青團思想引領的路徑探討
解構和超越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特征初探
站在唯物史觀的高度解析歷史虛無主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