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層生態學視域下的生態公民觀念

2021-08-24 02:27周國文張璐
關鍵詞:認同自然公民

周國文 張璐

摘? ?要:生態公民是21世紀綠色發展的新興議題,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力量。生態公民觀念將環境意義上的“生態”與政治領域中的“公民”結合,既包含原有公民身份的內容,又體現出深層生態學所促進的全球綠色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對公民身份的超越。生態公民對公民身份的超越,表現在生態公民在公民權利與義務、公民的地域范圍、公民的人群構成及道德的關懷對象范疇上對公民身份所進行的擴展。為了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從深層生態學視域思考生態公民的存在,主要分為生態公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凸顯為整體與共生、生態公民應遵循的原則是平等與自我實現、生態公民的實現途徑是親近自然與生態認同、生態公民的行為模式是簡約節制與保護式發展幾個方面。

關鍵詞:深層生態學;公民;生態公民;自然;認同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2103035?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至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工業化歷經了200多年,生產力的征服性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單向度模式,導致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引發了嚴重的生態危機。西方社會陸續出現各種綠色思潮與環境保護運動。1973年,挪威環境哲學家阿倫·奈斯正式提出并創立深層生態學,所謂“深層”便是對關注的問題的整體性、全局性、根本性進行更深度的追問。[1]深層生態學在對人與自然關系和生態系統的認識上更加深刻,由之前單純針對環境破壞和具體拯救措施上升為從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和建立生態社會制度層面,尋求全球生態危機的解決方案?!捌降取迸c“生態自我”是其理論的核心要點。

而在另一個關切人類社會群體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生態公民觀念是基于公民和生態公民概念產生的理論范式,是立足于應對日益嚴重的全球環境和生態問題的新公民理論。它對人類的意識、行為提出了全方位綠色變革的要求,擴展了法律層面上和傳統認知中的公民身份,并且在公民權利、義務和道德關懷的對象上較之傳統公民觀進行了全方位的拓展延伸,是對公民身份的發展與超越。生態公民觀念全方位地受到深層生態學的影響,對人與自然界整體的關系、人與自然界其他物種的關系和人類自身的生產生活方式都產生了全新的認識。

一、生態公民:對公民身份的超越

“公民”概念源于古希臘的城邦制度,“公民”的古希臘文是Polites,源于Polis(城邦),意為“屬于城邦的人”,其最初是作為一種政治概念出現。亞里士多德認為公民的核心特征就是積極參與政治事務。在歐洲中世紀時期產生了市民社會,市民為了獲得經濟上的自由,與封建主展開了激烈斗爭以求得對城市的自治權,這時期的公民等同于市民概念?,F代公民身份起源于美國憲法,公民概念以法律的形式得以確立,公民是指具有一國國籍并根據該國法律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梳理公民概念的演變,我們可以發現與公民身份經常聯系在一起的是政治權利,同時該身份被限制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和國家界限之中。

生態公民概念是對原本公民概念的延伸和超越。生態公民是21世紀綠色發展的新興議題,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力量。生態公民對公民身份的超越,表現在生態公民在公民權利與義務、公民的地域范圍、公民的人群構成及道德的關懷對象范疇上對公民身份所進行的擴展。

(一)對公民權利與義務的擴展

首先,在權利方面,生態公民在原有政治、社會經濟權利的基礎上,肯定了公民擁有的環境人權。環境人權是對公民權利的擴展,是繼政治權利、經濟權利之后的公民第三代權利,是具有集體性的人權。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明確指出:“人類有權在一種能夠過有尊嚴的和福利的生活環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卑ǎ好總€人都有權獲得能夠滿足其基本需要的好的環境產品(如清潔的空氣、良好的生活環境);都有權不遭受諸如環境污染等對其生命健康造成危害的不良環境物的傷害;平等擁有環境知情權;非排他式地參與環境保護權。楊通進教授在《生態公民論綱》中指出,對自己和他人的環境人權有著強烈意識并積極行使這項權利,是生態公民的首要特征。[2]

其次,在義務方面,傳統公民義務往往與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法律規定相關。與權利的政治性類似,義務也多是政治范疇內的,并且每位公民必須履行。其所具有的義務的約束性也是一樣的。生態公民將公民的義務從對國家、對社會、對人群擴展至對我們生活的環境及對我們后代人的生活?!度祟惌h境宣言》指出,人類“負有保護和改善這一代和將來的世世代代的環境的莊嚴責任”,生態公民有責任和義務推動并參與環境立法工作,有責任和義務遵守已經制定的環境法規,有責任和義務踐行生態和諧社會的實踐模式。同時,與以往義務帶有強制性不同的是,此類義務具有非強制性、非相互性和差異性,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影響的人所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大小也是不同的。

(二)對公民在地域上的擴展

古希臘時期,只有居住在城邦里的少數人才具有公民資格。歐洲中世紀時期,公民特指活躍在市民社會中擁有一定經濟財產和政治地位的人?,F代意義上的公民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法律層面上的界定,公民身份有著嚴格的國家和地區界限。而生態公民突破了這一界定的局限性,基于環境問題具有全球性的特征,生態公民觀念主張跨出一國范圍實現全世界人類在環保行動上的尊重、合作與雙贏?!八^生態公民,其基本特征就在于不同區域、不同代際的公民,由于彼此所占有的生態足跡的不同而形成的超地域、超代際的權利與義務分配關系?!盵3]生態公民具備跨地域的世界性特征。不管你在地球上的哪個角落,不管你現在是否取得你所在國家和地區的公民資格,都負有保護人類共同生活的家園完整、美麗及保護地球生態穩定的責任?!巴粋€地球是面向生態的,同一個世界是面向公民的”[4],世界上沒有一片地方可以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保持孤立而得到可持續發展,世界上沒有一個公民能夠使自己生活的那片環境區域在相對封閉的狀態下得以保全,因此,生態公民的環境治理行動將面向全球范圍內的公共領域。

(三)對公民在人群構成上的擴展

伯里克利時期的古希臘公民的人群構成主要是希臘本城邦里的男性公民,女性、奴隸、外邦人和未成年男性被排除在公民資格之外。它是一種“狹隘的公民觀”及“少數人的公民民主觀”。歐洲中世紀的市民社會里,那些有著一定財富積累的手工業者和商人被稱作市民,即當時的公民,他們為贏得自身經濟自由和政治權利而斗爭;即使到了近代西方社會,公民身份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存在性別上的歧視,男性公民比女性公民地位高、擁有的權利多。就連資本主義經濟比較發達的英美兩國,其公民政治格局都有缺陷,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初步落實了婦女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然而,生態公民的提出打破了性別、年齡和其他因素的限制,以人類對自然的態度為衡量尺度,不管你自身條件如何,只要你具有強烈的生態保護意識,積極行使自己的環境權利并履行自己的環境義務,尊重他人享有良好生活環境的權利,為生態環境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作貢獻,就有資格成為生態公民。在普遍的道德共同體意義上,“被排斥在傳統政治權利話語之外的自然界非人的動植物成員,也是廣義上的生態公民”[5],生態公民的構成范圍從人類擴展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

(四)對公民道德關懷范疇的擴展

生態公民對公民道德關懷范疇的擴展體現在從人對人到人對自然的擴展。道德屬于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生活及行為的共同準則和規范,起源于實踐活動中感性和理性的統一。它規范和約束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道德關懷是人類運用自身的道德德性及道德能力對社會共同體成員及自然界的動植物所施加的關懷。我們普遍認同的道德德性包括誠實、善良、正直、正義、同情、關愛和尊重等。由于實踐中不僅包含人與人的關系,還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那么人與自然間也需要這樣一種規范存在?!吧鷳B公民把對自然關懷的價值引入公民身份,把人與非人的道德界限去除,構建自然權利與公民責任之間的張力,并且建立人與自然親近和諧的關系?!盵6]他們將關愛、尊重、同情等美德從人與人之間擴展到人對自然之間,主張人類要關愛自然、善待自然、尊重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要求人們在日常行為中養成生態美德,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公民是一種后工業社會的新型公民觀。盡管目前學界對其定義不一,對其內涵的具體描述有所差異,但都從內涵及外延的不同方面凸顯出其對傳統公民身份的超越,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核心精神上是根本一致的??梢?,生態公民觀念將環境意義上的“生態”與政治領域中的“公民”結合,既包含原有公民身份的內容,又體現出深層生態學所促進的全球綠色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對公民身份的超越。

二、整體與共生:深層生態學下生態公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

深層生態學是西方綠色思潮中的“深綠”一派,它帶有抽象意義的生態中心主義色彩。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去偏頗成中道,就成了深層生態學與生態公民觀相銜接的重要考量。深層生態學視域下的生態公民觀是對公民生態觀的進一步深化,它不僅積極認同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而且廣泛促進人與其他物種在生態上的平等,并在這種促進中完成生態上的自我實現,認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應該用最簡單的方式通過對自然整體和共生的把握來獲得健康、和諧與美麗。

整體是指由事物的各內在要素相互聯系構成的有機統一體及其發展的全過程。整體由部分組成,部分是組成有機統一體的各個方面、組成要素及其發展全過程的某個階段。整體與部分是相互區別、相互聯系的,二者雖然地位和功能不同,但不可分割、互相影響。

深層生態學具有整體主義觀念,認為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人類處于生態系統這一整體中,是生態系統自然進化出來的。人類與自然界其他物種都是這一整體中的各個部分或要素。首先,這種整體主義觀揭示了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類作為一個部分存在于自然界中,如果沒有自然界這一整體,人類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條件和依托。同時,整體主義也說明了人類作為自然界中的一個部分,人類自身活動會對自然界產生影響和制約,人類作為生態系統整體中一個力量較為強大的部分,對生態系統功能的發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人的行為對自然友好,人類就能和自然界永續生存下去;如果人類自身行為破壞自然,當自然這一整體瓦解之后,構成自然這一整體的自然界中的部分也將遭受滅頂之災。其次,人與其他各物種作為這一整體中的各個部分,對維持整體的穩定與功能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每個部分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價值,各個部分之間不能隨意侵害彼此的利益。

生態公民正是認識到了人類與自然界這樣一種整體與共生的緊密相關性,放棄人類歷來具有的優越性,將自己看作是自然母體中孕育出的一部分,平等友好地對待與自己同為自然界整體中的各個要素,在地球整體中實現向自然的親近與自我的生態轉型。

共生與整體觀念是一脈相承的,指的是兩種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緊密互利關系,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相互間存在著較強的依賴性,構成生態系統整體的各個要素之間以及要素與整體間存在共生的關系。

生態公民將人與自然看作一個生生不息的生態共同體,承認人不能離開自然而存在、人與自然休戚與共的事實。他們有節制地、有限度地從自然界中獲取自身生產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資料,適度并合規律性地對自然界進行能動的改造,同時自覺承擔起保護環境、維持生態系統穩定的責任。他們不僅在物質上依賴自然,而且精神世界的滿足也很大程度上來自自然。他們從優美的生活環境中獲得審美的體驗、愉悅的感受和健康的身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生態公民能夠認識到人類與多樣的生物之間的共生關系,生物多樣性是保持生態系統平衡穩定的重要因素,而良好的生態條件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下去的根本前提,因此,人類必須和其他物種共同生活在自然界中,不能企圖剝奪其他生物的生命。生態公民承認自然萬物間的共生關系,他們尊重生態系統自身演化的規律,致力于維護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

生態公民秉承著共同之整體和和諧之共生的價值訴求與愿景,在全世界范圍內組織、參與環境保護運動,并號召世界各國人民在全球生態治理問題上實現良好合作。生態公民還認識到了代際之間的共生關系,這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后代的人與自然界也是共生關系,他們同樣需要從自然環境中獲取必需的物質資源,如果我們這一代將自然毀滅得干干凈凈,那么后代人的生存如何解決?同時,后代人與我們也是共生關系,后代人生命的出現需靠前代人的繁衍,因此我們有責任以一個健康的身心去孕育下一代人,有責任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由此可以看出,生態公民的整體與共生在代際倫理體系中是具有可持續發展意識的整體與共生。

三、平等與自我實現:生態公民應遵循的原則

從生態公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到生態公民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離不開深層生態學提出的兩大原則。生態中心主義平等觀和生態上的自我實現是深層生態學提出的兩大原則。生態公民重新審視自身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在與自然界以及其他物種的平等對待與互動中使得各個主體實現自身所具有的內在價值。

(一)生態中心主義平等觀

生態中心主義平等觀是深層生態學的最高準則,這一觀念的基本內容是生物圈中的一切事物都擁有平等的生存和繁榮的權利,也都平等地擁有在較寬廣的更大范圍內使得自身個體能夠展現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權利。

生態中心主義平等觀來自現代生態學基本原理,根據各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都發揮著各自作用、都具有屬于每個物種自身不可替代的功能這一客觀事實,提出人類與自然界中其他生物是沒有高低等級之分的,強調人類與自然界其他物種都同樣擁有內在價值。從中可以看出,深層生態學所認為的平等是整個自然界、整個生物圈的平等,是包羅世間萬物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在生態系統這一整體中價值和作用是平等的。這種內在價值在奈斯看來不需要證明,依靠直覺和經驗就可以判斷,并且這種直覺不是缺乏理性基礎的,而是需要包含更多的元素[7],因為自然界和生態系統總是在物種比較豐富的時候才表現出更加平衡的狀態。

深層生態學視域下的生態公民觀,擺脫了“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克服了“支配自然”“控制自然”等錯誤觀念。生態公民深刻認識到物種多樣性使得生態系統更為穩定的這一科學事實,承認各物種在自然界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價值”。因此,他們自覺保護生物多樣性,尊重其他物種生存的權利,追求在生態系統的平衡中實現人與各生物的和睦相處。

(二)生態自我實現

深層生態學中提倡一種“大我”,即生態上的自我,這種自我實現是在人類與大地共同體、生態系統的關系升華中得以實現,它超越了“本我”與“社會自我”,認同一切存在物都具有存在意義,賦予其他物種內在價值。同時,這個“自我”不限于人類自己,“如果我們所認同的對象的自我實現受到阻礙,那么,我們的自我實現也將受阻”[8]??梢?,“自我實現”并不僅限于人,而且包括“認同對象”,即自然系統和系統中的其他物種,并且人類的自我實現是以其他物種的自我實現為前提和基礎。因為人與自然在一個“整體之中”,通過“自我實現”來達到人與自然之間的交融,是一種“生態整體主義”。

生態公民超越了一般公民只注重在物質財富上的滿足這一最基本、相對低級的需求層次。他們對于生態文明社會更加渴望,他們更加需要優質和美好的生活環境,他們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在生產生活中主動融入自然。他們將自己視為自然整體中的一部分,把自身的利益與生態系統的利益、其他物種的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在實現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實現其他物種的生命價值中找到自身歸宿,以達到生態上的自我實現,滿足人與環境和諧永續發展的目標。

奈斯認為,自我實現的前提是認同。當人們把自己認同于所有生命的存在物時,這個認同的過程就是自我實現。誠然,當我們認同自然、認同他物的時候,我們才能將自己與其他事物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才會在滿足自身要求的同時尊重他人、他物的訴求以實現雙贏。

四、親近自然與生態認同:生態公民的實現途徑

深層生態學視域下的生態公民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為其實現途徑提供了前提條件及理論基礎,生態公民的實現途徑在于以親近自然的態度及生態認同的方式,達成對自身、非人動植物、同代人及代際人群之間平等享有同一個自然界生態之環境權利內涵的強烈認同感。

首先,深層生態學視域下的生態公民對地球和無盡的自然物表現出親近自然的態度。一般公民受傳統“人類中心主義”價值立場影響,將人與自然看成主客二元的對立關系,將自然界看作被征服的對象,認為自然界的存在是為了供給人類的生存,此外沒有任何意義。而生態公民超越這種狹隘的“自然觀”,既承認自然的工具價值也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生態公民認同自然先于人類而存在,認識到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生態公民親近自然的態度在于認識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把握自然存在、生命構成和生產資料內在統一的規律性。同時,生態公民認識到自然界其他物種的存在合理性,他們尊重其他物種作為生命體存在所具有的生存權、價值與尊嚴,認為人類應該保護它們,而不是肆意捕殺、犧牲它們的生命來滿足人類的自身需求,認識到每一個生命物種的存在都對自然界生態系統的意義之重大。

其次,生態公民對踐行綠色、生態的實踐理念有著認同與共識。生態公民對自然界及其他物種的認知、情感所組成的生態認同,直接促使他們形成強烈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從而自覺選擇綠色的、生態的生活實踐方式。前文提到,生態公民能夠意識并積極行使自己的環境權利和履行自己的環境義務,因此他們認同自己的環保實踐行為,認同自身對于生態環境負有的責任,認同人類理所應當地要去保護和關愛環境,同時認同自己的行為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界的和諧,是有利于人類自身永續生存的。

再次,生態公民對同代人及代際間平等享有生態善物是認同的。生態公民是積極行使生態權利、嚴格履行生態義務的社會群體。生態公民的生態認同聚焦人與自然關系的內涵及外延,在深層次上處理公民權利與自然義務的跨區域、跨代際的公正分配問題。生態公民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的狀態,不是為了單個人獨享優美生態環境(當然,環境的公共性也不允許單個人這樣做),而是為了全人類共同的福祉。它體現出生態公民對同代人及下一代人享有良好生態環境權利的認同與尊重。深層生態學視域下的生態公民在生態問題上從不自私,他們節約資源、減少污染,提倡可持續發展,是為了后代人的生存發展與身心健康,這些都是建立在對后代人環境權的認同上,凸顯出對后代人生命的尊重。

最后,“深生態主義生態公民理論的代際正義側重于公民須以誠意、義務并無私利地為自然界生命的子孫萬代創造福祉空間”[9]。深層生態學視域下生態公民的這種認同感是發自內心情感的真正認同,不是表面的,更不是虛假的,正是有了這些認同感,才會對自然物產生共情能力,才會自覺地保護生態、保護環境,親近自然,在與自然和其他生命物的共同存在中實現自我意義,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解。這種認同同時“是自覺自愿的,不存在任何的人為強制,是對自然充滿感情的信守。人類在宇宙中的存在,或者說是在自然中的存在,是具有自身意義和目的的存在”[10]。這種認同深刻體現了生態公民自然理性與公民主體性統一意識的覺醒。

在這種深層生態認同的情感中,一個人得以實現自身在生態價值觀上的重新樹立、道德內涵上生態美德的養成、知識建構上生態環保知識的學習,普通公民的行為標準在深層生態學理論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向生態公民模式轉變。

五、簡約節制與保護式開發:深層生態學下生態公民的行為模式

深層生態學視域下生態公民的實現途徑是生態公民行為模式的支撐及來源。深層生態學創始人、挪威環境哲學家奈斯在親近自然和生態認同的思想框架中提出了“生態智慧T”[11]的模式,即按照自然界普遍的自然規律及生態準則制定出相應的生態行動綱領,并得出完整的生態規律性認識,最終轉化為具體的生態行為原則和生態學方法。他的生態智慧包含生態準則、推理、規則和對各種事物的假設,具有生態規范的系統性與協調性。生態公民認識到了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抱著生態認同的態度,遵循著生態平等與自我實現的原則,在深層生態學下生態公民的行為模式會自覺地順應自然,做到簡約節制與保護式發展。

(一)激發對大自然的敬畏感,弘揚生態環保理念

自然的力量是難以捉摸的。恩格斯曾說:“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將對我們進行報復?!盵12]自然對于人類,既是已知的又是未知的,宇宙和自然的無窮性和永恒性使得其在人類面前總具有一種神秘感,人類不得不對這份未知與神秘保持敬畏之心。

深層生態學認為,對大自然的敬畏感是自我實現的途徑,是創造生態環境平等的前提。以此為思想遵循的生態公民不僅要做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者、生態形象的塑造者,還要做生態理念的傳播者、生態美德的倡導者。弘揚敬畏自然的生態文化,在全社會高舉生態文明旗幟,大力宣揚生態環保理念,介紹傳播生態知識,激發全社會成員對自然和其他自然存在物產生敬畏感,激發人類社會共同體成員對全球環境問題所應負有的責任感,激發社會成員對后代人產生負有義務的使命感,增強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讓“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文明觀念根植于心。

(二)用簡約節制的生活方式去獲得綠色和諧的生活

深層生態學視域下的生態公民提倡以簡約節制的生活方式來獲取精神世界的滿足,反對對物質財富的過度追求。奈斯希望用儉樸的手段去實現綠色和諧的生活。生態公民所踐行的簡單的生活方式不是讓人們放棄對自然的開發與利用,回到前工業社會,而是說我們要采取尊重自然生態、簡約適度節制的生活方式,消耗最少的能源資源,在將污染物降到最低的前提下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在對自身行為可能會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充分評估后,選擇對生態環境友好的簡單的行為模式。比如日常出行中,生態公民會選擇污染小、耗能少的自行車騎行或者步行,會盡量選擇公共交通、共享交通;在消費上,遠離“奢侈消費”及“異化消費”,做到適度、理性、科學和綠色消費,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在購買上向“綠色”或“道德商品”傾斜,以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為標準,避免過度浪費,更加重視精神世界的豐富和精神產品的消費,減少對物質財富的需求;生態公民不會亂丟棄廢物及垃圾,注重資源的循環利用,執行垃圾分類標準,在生活中主動關注生態知識。生態公民在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中實現綠色和諧的生活。

(三)保護與發展的社會生產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要像保護我們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盵13]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能不講保護,同樣地,講究保護并不是拒絕發展,關鍵是要走出一條保護與發展兼顧的社會生產之路。

生態公民不僅在生活中踐行綠色理念,在進行生產活動時,遵循的也是保護與發展并行,保護優先,發展其后。以保護為前提的開發不是盲目的,它要求我們按照自然界的規律和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在充分評估開發行為可能會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后,合理有節制地利用自然資源。生態公民充分認識到良好環境具有的生態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在保護中發展,并且認識到保護就是一種開發。這和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倡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論述是一致的。深層生態學視域下的生態公民反對資本驅動下以利潤為目的的資源開發,主張走綠色發展道路,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的保護中實現人類的永續發展。

六、結語

深層生態學是西方環境哲學中較為激進的綠色思潮,其理論內容是具有一定偏激觀點的生態中心論的觀念集合。它的生態自我觀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自我,是自然界中那個與自然萬物合二為一的自我,具有一種神秘主義色彩,這樣一種自我具體怎么實現,深層生態學并沒有給出具體方案;并且深層生態學一味地強調保護自然,也沒有結合世界各地實際情況給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何況深層生態學對現代化的反對是違反歷史發展趨勢的,一味強調自然價值,片面地造成對人類主體地位的忽視,這是一種極端的非人類中心主義哲學。

生態公民反對強勢的“人類中心主義“,但也不會鼓吹極端的“非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與自然要在生態中心主義觀念體系中建立一種平等的良性互動關系。因此,深層生態學與生態公民觀念都認同自然界的地位與價值,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自然界和其他動植物,在同一個地球家園中實現人與自然生態的融合,公平地分配人類代際之間的利益??傊?,深層生態學視域下的生態公民在更加辯證的觀念體系中反思、平衡自我與自然、生存與生態、溫飽與環保的關系,在親近自然、生態認同與節制自身行為的過程中,不斷追求人與自然辯證統一、和諧共生的美好狀態。

參考文獻:

[1] 雷毅.深層生態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10-25.

[2] 楊通進.生態公民論綱[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8(3):13-19.

[3] 曾妮,班建武.生態公民的內涵及其培育[J].教育學報,2015(3):12-18.

[4] 周國文.環境治理的綠色新形態[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106-113.

[5] 周國文.公民觀的復蘇[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6:166.

[6] 周國文.低碳經濟:生態公民的綠色尺度[J].人文雜志,2011(1):148-157.

[7] Naess A. Equality,sameness,and rights [M].Boston: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1995:221.

[8] Naess A.? Self realization:an ecological aproach to being in the world [M]. Boston: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 1995:225 -226.

[9] 周國文.生態公民論[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6:23.

[10] 周國文.自然與生態公民的理念[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20-126.

[11] Naess A.Ecology of wisdom [M]. Berkeley:Counterpoint,2010:223.

[1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244.

(責任編輯? ?古? ?東)

Abstract:“Ecological citizen”, an emerging concept in the field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combines “ecology” in the environmental field with “citizen” in the political field, which not only contains the content of the definition of citizen, but also reflects the transcendence of citizenship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global green development promoted by deep ecology. The transcendence is reflected in the expansion in terms of citizens rights and obligations, citizens geographical scope, group composition and objects of moral concern.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human and nature, it is essential to reflect on the citizen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ep ecology. In the eyes of ecological citize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integration and symbiosis. As the major for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ecological citizen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and personal fulfillment. To be ecological citizens, citizens should be close to nature and be aware of their ecological identities. In the light of deep ecology, an ecological citizens behavior pattern features simplicity, restraint and protect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 deep ecology; citizen; ecological citizen; nature; identity

猜你喜歡
認同自然公民
論公民美育
認同的崩潰
融媒體時代領導者媒介形象重構與認同
跨性別者認同矛盾研究
隱私保護也是公民一種“獲得感”
《自然》關注中國科技雄心
十二公民
公民選舉權的平等保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