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糧價上漲下的各國糧食安全及進出口政策

2021-09-09 12:54谷晏清
農經 2021年6期
關鍵詞:糧食安全

谷晏清

關鍵詞:糧食安全;糧食價格;糧食通脹;糧食進出口政策

糧食作為人類維持生存的必需品,其屬性必然超出一般意義上的商品。糧食和民生切身相關,其價格的波動,調整著農民的經濟效益、糧食企業的利潤,還關系著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全球食品和糧食價格持續上漲,這種趨勢在今年疫情逐漸得到控制狀況下并未改變,全球食品價格已上漲至近10年來的最高水平。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發布的數據,食品價格指數已經連續12個月上漲,達到了自2011年9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僅比其名義歷史峰值低7.6%。從去年以來國際糧食問題就成為了一個隱患,不少國家糧食價格飛漲,還出現了極度缺糧的狀態。在當前國際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全球多國為了保障自己的糧食使用,開始了屯糧行動。不少糧食生產大國紛紛調整農業政策,限制甚至禁止相關糧食出口,這些情況都讓國際糧食市場面臨嚴峻挑戰。

全球食品價格持續上漲

近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布的全球食品價格最新月度報告顯示,5月全球食品價格連續第12個月上漲,達到2011年9月以來最高水平(圖1)。

報告顯示,5月植物油、食糖和谷物價格飆升,推動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升至127.1點,環比上漲4.8%,同比上漲39.7%。當月,5個商品類別價格全部上漲,植物油、食糖、谷物、肉類、乳制品價格指數分別環比增長7.8%、6.8%、6.0%、2.2%和1.8%。

具體來看,在國際玉米價格帶動下,糧農組織谷物價格指數較4月份上漲6.0%,同比平均高出89.9%。然而,玉米價格從5月底開始回落,主因是美國產量前景有所改善。5月末國際小麥價格也呈跌勢,但5月價格環比仍上升6.8%,而國際大米報價則保持穩定。

植物油價格指數5月份環比上漲7.8%,主要反映出棕櫚油、大豆油和菜籽油報價上揚。東南亞國家產量增長緩慢推高了棕櫚油價格,而尤以生物柴油行業為代表的全球需求穩健向好,導致大豆油價格走高。

食糖價格指數較4月上漲6.8%,主要是因為收獲延遲,而全球最大食糖出口國巴西的作物產量下降引發擔憂,盡管印度大量出口發揮了緩解價格飆升的作用。

肉類價格的環比漲幅為2.2%,中國進口采購步伐加快,以及主要禽肉和豬肉產區的內部需求增加,導致肉類價格全線報漲。

乳制品價格指數當月上漲1.8%,較2020年同期平均高出28%。進口需求強勁的脫脂奶粉和全脂奶粉是漲幅的主要推手;而新西蘭出口供應的增加則致使黃油價格近一年來首次出現下跌。

糧農組織近期發布的《谷物供求簡報》預計,2021年全球谷物產量將創歷史新高,達28.21億噸,比2020年增長1.9%。其中領漲的是玉米,漲幅預計可達3.7%。同時,預計2021/22年度世界谷物消費量將增長1.7%,達28.26億噸,谷物食品消費總量將與世界人口同步增長。

總體來看,2020年以來,全球食品價格持續上漲。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此前表示,國際糧價上漲是多方面因素導致的。

首先,最主要的是糧食供求關系變化的原因。綜合來看,糧食漲價主要受到疫情、天氣,以及自然災害的影響。從2020年開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沙漠蝗蟲、東南亞旱災,以及近期南美的降雨等都對糧食的供應和產量帶來不利影響,導致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推高了糧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為有效控制疫情所采取的隔離、封閉措施,阻礙了農民務農、工人務工,導致糧食收獲和運輸成為問題。而化肥、農藥、獸藥等生產資料短缺,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此外,疫情加劇了糧食供需的不確定性,引發多國采取出口限制和貿易保護措施。雖然這些限制措施都是臨時性的且目前多數已結束,但對國際市場不良預期和恐慌情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極端天氣的擾動是造成糧食供應減少的重要因素。2019年到2020年6月,沙漠蝗蟲在東非暴發,并迅速蔓延到西亞、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沙漠蝗蟲是全球最危險的遷徙性害蟲之一,它們飛行和繁殖速度快。成年沙漠蝗蟲每天飛行距離可達150千米,而1平方千米蝗群每天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滅蝗最有效的方法是噴灑殺蟲劑,但2020年由于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非洲大陸蝗災應對工作放緩。此外,東非受蝗災影響的國家都不是通常的蝗災前沿地區,因此這些國家都缺乏現成的治理蝗蟲的系統和工具。非洲國家經濟基礎薄弱,如肯尼亞缺乏足夠農藥庫存,南蘇丹、厄立特里亞正遭受饑荒無力組織空中噴灑。

東南亞遭遇旱災。2020年,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亞太經社會)和東盟秘書處發布的《為干旱年份做好準備:在東南亞建立抗旱能力》報告指出,東南亞在過去五年間,遭遇了數十年以來最嚴重的旱災,涉及該地7/10的土地、6/10的人口,而這一趨勢還會持續下去。報告還敦促東南亞各國政府提高該地區干旱災害預防與應對能力。東南亞地區水熱充足,是稻米主產區,當地地狹人稠,遭遇旱災會給全球帶來更大的糧食短缺壓力。

另外,自疫情暴發以來,世界多個主要經濟體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投放了大量的流動性。在流動性過剩的背景下,也有一部分資金對糧食期貨進行投資。這也是導致大宗商品,包括糧食在內的價格明顯上漲的一個助推因素。據了解,截至5月24日,美聯儲資產負債表達到近8萬億美元,和2020年初的4萬億美元一比,美聯儲已經印了4萬億美元(約25萬億元人民幣)的新美元。大量美元撒出去,導致全球商品價格大漲。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農產品交易范圍已從局部、區域性的市場拓展到全球市場。疫情的沖擊帶來糧食短缺和價格上漲預期,反映到大宗商品市場就會激發糧食期貨價格上升,疊加投機炒作,進一步加劇糧食價格的不穩定和波動。

糧食通脹對各國的影響

糧價暴漲導致各地通脹飆升。據央視財經報道,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全球食品價格在2020年總體上漲了20%,進入今年后,多數主要農產品價格總體上仍處于上升態勢。由于此前全球央行的極度寬松政策,石油、銅等大宗商品價格已隨之上漲。而糧價的飆升,無疑進一步加劇了全球通脹帶來的潛在沖擊。

隨著糧價的大漲,新興市場多國通脹已經達到令人堪憂的水平。糧價上漲對各國的沖擊程度不一,巴西、俄羅斯、尼日利亞、土耳其和印度五個中等收入大國的情況最令人擔憂。這些國家均人口眾多、食品支出在消費者價格籃子中占比較高,政府在控制食品價格方面面對的壓力也更大。

牛津經濟咨詢公司的數據顯示,在新興市場國家中,巴西這個拉美最大經濟體因其貨幣持續貶值,在過去一年中食品價格相對于總體通脹率的上漲速度最快。

俄羅斯是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小麥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一。近一年來,國際糧價節節攀升,俄羅斯國內的食品價格也出現了上漲,俄羅斯也收緊了糧食出口政策。據俄羅斯統計部門公布的數字,2020年俄羅斯全年食品價格上漲7.9%。其中糖類產品上漲13.6%,水果產品上漲12.9%,面包和谷類制品上漲8.6%。為了應對國內食品通脹加劇的壓力,俄羅斯政府于今年1月底出臺措施,規定了主要糧食類商品出口配額,提高了配額內小麥出口關稅。

據《天下財經》報道,非洲第一大經濟體、第一人口大國的尼日利亞,從去年以來受疫情及通貨膨脹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物價水平呈現持續上漲的態勢。專家分析指出,食品價格大漲已讓部分貧困人群生計難以維持,饑餓也加劇了社會動蕩的風險。在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最大的集貿市場烏斯市場,大米、小麥、玉米等谷物價格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尼日利亞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2月,全國食品通脹率同比增長了21.79%,創下15年來的最高水平。

作為全球人均最大的面包消費國和最大的面粉出口國,土耳其同樣特別容易受到大宗商品市場反彈的影響。1月份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8%,谷物和蔬菜等主要食品價格大幅上漲。而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則下令對食品價格上漲進行調查。

在印度,糧食問題已導致政治局勢陷入緊張。印度總理莫迪開放谷物市場的計劃,被指會導致農民收入銳減,有關抗議活動不斷升級。風險分析評估公司Verisk Maplecroft指出,印度政府削減食品和燃油津貼經常會引起動蕩,而未來兩年的預測并不樂觀。

此外,全球糧價暴漲,讓不少國民擔憂,全球糧食上漲會不會影響到中國的糧食價格。針對此事,今年3月31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表示,當前中國糧食庫存充實、供給充裕,保障糧食市場供應和平穩運行有基礎條件。

作為世界糧食進口大國,“中國需求”并非是導致本輪全球糧價上漲的主要原因。中國小麥、大米、玉米三大主糧進口量占全球貿易量的比重很小,占全球產量的比重就更小。據世界貿易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2020年中國進口小麥、玉米、稻谷分別為838萬噸、1130萬噸和294萬噸,分別占全球小麥、玉米和稻谷產量的1.09%、0.98%和0.58%,占貿易量的4.49%、4.91%和6.13%,總體看,中國谷物進口量占全球谷物產量的0.9%左右。全球糧食上漲難以對中國糧食價格產生較大影響。對中國而言,國內糧食供求關系是決定國內糧食市場穩定與否的根本。從目前來看,中國糧食庫存處于較高水平,支撐糧價大幅上漲的條件并不充分。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武拉平表示,今年要繼續多措并舉保證國內糧食供給,確保市場平穩運行,以應對國際糧價上漲帶來的輸入性通脹風險。

事實上,即便是在發達經濟體,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的消費者也在此輪食品價格的上漲中蒙受了不小損失。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農業食品分析實驗室主任Sylvain Charlebois對此情況表示,“人們將不得不習慣于為食物支付更多的錢。情況只會變得更糟?!?/p>

今年3月間,美國勞工統計局發布報告稱,食品消費者價格指數在2020年當中全線上漲,其中在家自己加工的食品價格平均上漲3.3%,從外面買來的制成食品價格平均上漲3.9%。報告還指出,食品價格的上漲趨勢還將持續下去,尤其是制成食品,比如服務受限的餐廳所銷售的食品,價格2020年當中上漲了6.5%,漲幅創下了十年以來的新高。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現已超過美聯儲設立的2%通脹目標。美聯儲6月2日發布的全國經濟形勢調查報告顯示,美國經濟活動溫和增長,通脹壓力進一步增加。

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的人們開始對饑餓和營養不良投入了更多關注。在英國,Trussell信托在疫情期間每天向兒童發放2600份食物包裹。據美國最大的饑餓救濟組織Feeding America的估計,在美國,疫情使1320萬人陷入糧食安全危機,這比2018年增加了35%。

盡管發達市場往往不會受到短期價格飆升的影響,因為食品加工流程更為復雜,成本的增長通常不會立即顯現出來。但這也可能導致出現另一種所謂“縮水式通脹”的情形——即價格不變,但產品供應減少。英國國家統計局的一項研究發現,在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間,食品公司面臨著成本上升和英鎊貶值的問題,多達2529種產品容量被做得更小,是尺寸增加數量的四倍多。

而作為糧價上漲的應對措施,與新興市場不同,在一些較富裕的國家,政府更注重自給自足而不是價格控制。法國正計劃提高高蛋白作物的產量,以減少對大豆進口的依賴;新加坡最近成為首個批準銷售實驗室制造的肉類的國家,該國正努力提高國內食品產能。

各國調整糧食進出口政策

因糧食持續緊張,不少糧食出口國紛紛限制了谷物出口,這讓部分國家的糧食危機問題繼續加劇。

俄羅斯是全球糧食出口大國,據相關報道,2019—2020農業年度(2019年7月1日—2020年6月30日)該國出口糧食4170萬噸,其中小麥出口量3320萬噸,出口量繼續保持世界第一。今年年初,俄羅斯聯邦經濟部頒布了一項新的谷物出口政策,其中將3月1日至6月30日期間的小麥出口稅設定為每噸50歐元,并規定對包括小麥、黑麥、大麥和玉米在內的谷物實行出口配額限制,配額數量為1750萬噸,超出配額的糧食出口將被征收每噸不少于100歐元的出口關稅。據俄媒報道,隨著糧食價格上漲,俄羅斯將繼續監視出口并采取進一步的限制措施,包括對一些商品征收出口關稅。目前,俄羅斯已經下令凍結部分食品零售價格,并采取措施限制出口,例如6月2日起將對小麥實行永久性出口關稅,并根據市價計算;從6月5日開始禁止出口蕎麥,該限制令有效期到今年8月31日。

除了世界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俄羅斯已經實施了谷物出口稅,為了優先保障本國糧食供給,歐洲重要“糧倉”烏克蘭和全球最大的飼料出口國阿根廷也開始設定出口配額。

根據烏克蘭經濟發展、貿易和農業部數據,2019—2020市場年度烏克蘭大麥出口居世界第二,玉米出口世界第四,小麥出口世界第五。烏克蘭經濟發展、貿易和農業部1月22日表示,2019—2020市場年度烏克蘭所有谷物的出口總量僅次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糧食出口國。2020年,烏克蘭收獲6540萬噸谷物和豆類,為近三年來最低水平。2020—2021市場年度以來,烏克蘭已出口2757萬噸谷物和豆類,比上年同期減少630萬噸。

阿根廷是全球第三大玉米供應國,同時也是最大的豆粕出口國。阿根廷商務部長近期表示,阿根廷正考慮上調谷物出口關稅,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來平抑市場價格,此舉令農業人士擔憂。目前,阿根廷已經對大豆出口征收33%的關稅,對豆粕和豆油出口征收31%關稅,對玉米和小麥出口征收12%的關稅。

為維護國內糧食供求穩定,保持糧食價格穩定,巴西針對農產品價格上漲調整了農業政策,尤其是在玉米、大豆進出口關稅方面。巴西農業部表示,近期國際商品價格上漲,導致巴西國內通脹壓力增長,促使農業部采取暫停進口關稅的措施。近日,巴西已經暫停在年底之前征收大豆、玉米、豆粕和豆油的進口關稅,這意味著巴西將可以從美國或烏克蘭進口玉米。巴西天氣的干燥增加了市場對2021年玉米產量前景的擔憂,第二季玉米播種推遲正在給巴西肉類加工商盈利能力帶來巨大挑戰,甚至有部分加工商開始轉向巴拉圭和阿根廷尋求飼料供應,而且玉米價格的上漲,已經令巴西肉類加工商嘗試在飼料中采用小麥來替換玉米。

在國際糧價大漲之際,中國已經“多管齊下”,做好準備,保障本國糧食供應。數據顯示,1—4月中國糧食進口量達到5079.2萬噸,同比增長57.8%。此外,中國糧食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今年3月下旬,中國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中國的糧食安全是完全有保障的,我們有能力端牢自己的飯碗?!?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1/09/09/qkimagesnonjnonj202106nonj20210618-2-l.jpg"/>

此前在2008年和2011年,全球糧食價格曾出現兩次大幅上漲(圖2)。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2010年的研究表明,2008年糧食價格飆升危機的主要原因并非糧食產量或儲備量減少,也不是肉類和飼料谷物的需求增長,甚至也不是期貨市場的投機行為。相反,2008年世界糧食價格危機的真正原因是:對生物燃料需求增長,拉高玉米和大豆價格;能源價格上漲,使生物燃料作物和其飼料作物倍受追捧,高油價也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美元貶值;全球作物出口總額僅為總產量的6%左右,出口禁令和恐慌性搶購引起國際糧價波動;惡劣的天氣引起糧食減產,尤其是烏克蘭、澳大利亞和阿根廷小麥減產。公開資料顯示,在2011年和2008年的糧食價格飆升期間,非洲、亞洲和中東的30多個國家發生了糧食騷亂。

5月5日,全球應對糧食危機網絡(GNAFC)發布的《2021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指出,2020年有55個國家的1.55億人陷入了“糧食危機”,這也讓糧食不安全狀況顯得更為嚴重,其深受影響的人群比2019年多出了2000萬人,特別是南蘇丹、布基納法索以及也門地區的13.3萬人遭受了嚴重的災難級不安全狀態。據悉,2020年突發性糧食問題中,其中2/3人分布于非洲,有9800萬人。

上述報告呼吁,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到2030年為全球85億人提供有營養和可持續的食物,就需要對全球農業糧食系統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如果目前的趨勢得不到扭轉,則全球糧食危機將更加頻繁和嚴重。為應對這一挑戰,全球各方應加緊努力,促進建設具有社會、環境和經濟可持續性,以及有韌性的農業糧食系統。

猜你喜歡
糧食安全
我國的糧食安全及對策探討
我國的糧食安全及對策探討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護
廣義水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指數的
城鎮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糧食儲備形式轉變分析
強化農田水利改革 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農地流轉“非糧化”及對糧食安全影響研究述評
中國農業需避免落入產業化陷阱
云南省糧食安全視角下馬鈴薯產業發展
基于區域競爭視角的我國糧食安全與制度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