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的慢性蕁麻疹臨床觀察

2021-09-21 13:17周微
醫學食療與健康 2021年9期
關鍵詞:四聯療法慢性蕁麻疹臨床效果

【摘要】目的:觀察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的慢性蕁麻疹臨床效果。方法:在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間收治的所有慢性蕁麻疹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中隨機抽取126例,采用不同的治療方式進行治療,并將此作為依據平均分成兩組,保證每組各有患者63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抗組胺療法進行治療,而實驗組則在此基礎上加用四聯療法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經過治療之后所產生的臨床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而治療有效率相反高于對照組,差異表示統計學意義顯著(P<0.05)。結論:采用四聯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可取得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不僅如此還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幽門螺桿菌陽性;慢性蕁麻疹;四聯療法;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75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09-0061-02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quadrupl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positive

ZHOU Wei (General Hospital of Guizhou Panjiang investment holding (Group) Co., Ltd./Gangouqiao General Hospital of panzhou, Liupanshui Guizhou 55353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quadrupl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positive. Methods: 126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complicated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8 to September 2019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treated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They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is, with 63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antihistamine therapy,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quadruple therapy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antihistamine therapy.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effective rat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quadrupl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can achieve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not only that, but also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patients with high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Helicobacter pylori positive; Chronic urticaria; Quadruple therapy; Clinical effect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皮膚病,屬于變態反應性疾病之一,患者在患病后可表現為風團反復性發作,且伴有劇烈的瘙癢癥狀,一般情況下癥狀可持續六周以上的時間。慢性蕁麻疹病程較長、致病因素多樣且復雜、治療效果欠佳, 對患者身體健康水平與生活質量均構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最近幾年中, 國內外臨床上針對慢性蕁麻疹與幽門螺桿菌兩者關系的研究不斷深入化, 有學者認為, 幽門螺桿菌感染不能完全解除是導致慢性蕁麻疹患者療效欠佳的主要原因。既往也有研究指出, 幽門螺桿菌可能參與慢性蕁麻疹的發病機制, 其通過增加胃黏膜血管的通透性, 誘發機體和食物變應原相接觸的概率增加; 同時慢性感染對免疫系統產生明顯刺激, 促進以白介素為主導炎癥介質的釋放過程, 造成皮膚血管的敏感性增加, 最終誘發了慢性蕁麻疹。所以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致病因素之一,雖然它僅僅定植在胃黏膜組織上,但是卻能夠引起全身性的免疫反應以及炎癥反應,導致炎癥遞質、炎癥急性反應物以及細胞因子大量釋放,而這與慢性蕁麻疹的發病機制幾乎相同,而且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的關系。相關研究報道顯示,慢性蕁麻疹患者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幾率非常高,而且消除幽門螺桿菌后大多數患者的皮膚癥狀也會隨之消失,這也進一步證實了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慢性蕁麻疹的關系[1]。臨床對于這種疾病多采用藥物進行治療,藥物種類繁多,但是哪一種藥物治療更好一直是臨床方面研究的問題,因此本文將幽門螺桿菌陽性且伴有慢性蕁麻疹癥狀的患者分成,分別給予四聯療法與抗組胺藥物進行治療,并觀察臨床治療效果,下面請看本文的詳細報告。

1 基本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間共來我院進行治療的幽門螺桿菌陽性慢性蕁麻疹患者有126例,將所有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療方式分為兩組,分別為實驗組(63例患者)和對照組(63例患者)。實驗組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人數比為34: 29,年齡18~73歲,平均年齡(49±1.7)歲。對照組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人數比為42: 21,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46±2.4)歲。兩組患者在來到我院均為接受過其他醫院的抗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比較相關臨床資料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值得對比。

1.2方法 實驗組患者采用四聯療法進行治療,分別為奧美拉唑(生產廠家:海南通用三洋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號:H53021955)、克拉霉素(生產廠家: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號:H19990375)、阿莫西林(生產廠家:瑞陽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號:H37021905)以及枸櫞酸鉍鉀顆粒(生產廠家:麗珠藥業 國藥準字號:H10900086)。服藥劑量以及方法為:奧美拉唑1次/d,40 mg/次(早餐前);克拉霉素2次/d,500 mg/次(餐后);阿莫西林2次/d,1 g/次(餐后);枸櫞酸鉍鉀顆粒,4次/d,0.3 g/次(三餐前及睡前); 左西替利嗪(生產廠家:杭州民生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號:H20070312)與非所非那定(生產廠家:昆山龍燈瑞迪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號:J20090110),非所非那定每日服用120 mg,早餐后服用,左西替利嗪每日服用5 mg,睡前服用。對照組患者采用抗組胺藥物進行治療,即左西替利嗪(生產廠家:杭州民生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號:H20070312)與非所非那定(生產廠家:昆山龍燈瑞迪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號:J20090110),非所非那定每日服用120 mg,早餐后服用,左西替利嗪每日服用5 mg,睡前服用。

1.3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標準 測定兩組患者免疫功能各項指標并進行對比。治療有效率包括痊愈、顯效以及無效,采用蕁麻疹活動評分進行測評,依據為蕁麻疹的臨床癥狀,在治療前后記錄患者風團的大小、數量以及瘙癢程度,然后進行評分,標準為:風團數目分為無(0個/24h)、輕(<20個/24h)、中(20~50個/24h)、重(>50個/24h)四個等級,分別記為0~3分;瘙癢程度分為無(無瘙癢)、輕(有瘙癢,不明顯)、中(明顯瘙癢,但尚不影響日常生活或睡眠)、重(嚴重瘙癢,不能忍受,嚴重困擾日常生活或睡眠)4個等級,分別記為0~3分。將此作為依據計算癥狀積分下降指數,超過90%則表示患者治療效果為痊愈,下降指數60%~80%則為顯效,下降指數小于20%則說明無效。在此期間由相關人員記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的情況和人數,比如頭暈、口干、腹瀉等,后計算不良反應發生率并進行對比。

1.4統計學分析 本文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單位檢驗方法和結果表示分別為t、x±s。計數單位檢驗方法和結果表示分別為χ2、例(%),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治療有效率 由表1可知,實驗組患者治療后達到顯效和有效標準的共61例,治療無效的僅2例,治療有效率高達96.83%,相較而言,對照組患者治療后達到顯效和有效標準的共50例,無效的有13例,治療有效率較低,僅有79.37%。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

2.2不良反應發生率 由表2可知,實驗組患者治療后僅有1人出現了口干的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僅有1.59%,相比之下,對照組患者中有9位出現不良反應,頭暈、口干、便秘等不良反應均有出現,不良反應發生率達到14.29%。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幽門螺桿菌主要寄居在胃黏膜上, 屬革蘭陰性螺旋形細菌, 會與胃粘黏表現產生親和性吸附, 依賴于表面網狀結構同時會與胃黏膜細胞相連。我們認為這可能是由于胃黏膜上皮中含有幽門螺桿菌受體, 幽門螺桿菌在患者體內能夠找到繁殖場所而導致的。與胃黏膜上皮特異性受體結合后, 使其產生興奮, 激發細胞內微絲結構, 細胞和黏液相互接近并且融合, 排出分泌物, 由于黏液顆粒的逐漸減少, 從而使的黏液屏障功能逐漸變弱。幽門螺桿菌導致的慢性胃炎主要有以下特點:①黏膜上皮發生變性;②慢性炎癥細胞以及中性粒細胞浸潤;③非典型增生、腸上皮化生以及腺體萎縮等。除此之外, 上皮細胞變性、黏液耗損、滲岀、脫落等均屬于幽門螺桿菌病理特點。引起慢性蕁麻疹的因素較多,有飲食因素、藥物因素、感染、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其它因素等。慢性蕁麻疹具有病程長、易復發的特點,且在近年來發病率逐年遞增,雖然不會給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但是給患者生活質量帶來的影響不可估量,以往臨床對于這種疾病多采用抗組胺藥物進行治療,但是效果卻并不理想。經臨床研究發現,該病的發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密切相關,所以治療這種疾病首先就要根除幽門螺桿菌]。而針對幽門螺桿菌臨床的治療方式則有很多,哪一種方式最為有效則是臨床一直研究的課題,近幾年較為常見的治療方案為四聯療法,即一種鉍劑+一種質子泵抑制劑+兩種抗生素藥物。本文對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的慢性蕁麻疹的效果進行了研究,結果表示實驗組的治療效果遠遠優于對照組,且患者在治療前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也低于對照組。綜上所訴,對于因幽門螺桿菌感染所引發的慢性蕁麻疹患者采用四聯療法進行治療效果較為顯著,可以在臨床內大范圍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呂靜, 劉娟娟, 龔娟, 等. 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的慢性蕁麻疹臨床觀察[J]. 臨床皮膚科雜志, 2016, 31(2): 136-139.

[2] 陳洪. 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致慢性蕁麻疹4例[C]. 全國中西醫結合變態反應第二次學術會議暨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變態反應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論文匯編. 2004.

[3] 祁家和, 蕭佩玉. 黃連素聯合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臨床觀察[J]. 中國醫療前沿, 2013, 28(22): 23-24.

[4] 崔徵, 楊彥忠. 炎性腸病新療法即將進入臨床試驗. 臨醫薈萃, 2000, 15(17): 790.

[5] 竹田多惠. UC患兒血清中檢出大腸桿菌05TS抗體和Vero毒素(VT)抗體. 感染志, 1992, 66(8): 1192.

[6] 鄭方算. 遠端潰瘍性結腸炎的藥物治療。國外醫藥、合成藥、生化藥、制劑分冊, 1999, 20(3): 154.

[7] Theresa H. Nguyen, Niharika Mallepally, Tariq Hammad, Yan Liu, Aaron P. Thrift, Hashem B. El-Serag, Mimi C. Tan.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Positive Non-cardia Gastric Adenocarcinoma Is Low and Decreasing in a US Population[J]. 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 2020, 65(8).

作者簡介:周微(1986.09-),女,漢族,大學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皮膚與性病。

猜你喜歡
四聯療法慢性蕁麻疹臨床效果
祛風湯聯合左旋西替利嗪治療陰血不足型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
評價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
蘭索拉唑聯合抗生素三聯療法治療胃潰瘍的臨床療效觀察
替米沙坦不同給藥時間治療高血壓的療效分析研究
觀察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治療腦梗死的臨床效果
成人腹腔鏡疝修補術92例臨床分析
探析精細化護理對慢性蕁麻疹患者治療效果影響
疏肝和胃顆粒聯合四聯療法治療Hp相關性慢性非萎縮性胃炎
和平地區慢性蕁麻疹過敏原測定臨床分析
四聯療法在消化性潰瘍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中的應用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