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提高學生主觀題解題能力的基本策略

2021-12-19 15:09石賀臻
海外文摘·學術 2021年20期
關鍵詞:答題技巧邏輯思維基礎知識

石賀臻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在中考中所占比重是60分,也足見其地位的重要性。隨著統編教材的使用,初中道德與法治實現了全國一本,給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提供了契機,同時也提出了挑戰。筆者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教師,也有著豐富的初三畢業班經驗,筆者發現,現在很多學生的主觀題解題能力比較差,一方面是對題干文本閱讀不清,理解不了,另一方面是設問題干把握不準,導致解題思路出現問題,或者答非所問等等,如何解決?筆者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做法。

關鍵詞:基礎知識;閱讀能力;邏輯思維;答題技巧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21)20-0097-02

作為一線道德與法治教師,畢業班教學經驗也有幾年了,筆者發現,對于文綜學科里的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生普遍存在的是學習積極性不高,分數不高,尤其是到了畢業班階段,由于學習壓力大,學習任務緊張,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上投入時間還是比較少,導致部分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基本能力不具備,也導致在考試中,尤其是臨近畢業的一些重要的模擬考試中,學生分數不理想,一部分學生即使著急,其實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而部分學生又錯誤地認為,道德與法治學科在中考中是開卷考試科目,只要帶著書,就可以在書上找到相應的答案,得分就不是那么難了,筆者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其實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考試也越來越重視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落實思維能力,其次才是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運用,以及基本的答題技巧。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主觀題是學生比較頭疼的一個習題了類型,而在河北省中考中,主觀題又是除選擇題之外唯一的一種題型,主觀題的分數高低就影響著學生的文綜總成績的高低,因此不能不引起重視。

1 目前主觀題解答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基礎知識混淆不清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基礎知識是答題的基礎,一部分學生連基礎知識掌握都不是特別的扎實,比如弄不清“法治中國”與“法治政府”的區別,不知道哪些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也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因此在解答主觀題時,學生或者是堆砌觀點,或者是混淆觀點,其實都是對基礎知識運用不扎實或者本身就不理解基礎知識的表現。

1.2 答題不夠規范

在道德與法治主觀題中,也有一些基本的答題規范和要求,比如設問要求“分別”說明,或者要求說明材料“都”體現了什么觀點?一部分學生不懂的“分別”是各自說,“都”是一起說,導致答題不規范,或者思考不到位。同時,在答題中,學生不能夠條理化,序號化,而是把所有觀點空兩格,然后一段到底,這也是答題不規范的表現。

1.3 不能理解文本,理不清文本中的邏輯關系

當然,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在解答主觀題時,最為嚴峻的是,學生對文本把握不到位,簡單地說,學生在回答主觀題時,主要是憑借感官背誦了很多知識點,在讀文本時不能深入閱讀,不能把握材料主旨,不能依據關鍵詞聯系知識點,從而導致答案和文本脫節,答案都是背誦的觀點,而沒有和文本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所以往往自己覺得自己的答案很好,其實可能并不符合設問要求,從而導致了丟分現象,或者得分不高[1]。在日常教學中,筆者聽到一些家長反映,說孩子背誦得挺熟練,但是在答題時就是不會回答,其實這種普遍的問題恰恰反映了學生在回答主觀題時能力的不足和解題技巧的不足。

如何提升學生在主觀題解答時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的主觀題分數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以及前面提到的學生存在的一些普遍的問題,談談一些具體的做法,希望能對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2 提升學生主觀題解題能力的基本策略

2.1 夯實基礎知識,加強知識訓練

基礎知識是學生回答問題的根本,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不要過分地追進度。目前九年級存在進度緊張,為了適應中考的需要,很多學校講課都比較快,甚至是一節課講一框的內容,九上一個學期可能就要開九年級上下兩冊的內容。這樣過分地追趕進度,就會讓課堂教學受到影響,一部分基礎知識講解不透徹,基礎知識的講解不透徹,導致學生后期做題受到影響,比如在學習公民行使民主權利的方式一框內容時,學生分不清民主選舉,民主監督和民主決策的區別,尤其是容易把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弄混淆。而在做材料題時,學生要依據材料,確定材料體現地是民主決策還是民主監督。部分學生因為基礎知識不夠扎實,導致失分現象[2]。

筆者認為,基礎知識是學生提升材料題解題能力的基礎。因此授課環節,夯實基礎,是提升的基礎和源泉。教師要避免夾生飯,避免把知識講解的模棱兩可。教師也要依托學情,去進行授課,不要用自己的知識層次,就想當然認為學生也應該容易理解某個知識,要通過適當地練習去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有的放矢地去彌補教學中對知識講解的不足。

2.2 滲透核心素養,提升基本能力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與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密切相關。筆者認為,在解答一些主觀題時,一方面考查的是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也是考查了學生對社會的基本認知?;谡螌W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也要依托學科核心素養,給學生進行恰當的學科素養滲透,提升學生的基本能力。

比如,河北省中考中曾經設問,是“權大于法”還是“法大于權”,依據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要讓學生懂得依法辦事,樹立法治思維,但是部分同學在回答的時候還是錯誤的認為是“權大于法”,這就有悖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在比如河北省中考題,給改革開放的先進村“馬莊村”一個榮譽稱號,通過學生的回答,筆者發現,部分學生連“榮譽稱號”是怎樣的內涵都不理解,導致回答五花八門,得分更是不易,而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來看,這又是一道何其簡單的設問。

而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托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才能培養學生在解題中正確的思路和方法,同時也才能對一些內容做出正確的價值觀判斷[3]。

2.3 教師系統梳理,進行系統解讀

在教學中,筆者發現,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對于解答主觀題失分較多的情況,和缺乏系統地訓練有關。很多教師講課,往往存在“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問題,把很多密切相關的知識割裂開來,學生可能只會一道題,卻不會一類題。而相似的題,學生可能也不能保證得到高分。這就是教師對主觀題缺乏系統訓練的體現。針對這一現象,筆者采取的做法是系統梳理,系統訓練。

筆者把近五年的河北省中考試題,以及唐山地區的一模、二模、三模的主觀題進行了電子文本化處理,基于主題進行分類,比如“法治”類型的主觀題,“關系”類類型的主觀題,比如“文化”類型的主觀題,以及根據設問的角度,比如做法類,原因類,意義類,等等,讓學生做一道題,會一類題,久而久之學生就養成了做題的正確的思路和習慣,也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學生解答主觀題的能力。

同時筆者認為,除了教師的系統化梳理主觀題,讓學生多做一些典型的主觀題,也是很好的強化,筆者會在中考的這一學期給學生收集各個地區的模擬題,進行必要的強化練習。

2.4 理清文本邏輯關系,提高閱讀能力

學生在解答主觀題時存在一個較為明顯的問題,就是讀不懂題,或者沒有深入讀題的習慣。導致學生的很多答案都是似是而非的,比如問的是原因,答的確實影響,問的是做法,答的確實意義。而學生知識隱約覺得是某個方向的答案,比如該題考查創新,卻不能理解創新的觀點可以用不同的關鍵詞去連接,而意思卻又明顯有區別,比如得益于后面接的是原因,有利于后面接的則是意義,要堅持后面則是接的做法,很多學生不能對這樣的知識形成銘感準確的把握,從而影響了答題。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把握文本,讓學生讀懂文本之間的邏輯關系,比如是說科技與創新的關系,或者是在說改革開放與致富的關系等等,這些都應該強化訓練。

3 結語

總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主觀題是學生必須面對的一個難點內容,教師要結合學科教學的特點,以及學情的需要,不斷地總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解決主觀題解答方面存在的問題。而主觀題解題能力的提升,既是學生知識能力的提升,也是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更是對基礎知識運用能力的提升,這些都關乎學生的長遠發展和以后的學習,要引起一線教師的重視。

參考文獻

[1]葉強.提高初三學生思想品德解題能力的策略[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8(1):283.

[2]王欣.探討提高初三學生思想品德解題能力的策略[J].新課程:中學,2017(6):237.

[3]陳守業.解析提高初三學生思想品德解題能力的方法[J].新課程導學,2017(7):42.

(責編:楊梅)

猜你喜歡
答題技巧邏輯思維基礎知識
簡析如何有效進行初中地理教學
通過變式訓練,夯實基礎知識
淺析例題法在高中物理學習中的應用
通過認知規律進行邏輯思維訓練芻議
淺析高中數學解題方法和技巧
小學英語復習的方法與技巧
高中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關于中考記敘文閱讀的一般考點及解題思路的幾點說明
假期數學競賽指導(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