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政府機構改革的背景與特征分析

2021-12-19 20:08駱璇
海外文摘·學術 2021年20期
關鍵詞:機構改革改革

駱璇

摘要:政府機構改革,對中國的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通過進行行政體制改革,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不僅能夠推動政治、經濟、社會文明建設,而且能夠在實現經濟社會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和諧發展方面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關鍵詞:改革;政府機構;機構改革;行政體制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2177(2021)20-0116-02

0引言

政府機構改革一直是理論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中國政府機構的每次改革都是在不同經濟社會背景下推進的,政府機構通過完善自身結構進而發揮更好的職能。為提升政府行政能力進行政府機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一直以來,政府機構改革工作本身也隨市場經濟體制的變化而進行不斷的調整,通過政府機構改革,政府的職能和機構、權力配置會更加科學合理。

1文獻綜述

1.1概念界定

中央政府一般是廣泛指對代表國家政權實行中央統治與負責社會經濟管理的國家機構,代表國家和人民,負責表達政治意愿、發布命令并負責處理事務的政府機構,實際上就是對代表國家人民代理政治機構與政府官員的一種統稱。廣義的國家政府定義通常是泛指負責執行有關國家政府職權的一切政府部門,包括國家立法、行政與國家司法;狹義的國家政府部門定義即常是指執行國家政府職權的具體實施者的部門,或者指國家政府管理機構[1]。

改革常指改變舊體制、舊事物。對于舊的社會生產力、上層建筑作出了局部而實質性的調整,包括對國家、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等領域進行的政治改良及革新,相比于工業革命以更有效的政治方法用來改變舊的原有國家政體,而不是達到政治改變現狀的主要目的,政治改良革新則一般泛指在現行的國家政治體制內繼續進行政治改革。通常一項政治改革活動是否成功能真正取得成功,將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整體命運,改革如果取得成功能夠促使一個國家趨于穩定性的局勢,但如果改革失利則很有可能直接遭致國家內亂以及民族沖突。

機構的改革,主要是從政府機構的管理制度、職責分配、機關設置、人員編制,以及這些機關人員的組成方式、經營機制等所作的較大調整與改革。政府體系,也稱“政府體制”。我國政府機構的設置、職能的界定和執行等制度的總稱。是我國政治體制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1.2研究綜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政權組織從初設到成型這個階段,政府更多行使的是政治職能。改革開放之后,政府職能轉向經濟和社會職能,從管制型政府逐漸轉變為服務型政府[2]。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加快行政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習近平總書記在首次全國深入推進黨和國家有關機構體制改革工作總結講話大會上明確表示,全面深入推進黨和國家有關機構體制改革也就是對黨和國家機關組織體制架構和行政管理體系的一個更加系統化、整體化的重構。學者們對政府機構改革的研究主要從政府角色職能、組織結構和機構改革理念三個層面。

李軍鵬、石亞軍等從政府角色職能層面出發,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切入點分析政府機構改革的問題與方向;竺乾威從政府組織形式入手,在組織結構層面進行研究,反思大部制,討論部門間的協同、高效運行機制,理順上下級政府關系[3];黃小勇以國家治理現代化為導向,以機構改革理念為依據,提升政府機構改革效率和創新政府治理體系,提出從“適應性”改革走向“自主性”改革[4]?;谥袊毮軝C構轉變與推進服務型人民政府體系建設兩個層面問題研究的著名學者李鋒指出,中國的人民政府內部機構機制變革發展進程必須與市場經濟體制機構變革進程同步并相適應,而當前市場經濟下的體制機構改革又是中國政府內部機構機制變革的重要推動因素,并據此總結了中國政府內部機構機制變革的主要發展邏輯,也就是要從全能型人民政府向有限型人民政府、管理型人民政府向優質服務型人民政府的方向過渡[5]。政府部門的功能職責結構轉變主要在我國經濟體制結構改革的順利推進下,政府實現自身與市場和社會關系的雙重調整[6]?;谡闻c行政理論視角的學者,則提出政府機關改革目的是為了建設服務型政府,重點是建立強大機關制度[7],而從現代化國家的基本要求入手,促進政府機關改革從精簡單化向理性化轉變[8]。

1.3中國政府機構改革的背景與特征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這個階段是進行政府有關機構設置變革的最早發展階段。在建國初期,黨和政府關于進行政府所有機構機關設置變革問題首先只是經歷了短暫的改革探索,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部憲法“五四憲法”正式通過,以法令的形式確立了我國的中央國家機關,此后,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對中央政府機關與地方各級機構完成了一個較大的精簡。1956年,中央政府制定了《關于改進國家行政體制的決議(草案)》,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比較重大的國家行政機構變革。這項改革以將中央權力逐步下放地方作為改革重點內容之一,由國務院逐步精簡地方所屬部門及其職責,并以此實現了拓展地方自主權的目的。20世紀60年代初,中央政府完成了第三次機構變革。此次改革在中央和地方上開展了相對集中的干部精簡運動。從1949到1979年,我國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和完整的政府治理體系[9]。改革開放后,隨著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迫切需要根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政府機構進行全面改革。1982年開始實施的第四次推進全國人民政府辦事機構體制改革,基本形成了以建立適應現代社會主義政治市場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發展要求為主要目標的人民政府辦事機構,完成了由原有計劃經濟、有控制計劃的社會商品經濟向現代社會主義政治市場經濟政治體制的過渡。所以,在這一關鍵階段的中央組織體制改革主要包括取消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領導干部隊伍不斷年輕化等。這使得政府機構改革有了新方向。自改革開放至2018年以前,我國共完成了八次政府機構變革,其間經過了四個轉變階段,一是由黨政的變革轉為政府的變革;二是由原來單一的政府精簡機構,到減少人員規模的改變轉向“轉變職能”為宗旨的全面改變;三是將政府職能的轉變從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逐步走向社會管理與服務;四是由注重地方政府的改革,轉向黨政軍群的改革[10]。

2總結

縱觀行政體制改革,國家行政機關改革的關鍵就在于對政府職能的改革,從1988年提出了要改變國家政府職能,同時指出應當明確政府和企業的關系,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要對企業放權。將政府部門和企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劃分清楚,逐步進行政企分開,調整政府部門的組織架構,進行精兵簡政,并明確劃分了政府部門之間的職能分工,進一步完善了政府工作機制,在199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中,明確提出了在積極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的今天,要形成有中國獨具特色的、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政府治理體制。1998年實施政府機構改革,明確了在之前改革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要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逐步轉換政府職能,實行政企分開;調整地方行政組織架構,實施精兵簡政;明確劃分了行政部門之間的職能分工,進一步健全了政府的運行機制;行政機關改革的核心目標是進一步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簡政放權的方式推動經濟發展,塑造一個管理型政府。

20世紀年以前的政府機構改革方案,以及改革的目標,我們發現在此之前的政府機構改革從最初的建國初期完善健全行政體制到改革開放以來的大力發展市場經濟體制,再到政府職能的逐漸轉變,到21世紀的構建管理型政府,我國的政府機制體制無疑已經在往服務型的政府方向發展,這也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結果,可以說每一次的政府機構改革背后都是市場經濟以及政治體制的改變所引起的,最終的目的都是實現社會主義背景下的國家全面發展,經濟繁榮。

參考文獻

[1]李鵬.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0.

[2]閆建,艾光利.我國政府機構改革的范式與路徑研究:基于結構功能主義的視角[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0,34(8):7.

[3]竺乾威.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組織結構角度的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4(4):17-23.

[4]黃小勇.機構改革的歷程及其內在邏輯[J].行政管理改革,2018(5):18-23.

[5]周光輝.從管制轉向服務:中國政府的管理革命:中國行政管理改革30年[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3): 18-28.

[6]何艷玲.中國國務院(政務院)機構變遷邏輯:基于1949-2007年間的數據分析[J].公共行政評論,2008(1):132-155.

[7]翟偉,任曉林.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回顧與反思[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2(2):33-35.

[8]何艷玲,李丹.機構改革的限度及原因分析[J].政治學研究,2014(3):93-107.

[9]謝志強.從我國政府機構改革歷程看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J].國家治理,2021(Z4):51-54.

[10]竺乾威,朱春奎,李瑞昌.公共管理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責編:陳靜姝)

猜你喜歡
機構改革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反腐支出單列是一招好棋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大部制改革背景下的基層政府機構改革研究
改革創新
改革創新(二)
政府職能轉變視角下的國務院機構改革趨勢探究
新形勢下高??萍脊芾頇C構結構改革探討
調整優化組織結構 推進政府機構改革
市縣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工作的五個重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