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培養“五法”

2021-12-29 19:26王俊麗
甘肅教育 2021年5期
關鍵詞:五法解題能力小學數學教學

王俊麗

【摘要】解題能力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它以學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思維能力、轉化能力等作為基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有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教師要從夯實基礎知識、設置干擾類型問題、一題多解訓練、結合生活實際、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等五個方面入手,培養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同時,落實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解題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5—0178—02

小學數學解題能力是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是教師不可推卸的教學重任。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需要以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為重點,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談一些自己的做法。

一、做好基礎知識教學,為解題能力的提升夯實基礎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加大基礎教學的力度,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為解題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礎[1]。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采取預習和復習同步進行的方式,在教學新知識的同時,要做好舊知識的復習工作。一方面,對于舊知識掌握相對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放心地開展新知識的教學。另一方面,對于那些舊知識掌握還不夠扎實的學生,教師要在教授新知識的同時,滲透舊知識的復習。比如,通過提問等方式夯實學生的基礎能力[2],促使學生的解題能力有效提升。

例如,教學“混合運算”這一知識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混合運算的方法,教師必須先檢查學生“加減乘除”單項運算的能力。在課堂中,可以開展“加減乘除”單項運算能力大比拼活動,以檢驗學生的運算能力是否足以應對接下來的混合運算學習。待得到肯定的答案后,教師再進行新知識教學,讓學生在混合運算的練習中,掌握混合運算相關口訣。比如,“先乘除,后加減;有括號,括號先;不馬虎,認真算;做檢驗,前后看?!蓖ㄟ^類似預習與復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知道“溫故而知新”的重要性。同時,學生的解題能力也有了基礎支撐。

二、設置干擾類型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在解答數學問題時,學生經常被題干中的一些干擾條件迷惑,而影響了審題的結果。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多設置一些具有干擾因素的應用題型,讓學生在不斷訓練中培養自身的審題能力,確保遇到類似題目時,能順利排除干擾因素,找到解題的突破口。解題的前提是審題,審題如果出現偏差,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整個解題過程。所以,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至關重要。

例如,教師可以出示這樣的題目:“某所小學有2棟房子,其中一棟有4間教室,另一棟有5間教室,問學校共有幾間教室?”錯誤的解題過程是“4×2+5=13(間)”。出現這種錯誤,就是因為學生沒有排除題干中的干擾因素。因此,在日常的教學和練習中,教師可以多設置“多余條件干擾”“表象條件干擾”“隱藏條件干擾”等類型的題目,讓學生在不斷訓練中提升自身的審題能力。審題能力得到充分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會更上一層樓。

三、利用一題多解強化練習,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很多小學生在面對數學學習時,總是過于死板、思維僵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和學生的個體差異有關,但也和教師的教學方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3]。在傳統數學課堂中,當遇到學生對一些問題反復研究仍然無法解決時,教師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如果實在不理解,那就記住就行了?!鳖愃七@種死記硬背的方式,久而久之會導致學生的思維固化、思想僵化。在遇到問題時不懂變通,一味地套用公式。為了充分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采用一題多解的方式,對學生強化訓練。

例如,“學校內的楊樹比柳樹多180棵,柳樹的數量是楊樹的80%,問學校內兩種樹木各有多少棵?”對于這道題目,一種方法是可以將楊樹的數量看作單位“1”,那么柳樹的分率就是80%。那么楊樹比柳樹多的數量所占的分率就是“(1-80%)”。知道楊樹比柳樹多180棵,而單位“1”不知道,所以根據“單位‘1=對應量÷對應分率”可以列出算式“180÷(1-80%)”,求出楊樹是多少棵,柳樹的棵數也就隨之而得。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解答,看誰用的方法多,并分別找解答出來的學生講述解題思路。實踐證明,在一題多解的訓練中,學生的思辨能力不斷得以提升[4]。同時,針對一道題目反復研究、分析,找出不同的問題解決路徑,能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從而促進學生解題能力不斷提升。

四、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生活化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方法,這種方法不僅可以讓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還對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對于一些比較抽象的數學問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恰當地引入一些生活化元素[5],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也促進學生理解能力逐步提升。

例如,在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中,有“淘氣、笑笑、智慧老人”這幾個人物貫穿一到六年級教材始終,這種人物的設定就是教材內容生活化的具體體現。但是實際教材中的內容是呆板無活力的,所以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多采用課堂互動的方式[6]。

如,講解“上下位置和順序的問題”時,教師可以指定三名學生到講臺上比賽跳遠,然后在黑板上畫一個“領獎臺”,將獲得第一名學生的照片貼在最上面的“領獎臺”上,第二高度的“領獎臺”貼第二名學生的照片,第三名學生的照片貼在最下面一層的“領獎臺”上。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照片的位置關系來判斷“誰在誰的上面和誰在誰的下面”。通過這種生動且富有生活趣味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相關數學問題,同時提升了理解能力。

五、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很多數學問題的題干很長,學生一時間無法尋找到解題思路,會表現得不知所措。而借助數形結合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梳理清楚數量關系,從而找到解答路徑??梢?,利用數形結合的方式,也是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的有效舉措。

例如,“小明收集了很多畫片,他取出來畫片的一半還多一張,送給了小剛,自己還剩下25張。那么,小明原來一共有多少張畫片?”在類似的問題中,教師可以教給學生畫“箭頭圖”方法,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看到小明所擁有畫片的變化情況。在這一題中出現兩種情況:

通過觀察圖形,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小明的畫片數量的變化情況,從而得出小明原來有52張畫片。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設置一些相關的距離問題、行程問題等等。然后,讓學生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進行分析,快速梳理清楚數量關系,建立等式,最終完成解題過程。這樣教學,也是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的重要方式。

總而言之,在數學學習中,對于簡單的數學運算等知識的掌握相對容易,但對于比較復雜的應用題、推理題等難以理解,這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因此,作為數學教師應從學生的興趣、習慣等方面著手,加強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更加快速、準確地完成各種數學類型題目的解答,從而實現學生數學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民會.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審題解題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2020(08):31.

[2]李曉紅.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路徑分析[J].考試周刊,2020(07):14.

[3]馬燕燕.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0(06):10.

[4]潘海田.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策略[J].數學大世界,2020(05):20.

[5]范書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J].試題與研究,2020(05):15.

[6]李美.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分析[J].考試與評價,2020(05):01.

編輯:謝穎麗

猜你喜歡
五法解題能力小學數學教學
因式分解五法
淺談中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
小學數學教學良好課堂氣氛的創建初探
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任務驅動, 啟發學生自學
翻轉課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五法解一道高考選做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