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蝙蝠寄生線蟲杜瑞特線屬新種的鑒定(圓形目,莫林科)

2022-02-04 08:57張東紅徐鳳周宋素潔陳慧霞劇慧棟
中國預防獸醫學報 2022年10期
關鍵詞:體表括約肌蝙蝠

菅 蕊,徐 真,張東紅,徐鳳周,宋素潔,陳慧霞,劇慧棟*

(1.承德醫學院,河北 承德 067000;2.河北工程大學,河北 邯鄲 056038;3.石家莊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5;4.石家莊市人民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0;5.河北地質職工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86;6.河北師范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10)

翼手目寄生線蟲到目前的記錄有13科25屬5個亞屬139 種,我國蝙蝠寄生線蟲的研究起步較晚,從伍獻文和劉健康(1940)發現中華刺圓線蟲[1],到后來的馬金友(2004)對河南地區蝙蝠寄生線蟲的研究,總共報道3 科6 屬9 種。我國除了臺灣、河南、云南和廣西有過蝙蝠寄生線蟲的報道以外,其他省份關于蝙蝠寄生線蟲的報道很少[2-4]。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在蝙蝠寄生線蟲領域的研究還很薄弱,許多省份的蝙蝠寄生線蟲還沒有開展研究。本研究對采自小黃蝠體內的線蟲使用光學和電子掃描顯微鏡觀察后確定該種屬于杜瑞特線屬,且為一新種,進一步通過對其ITS-1 基因序列進行系統發育分析后印證了上述結果的準確性。

1 材料與方法

1.1 主要實驗材料蟲體標本采自2018 年廣東省龍門縣小黃蝠的小腸。用80 ℃左右的熱水將蟲體燙直,并將線蟲保存于70%酒精中。同時記錄宿主的種名、寄生部位、采集時間和地點。透明液(乳酸∶苯酚∶蒸餾水∶甘油=1∶1∶1∶2),由河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系統學與分子進化實驗室配制;DNA提取試劑盒購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PCR 試劑盒和蛋白酶K購自寶生物工程(大連)有限公司;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合成。

1.2 線蟲的觀察、繪圖及鑒定將已固定的標本用75%酒精或透明液制成臨時裝片,在光學顯微鏡下,對線蟲標本的各個部分進行初步的形態觀察,并使用顯微測微尺測量標本的重要形態學特征,并記錄數據,借助可拍攝的光學顯微鏡和掃描電鏡對線蟲標本的主要形態特征鑒別并拍照,查閱文獻并對比確定線蟲種類[5]。模式標本保存于河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1.3 線蟲ITS-1 基因的PCR 擴增及序列分析從70%酒精中取出8 條雌蟲,分別置于不同的1.5 mL 離心管內并做好標記, 用蒸餾水漂洗3~5 次,提取DNA 為模板,采用文獻[6]中PCR 方法擴增線蟲ITS-1基因。PCR 產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測序。利用MegAlign 軟件對測序結果及GenBank中莫林科11 種線蟲的ITS-1 基因序列進行同源性分析。分別采用最大似然法(ML)和貝葉斯法(BI)構建ITS-1 基因系統發育樹,將Amidostomoides monodon(KJ186098)和Amidostomoides acutum(KJ186097)設置為外群[7-8],探究線蟲間的親緣關系。

2 結果與討論

2.1 線蟲的形態學觀察結果與分析該線蟲的模式宿主為小黃蝠(翼手目,蝙蝠科)Scotophilus kuhlii(Leach)(Chiroptera,Vespertilionidae)。寄生部位為小腸,感染率為24%(解剖62只其中15只感染),感染強度為2~5 條(平均1.5 條)。宿主采集地為中國廣東省龍門縣。模式標本中正模為1 條雄蟲(HBNU-M1004),配模為1條雌蟲(HBNU-M1005)。新種以模式宿主小黃蝠命名。

形態特征:蟲體較小、細長、乳白色,具頭泡,身體中部最寬,向尾部逐漸變細。體表具細小的環紋,無側翼(圖1A 和圖2A、圖2B)。頭端具三瓣的口,口周有一對頭感器和4個頭乳突(圖2C),食道肌肉質,呈棒狀,后端比前端稍寬,神經環大約在食道前1/3 位置,神經環、排泄孔、頸乳突(圖2D)距頭端的距離依次增大(圖1A 和圖2A),無排泄溝。體表具連續不斷的,數量不等的脊(圖1E、圖1F 和圖2E),雄蟲的脊開始于頭泡的末端,一直延伸至交合傘,雌蟲的脊起始于頭泡的末端,延伸至蟲體末端。體表脊垂直于體表,蟲體側面的脊明顯比其他部位的脊粗大,雄蟲頭泡位置脊的數量為34條,身體中部的脊增加到67條,交合傘前部脊的數量減少到52條。雌蟲頭泡位置脊的數量為30 條,身體中部的脊增加到75條,蟲體尾端脊的數量減少到38條。雄蟲兩交合刺刃部內腹側支。腹面觀時向右側彎曲(圖1H,圖1I)。引帶腹面觀近端為一個矛頭結構,中間到遠端部分,形態類似長茄子,引帶中部有一條溝從“茄子”頂端開始在引帶后部結束,側面觀引帶頂端為錐形結構,整體為不規則棒狀結構,引帶前2/3 表面不光滑,有較密的凹點,后1/3 表面光滑(圖1J、圖1K)。雌蟲排卵器的前部與體表平行,排卵器的后半部分從陰道位置開始與體表呈45°角向陰道對側的體表延伸,一直到括約肌,從括約肌到漏斗部分垂直于體表向陰道側體表延伸,大約延伸到體腔的中部,子宮部平行于體表延伸(圖1C)。

其中正模(雄蟲1 條):體長10.5 mm,最大體寬240 μm,頭泡長59 μm寬63 μm,神經環、頸乳突、排泄孔到頭端的距離分別為140 μm、230 μm、210 μm。食道長300 μm,最寬處為49 μm。交合傘對稱,側葉具斑點,交合傘肋的排列方式為2-1-2,第2肋和第3肋基部連接在一起并與主干相連,肋的遠端分離。第5 肋和第6 肋的基部連接在一起并與主干相連,肋的遠端分離。第4 肋比第3 肋和第5 肋稍短,且距離第3 肋和第5 肋的距離相等。第8 肋起于背肋基部,比背肋稍短。背肋從基部垂直向后延伸,首先向兩側各分出一個側支,隨后再分為兩支,每支又分為兩小支,分別為尾感器和第10 肋(內側的分叉)(圖1G)。交合刺細長,長度為320 μm,交合刺柄部比刃部粗短,刃部具有橫紋的翼膜,遠端部分為3個分支,外側支最長最粗,內腹支和內背支在寬度和長度上幾乎相等,較外側支明顯小,在腹面觀時兩根交合刺刃部的內腹側支呈鉤狀并向右側彎曲。引帶長127 μm,腹面觀近端為一個矛頭結構,中間到遠端部分類似長茄子結構,引帶中部有一條溝從“茄子”頂端開始在引帶后部結束,側面觀引帶頂端為錐形結構,整體為不規則棒狀,引帶前2/3 表面不光滑,有較密的凹點,后1/3 表面光滑圖(圖1J、圖1K)。生殖錐由背唇和腹唇組成,腹唇呈三角形,背唇圓形,背唇上有兩個乳突,和一些不規則的凸起(圖2I)。

配模(雌蟲1條):體長15.2 mm,最大體寬292 μm,頭泡長57 μm,寬83 μm,神經環、頸乳突、排泄孔距離頭端的距離分別是142 μm、245 μm、230 μm,食道長318 μm,最大寬度為72 μm。陰門距尾端4.2 mm,雙宮型,陰道短,大體與體表垂直,長度98 μm,將前庭分為均等的兩部分,前庭長325 μm,前括約肌和漏斗的長度分別是45 μm 和90 μm,排卵器的前部與體表平行,排卵器的后半部分從陰道位置開始與體表呈45°角向陰道對側的體表延伸,一直到括約肌,從括約肌到漏斗部分垂直于體表向陰道側體表延伸,大約延伸到到體腔的中部,子宮部平行于體表并延伸,后括約肌和漏斗的長度分別是47 μm 和72 μm,前子宮長1.68 mm,后子宮長1.7 mm,每個子宮有處于桑葚期的蟲卵(圖1D)15~32個,長50 μm~98(77)μm(括號內的數值為平均值,下同),寬29 μm~65(44)μm,尾部尖而圓(圖2B),長度為73 μm,尾尖長度為12 μm。

圖1 小黃蝠杜瑞特線蟲(Durettenema scotophili n.sp.),光鏡手繪圖譜,采自小黃蝠Fig.1 Hand drawing of Durettenema scotophili n.sp.from Scotophilus kuhlii based on optical microscope

圖2 小黃蝠杜瑞特線蟲(Durettenema scotophili n.sp)掃描電鏡圖譜,采自小黃蝠Fig.2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of Durettenema scotophili n.sp.from Scotophilus kuhlii

副模:雄蟲(10條),體長10.3 mm~12.4(11.5)mm,最 大 體 寬215 μm~246(224)μm,頭 泡 長41 μm~59(50)μm,寬51 μm~76(65)μm。神經環、頸乳突、排泄孔距離頭端的距離分別為115 μm~134(123)μm、201 μm~235(217)μm 和200 μm~225(210)μm,食道長270 μm~331(315)μm,最大寬度50 μm~68(59)μm,交合刺長270 μm~490(380)μm,引帶116 μm~193(153)μm。雌蟲(12條),體長13.1 mm~15.8(15.2)mm,最大體寬為259 μm~291(282)μm,頭泡長43 μm~63(53)μm,寬72 μm~92(86)μm。神經環神經環、頸乳突、排泄孔距離頭端的距離分別為131 μm~167(150)μm、222 μm~242(235)μm、200 μm~230(223)μm。食道長319 μm~399(358)μm,最大寬度為53 μm~83(68)μm。陰門距尾端4.1 mm~4.6(4.3)mm陰道長92 μm~95(93)μm,前庭長290 μm~323(312)μm,前括約肌和漏斗分別長36 μm~50(43)μm和78 μm~102(89)μm后括約 肌 和 漏 斗 分 別 長32 μm~50(43)μm 和72 μm~105(95)μm,前子宮長1.56 mm~1.93(1.76)mm,子宮內有10個~30(18)個蟲卵,后子宮長1.5 mm~1.8(1.65)mm,子宮內有12 個~39(23)個蟲卵,此時的蟲卵均處于桑葚期,蟲卵長56 μm~85(75)μm,寬32 μm~61(45)μm,尾部長59 μm~103(88)μm,尾尖長10 μm~19(14)μm。

綜上所述,該線蟲具有杜瑞特線屬的形態特征。

杜瑞特線屬有兩個已知種,分別是廣東杜瑞特線蟲和蝠杜瑞特線蟲,本新種與廣東杜瑞特線蟲和蝠杜瑞特線蟲分別有以下區別:廣東杜瑞特線蟲的交合刺刃部的內腹側支末端平直,小黃蝠杜瑞特線蟲交合刺刃部的內腹側支末端彎曲呈鉤狀,而蝠杜瑞特線蟲交合刺刃部3 個分支的末端與前兩者相比鈍而粗。廣東杜瑞特線蟲的引帶腹面觀形狀像橄欖的種子,側面觀比腹面觀稍彎曲,表面光滑,蝠杜瑞特線蟲的引帶與廣東杜瑞特線蟲的引帶形態基本相似而小黃蝠杜瑞特線蟲的引帶腹面觀近端為矛頭結構,中間到遠端部分類似長茄子,引帶中部有一條溝從“茄子”頂端開始在引帶后部結束,側面觀引帶頂端為錐形結構,整體為不規則棒狀結構,引帶前2/3 表面不光滑,有較密的凹點,后1/3 表面光滑。此外,廣東杜瑞特線蟲的陰道垂直于體表,整個排卵器和子宮組成的管道系統平行于體表,蝠杜瑞特線蟲的排卵器前半部分與體表平行,后半部分彎曲成一環狀后繼續延伸與體表平行,小黃蝠杜瑞特線蟲排卵器的后半部分從陰道位置開始與體表呈45°角向陰道對側的體表延伸,一直到括約肌,從括約肌到漏斗部分垂直于體表向陰道側體表延伸到約體腔的中部,子宮部平行于體表并延伸。綜上所述新種與杜瑞特線屬兩個已知種的形態均不相同,因此確定該種為杜瑞特線屬的一個新種。

2.2 基于ITS-1 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和系統發育分析

2.2.1 同源性分析 對所獲線蟲ITS-1 基因進行PCR 擴增,并將其序列與GenBank 中莫林科11 種線蟲的20 條ITS-1 基因比對后的結果顯示,該線蟲與上述11 種線蟲的同源性是38.6%~99.4%,表明莫林科線蟲的ITS-1 基因呈遺傳多樣性。其中小黃蝠杜瑞特線蟲與細頸屬、小細頸屬、類細頸屬線蟲的同源性為41.9%~56.3%,小黃蝠杜瑞特線蟲與絲狀奧庫線蟲的同源性為46.4%~47.5%,小黃蝠杜瑞特線蟲與廣東杜瑞特線蟲的同源性為96.7%,小黃蝠杜瑞特線蟲與蝠杜瑞特線蟲的同源性為96.0%,表明小黃蝠杜瑞特線蟲與杜瑞特線屬的兩種線蟲親緣關系更近,該種應屬于杜瑞特線屬,小黃蝠杜瑞特線蟲與廣東杜瑞特線蟲和蝠杜瑞特線蟲的基因差別分別為3.3%和4.0%,結合形態學上的差別,表明該種與杜瑞特線屬的兩個已知種為不同種,該種為杜瑞特線屬的一個新種。

2.2.2 系統發育分析 本實驗共選取NCBI 中莫林科線蟲的ITS-1 基因序列共20 條,包括2 亞科3 屬11種,選取Amidostomoides monodon(KJ186098)和Ami?dostomoides acutum(KJ186097)為外群。利用MEGA6.0和MrBayes3.2 軟件對線蟲的ITS-1 基因序列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構建的ML 樹和BI 樹具有相似的拓撲結構,充分表明了系統發育樹是可信的(圖3)。

圖3 基于ITS-1基因采用貝葉斯法和最大似然法構建的系統發育樹,只標注支持度>50%(重復1 000次)的數據Fig.3 ML and Bayes trees constructed using ITS-1 rDNA sequence data of Molineidae.Bootstrap value(1 000 replicates)of >50%are indicated

系統發育樹分為3 個分支,其中細頸屬的瑞士細頸線蟲Nematodirus helvetianus、花苞細頸線蟲Nemato?dirus spathiger、伊朗細頸線蟲Nematodirus oiratianus、棉絮細頸線蟲Nematodirus battus和小細頸屬的駱駝小細頸線蟲Nematodirella cameli以及類細頸屬的斑馬類細頸線蟲Nematodiroides zembrae組成一個分支。絲狀奧庫線蟲Oswaldocruzia filiformis為一個分支。杜瑞特線屬的蝠杜瑞特線蟲Durettenema rhinolophi和廣東杜瑞特線蟲Durettenema guangdongense與小黃蝠杜瑞特線蟲Durettenema scotophilin.sp.組成一個分支。

系統發育樹結果顯示杜瑞特線屬與絲狀奧庫線蟲的親緣關系較遠[9-10],但與細頸屬線蟲、小細頸屬線蟲以及類細頸屬線蟲的親緣關系相對較近[11-13]。小黃蝠杜瑞特線蟲、蝠杜瑞特線蟲與廣東杜瑞特線蟲組成一個分支,說明三者的親緣關系更近,且小黃蝠杜瑞特線蟲與廣東杜瑞特線蟲和蝠杜瑞特線蟲分屬兩支,說明其與廣東杜瑞特線蟲和蝠杜瑞特線蟲為不同的種,進一步從基因方面印證該種為杜瑞特線屬的一個新種。

近十多年來,由蝙蝠攜帶的病原造成人類的重大傳染疾病事件已有多起,蝙蝠攜帶病原對人畜都有潛在的感染性,雖然目前尚無蝙蝠寄生線蟲感染人類的病例,但有可能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造成人類的感染,因此該新種的發現使人類又掌握了一種新的潛在病原,為人畜寄生蟲病的預防提供了基礎資料,為將來可能發生的人畜寄生蟲病提供了病原學檢測依據。

猜你喜歡
體表括約肌蝙蝠
降低體表孢子含量對僵蠶總灰分的影響
高頻超聲評估女性肛門括約肌完整性的臨床研究
求解空間幾何體表面積問題的方法剖析
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便秘?
排便的奧秘
蝙蝠
經會陰超聲評價女性肛門括約肌的研究進展
磁共振病灶體表定位貼及臨床應用研究
脂肪抽吸術在體表脂肪瘤治療中的應用
蝙蝠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