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蟲菊素對甘藍蚜蟲的田間防治效果研究

2022-02-05 00:18陳琪祥孫星星
安徽農學通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防效甘藍蚜蟲

陳琪祥 孫星星

摘 要:甘藍是我國重要的蔬菜品種之一,蚜蟲刺吸為害對甘藍品質造成了嚴重影響。除蟲菊素由除蟲菊花分離萃取而來,是無公害天然殺蟲劑,害蟲不易對其產生抗性。為了明確該藥劑在甘藍上對蚜蟲的防治效果,于2017—2018年采用田間噴霧法,開展了1.5%除蟲菊素EW 1200、1800、2400g/hm2等3種不同劑量處理防治甘藍蚜蟲的效果的試驗。結果表明,2017年的藥效試驗結果與2018年的差異性不顯著。施藥后1d,1.5%除蟲菊素EW 1200、1800、2400g/hm2對甘藍蚜蟲的防治效果優異,能夠達到71.31%/70.34%、80.97%/80.00%和85.79%/84.14%;藥后3d,1.5%除蟲菊素1200、1800、2400g/hm2對甘藍蚜蟲的防治效果能夠保持在68.89%/69.18%、78.66%/79.72%和85.14%/84.99%;藥后7d,1.5%除蟲菊素EW 1200、1800、2400g/hm2對甘藍蚜蟲的防治效果能夠保持在68.89%/68.66、78.66%/78.11%和85.14%/82.97%。表明1.5%除蟲菊素噴霧處理能有效控制甘藍蚜蟲的為害,對作物安全,建議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除蟲菊素;蚜蟲;甘藍;防效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1-0103-02

甘藍(Brassica oleracea L.)為十字花科蕓薹屬草本植物,在我國各地廣泛栽培,主要用于蔬菜及飼料用。蚜蟲是甘藍上最具破壞性的害蟲之一,通過刺吸葉片汁液,造成葉片卷縮變形,植株生長不良,影響包心,并因大量排泄蜜露,引起煤污病,對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造成嚴重危害[1]。目前,甘藍蚜蟲的防治主要依賴于化學藥劑,長期大量地使用化學農藥導致甘藍蚜蟲對多種殺蟲劑產生較高水平的抗性[2],導致防治效果下降,農業投入成本增加,并對環境造成污染。

除蟲菊素是由除蟲菊花(Pyreyhrum cineriifoliun Trevr)中萃取的具有殺蟲活性的除蟲菊素I(pyrethrinsⅠ)、除蟲菊素II(pyrethrins II)、瓜葉菊素I(cinerinⅠ)、瓜葉菊素II(cinerin II)、茉酮菊素I(jasmolin I)、茉酮菊素II(jasmolin I)等6種物質組成,殺蟲效果好,昆蟲不易產生抗藥性[3]。除蟲菊素具有麻痹昆蟲中樞神經的作用,為觸殺型殺蟲劑,在使用過程中對蚜蟲具有迅速擊倒的特性[4-5],也易于被農戶所接受,當前主要用于衛生噴霧劑以及綠色蔬菜、水果、茶葉等經濟作物上殺蟲。為此,本試驗對1.5%除蟲菊素水乳劑防治蚜蟲效果進行了研究,以明確除蟲菊素對甘藍蚜蟲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為田間防治蚜蟲提供理論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藥劑 試驗藥劑為1.5%除蟲菊素水乳劑(三保奇花,云南南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對照藥劑為0.3%苦參堿水劑(乳山韓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鹽城市亭湖區便倉鎮明亮村,甘藍品種為“日本煤球”,前茬種植辣椒,土壤為沙壤土,肥力中等,常年蚜蟲為害較為嚴重。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1.5%除蟲菊素1200、1800、2400g/hm2,0.3%苦參堿AS 2025g/hm2,清水對照(CK),共5個處理,4次重復。小區采用隨機區組排列,每小區面積20m2。

1.4 試驗方法 試驗按照NY/T 1464.27-2010田間藥效試驗準則進行。2017—2018年2年分別按設計劑量進行試驗,用工農牌背負式電動噴霧器,用水量為900kg/hm2(每小區用水量1.8kg);施藥后14d內未施用其他藥劑。

1.5 調查方法 調查方法采用5點取樣法,每點固定2株,即每小區共調查10株全部蟲量,施藥前調查蟲口基數,藥后1、3、7d各調查1次殘留活蟲數,計算蟲口減退率和校正防效。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DMRT)進行差異顯著性測定。

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蟲口減退率(%)=(藥前活蟲數-藥后活蟲數)/(藥前活蟲數)×100;

防治效果(%)=(處理區蟲口減退率-空白處理蟲口減退率)/(100-空白處理蟲口減退率)×100

安全性調查:為了進一步確定除蟲菊素對甘藍的生長影響情況,藥后1、3、7d,觀察藥劑對甘藍生長有無藥害以及是否影響甘藍正常生長(畸形、褪綠、矮化等)。

2 結果與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施藥后1d,1.5%除蟲菊素EW 1200、1800、2400g/hm2對甘藍蚜蟲的防治效果分別為71.31%、80.97%和85.79%,效果顯著優于0.3%苦參堿AS的45.58%;施藥后3d,1.5%除蟲菊素EW 1200、1800、2400g/hm2對甘藍蚜蟲的防治效果分別為70.15%、80.10%和84.33%,相比1d防效無顯著變化;0.3%苦參堿AS 2025g/hm2對甘藍蚜蟲的防治效果相較于1d防效顯著提高,達77.93%。施藥后7d,1.5%除蟲菊素EW 1200、1800、2400g/hm2對甘藍蚜蟲的防治效果分別為68.89%、78.66%和85.14%,0.3%苦參堿AS 2025g/hm2的防效達80.86%。

從表2可以看出,施藥后1d,1.5%除蟲菊素EW 1200、1800、2400g/hm2對甘藍蚜蟲的防治效果分別為70.34%、80.00%和84.14%,效果顯著優于0.3%苦參堿AS的54.48%,與2017年防治效果差異性不顯著。施藥后3d,1.5%除蟲菊素EW 1200、1800、2400g/hm2對甘藍蚜蟲的防治效果分別為69.18%、79.72%和84.99%,相比1d防效無顯著變化,與2019年防治效果相似;0.3%苦參堿AS 2025g/hm2對甘藍蚜蟲的防治效果相較于1d防效顯著提高,達70.79%。施藥后7d,1.5%除蟲菊素EW 1200、1800、2400g/hm2對甘藍蚜蟲的防治效果分別為68.66%、78.11%和82.97%,0.3%苦參堿AS 2025g/hm2的防效達76.33%。

2017—2018年2年試驗中,在噴施1.5%除蟲菊素EW 1200、1800、2400g/hm2等3種劑量處理后,均未對甘藍株高、葉色產生不良影響,對甘藍生長發育也未產生不良影響。

3 小結與討論

長期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導致農作物害蟲對殺蟲劑迅速產生抗性,當前蚜蟲對吡蟲啉、吡蚜酮等化學藥劑產生了中等至高水平抗性[6,7],田間防治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藥利用率,對環境造成污染,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損失。因此,采用新型、高效、低毒、對環境友好的殺蟲劑對于控制甘藍蚜蟲危害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發現,除蟲菊素對甘藍蚜蟲具有快速擊倒作用,使用1d后防效能達85.79%,而苦參堿對甘藍蚜蟲的速效性較差,1d的防效僅為45.58%。但相較于除蟲菊素,苦參堿的持效性更好[8],使用7d后對蚜蟲的防效最高。除蟲菊素快速擊倒蚜蟲后對甘藍的保護作用優異,田間使用可以將除蟲菊素與持效性較好的苦參堿復配使用,既具有持效性,也保證了對蚜蟲殺滅的速效性,建議在田間推廣使用。

另外,除了注意使用除蟲菊素的替代使用外,應加強相應農業措施的應用,包括栽培抗蟲品種,田間加強水肥管理,避免大面積連作以及做好田園清潔工作等[9]。在蚜蟲發生初期使用除蟲菊素效果最佳。采用上述措施可以減緩常規殺蟲劑的抗性,減少農藥用量,節本增效。

參考文獻

[1]鮑方印,王松,陸曉明,等.幾種植物提取液對甘藍蚜蟲的防治效果[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3,17(003):243-245.

[2]莊明,高德良,徐娜娜,等.七種煙堿類殺蟲劑對甘藍蚜蟲的室內毒力比較[J].山東化工,2018(7):39-40.

[3]黃修柱.天然除蟲菊素母藥中主要成分質譜分析研究[J].農藥科學與管理,2004,25(004):6-9.

[4]胡貴磊,蘇栩,胡帥飛,等.除蟲菊素與多殺菌素復配對麥二叉蚜的聯合毒力及田間藥效[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9(01):41-45.

[5]朱英,駱緒美.5種不同濃度植物源農藥對石榴蚜蟲殺蟲效果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19):141-143.

[6]盧留洋.細胞色素P450介導的狄草谷網蚜對吡蟲啉的抗性機制[D].鄭州:河南科技學院,2021.

[7]王立,王芹芹,芮昌輝,等.14種殺蟲劑對芹菜蚜的毒力及協同增效研究[J].農藥科學與管理,2021,42(02):32-37.

[8]張學成,唐金萍,高廣林,等.幾種天然助劑配苦參堿防治棉花伏蚜的增效作用[J].棉花科學,2021,43(03):41-43.

[9]張學成,唐金萍,高廣林,等.幾種天然助劑配苦參堿防治棉花伏蚜的增效作用[J].棉花科學,2021,43(03):41-43.

(責編:張宏民)

猜你喜歡
防效甘藍蚜蟲
甘藍家族中的“顏值擔當”——羽衣甘藍
出生十天就當“外婆”的蚜蟲
出生十天就當“外婆”的蚜蟲
變色的紫甘藍
愛吃蚜蟲的“花大姐”
鴨腳樹星室木虱的防治藥劑篩選試驗
30%苯甲·丙環唑不同施藥期對水稻紋枯病防效及產量效應的試驗研究
不同藥劑拌種防治水稻病蟲害藥效試驗初報
耐熱早秋甘藍潤夏一號栽培技術
早熟甘藍新品種旺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