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探析

2022-02-10 07:34謝麗芳
關鍵詞:用典受教育者中華民族

謝麗芳

(1. 新疆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2.天水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文章中旁征博引了中國古代典籍和經典名句(統稱“典故”),引發了極大的社會反響。尤其是在教育領域的相關講話、文章、賀信和回信中,習近平針對教育對象的成長、成才規律和特征大量用典,呈現出用典育人的生動實踐。學界圍繞習近平用典進行了深入研究,但研究大多集中于習近平用典本身的內涵、特征和時代價值,多立足于文化視角挖掘其當代價值,針對教育領域用典價值的探討相對較少?;诖?,筆者擬梳理習近平在教育領域相關講話、文章、賀信和回信的用典概況,挖掘用典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以期豐富相關研究。

一、 習近平用典特征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內涵

(一) 習近平用典特征

習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大量用典。從時間維度視之,其所用典故未局限于某個朝代,而是囊括了整個中國古代歷史;從空間維度視之,未集中于詩詞歌賦,而是涉及了經、史、子、集;從技巧運用維度視之,未僅限于直接引用,而是兼及間接引用、疊加引用和化用等方法。習近平用典從多個維度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體現了典故的當代價值。聚焦習近平在教育領域的講話、文章、賀信和回信,梳理其用典概況,可發現其用典時間跨度之大、涉獵范圍之寬、所用方法之豐的特征。習近平用典旁征博引,激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旺盛生命力,踐行著以古人智慧育當代人才的生動實踐。

(二) 習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內涵

價值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意義關系,當客體的屬性、功能能夠滿足主體所需要關系的建立條件時就會產生價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就是作為客體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其屬性、功能有效滿足主體(人和社會)需要的關系。從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角度厘定習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即習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以其屬性、功能有效滿足受教育者個體全面發展需要和社會全面發展需要的關系,滿足程度越高,價值越大。其中,習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其屬性、功能有效滿足受教育者個體全面發展需要的關系為個體價值,以其屬性、功能有效滿足社會全面發展需要的關系為社會價值。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不是彼此割裂、互無關系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個體價值是社會價值的基礎,社會價值是個體價值的延伸與驗證,二者統一于習近平用典中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踐過程中。

質言之,習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蘊涵著塑造時代新人的個體價值和推動社會全面發展的社會價值。探究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實質在于全面把握習近平用典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實現其價值最大化,以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發展,進而推動社會全面發展,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二、 習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

立足時代前沿,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依據黨的教育事業,把握教育規律,習近平用典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鑄魂育人,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習近平用典的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是其中最基礎的價值。與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相區別,它是在習近平用典視閾下契合于典故蘊涵的價值性、真理性、藝術性特性所彰顯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個性,其內含三層核心要義:一是其價值主體為受教育者個體,主要為各級、各類學生;二是其價值客體為習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其價值客體的屬性、功能能夠有效滿足價值主體的成長、成才需要,呈現出一種肯定的意義關系,并生成其個體價值。這三層核心要義主要表現為以德培人、引領政治方向,以理育人、啟迪人生智慧,以文化人、激發精神動力三方面,是典故合目的性、合真理性、合藝術性三重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有效反映和運用,服務于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以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

(一) 以德培人,引領政治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自產生以來就內含鮮明的政治屬性,對政治方向的引領是教育者利用各類教育手段把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引導到符合一定社會需要的方向上來的教育活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其不僅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時也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新時代,總任務的實現、教育使命的完成必須以正確的政治方向為前提。習近平用典中所蘊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具有以德培人、引領政治方向的個體價值,主要通過典故內含的的價值導向性及其蘊涵的培根鑄魂、崇德向善、砥礪品格等道德功能來實現引領政治方向的個體價值。主要表現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三方面。

首先,堅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在人的一生中具有指引人生航向、決定事業成敗的重大價值。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要突出位置,強調了教育首先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的問題。在習近平用典育人的生動實踐中,對堅定受教育者理想信念的教育以“為什么立志”“立什么志”“如何立志”“如何成志”的邏輯理路為著力點,藉此構成了習近平系統的理想信念教育觀,實現著習近平用典中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堅定個體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在價值。習近平說:“理想信念就是人的志向?!盵2]堅定理想信念就是立志。對于“為什么立志”,習近平借古人智慧揭示了立志對于成功的重大價值,即“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等?!傲⑹裁粗尽笔橇⒅镜膬热莺秃诵?。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以“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的道理引導受教育者要立大志,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以及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關于“如何立志”,習近平以“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道理闡釋了新時代的立志方法,即要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中,才能在實現中國夢的歷程中成就自我。對于“如何成志”,習近平在給廣大高校畢業生的回信中以“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的典故揭示了只有成志不求易、進事不避難的人才能成功的道理。

其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習近平在2018年5月2日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愛國是第一位的。我們是中華兒女,要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3]。習近平用典中內含培育個體愛國主義情懷的價值,其主要通過大量用典引導受教育者理解和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覺延續文化基因,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習近平結合時代特征,緊貼受教育者成長、成才需要,以古人智慧育當代人才,為受教育者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導受教育者廣泛理解并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用典育人的生動實踐正是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唯物辯證法,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來,不僅引導受教育者理解并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引導受教育者從理性認同上升至情感認同,同時強化了受教育者的民族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

最后,加強品德修養。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習近平用典育人凸顯了加強品德修養的個體價值,主要體現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在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以“德者,本也”闡明道德對于個人和社會的首要價值。習近平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深刻意蘊闡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一種德,它既是個人之德又是國家和社會之大德的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以中國古代修齊治平之道分別解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的價值要求,闡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他以“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的道理形象闡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成意義,以“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的道理說明了嚴私德的重要性,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規勸個人要從做好小事、遵守小節開始。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三者對受教育者個體而言是相互統一的,只有嚴私德,才可做到守公德、明大德,而明大德是守公德、嚴私德的導向,是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時代新人的思想指引。

(二) 以理育人,啟迪人生智慧

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內含鮮明的政治屬性,還具有啟智增慧的功能。典故起源于歷史,產生于歷代人們生產、生活的歷史實踐,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正確處理與自然、社會以及自我關系時所凝聚的集體智慧,內含客觀真理性,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習近平用典育人就是以典故蘊含的客觀真理和哲理智慧啟發受教育者,使其啟智增慧。

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增長知識和見識上下功夫,沿著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進。真理、道理、事理的獲得聚焦于知識和見識的增長,知識和見識的增長主要通過學習獲得。習近平在2018年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通過學習知識,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4]。學習是掌握真理的主要途徑。習近平在教育領域的各類講話中以典故形式對此進行了深入闡釋,并以典故蘊涵的客觀真理啟迪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和智慧。如“學如弓弩,才如箭鏃”“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等,每一個典故都蘊涵著有關學習的客觀規律,都是對真理的凝煉。除此之外,習近平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強調“要把學習同思考、觀察同思考、實踐同思考緊密結合起來”,并在其他有關教育的講話中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典故闡明學思結合、知行合一、學思行相統一的客觀真理。真理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典故中所蘊涵的客觀規律以高度凝練的形式呈現,更能沖擊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給予其深刻的人生啟示。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用典中思想政治教育所指向的啟迪人生智慧的個體價值,不僅僅是對客觀真理的獲取,而且有著更高遠的視野,其最終目的在于培育時代新人,更好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的實現。

(三) 以文化人,激發精神動力

思想政治教育有著激發精神動力的個體價值。它是教育者通過運用各種教育手段,充分調動受教育者個體積極性和創造性而實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習近平用典育人就是以典故所蘊涵的真、善、美相統一的特性感化受教育者,以其內在力量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從而實現其激發精神動力的個體價值。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育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要堅持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5]。新時代的偉大使命需要偉大精神。習近平在2018年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了中國人民的四種偉大精神,即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和偉大夢想精神。四種偉大精神契合了時代新人的特征,也契合了時代新人的培育目標。習近平用典育人正是以典故化人的力量激發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和偉大夢想精神。

在各類教育會議的講話和回信中,習近平緊緊圍繞教育目標、受教育者自身成長和發展規律,多次強調要培養創新精神,并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精神激勵各級、各類受教育者要勇于創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習近平多次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哲理生動闡釋了距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動員廣大青年為之奮斗的深刻道理,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等典故激勵各類受教育者要不怕吃苦,勇擔時代大任,投身于偉大奮斗中。偉大團結精神是與愛國主義緊密相連的偉大精神,只有團結起來形成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才能匯聚中國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用典育人,其立足點與落腳點都在于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他以“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道理啟發受教育者要把自己的理想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中,把自己的人生融入民族的命運中,激發受教育者要同人民一起奮斗。習近平用典化人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精神動力的個體價值,是合目的性與合真理性相統一的高度表現,豐富了個體的精神世界,對于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有重要價值。

三、 習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

習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不僅有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的普遍性,包含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等,又有自己鮮明的特殊性,蘊含著以典故育人的獨特性。社會價值含有三層核心要義:一是其價值主體為社會,二是其價值客體為習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其價值客體的功能、屬性有效滿足價值主體全面發展需要而呈現出一種肯定的意義關系。作為延伸了個體價值的社會價值在內容范圍上更具延展性,是個體價值在社會領域中的價值延伸和擴展,也是個體價值融入社會價值的整體呈現。其主要表現為以文領航、引領時代風尚,以文鑄魂、振奮民族精神,以文興邦、建設文化強國三方面;其指向于推動社會精神文明進步,促進社會全面發展,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一) 以文領航,引領時代風尚

文化的豐富內涵決定了文化功能的多樣。文化具有領航作用,引領著時代風尚,昭示著人類社會的所向之處。新時代,立足時代前沿,統籌兩個大局,著眼于教育強國戰略,緊扣育人目標與受教育者成長、成才規律,習近平用典育人突出彰顯了以崇德、勸學、創新和奮斗為主的精神內涵[6],從整體上回答了應如何完成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發展,通過人的發展促進社會進步,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價值觀[7]。同樣,對崇德精神、勸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奮斗精神的彰顯,正好回應了時代對崇德風尚、勸學風尚、創新風尚和奮斗風尚的訴求。習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屬性和功能從歷史維度以傳統文化的力量縱向回應了時代之需,從現實維度以當代社會發展橫向回應了時代之需,是對人類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回應,呈現出文化的一脈相承及其引領時代風尚的社會價值。

首先,習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領時代崇德風尚的社會價值。崇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都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崇德精神在教育領域的繼承與發展。教育領域以德為先教育方針的一以貫之,在社會層面形成了以崇德為價值取向的人格追求。新時代,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崇德風尚的核心內容,習近平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闡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一種德,不僅是個人的德,也是國家、社會的德,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又以修齊治平的文化傳統解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蘊涵的文化基因。

其次,習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領時代勸學風尚的社會價值。中華民族有著古老的勸學傳統和一脈相承的勸學風尚,它是對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治學經驗的高度概括,其內容博大精深。新時代,習近平尤其注重在歷史重大轉折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時加強學習的重大意義,時代越向前,知識的重要性就越發突出。當今時代,知識更新周期大大縮短,時代的快速發展也促成了學習風尚的形成,而“每次這樣的學習熱潮,都能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實現大發展大進步”[8]。鑒于此,習近平用典勸學,既賡續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又立足于時代快速發展特征,著眼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在教育領域大力倡導刻苦學習的精神,養成了新時代的勸學精神,引領了新時代的勸學風尚。

再次,習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領時代創新風尚的社會價值。創新精神歷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正是因為崇尚生生不息、日新又新的創新精神,中華文明才能歷久彌新。習近平在教育領域的各類講話中多次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他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發展精神呼應新時代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的時代要求,而青年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理應走在創新、創造的時代前列,引領時代創新風尚。習近平用典是一種傳承,凸顯了中華民族創新精神的一脈相承和新時代創新精神的深厚底蘊,通過用典解碼時代精神,引領時代創新風尚。

最后,習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領時代奮斗風尚的社會價值。習近平指出,“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奮斗精神的人民……中國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斗”[9]。中華民族正是以艱苦奮斗的精神創造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奮斗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寫照。習近平大量用典,以其蘊涵的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助力于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習近平在教育領域的相關講話中多次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哲理闡釋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但越接近目標越不能懈怠,越需要加倍奮斗的邏輯理路。鑒于此,習近平在教育領域的各類講話、賀信和回信中大量運用典故激發新時代的奮斗精神,形成了時代奮斗風尚。新時代是奮斗的時代,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這已成為新時代奮斗精神的新內涵。

(二) 以文鑄魂,振奮民族精神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以文鑄魂有助于民族精神之振奮。民族精神是在悠久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積淀下來的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一種內在精神力量,“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0]。新時代,振奮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則在于中華民族所面臨的發展之機,它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習近平用典育人則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條件下踐行以文鑄魂,以此彰顯振奮民族精神的社會價值,其主要通過增強民族凝聚力、整合多元價值和構建共同精神家園來具體體現。

首先,習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社會價值。中華民族精神植根于數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其內含巨大的統攝力與聚合力。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習近平用典育人就是以植根于深厚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感召、凝聚受教育者,以獲取范圍更為廣闊的社會效益。從歷史維度以民族精神激發民族凝聚力,從現實維度以增強民族凝聚力振奮民族精神,在時空中彰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之間的生命張力和活力。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弘揚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進而匯聚成巨大的中國力量,共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成真。

其次,習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整合多元價值的社會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價值體系一主多元的“主”,是多元社會價值的“導”,是整合的方向。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并融入社會的方方面面,仍需要一個過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因而振奮民族精神有利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精神有著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能夠在中華一體價值認同下引導其成員向著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方向進行價值取舍,進而達到整合社會價值、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的。習近平用典中思想政治教育振奮民族精神的社會價值自然而然蘊涵了整合社會多元價值的功能。

最后,習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構建共同精神家園的社會價值。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人們對物質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對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突出,對構建共同精神家園的需求也日益強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依靠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因此,構建共同的精神家園,不僅是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之后人們共同的精神需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需求。習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振奮民族精神的社會價值還體現在其促進共同精神家園的構建。

(三) 以文興邦,建設文化強國

文可以興邦,文可以喪邦。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強國的建設是濃墨重彩之筆。理論是實踐的指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厘清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三者的關系,以有效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文化自覺是一個國家、民族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它是實現文化自強的前提。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最深沉的力量,它召喚著文化自覺,推動著文化自強。而文化自強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指向與目的。三者相互依托、緊密相連,是一個有機整體。習近平用典育人的過程就是對高度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的有力踐行。

首先,習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培育文化自覺的社會價值。文化自覺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11]。習近平用典育人正是建立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之上。在系列重要講話中,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給予了新的重要判斷并明確其歷史定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精神命脈”,是“基因”,是使中國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這些重要判斷在時間上綰結了傳統與現代,在空間上大大提升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文化自覺不僅表現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歷史地位的深刻認識上,還表現在對其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上。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論斷。這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規律的客觀認識,也是其自身發展規律的本質要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地位和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彰顯了習近平高度的文化自覺,引領了整個社會的文化自覺,體現了習近平用典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

其次,習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塑文化自信的社會價值。重塑文化自信是歷史發展的要求,是時代進步的呼喚。五千年中華文明史標記了中華文化自信的高度。然而中國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下急劇喪失文化自信的歷史,也是一部中國仁人志士奮力重建家園的歷史,直到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得以重建家園,重新尋得文化自信。新時代是歷史發展至今距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近的時代,是對高度文化自信需求最強烈的時代。習近平用典育人就是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讓受教育者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其形成文化自覺,重建文化自信。用典育人的背后正是習近平對高度文化自信的彰顯,是對受教育者文化自信的培育,也是其重塑中國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構建中國自己的話語體系之匠心所在。

最后,習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社會價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其立足點與落腳點都在于服務當今社會發展,服務于時代命題。文化強國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需要加快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這已成為國家發展戰略中重大而又緊迫的時代課題。習近平用典育人以文化為傳播載體,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以小見大,彰顯了強大的文化力量。習近平用典育人遵循著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血脈到開拓前進的發展規律,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鑄就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猜你喜歡
用典受教育者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少數民族地區初中數學學習弱勢學生的成因分析及轉化對策的研究
淺談初中語文“三段六步”教學法的策略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用典與墓志文字考釋舉隅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努力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
習近平用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