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農民增收效應
——基于區域異質性視角

2022-02-20 04:47慧,趙佳,張
關鍵詞:各省市農民收入生產性

張 慧,趙 佳,張 怡

(青島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合作社學院),山東青島 266109)

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而實踐證明,農民增收是農業發展、農村穩定的基礎。從2000年至2020年,這20年間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 253.4元增至17 131.5元,年均增長708.5元①。但與此同時,我國城鄉居民年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6 279.98元增加到2020年的43 833.8元②,農村居民收入與城鎮居民收入之間的顯著差距不容忽視。此外,受到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勞動力日漸“空心化”,土地棄耕拋荒問題日益嚴重。為構建長期穩定的農民增收體系,2017年9月,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以服務農業農民為根本,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發展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業生產性服務。2017年至2020年,我國財政共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投入155億元[1]。在此背景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否具有農民增收效應?并且對我國發展水平不同的東部、中部、西部的影響作用是否有所不同?深入探討這些問題,對于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與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農民收入問題一直是我國政府與學者們關注的熱點問題,何佰鈺等[2]基于2009—2018年的省級面板數據,采用門限面板模型對農業科研投入的增收效應進行研究,證實了二者之間顯著為正的影響關系;曹菲等[3]認為,合理化的農業產業結構可以推動產業融合,進而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劉蕾等[4]運用重聚影響函數回歸方法和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模型,收集2019年相關調研數據,證實了數字化經營的農民增收效應。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與實施,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逐步成為推進三農建設過程中的熱點產業,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再度走進了學者們的視野。冀名峰[5]認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可以通過農業生產托管等形式,實現從以人力畜力為主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向以機械化為主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馬楠等[6]利用我國2006—2018年8個省(區)的面板數據,以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和產業結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實證分析,得出農業生產服務業可以有效優化地區產業結構的結論;陳雪等[7]認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以市場化的方式將農業信息化等相關技術投入到農業生產之中,實現小農戶與智慧農業的銜接。

通過對已有文獻進行梳理可以發現:第一,關于農民收入影響因素的文獻較為廣泛;第二,學者們基于不同角度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作用效果進行了研究,但目前鮮有文章基于農業生產性服務視角討論農民增收效應?;诖?該研究結合中國31個省(市、區)2010—2019年的省級面板數據進行實證檢驗與區域異質性分析,探究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農民增收效應。

一、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理論分析

(一)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農民增收效應的作用機理

按照收入的來源,可支配收入由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四個方面構成。在2014年之前,農戶經營性收入始終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第一大來源,但從2015年開始,工資性收入超過經營性收入,成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第一大來源[8]。故本文主要從經營性收入與工資性收入兩個視角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農民增收效應進行分析。為便于理解和概念的一般化,借鑒李谷成[9]等學者的做法,將經營性收入與工資性收入分別表述為農業收入與非農收入兩種類型。

1.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增加農業收入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農業生產節本增效的助推器,是增進農產品競爭優勢的促進劑,也是實現農業生產順暢接續的牽引機。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帶動各個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以充分發揮資源整合作用,推動農業規?;l展,從而實現勞動集約與資本集約,獲得規模效益。在規?;幕A之上,農業生產方式漸進機械化與專業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同時,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各項配套服務也在不同程度上使得農產品的品質得以提升,進而提高農產品價值與市場競爭力,以促進農業收入的增加。此外,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很好地解決了外出務工的農戶和老齡農戶等群體逐漸退出農業生產經營而導致的土地資源閑置這一問題,彌補了農業勞動力的缺失,增加了該群體的農業收入。

2.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增加非農收入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促進農業勞動力轉移的重要轉換器。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貫穿于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助推農業演化升級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就地城鎮化的速度,有助于剩余勞動力轉移,促進就業,增加非農收入。另外,農戶依據自身家庭狀況,選擇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規避了多數農戶由于戀地情節導致的兼業化局限,解決其農業生產的后顧之憂,從而實現了農業勞動力在外出務工與農業勞動之間的優化組合和最佳配置,最大程度地促進農民非農收入的增加。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說1: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具有農民增收效應。

(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農民增收效應的區域異質性

一般而言,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越高,對于農民的增收效應就越大。所以,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增收效應可能會因為區域間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的高低而呈現出增收效應的差異,即區域異質性。然而,現階段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在我國尚未完全成熟,其發展水平的高低受到地區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和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響[10]。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著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產生;農村人力資本影響著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影響著當地農業生產方式的進一步變革,促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技術與政策的支持影響著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成長速度。因此,在地區經濟發達、農村人力資本水平高、基礎設施完善、技術政策支持力度大的區域,農業生產服務業發展水平就越高,其農民增收效應就會越大。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說2: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農民增收效應具有區域異質性。

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實證分析

(一)模型設定、指標選取及數據來源

1.模型設定

通過以上理論分析,為證實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本文構建如下計量模型:

Incomeit=α0+α1Serviceit+α2Urbanit+

α3Industrialit+α4Financialit+α5Economicit+

α6Educationit+εit

其中,i 表示各省市,t 表示年份,Income為被解釋變量,表示各省市農民收入水平,Service是核心解釋變量,為各省市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水平。此外,綜合以往研究,選取如下控制變量:Urban表示各省市城鎮化水平,Industrial表示各省市產業結構水平,Financial表示各省市農業財政投入水平,Economic表示各省市經濟發展水平,Educations表示各省市農業人力資本水平,εit為隨機擾動項。

2.指標選取

(1)被解釋變量。為充分反映農民家庭的生活現狀,本文以各省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衡量農民收入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因2013年農民收入統計口徑的變化,本文借鑒各學者的做法[11],2010—2012年使用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013—2019年使用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核心解釋變量。本文參考張恒等[12]的做法,選取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營業收入來衡量各省市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水平。

(3)控制變量。除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會影響農民的收入水平以外,城鎮化水平的發展勢必會增加就業機會,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用各省市年末城鎮人口與總人口的比值來表示;產業結構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是長期且穩定的,選取各省市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來衡量;農業財政投入水平對農民收入增長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本文以地方政府農林水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值來表示;經濟發展水平是促進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保障,對于農民收入的增加也不例外,以各省市人均GDP度量;農村人力資本對于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主要表現為農民受教育程度,以農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來表示。

3.數據來源

文中所用數據主要為2010—2019年中國31個省(區、市)的面板數據,來源于各類統計年鑒: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數據來源于《中國第三產業統計年鑒》;農民收入、城鎮化水平、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水平的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農業財政投入與農村人力資本數據來源于《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本文數據處理軟件為Stata16.0。在實際操作中,為避免數據回歸產生異方差,參考靳欣婷等[13]、李思琦等[14]的研究,對農民收入、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與經濟發展水平變量進行對數化處理。表1為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二)實證結果與分析討論

本文以全國為樣本,在實證分析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時,分別對面板數據進行混合回歸、固定效應回歸與隨機效應回歸,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F檢驗結果顯示,p值為0.000,在1%水平上顯著拒絕原假設,即面板固定效應優于混合回歸效應模型。運用LM檢驗對比隨機效應模型和混合回歸模型的適用性,結果表明p值為0.000,在1%水平上顯著拒絕原假設,即面板隨機效應優于面板混合回歸模型。另外,豪斯曼檢驗結果p值為0.000,拒絕“應選擇隨機效應模型”的原假設,證明面板固定效應優于面板隨機效應。因此,本研究采用面板固定效應模型。

表1 變量描述性統計

表2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增收效應

核心解釋變量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在控制變量中,城鎮化水平、農業財政投入、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民收入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均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影響顯著;而產業結構與農村人力資本對農民收入的影響不顯著,一定程度上說明農村產業結構升級與農村人力資本的提升對農民增收的作用未顯現,可能是由于二者的影響為長期性的,需要一定的時間才可以顯現其優勢。由此,假說1得到驗證。

(三)穩健性檢驗

為增強上述回歸結果的可靠性,本文進行了一系列穩健性檢驗。

首先,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對農民收入的提高有促進作用,而農民收入的提高又會促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產生“反向因果”。由于在宏觀層面上很難找到合適的工具變量,所以采用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滯后一期變量作為替代值,控制內生性問題。檢驗結果見表3,上述回歸結果仍然成立。

其次,關于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衡量指標,除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營業收入之外,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從業人員數也是學者們研究的常用指標之一[15]。為了進一步驗證以上結果的穩健性,本文將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營業收入替換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從業人員數,再次代入上文建立的回歸方程中,實證結果如表4所示。替換核心解釋變量后,仍然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效應與前文一致,控制變量的顯著性也相同,只是在系數方面存在稍許差異,說明上述估計結果是穩健的。

最后,加入其他影響農民收入的微觀控制變量,如各省市受災率、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業基礎設施水平等變量,結果如表5所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效應未發生改變。

表3 內生性檢驗結果

表4 替換變量檢驗結果

表5 增加控制變量檢驗結果

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增收效應區域異質性檢驗

為研究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農民收入影響的區域異質性,本文將全國樣本劃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進行實證研究。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東中部地區農民總收入的作用彈性分別為0.349和0.177,并且至少在5%的統計水平下顯著,而西部地區則不顯著。這說明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區域異質性。由此,假說2得到驗證。

表6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增收效應區域異質性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農民增收效應在東部地區最為顯著,其次是中部地區,而西部地區則不顯著。相比較而言,東部地區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最大。這可能與東部地區較高層次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程度相關,尤其是在城鎮化發展較為成熟的狀態下,農業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提高非農業收入,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又使得農民在獲得非農收入的同時也能得到一部分農業收入,從而促進總收入的增長。中部地區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雖然達到一定水平,但是受當地人力資本、資金等因素的制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所產生的經濟帶動性較小,從而對農民總收入產生了相對較小的影響。而受地域、產業結構等的限制。西部地區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偏低,服務水平與帶動作用均受限,從而對農民收入增加的影響效果并不顯著。事實上,該結果與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條件是相匹配的。盡管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具有區域異質性,但整體而言,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保障了農業勞動力在農業生產中的投入,以及由此所產生的信息對稱、技術推廣以及規?;确e極的連帶效應均有助于增加農民收入。

四、關于充分發揮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增收效應的建議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可以通過各個服務環節來帶動農民農業收入與非農收入的持續增長,進而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但這種作用效應因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自身的發展水平以及各省市發展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區域異質性。為充分發揮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增收效應,促進各區域協調發展,建議如下:

(一)提高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服務水平

進一步開拓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服務內容,注重利益聯結機制的有效性,加快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推廣。各地區應根據當地的城鎮化水平、產業結構水平、農業財政投入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與農業人力資本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東部地區要全面兼顧各要素,在穩定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水平上力求突破。中部地區在兼顧各要素的同時,要重點發展現代物流與金融服務行業等,強化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與互聯網的聯結機制,建立健全農村物流、金融與互聯網推廣幫扶體系,依據各類行業的特征與優點劃分服務重點,提高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服務效率。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與產業結構的發展尤為重要,要加大對農村道路與網絡通訊的建設力度和對農村金融知識的普及力度,保障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基本環境,有效拓展農業產業鏈,使農民盡可能享受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帶來的增產增益,使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逐步發展成為可復制、能推廣的持續推動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二)優化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宏觀環境

各地區要立足自身優勢,緊握時代發展機遇,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延長產業價值鏈,推進城鎮化的發展,打造使農民持續增收的發展模式,全面提高我國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東部地區要注重加強各省之間的聯系,著眼全局,優勢互補,做到各方面持續穩定發展。中部地區在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同時,要繼續加大財政支農的支持力度,注重人才引進,并注重各要素間結構占比分配,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支撐與保障。西部地區要穩扎穩打,著重提升對外開放度,積極改善自身發展條件的同時,也要重點提升農村的人力資本水平,對農民進行專業技能培訓,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夯實基礎,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

①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

②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計算而得

猜你喜歡
各省市農民收入生產性
陜西農民收入:一路爬坡過坎
2019年各省市詩詞學(協)會換屆情況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單靠出門打工——搬遷后農民收入來源報告
各省市重點工程科學有序復工
中國各省市經濟發展水平分析
中國各省市經濟發展水平分析
應對2018年中考全國各省市67道作文題,高分素材,成就高分作文
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知識生產性保護研究
煤礦工人生產性粉塵對身體健康影響的研究
“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民收入年均增長6.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