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欺凌的成因及家校社共育視域下的解決策略

2022-02-21 07:52楊慶華邵建華
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 2022年1期
關鍵詞:校園欺凌解決策略

楊慶華 邵建華

[摘 ? 要]當前,校園欺凌是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為解決校園欺凌問題,研究者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對校園欺凌的成因進行了分析,并把解決校園欺凌問題置于家校社共育視域下進行研究,從學校層面、家庭層面以及家校社聯動等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

[關鍵詞]校園欺凌;家校社共育;解決策略

一、引言

聯合國關于暴力侵害兒童問題的研究報告認為,欺凌已發展為全球性問題。在美國不同的年級有 40-80% 的學生遭受過某種程度的欺凌[1]。20 世紀 90 年代初的英國校園欺凌調查顯示,高達 80%的學生有過被欺凌的經歷[2]。在我國,校園欺凌問題也呈現上升趨勢。2016年,全國檢察機關共受理提請批準逮捕的涉嫌校園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者1881 人;而 2017年,這一數字達到3788 人,同比增長了50.3%[3]??梢?,校園欺凌已經成為需要全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

校園欺凌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及社會的和諧穩定。很多受過欺凌的學生,不但身體受到傷害,心理也受到了創傷,表現為情緒消極、膽怯、不自信、睡眠質量差等,進而導致學業成績直線下降。有些學生因為害怕再受到欺負而不敢上學(可能瞞著家長),甚至輟學,更嚴重的是被欺凌者在長期的壓力和驚恐下可能會自殘或自殺。

近年來,校園欺凌問題受到社會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16年11月,教育部聯合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團中央和全國婦聯九大部委頒布了《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又印發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要求各級部門按照教育為先、預防為主、保護為要、法治為基的原則,健全預防、處置學生欺凌的工作體制和規章制度,形成防治中小學生欺凌長效機制,把校園建設成最安全、最陽光的地方[4]。

為進一步分析現階段小學生產生校園欺凌的原因,同時探索家校社共育視域下消除校園欺凌的對策,研究者以北京朝陽區某小學2500名3至6年級的小學生為研究對象,實施了問卷調查。

二、校園欺凌與家校社共育的內涵

1.校園欺凌的內涵

國務院于2016年頒布的《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中,將校園欺凌定義為:學生之間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蓄意或惡意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事件。在本研究中,將校園欺凌定義為一種發生在學生間的,由欺凌者對被欺凌者進行的有意、持久、反復的攻擊行為。

2.家校社共育的內涵

家校社共育是指家庭、學校和社會在明確主體責任的基礎上能夠聯動配合,保持一致的教育思想信念和教育行動,促使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取得最佳的育人效果[5]。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大要素,任何一方出現問題,都會給學生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家校社之間缺乏交流與合作,也會增加校園欺凌發生的風險。

三、家校社共育視域下校園欺凌產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層面

(1)親子關系不良。父母由于各種原因而對子女缺乏關愛和陪伴,會導致親子關系不良,孩子不能從父母身上學會良好的處理人際沖突的方式,進而直接影響其與同伴和教師之間的互動。研究發現,子女與父母的關系越好,其與同伴的關系也越好;子女對父母的不滿越多,對同伴的不滿和疏離感也越多,從而變得敏感和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在處理人際沖突時就會表現出攻擊或忍受攻擊,成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6]。

(2)教養方式不當。父母的教養方式對欺凌和受害行為有較大影響。如有的父母很專制,要求孩子必須聽從大人,若孩子行為不當,不問緣由即施以打罵,在這類家庭長大的孩子往往攻擊性較強。過分溺愛也會讓孩子產生攻擊傾向。如家長對犯錯的孩子放任不管,久而久之,孩子就越來越沖動、任性、霸道,更容易表現出攻擊行為。反過來,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或過度批判,則會使孩子變得膽小懦弱,與同伴交流困難或不自信,更容易成為被欺凌者。調查發現,對于“你認為經常被欺負的同學是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42%的學生認為是“膽小懦弱的”。

(3)父母行為失范。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行為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可通過觀察或模仿習得。首先,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對象。父母常辱罵,孩子也會以語言辱罵同學;父母常攻擊,孩子也會對同學進行攻擊;父母常暴力,孩子也會以暴力對待同學。因此,從某種程度上“欺凌始于家庭”,即兒童通過觀察家庭成員的行為,學會了攻擊,而這種攻擊行為不僅表現為肢體上的攻擊行為,還包括言語、關系和人格上的攻擊。

2.學校教育層面

(1)教師預防意識不足。小學生喜歡在一起玩鬧,由于不善于把握“度”,容易出現玩鬧過分的情況,如果教師缺乏預防意識,把過分的玩鬧視作普通的玩鬧,不能及時制止并進行教育,就可能導致班級中出現欺凌現象。此外,教師對班內弱勢學生的態度也會成為欺凌行為發生的原因。在訪談中問學生“為什么學習表現好的學生不會被欺負”時,他們的回答多為:老師重視他們,經常表揚他們,所以不敢。這一回答側面說明,教師對弱勢學生不恰當的批評或偏見也會讓他們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2)學校內部缺乏校園欺凌防治機制和制度。如果學校對校園欺凌問題缺乏統一規范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就會造成各部門各自為政、職責不清,容易產生校園欺凌問題,甚至導致校園欺凌問題的升級。此外,學校環境中的監控盲區也為欺凌行為的發生創造了條件。調查發現,小學校園容易發生欺凌的場所主要是廁所、走廊和操場,多是教師不易監控到之處,其中衛生間、更衣室等不能安裝監控的地方成為欺凌行為的多發場所。

3.社會環境方面

(1)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社會的發展不只帶來了文明的進步,也有浮躁的社會風氣和不健康的文化環境,小學生可能會模仿現實生活中看到或聽到的暴力事件、社會閑散惡霸人員的作風,由此學會恃強凌弱,造成校園欺凌事件。

(2)受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隨著通訊設備和網絡的普及,學生有更多時間和機會瀏覽到網絡上的大量不良信息,這對辨別力和自控力較差的小學生將產生惡劣的影響。在訪談中了解到,有的學生喜歡看網絡直播,崇拜所謂的“暴力網紅”。

(3)社會各部門聯動機制不健全。治理校園欺凌不只是學校的責任,還需要社會各部門的聯合。但這一聯動機制還不夠完善,大多仍處于各管一段、互不聯系的水平。尤其在預防方面,學校、社區和周邊公檢法機構之間缺少健全的聯合預防體系,預防只在學校進行,社會的預防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四、家校社共育視域下消除校園欺凌的策略

調研發現,小學生的校園欺凌行為比較容易發現和制止。小學生的行為比較直接和外顯,很少會像中學生那樣經過周密的思考、策劃后實施欺凌,通常不會是蓄謀已久的惡意的集體欺凌,而是多出現在日常玩鬧中。因此,只要提高預防意識,多關注學生的打鬧行為,進行正確的判斷和干預,就能夠及時發現并制止校園欺凌的發生。

1.提高師生對欺凌行為的認知和辨別能力

師生都要能夠區分玩鬧過分和真正的欺凌。小學生的欺凌行為更多的是玩鬧過分,很少構成“在校園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單次或多次蓄意欺負,造成另一方體身體或精神受到損害的事件”,只是處在玩鬧過分的“未萌階段”或“萌芽階段”。師生需要提高辨別這些行為的能力。一方面,不要把過分玩鬧當成欺凌,避免過分緊張引起不必要的壓力和困擾;另一方面,又不能簡單地把它看成普通的玩鬧而忽視,避免其發展成真正的欺凌行為。教師要用正面教育的方式制止未萌欺凌行為的發生,同時還要增強警惕意識,細心觀察,及時發現欺凌事件,鼓勵學生打破沉默,挺身而出,捍衛自己和被欺凌者的權益。

2.建設文明校園,形成和諧文明的校風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能有效減少校園欺凌的發生。學??梢蚤_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積極宣揚文明風尚,營造積極向上的校風、學風。同時組織教師開發禮儀禮貌禮節等校本課程,把文明行為的宣傳和教育落在實處。讓文明觀念和文明行為扎根每個師生心中,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建設文明校園,消除校園欺凌行為[7]。

3.加強對特殊學生的心理關愛和教育引導

在欺凌事件中,無論是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甚至旁觀者,在心理上都會受到很大影響,學校要對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學生加強心理關愛和教育引導,做好校園欺凌預防和疏導工作。班主任和心理教師要積極關注特殊學生,對其加強心理輔導,以減少欺凌事件的發生。要通過調查全面掌握行為有偏差的學生情況,尤其關注經常與同學發生沖突的學生,由專業心理教師對他們進行專業評估,建立心理檔案,制定輔導措施,通過團體輔導和個體輔導等,改善這些學生的心理與行為。

4.提供物質設備保障和人員技術保障

為了減少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學校監控要做到全覆蓋無死角,監控室要安排專門人員進行24小時監控,保障攝像頭正常運行。對于衛生間等隱蔽空間,應安排專人巡視,從時間和空間上阻斷校園欺凌的產生。

5.建立學校內部的預防和治理欺凌的聯動機制

(1)學校建立制度保障,確保工作順利推進。校園欺凌防治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以制度為保障,使各項預防和治理措施落實到位。校長作為領導小組的負責人,要統領學校各部門制定校園欺凌預防、處置和應對、善后與追蹤輔導各階段的管理制度;制定預防校園欺凌的工作措施及欺凌事件的處理流程,包括報告與判定、處置與救助、善后與追蹤、報告與通報、總結與改進等環節,確保預防和干預的順利實施。

(2)學校建立各部門間的聯動機制。防治校園欺凌,學校責無旁貸。各部門聯動機制的建立是預防的基礎。學校要充分重視此項工作,校長作為主要負責人,要帶動德育部門、督導部門、衛生部門、心理咨詢室等,建立聯動機制,提前預防,及時干預。要組織各部門人員參加培訓學習,明確職責和工作流程,培養并不斷增強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事件的能力,打造安全校園,保障學生安全健康成長。

6.建立家校社共育的聯動機制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也是預防校園欺凌的第一道防線。在校園欺凌事件中,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身上都有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社區是學生課余活動的重要場所,很多欺凌事件都是在社區發生的。學校轄區派出所、法院等職能部門是學校防治校園欺凌的有力支持。因此,要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各部門的聯動機制,共同預防校園欺凌的發生[8]。

(1)依托家長學校,加強家庭教育建設。調查發現,許多家長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不重視學習和思考,溺愛型家庭、放任型家庭、喪偶式家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目前,北京市各學校都建有家長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其作為開展家校共育活動的平臺??捎杀拘5掠刹?、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咨詢師或校外家庭教育專家對家長開展定期培訓,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學會良好的親子溝通方法。同時也要加強針對校園欺凌的專題培訓,讓家長了解校園欺凌產生的原因,掌握預防策略和干預方法。通過家校共育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有效避免校園欺凌的產生。

(2)建立與社區、基層法院和派出所聯合的機制。社區是學生課外活動的重要場所,學校要和社區聯合,共同防治校園欺凌演變或延伸至校外。學校還應當和屬地法院和派出所聯合對學生開展法治教育。聘請法制工作人員作為法制副校長,定期走進學校為全體師生及家長開展校園欺凌相關專題培訓,了解校園欺凌的情況并指導學校開展防治工作,形成家校社共育的協作局面。

五、結語

校園欺凌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嚴重危害,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充分認識其嚴重性,牢固樹立預防重于干預的信念,做好預防措施。防治校園欺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區、各社會職能部門協同參與,形成齊抓共管、相互配合的局面,共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和諧、友善、文明的學校環境、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校園霸凌現狀報告[EB/OL].https://news.un.org/zh/story/2017/01/269362.

[2]賀江群,胡中鋒.日本中小學校園欺凌問題研究現狀及防治對策[J].中小學德育,2016(4):64-67.

[3]李盈盈.2017年校園涉欺凌犯罪人數同比增長超50%的背后[EB/OL].http://news.youth.cn/gn/201803/t20180306_11474476.htm.

[4]羅娜.國內近5年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及對策研究[D].漢中:陜西理工大學,2018.

[5]張添銘.家校社協同共育視角下校園欺凌成因與對策探析[J].教育觀察, 2020,9(47):73-74+99

[6]陽斌,楊化通,楊柳.德育視角下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J].山海經,2018(13):89-90.

[7]馬亞琴,王麗.防范欺凌問題 建設和諧校園[J].教育現代化,2018,5(39):303-304+309.

[8]韋婷婷.回顧與反思:國內外校園欺凌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科學,2018(7):145-151.

(責任編輯 郭向和 ? 校對 姚力寧)

作者簡介:楊慶華,北京市朝陽區職工大學家庭教育指導中心教師,E-mail:yqhoffice@126.com(北京,100013)

邵建華(通信作者),北京市朝陽區職工大學副校長、副研究員,E-mail:492162034@qq.com(北京,100013)

猜你喜歡
校園欺凌解決策略
社交媒體背景下中學生校園欺凌探析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現象及解決策略
家校合作問題分析及解決策略研究
應立法解決“校園欺凌”難題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專項治理“校園欺凌”
對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的分析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