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文化的演進

2022-02-28 15:37劉曉鴻孫洪艷
中國地質教育 2022年4期
關鍵詞:石器農耕人類

程 捷,劉曉鴻,孫洪艷

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北京 100083;2.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自然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083

自然文化是人類最原始的文化,也是最先進的文化,是最真實反映人與自然關系的文化,還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與魂。自然文化的概念在《自然文化概論》中進行了比較詳細的闡述,是指源于自然、基于自然、由于自然和關于自然、對于自然的一切認知、思考和行為、活動所產生的結果和過程[1],是人類認識自然、適應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反映隨著人類對自然認知的深入和思考,自然文化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形成一些新的文化內容和形式。人類的自然文化產生很早,向前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石器文化,從那時一直發展到現今的生態文化,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化進程,形成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地域性強的自然文化。根據自然文化特點以及解決限制人類發展的重大問題,自然文化的演進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一、石器文化時代

這是一次人類工具上的革命,也可以稱為石器文化革命,解決了人類利用生產工具、提高生產效率、促進智力發展和語言發展的問題,體現了人與自然的最原始關系——“天人合一”,是人類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最初始階段。該階段以石器的出現為標志,這是人類演化史中里程碑式的事件,制造出生產工具,從完全依賴于雙手采集和狩獵,轉變為借助于石器工具的生產方式,提高了勞動效率,創造了人類最初的石器文化。古人類出現在700萬~600萬年前[2],通過了近300萬年的實踐和摸索,到了330萬年前創造了世界上第一件石質工具——石器[3]。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是開天辟地的創舉,從此人類走向了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道路。正是由于石器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也創造了最早的人類自然文化。這個階段很漫長,差不多在六千年前結束。

該階段的石器文化非常豐富,從早期到晚期的石器文化特點也不一樣,類型多樣,為適應不同的生活方式創造出不同的石器文化。一是以利用天然礫石為材料的砍砸器石器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手斧文化,經歷了奧杜韋文化、阿舍利文化和莫斯特文化階段,這種文化以使用砍砸器(手斧)砍砸塊莖、獸骨、堅果等為主的生活方式為標志。就當時來說,這種文化是最先進的自然文化,在非洲、歐洲、亞洲都有這種文化的存在,尤其在非洲和歐洲是一種主流文化。二是在中國,與此有所不同,雖然也發現了手斧文化,但在中國不是主流文化,而中國比較發達的是以尖狀器、刮削器、雕刻器等小型石器為主流的文化特色[4],反映了更為精細的生活方式。這或許是由于自然環境不同,古人類的生活方式也有所差異,導致了石器的工業技術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文化特色。

在該階段的居住文化主要為穴居文化,如群體居住、群體狩獵、群體采集、生產石器、食物共享、火的使用以及保存天然火種等,當然在后期人類會鉆木取火或擊石取火。這種穴居文化在我國南北地區都有,居住的洞穴多為灰巖溶蝕形成的溶洞,如“北京人”“南京人”“馬壩人”、山頂洞人等居住的洞穴,以部族或親緣關系群居在一起,以采集和漁獵為生,形成了最原始的社會形態。在該階段的晚期,如舊石器時代晚期、中石器時代,自然文化就更為豐富了。

這個階段的人類與自然是完全和諧的,人類對自然環境不存在任何的破壞作用,完全融入自然中,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是人適應自然的最原始的自然文化。

二、農耕文化(文明)時代

解決了人口增長與糧食需求問題,創造了真正意義上的最初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文化,是一次農耕文化革命。人類經過了300多萬年的采集和狩獵生產方式,對植物的生長習性、分布特點、環境需求等方面都有所了解,這為農耕文化的出現奠定了重要基礎。

大約在1萬年~6000年前出現了人類栽培植物,我國湖南省道縣的玉蟾巖遺址中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距今已有1.6萬~1.4萬年了[5],在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吊桶環遺址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2萬年前的陶器[3]和1.2萬年的栽培稻植硅體[6],這是農耕文化開始的標志,到了6000年前后,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遺址已出現了一定規模的水稻種植和多樣的農具[7],農耕文化得到發展。在距今1萬年前后,是舊石器與新石器的過渡階段,有人把這個時期稱為中石器時代或細石器時代,也是一個狩獵經濟模式時代。箭、矛、鏃等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狩獵水平和成功率,能獲得較豐足的肉類食物,為人口增加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也是馴養動物(牧業)開始的階段。隨著末次冰期惡劣氣候的結束,全球氣候轉暖,萬物開始復蘇,自然環境也越來越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進入了氣候最適宜期,因此人口也增長得比較快。但糧食問題也隨之產生,僅靠采集和狩獵是滿足不了這個時期的人口增長需求。據研究,在采集和狩獵的生產方式下,一對夫妻只能養活兩個小孩,這就嚴重地限制了人口增長,出現了人口發展的“瓶頸”問題。人口和社會要發展,人類就必須解決糧食的穩定來源和足夠的量,這就激發了人類的創造性,需尋求新出路。因人類經歷了幾百萬年的采集,對植物的類型、分布、生長習性、可食用等方面有較多了解,所以栽培植物的出現已經到了水到渠成的時候了,人類創造性地栽培、種植糧食植物,擺脫了完全依賴于自然生長的果實,創造了農耕文化。

農耕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使人類社會出現了勞動分工、私有財產、階層分化等,這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重要標志,也使人類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在該階段的后期人類社會發展到封建社會。農耕的出現又帶動了其他文化的發展,如陶器文化、磨制石器文化等,尤其是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工業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和創新,創造了基于自然而又融于自然的陶器文化,其影響深遠,甚至影響到現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農耕的出現,使人類從山洞走到了平原區耕種,開始搭建最初始的建筑物,人們也聚集在一起,形成聚落文化、建筑文化等。

因此,農耕文化革命是從完全被動適應自然到改造自然的重大轉變,也是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里程碑事件。雖然農業耕種對自然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總體上人與自然之間還是表現出非常和諧的狀態,處在自由地融入自然、適應自然、利用自然、欣賞自然的環境中,因此在該階段創造了非常豐富的自然文化,尤其體現在文學、繪畫、書法、音樂、建筑等方面。

三、工業文化(文明)時代

解決了發展人類的生產力、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等問題,但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對自然環境產生嚴重的影響,是人類與自然并不太和諧的階段。這次工業文化革命包括第一次(1698年;或以珍妮紡織機發明為標志,1769年)和第二次(1866年)工業革命,它們分別以蒸汽機和電氣化出現為標志。農耕文化革命解決了植物自然生長到人工種植和栽培的轉變,提高了糧食產量,保證了人口增長的糧食需求,但是生產力低下、技術落后,滿足不了人口的持續增長、勞動力剩余、資源消耗增加、經濟活動加強以及生活方式改變的需求,在此背景下產生了工業文化革命。

工業文化革命帶來的影響是深刻和深遠的,工業的出現才使把勞動力轉化為商品,把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成為可能,出現了人類社會第一次資本的積累過程,不僅使社會形態發生轉變,從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而且也改變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煤炭資源和其他礦產資源的大量開發,蒸汽機、內燃機、發動機等的發明,促進了礦業文化、工業文化、建筑文化的發展。而同時,蒸汽機、內燃機推動了汽車、火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交通工具的迅速發展,方便了人們出行的需求,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和視野,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和風土人情,增進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尤其在世界范圍內,人們的交往、旅行和貨物流通變得更為便捷,這又促進了交通文化、海洋文化、旅游文化、休閑文化、企業文化等的發展,直到今天遠洋輪船還擔負著全球最主要的跨洲運輸工具,我國目前擁有遠洋船舶1402艘[8]。電話的發明(1876年)跳出了人類最原始的交流方式——面對面,改變了已有幾百萬年的交流模式,可以遠距離不受地理障礙的影響,交流在空間和時間上都發生了延伸,豐富了交流文化。電話、視頻經歷了從有線到無線,從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的變化,促進了語言文化、影視文化的發展。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1864)促進了軍工業的發展,導致了世界大戰的發生,給人類的肉體和精神以及自然環境帶來了重大創傷,常常造成文化的毀壞或中斷,人們還要在戰爭的廢墟上重建家園和文化。

四、數字文化(文明)時代

解決了人類高新技術的新瓶頸問題以及轉變了人們的時空觀念,以電子計算機、核技術出現為標志,伴隨航天技術的發展,人類進入數字文明時代,即第三次工業革命(1946年),這是一次數字文化革命,在中國是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階段,開啟了一個社會發展的新階段。

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為了滿足新生活的需求以及某些奢侈的欲望,人們就大量開采礦產資源,這就促使一些地區或國家以采礦和冶煉為媒介而繁榮起來,形成了欣欣向榮的城市,如我國的銅陵、個舊、大冶、大同、自貢等城市都是以礦業而興起的,礦業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傳播。為了尋找、勘查和開發礦產資源,地質學及其相關學科首先在歐洲得到了快速發展,并向外傳播,出現了一個地質學的繁榮時代。

隨著礦產資源的開發,環境問題也凸顯出來,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的嚴重污染導致生態失衡、疾病蔓延和災害頻發,這激發了人們尋找治理環境的途徑以及新出路,促使探究環境污染、環境治理、人類社會與環境協同進化的環境科學的誕生和快速發展,與自然環境相關的文化也蓬勃地發展起來,如地球日、土地日、環境日、森林日、海洋日、水日等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對太空的向往,需要解決高新技術的新瓶頸問題,即對大量、復雜、多樣化的數據的分析和處理,人工的計算分析是難以達到的,因此電子計算機也應運而生,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主持研發出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1946年),并命名為“ENIAC”。它雖然很笨拙,占地面積為170平方米,重量高達30噸,但它開啟了一個新紀元——計算機文化、數字文化的新時代,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圈和生活空間。數字電視、數字電話、互聯網、智能手機、機器人等等的涌現,使現今的世界變成了一個數字的世界,在家中或辦公室手指輕輕點擊鍵盤就能使生活變得輕松便捷。上古時代的“嫦娥奔月”神話傳說表達了中國人對宇宙空間的美好向往,“玉兔號”月球車于2013年12月15日登上月球,實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夢想。目前已經建立起了我國自己的空間站,深空探測正在蓬勃發展,已延伸到火星。綠皮火車的“嗚,哐當、哐當”聲已經遠去,迎來的是高鐵風馳電掣的“嗖、嗖”聲,火車文化也悄然無聲地發生變化。過去坐輪船到美洲要一個多月,甚至更長,而現今大型噴氣式飛機也就十多個小時,時空縮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子彈爆炸聲還在耳邊回蕩,人們對核的恐懼達到了“談核色變”,但目前核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能源、醫療、檢測、保鮮等,改變了人們對核技術的認知。核試驗和核武器的使用,以及20世紀中葉以來的人類活動強度在加速,影響到了全球環境,因此一批中外地質學家提出在地質年代表中應該增加一個新世——人新世,以表示人類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在地球歷史上創造了一個新紀元。這件事目前已提到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的議事日程中,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在地質年代表中會新增一個時代單元。

五、生態文化(文明)時代

審視人類過去的“繁榮”,反思過去行為的“代價”,尋求解決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途徑,構筑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創造一個更高級的、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融合的生態文化(文明),這就是生態文化革命,是自然文化發展的最高級形式。自從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可謂突飛猛進,人類的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生活空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蒸汽機到電子計算機再到互聯網,以及未來的量子通信,從牛馬車到輪船、火車再到超音速飛機,從天然種植到溫室大棚再到無土栽培,從天然生鮮到腌干保存再到冷凍保鮮,人類文化走過了一條波瀾壯闊但又艱難曲折、自身完善的演變歷程。

1962年美國科普作家蕾切爾·卡遜出版的《寂靜的春天》就是對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自我反思。工業化解決了人們當時迫切想要解決的生產力問題,但帶來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繁榮景象,住的房子奢華了,錢包鼓起了,但由于過于放縱了自己的行為和奢侈的欲望,造成了地表曾經一度滿目瘡痍,污水橫流,工廠煙囪里噴出五顏六色的怪味氣體,鮮花上覆蓋著煙塵,河里的魚蝦消失了,天空中的鳥在呻吟。

現在我們反思過來認識到:這樣的工業文明并不是我們所追求的,我們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共呼吸,同命運?!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站在了時代的潮頭引領人類邁向綠色自然和和諧人類,中國走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生態文化(文明)建設是自然文化發展的高級階段。這個階段的文化是以“綠色”“安全”“和諧”為核心的文化體系,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綜合治理保護形成的天藍、山青、水碧、草綠、沙固、冰透的環境?!熬G色”是這個時代的標簽,也是生態文化的魂,綠色行動、綠色能源、綠色出行、綠色食品、綠色居室、綠色農業、綠色工業等等,都是生態文化的不同形式。這個時代的全球化使地區與地區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文化交流更加頻繁,但地區之間、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依然存在,文化各有特色,互為補充和借鑒,這就更需要的是文化的認同感,這樣才能使人類文化健康、永續發展,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自然文化演進雖然劃分了五個階段,但它們之間不存在一個截然的界線,是具有過渡和重疊關系的,如農耕文化、工業文化從出現一直發展到現今,但過去的農耕文化和工業文化與其現今的文化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可同日而語。這種重疊和變化正好反映了自然文化的前進性、繼承性和時代性。在不同的自然文化階段,人類與自然的依存和融合關系是不同的,在每一個階段中都需要解決限制人類發展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使人類及其文化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建立了新的人與自然的特殊關系。每一次跨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都反映了人類在精神層面上的升華,創造了新的物質文化。這個演進過程反映了人類認識自然、適應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重塑自然和順應自然、遵循自然的變化,也反映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以及人類“天人合一”思想的變化過程。

猜你喜歡
石器農耕人類
農耕初體驗
農耕舊事十二韻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立足農耕 特色強校
人類第一殺手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拾趣安吉,快樂“農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