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大類”專業北戴河地質實習內容與方法探討

2022-02-28 15:37易珍蓮成建梅
中國地質教育 2022年4期
關鍵詞:北戴河路線教學內容

易珍蓮,鄭 敏,成建梅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環境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野外地質實習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專業知識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我校保持地學優勢的主要法寶。北戴河地質認識實習是其中主要實習之一,是我校地學類專業大一學生的必修教學環節。作為 “環境大類”專業學生進行的第一次野外實踐教學活動,如何在野外地質實踐中領會課堂教學理論知識,理解“環境大類”專業和地質學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培養“地、水、環、生”復合型人才的重中之重。

目前,“環境大類”專業學生進行的北戴河地質實習,教學路線和內容跟所有地學類專業一樣,沒有體現出專業培養特點。教學內容千篇一律,必然導致培養人才的同質性,無法滿足培養“環境大類”專業人才需要。因此急需進行教學內容改革和教學方法探討,以滿足“環境大類”招生背景下專業培養需要。

許多開展過北戴河地質實習教學的教師,曾經針對實習內容和教學方法等進行過調研和探討。關于教學內容,曹秀華等認為,必須根據專業特點調整教學內容,打破長期以來不分專業性質、統一教學內容的模式,按照不同專業特點,重新規劃、設置教學內容,在已有路線上拓延,并增加專業延伸路線[1]。在教學方法上,劉金玲等在實習中采用問題教學法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2];張達提出采用互動式、啟發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好奇心[3];周東升等采用類比法加深學生對地質現象的認知[4]。這些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有助于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邢新麗、姚光慶等人認為在路線中,引入專業問題思考和時空演化觀念,有助于培養和建立地學思維[5-6]。這些探索為北戴河地質實習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也說明目前的北戴河地質實習有待完善,以適應“環境大類”專業培養要求。為此,本文結合多年來北戴河野外教學實習經驗,并根據“環境大類”專業培養目標,對北戴河地質實習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了探索與思考。

一、加強課程思政教育,樹立正確的科學世界觀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林木森等人認為將思政育人理念充分融合于專業知識體系講授,實現“術”“道”結合,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學科知識;同時樹立正確科學世界觀和價值觀[7]。

在北戴河地質實習中,把思政教育自然融入地質實踐中,培養學生“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精神,做到“知行合一”。在野外教學中潛移默化的滲入,效果遠勝于單純枯燥的說教。比如,在小組分配實習任務時,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在大石河河口強調海水入侵帶來的環境問題,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亮甲山采石場,面對破碎山體,使他們樹立加強環境保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在老虎石和鴿子窩,看到現在逐漸形成的波切臺和海蝕地貌,借此談古論今,培養科學世界觀。在寓教于樂的“潤物細無聲”中很自然引入思政教育,是鼓勵學生未來進入“環境大類”專業領域的最好動因。

二、加強專業路線的拓延和拓展,突出專業特色

不同專業的學生,知識背景和專業要求不同,野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理應有所側重,突出專業特色。實習過程中專業興趣的培養,應盡量根據學生的專業培養方向及能力適當偏重,教學內容及延伸深度和廣度不能千篇一律[8]。

北戴河地質實習是“環境大類”專業學生在完成“普通地質學”課程基礎上開展的。學生對內外動力地質作用有了初步認識和了解,對河流地質作用和海洋地質作用有基本概念和理論基礎。這一實踐課程,從理論上講有助于學生將室內課堂知識與野外地質現象相結合,達到“培養學生的地質思維能力,提升科學興趣”[9]的實習目的?!碍h境大類”專業學生,需要具備“地、水、環、生”等多學科基礎方面的專業知識,而現有的教學路線和教學內容以地學為主,專業方面的內容涉及很少或者基本不涉及,已經無法滿足目前“環境大類”招生培養需要,因此,有必要對現有教學路線進行拓延,并增加專業路線。

(1)對于已有的教學路線,在學生掌握基本野外地質現象描述、基本技能訓練基礎上,拓延專業知識教學。如在大石河河口,除了給學生講述河口三角洲地貌的形成及海洋地質作用對河口三角洲地貌的改造(水下沙壩和沙嘴等形成)外,還增加了沿途水樣鹽度測試,讓學生分析水體從河口到入??邴}度變化。從而引入海水入侵帶來的環境影響內容,如:淡水咸化導致淡水資源遭到破壞,河口橡膠壩的有利(阻擋海水入侵)和不利(截斷海洋生物洄游產卵路徑)植物的分布(喜鹽植物才能生存)等。

提升學生地質思維能力可讓其以辯證的眼光看待地質問題。在亮甲山地層路線中,冶里組是一套相對比較純的灰巖,亮甲山組則是含泥質條帶灰巖,從水文地質的角度分析,冶里組是含水層,亮甲山組則因為泥質較多,為相對隔水層。同樣,在亮甲山采石場,在給學生描述侵入巖的各種形態(如巖床、巖墻和巖脈)時,侵入巖巖性為輝綠巖,從透水性強弱程度來說,此時亮甲山組為含水層,而輝綠巖脈(床)則為相對的隔水層。這樣的引導,就是讓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亮甲山組透水性能。因為,不同巖性組合,透水性的描述會不同,說明所謂含水層和隔水層是相對的概念,不是絕對的。這樣的專業知識拓延,不僅僅豐富了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典型地質現象認識,同時拓寬了學生知識面,提升專業素養,激發他們專業興趣。

(2)增加專業實習路線,拓寬專業實習內容,有助于加強專業教育,培養建設型的創新人才。人才的培養必須緊跟時代發展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多學科交叉成為必然趨勢,社會需要基礎厚實的創新型人才?!碍h境大類”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地、水、環、生”等方面的知識儲備。

北戴河實習時間較短,可以增加1~2條專業實習路線,如研究大石河河谷地貌變化,收集不同時期遙感影像,分析河流形態變遷,從上游到河口,調查河谷形態,由此分析河流動力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對河谷形態的改造。對七里海潟湖的形成及其生物多樣性進行調查,分析其環境效應等,不僅有效利用北戴河優質地質資源,且有助于拓寬學生專業知識,激發學生專業興趣,開闊視野。拓延和拓寬教學內容,必須結合教學班級的專業培養目標有效限定和規范延伸內容及深度,做到恰如其分。

三、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實現快樂地質

目前大力提倡教學方法改革,目的是鼓勵教師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比如采用問題教學法,教師創設主要問題,學生自主探究,師生良性互動。在實習過程中,改變了由教師講述,學生機械性記錄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采用提問式、啟發式、誘導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去觀察描述地質現象,通過小組討論,現場總結,組織學生進行實習復習、討論和點評,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創新性能力。如在砂鍋店巖溶路線,先提問“巖溶發育的條件”,讓學生回答,然后讓學生去發現存在哪些巖溶現象,最后讓他們分小組總結,分析為何山梁兩側巖溶發育差異的原因。既有師生互動,又有小組之間相互補充,同時也有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協作。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可激化學生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引導他們逐步深入,用正確的方法去思考和解決問題,才能實現“快樂教育,快樂教學,快樂地質”[10]。

四、線上線下教學同時并舉,取長補短

現代科技發展使得各種教學方式的運用變成可能。提倡線上線下教學結合,徐慧茹等認為野外教學中引入MOOC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師授課質量[11]。北戴河地質認識實習MOOC課于2021年7月已經正式上線,這給我們開展線上和線下教學同時并舉提供了良好的基礎。MOOC課便于讓學生預習野外教學知識要點,了解教學線路中典型地質現象以及大量的野外地質現象影像,加深對局部和整體的關系認知。比如:以前在講述湯河地塹時,由于只能遠眺,很多學生根本不清楚地塹中的上下盤具體在哪;講解雞冠山中沉積不整合構造時,由于觀察面小,古風化殼比較薄,學生無法辨識古風化殼的具體特征。MOOC課中的高清影像正好有效地彌補了野外教學的不足,從多角度展示地質現象,提高野外教學效率,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當然,改革教學方式必須遵循地球科學本身的學科特點,同時也要不斷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律。

綜上所述,在當前“環境大類”招生的背景下,培養方式和目標已經不同于以往,其相應的野外實踐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在北戴河地質實習過程中,堅持“練思想、練作風、連本領”教育,教學內容側重培養學生地質思維與“環境大類”專業思維相融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線上MOOC課等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致謝:本文中有關北戴河地質認識實習路線教學內容和MOOC課設計,大多是基于王家生等教師編輯的《北戴河地質認識實踐參考書》,在此對王家生等教師表示感謝。

猜你喜歡
北戴河路線教學內容
最優路線
『原路返回』找路線
隨手拍
畫路線
“啟蒙運動”一課教學內容分析
找路線
“清末新政”也可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
趙學敏書法作品《浪淘沙?北戴河》
魅力北戴河
赴會北戴河有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