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擊課堂,精準提問

2022-03-19 22:44呂孝婷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5期
關鍵詞:學生參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解決策略

呂孝婷

摘要: 素質教育不斷推進,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堂提問作為教學中的一環顯得尤為重要。課堂提問貫穿于整個課堂教育教學活動之中。精準提問,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良好思維習慣和學科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提問的重要性、現狀以及解決策略等三個方面,結合平時教學實踐,論述了課堂提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 課堂提問? 初中道德與法治? 學生參與? 解決策略

???引言

課堂提問是依據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可以起到設置懸念、引起關注、促人思考的作用。在當代教育變革的大環境下,立足課堂,精準提問,能夠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文結合教育教學實際,談談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提問這一方法的精準運用。

一、課堂提問的重要性及其現狀

(一)提問的重要性

提問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持續集中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得以調動,也有利于教師從側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1.引起學生注意,引導學生參與

課堂提問能使學生保持注意力,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做學習的主人,發揮主體作用。如我在八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了讓所有同學“動起來”進行知識梳理,在“課堂小結”這一環節,采取小組合作總結、教師抽查提問的方式進行。學生舉手搶答,組員回答得多且正確的小組獲勝。學生參與度高,都能積極踴躍發言,一節課下來“學有所得”,作業反饋也很好。不僅僅在此環節,其他環節運用提問,也能讓學生立刻集中注意力,回歸課堂,有效避免分心和走神現象的發生。

2.培養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覺性

學生們力求又好又快地解決問題,就會開動腦筋,快速思考,提高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例如教學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突破“情緒與情感的關系”這一重點問題時,我先是從二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方面大概講解了一遍,學生表現不一,認真的同學在書上畫線并記筆記,不太認真的同學不清楚自己要干什么。發現這一現象后,我意識到學生對我的講解并不感興趣,于是我立即改變策略,請同學們課下來探究這一問題。我將全班學生分四組,分別運用圖例展示、表格對比、詩詞連連看、文字總結四種形式,讓學生課下分工合作,下節課分組展示“情緒與情感的關系”。教師據此內容進行提問,比如在“詩詞連連看”中為什么這首詩表達的是情緒而不是情感呢?成員能夠對答如流的組獲勝。教師通過對學生答案的點評,使學生知道問題是否得到了解決,進一步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有效師生互動,了解學情狀況

提問可以聚焦重點難點并根據學生反饋信息及時變通教學活動。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的,仔細講解;學生已經理解的,點到為止。例如在學習“公民有哪些基本權利”這一內容時,先出示幾幅漫畫,讓學生結合書本判斷“漫畫反映了公民在行使什么權利?”通過提問教師很快發現,剛接觸權利知識,很多同學要么不能完全理解個別權利的含義,不會判斷,要么不知該如何表達某一項權利,比如書本中“人格尊嚴不受侵犯”這句話,學生不知道如何表述這項權利。教師發現這些問題后,在講解時會有所側重,著力解決學生不太明白的地方;學生也會因為某些問題沒搞懂而仔細聽講,真正做到教與學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二)課堂提問現狀

1.提問隨意,方式單一

教師在課堂上提問的問題,有時太過隨意,提問的方式也較為單一。例如,有的老師一直問“是不是”“對不對”“可不可以”這類判斷性的問題。對于這類問題,學生往往因太過簡單而不夠“走心”。

2.問題設計,脫離生活

有的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沒有把提出的問題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未能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從而無法對問題有一個深入的思考過程。

3.不重過程,只重結果

部分老師有時只是為了提問而提問,對學生的回答沒有作及時、適當的評價,忘記了課堂提問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學生的回答有時會偏離問題的主旨,教師追問、引導不當,影響課堂提問的效果,丟失了最重要的課堂生成。

二、課堂提問現狀的解決策略

(一)創設情境,把握時機

教學時,教師從貼近學生生活現實的實例、實物、實情入手,設計特定情境,把書面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與生動的生活實際內容聯系起來,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比如處理“個人節奏與集體旋律的關系”這一問題時,可以請學生進行生活情境表演,展現生活中人們屬于多個群體,在不同的群體中,人們扮演不同角色。情境表演之后再提問,能把枯燥無味的理論內容變得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撥動學生思維之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另外,教師要把握提問時機。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幫助學生清除學習障礙。在思維轉折處提問,有利于促進知識的遷移和升華。如教師在教授“如何處理個人意愿與集體規則的關系”這一知識點時,首先介紹“什么是規則”,然后請同學們列舉在學校生活中的規則。同學們列舉規則后,教師突然話鋒一轉,順勢提問“你認為這些規則是否限制了你的自由?為什么?”此時學生就會進行深度思考。接著再提問“如何正確處理個人意愿與集體規則的關系”這一問題時就容易得多。

(二)給足時間,耐心等待

教師在進行提問時,如果給學生思考問題時間過短,學生不能充分思考,結果只能使學生失去信心,還會對其他同學回答問題造成不良影響。相反,如果教師能夠耐心等待,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當然等待也要分情況。例如學習“公民權利的保障書”這一課,在問到“憲法的基本原則”時,只需給學生幾秒的反應時間。因為問題非常簡單,在書本中易于尋找,答案呼之欲出,再等待便是浪費時間。但是在問到“憲法為什么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時,就需要給學生幾分鐘的思考時間了。因為提問的問題需要解析,學生也需要時間在書本上歸納總結。耐心等待學生思考,必能使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投之以時間,報之以進步”。

(三)注意提問層次性,探究系統性

提問要有梯度,先易后難,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學時,我們可以把難度大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小問題”,由易及難、由淺入深,富有層次性。這樣課堂提問既能照顧到學生的差異性,又能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學會思考。例如在講解監督權時,有的老師直接拋出問題“行使監督權有何意義”,學生對這個問題猝不及防,基礎較薄弱或者沒有預習的同學就無法跟上老師的教學步伐。學生易于接受的順序應該是先簡單介紹監督權的內涵,再運用漫畫或者視頻的方式進行感官呈現,緊接著讓學生思考“行使這一權利要注意什么”,最后再探究其意義。一個個小問題由淺入深,相互關聯,使學生對新學知識形成一個系統全面的知識框架,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學生面對難題時望而生畏的心理。

總之,課堂提問要注重抓住提問的時機,明確提問的目的,創設提問的情境,不斷提高提問的難度,不設定“唯一的標準答案”。教師要做“射手”,瞄準教學目標和問題“靶心”,一擊即中,讓學生的每一根“神經”都能隨著課堂節奏跳動。

參考文獻:

[1]賈銀茹,韓志輝,王金剛.品茶韻悠長 賞題香滿面——2019年河北省考道德與法治試卷賞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35):59.

[2]顓孫偉偉.例談深度教學問題設計的三個“落點”[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26):27.

[3]許冬紅.基于核心問題解決的“提問·坊學”課堂建構與實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2):45 46.

責任編輯:黃大燦

3640500589235

猜你喜歡
學生參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解決策略
基于課程標準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教學藝術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運用
創新視角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探究
初中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
鼓勵學生努力學好化學
數字電路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及調研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現象及解決策略
家校合作問題分析及解決策略研究
關于我國水污染治理存在問題與解決策略的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