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主體性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施

2022-03-19 22:44胡明晨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5期
關鍵詞:講題出題小學數學

胡明晨

摘要: 教育學中強調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既是對主體性教育原則的貫徹,也是創新教育方式的表現。本文就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實施主體性教育進行闡述,并將其與傳統教學模式做比較,探知其中優劣,以指導今后教學。

關鍵詞: 主體性教育? 小學數學? 出題? 講題

一、現狀分析

學生是教育工作的對象,如何看待學生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學生觀的核心內涵是學生是發展的人、獨特的人、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換句話說,學生是具有主動性和發展性的。因此,在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教師都需要充分考慮如何保護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回顧以往的教學行為,很多教師都在努力嘗試各類體驗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到直觀、形象呈現過程中,感受知識和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課堂氛圍來看,似乎學生是很喜歡這種方式的,然而從課后的檢測環節或單元測試環節顯示的結果看,效果并沒有預想的那么好。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

筆者認為問題就在于鞏固檢測環節里沒有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目前,普遍采取的是教師出題、學生答題的方式來鞏固知識點。對于學生而言,他們是機械地將探究新知環節的知識點遷移到了答題過程中,當檢測或單元測試時遇到變式題,學生就會出現毫無解題思路的情況。所以,如果想要讓學生能夠靈活地掌握知識點或者解決問題,就需要充分地將學生納入教育的主動性過程當中。故而筆者所采取的對應措施是讓學生來出題,教師做答題者,甚至將分析題或講題的主動權也交給學生。

二、實踐

(一)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講題

所謂主體性教育,強調的是兩個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筆者在此強調學生的學是指如何促進學生的學,即創新學生學的方式。講課是教師的活動,教師在講課之前應做充足的準備,這也是學習,而且這種學習相較于被動接受更為有效。因為教師就是要做到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和“舉一反三”的基礎上靈活應對更多問題。因此,鑒于教師備課的積極作用,筆者將這一活動轉變一下主體。

筆者在執教的一年級實施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找規律》,內容活動性較強,需要注意引導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和推理等過程。在第一課時中,和同學們進行新知探究后,鞏固環節以課本第85頁“做一做”的題目為例,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動手給課本上的10朵小花按照自己設定的規律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完成后以此為考題,和同桌交換課本,互相做對方出的考題。學生按規律涂色時,筆者巡視教室找到學生創設的幾個比較典型的規律題,將這些規律題進行展示,并請涂色出題的學生上臺講解自己出題的規律是怎么樣的,將重復組一組一組地圈出來。

在期末復習階段,計算課程往往是比較枯燥乏味的。筆者采取了翻轉課堂的形式,讓學生在家提前一天完成課本或者課堂練習上的計算題目,課堂上再上講臺當“小老師”對計算題進行講解,說出自己在做這道題時的想法。如“22+7=”這題,學生會在講臺上講出自己的想法是將22分成20和2,2和7相加等于9,20加9等于29。這個時候筆者在講臺下以學生的身份提問“小老師”為什么是用2+7而不是20+7,從而引導學生說出個位和個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的計算方法。

(二)發散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出題

傳統教學模式下,從課前預習到講授新課到課后復習,再到課后習題鞏固,整個過程中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在教師的安排下完成相關要求。雖然這樣有利于快速掌握知識,但學生的差異性很難得到有效解決。因此,轉變教學模式,就是要轉變學生被動學的地位,即教師鼓勵學生在上完新課之后,結合所學知識,自己出一些新題。

鼓勵學生出題其實是在促進學生進一步掌握知識點,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提出一些想法,創造性思維在這個過程中也得到了開發。當下教育強調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其方法就在于如何促進學生創造問題并提出解決的方法。當然,鼓勵學生出題其實也是一種教學方法的創新,讓學生在出題中獲取成就感,從而培養學習興趣。其實,平常的練習中也有這種思想的滲透,如教師發問“你還能提出其他數學問題并解答嗎?”根據筆者的經驗來看,大部分學生在做這種題型時興趣不高,原因就在于是自己出題自己做,沒動力。如果改成學生出題老師做,相信學生的興趣會調動起來,因為學生考老師,這在以往的教學中是少見的。

在最后的期末總復習階段,筆者也采取了學生出題老師做的作業形式。每復習完一個單元知識點,就要求學生在作業本上出5道數學題,次日教師答題,學生進行批改,教師“做錯”的題目由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講解。這樣的作業形式新穎有特色,學生們也樂在其中。為了考倒老師,他們大都仔細翻看課本、課堂練習以及教輔書籍,一方面通過閱覽課本等書籍對知識點進行了復習鞏固,另一方面思維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散。

(三)收集信息,作對比分析

從引導學生講題到鼓勵學生出題,把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的主動性調動起來,但是要達到學習效果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完成講題和出題之后,教師要收集信息,同傳統教學模式做對比,分析其中的優劣,從而取長補短。

從教學方式上看,傳統模式注重的是教師傳授、學生接受、做題鞏固三個基本環節。筆者在此所論述的教學方法是從教師傳授、學生接受、做題和講題鞏固、出題和創題而言。首先,從教學方法上看,在不改變教學時長的前提下,筆者將在課后鞏固環節有所強化。其次,從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角度看,筆者在此過程中強調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換言之,把教師的角色功能部分地分發給學生。相較于過去坐在下面聽的情況,學生站在講臺上能產生成就感,從而調動積極性和培養學習興趣。最后,從教學效果上看,如上面舉的教學實例,在處理人教版課本第85頁的題目“按自己喜歡的規律涂色”時,筆者在A班教學采取的是學生自行完成這種傳統鞏固模式;在B班教學時,采取了讓學生出題交換給同桌去完成。筆者在巡視教室查看學生做題的情況時,發現了比較明顯的差異,A班的學生做題的積極性不高,普遍出現的是和例題一模一樣的“以一朵紅花和一朵黃花為一組重復出現”的規律;而B班的學生為了凸顯自己出題的難度,往往會絞盡腦汁,涂色的規律各有不同,思維得到了很好的發散。

三、總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教師所要思考的問題。如上所述,筆者在此強調的是改變傳統“滿堂灌”的方式,調動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教學中學。師生角色互換,讓學生站在教師的角度感受教的魅力,讓教師坐在學生的座位上體會學生學的過程。但是,在實施這種教學模式過程中,筆者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學生主體畢竟是一年級學生,講題和出題對他們來說的確有一定難度。而且在講題時,個別學生的表達也不夠清晰,不僅沒有講清楚問題,還會造成其他學生越聽越糊涂。所以筆者認為,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富于彈性,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法與學法及時進行調整,在教中學,在學中教,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秦平.論主體性教育[J].哈爾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2,23(7):4.

[2]張天寶.論主體性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1996(5):3.

[3]張天寶,姜秀梅.試論學生的主體性特征及其教育[J].中國冶金教育,2007(6):4.

[4]孫元濤.試論主體性教學的基本特征[J].吉林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01(1):4.

責任編輯:黃大燦

3035500589273

猜你喜歡
講題出題小學數學
我的夏天在哪里
初中數學課堂學生“講題”能力的培育
小學生為同學直播講題
神探大腦門(1)探長出題考徒弟
棉和綿
公開課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培養數學意識發展思維能力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