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養下的詩意語文教學探究

2022-05-05 13:15廖穆明
快樂學習報·教育周刊 2022年15期
關鍵詞:實現路徑語文教學核心素養

廖穆明

摘 要: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忽視人文性,課堂教學的模式化、程序化,使語文課堂失去了自由呼吸和生存的空間。本文結合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層層深入探究詩意課堂教學的路徑,意在營造新鮮、靈動、詩意的課堂,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語文教學;核心素養;實現路徑

中國是詩歌大國,詩歌是文學殿堂的明珠。而語文課和詩歌在激情上、含蓄上、精煉上、和美上都一脈相承。語文課堂上師生互動產生的綻放、閃光乃至激蕩,難道不像一首首詩嗎?教師以深厚的文化生活和精妙的閱讀體驗為基礎,創造出詩情畫意意,成為了語文課精致的美學追求。但是,長期以來,我們更看重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而忽視了其人文性的存在。教學模式化、程序化,缺少了新鮮與靈動,缺少了生氣與詩意,無疑是為其戴上了沉重的枷鎖,使語文課堂失去了自由呼吸和生存的空間。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薄陡咧姓Z文新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薄白⒅卣Z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边@些都是詩意語文課堂提供了理論依據。

什么時候我們的語文課才變得讓學生喜愛呢?我想,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師神采飛揚、妙語連珠,學生怦然心動、興致高漲,師生心靈融通、思想交匯,讓課堂洋溢著詩的激情、詩的意韻和創新的火花,學生的學習探究與教師的點撥引導恰到好處,這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詩意的語文課堂”。

結合語文的核心素養,我認為詩意語文課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實現。

一、文本之美——詩意的基點

語文課堂的詩意何在?詩意存在于生活之中,詩意蘊藏于文本中,詩意體現在審美創造上。語文課本里,有大江東去的雄闊,有小橋流水的婉約,有怒發沖冠的激情,有六月飛霜的冤屈,有陶淵明“不為三斗米折腰”的高潔品格,有屈夫子“路漫漫其修遠兮”的不懈追求?!稓w園田居》的質樸美,《山居秋暝》的意境美,《荷花淀》的人性美,《聽聽那冷雨》的文化美……語文課本,本身就是一篇篇優美的詩篇,一幅幅清麗的圖畫。此外,教材本身所體現的藝術手法、藝術風格、藝術結構等方面創造的藝術美更給人以詩的意味和美的享受。語文教學就應憑借教材,充分發揮作品中如詩般美的情感和韻味對人的熏陶和教育作用,使學生在心靈上受到感染,使他們發現美,感悟美,理解美,創造美。

有很多課文我們可以通過語言建構去挖掘詩意,做到“沉入語詞、潛心會文”。比如抓住每篇課文的“文眼”,讓課堂活起來、深下去,詩意飛揚。在教《項脊軒志》一課時,我提問:請同學們在文中找一找,文中情感的文眼句是哪一句?學生通過細讀文本后找到“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边@一句,并以此作為出發點,品嘗歸有光的悲喜情懷。小小的書房承載著作者的讀書之樂,更有幼年喪母,中年喪妻的悲傷哀痛。這樣的語文課堂,無疑是是最美最富詩意的課堂。

二、融情導入——詩意的開始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文明最精細的表現在情感文明里”。作為培養學生情感的學科,以情入課,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入口,也是詩意課堂的最佳切入口。

導入新課,靈活運用詩文名句,既能渲染一種詩情畫意的濃郁氣氛,而且能創設先聲奪人的審美情境,讓課堂教學充滿詩的張力。例如學習《故鄉的榕樹》,有一位老師這樣引入:如果你是一葉小舟,故鄉就是你永遠牽掛的岸;如果你是一只風箏,鄉情就是你無法掙脫的線。鄉愁是人類最古老也是最樸素的情感之一。無論是漂泊異鄉的苦楚、官場失意的彷徨還是山水阻隔的悲愴、人情冷暖的感悟,都可以從鄉愁的苦痛中尋到一脈深深的根。鄉愁,是漂泊者不朽的靈魂之歌。它豐富了文學藝術的蘊涵,成了文學創作的母題之一。今天這節課,讓我們走進故鄉的榕樹,去體味在異鄉漂泊的游子的心聲。如此詩意的切入,就如同《琵琶行》中的琵琶曲中的“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得以實現,審美的鑒賞和創造得到發展。

三、聲情并茂——詩意的蕩漾

語文大家王崧舟先生曾言,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是“物我回響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渴望,點燃學生的心靈火花,思維碰撞,精神交流,這是詩意語文、詩意課堂的應有之義。那么碰撞出這火花的石塊應該是什么呢?筆者想到了誦讀?!拔恼虏皇菬o情物”,它傳達的是作者熾熱的情與愛,而朗讀就是把作者深刻的情感挖掘出來的有效途徑。

教學千法讀為本。通過朗讀法品味文章、詩詞的氣勢、神韻美。語文課本書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編入許多優秀的古典詩文。它們有著優美的意境,精秒的語言,鏗鏘的音調、和諧的聲韻,詩意很濃,適合誦讀。如我經常讓學生進行朗讀競賽,要求讀出情感,如讀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豪邁曠達的情感,讀出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憂國憂民的情懷,讀出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的緬懷勇士和痛恨反動派的深切之情。宋代詩人蘇東坡就說過“三分詩、七分讀”,讀得好,靜止不動的詩就會活起來,就會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感性的意境中去體會詩文內在的氣勢神

韻美。

四、深挖意蘊——詩意的升華

語文教材精選的大多是古今中外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或者不事雕琢,淺白質樸,真切自然;或者辭藻華美,燦若錦繡,文采飛揚;或者慷慨悲歌蒼涼厚重,有憾人心魄之感;或者沉低哀婉,回環往復,有催人淚下之情……只有潛心細讀,才能讀出文本意味,讀出文本的自如開合,讀出可破解的關節所在,讀出蘊情涵理的內核實體?!皼]有獨特而深刻的文本細讀,就不可能有耳目一新、融會貫通的課堂教學。能夠深入文本秘妙,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這就是細讀文本的功力?!?/p>

“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闭Z文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構建他們的語言世界和審美世界。那么,語文課堂中,思維的發展,審美的創造,詩意的升華,或者說詩意的終極體現應該就是實現對作家創作時的賦予情態,也就是作者的所要抒發的感情的共鳴。學生學習《孔雀東南飛》,老師如果引導學生能夠認識到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悲劇就是一種對美好的毀滅,那么就是從一種感性的認識到達一種詩意的升華。

五、創造體驗——詩意的收獲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體驗,是學生對認知對象的感同身受的體會和感悟,體驗過程是學生對文本內容心心相印的認同,是一種與相類似的生活閱歷認同的情感共鳴。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蔽覀冊谡Z文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的閱讀的體驗過程,搭建起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橋梁,帶領學生進入詩意的世界,領悟詩意的美妙,探求人生的真諦。

教學不僅僅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我們所面對著一個詩意的世界,一縷亮光、一片彩云、一座青山、一泓綠水……無不蘊含著大自然的奇思妙想,無不寄托著有心人的萬縷情絲。當學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時,就會在內心深處萌發表達美好事物的愿望,就會調動起全部的智慧,選取最美的語言來描述情趣,感悟生活,盡情地展示自己。巴金的《小狗包弟》,文字樸實,題材平?,嵥?,但讓學生感受到人性的光輝;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善用鋪排,文采華麗,學生讀之無不為劉蘭芝和焦仲卿為追求愛情雙雙殉情而感嘆吁噓。這樣的感悟,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學得生動、輕松、實在,何樂而不為呢。

“教育是一首詩”,語文就更是一首詩。愿我們的語文課堂永遠詩意盎然,勃發生命的無限活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張麗華.閱讀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獨特體驗[J].中國校外教育,2008(10):1.47705507-9172-45E2-9B21-9D00DF49E85D

猜你喜歡
實現路徑語文教學核心素養
淺議人民銀行金融穩定職能的實現路徑
國際私法法典化的挑戰與實現路徑
作為“核心素養”的傾聽
低年級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
主問題設計需“對癥下藥”
讓語文教學更接地氣
“1+1”微群閱讀
向著“人”的方向邁進
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
核心素養:語文深度課改的靶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