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與漢魏贈物寄情詩比較研究

2022-05-12 20:04高語汐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2年5期
關鍵詞:古代詩歌古詩十九首詩經

摘要:贈物寄情詩真摯動人,有《木瓜》《涉江采芙蓉》等名篇傳世,但目前的解讀局限于香草美人傳統、寄情于物手法和游子思婦題材等視角,難以詮釋出詩中動態的情感流動過程以及詩人百轉千回的心緒。本文將先秦和漢魏兩個時期的贈物寄情詩進行比較,試從贈物屬性、物與情的聯系、寫作方式等方面分析其變化,探討這類詩歌的特質。

關鍵詞:古代詩歌 贈物寄情 《詩經》 《古詩十九首》

本文從三個方面確定贈物寄情詩的內涵。第一,贈物寄情詩最核心的是“情”,是人類諸多情感中最純粹的“思戀之情”,可涉及戀人、夫妻、血親、朋友等關系,排斥功利性色彩。第二,最先存在的是“所思之人”,贈物者與受物者的情感積累早在詩前,且有一個具體事件或物件作為契機,讓前者思念后者。第三,禮物寄托情感,是必須出場的介質,強調物在詩作中的“實體”性質和作為“禮”的特殊意義,但若詩中只有符號化了的“贈物”,則不屬于本文所研究的范疇,如陸機在《贈顧令文為宜春令》中所涉“桃李”“瓊琛”,就只是符號化的“物”。

也就是說,贈物寄情詩圍繞“情”與“物”兩條線索展開敘事和抒情,在贈物寄情詩中存在三組密切的聯系:其一,作詩之人與所思之人的現實聯系;其二,詩人情思與欲贈之物的聯系;其三,欲贈之物與所思之人的聯系。這三組聯系內部保持著各自的緊密性、復雜性,彼此之間也不可分割,最終交織成贈物寄情詩的邏輯鏈條。依據上述標準,本研究選定《詩經》中的《木瓜》《靜女》《溱洧》《女曰雞鳴》為先秦贈物寄情詩的代表,《贈婦詩三首》以及《古詩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樹》為漢魏贈物寄情詩的代表。

現有對贈物寄情詩的研究不多,常作為贈物詩大范疇內的一部分出現。目前關于贈物詩的研究,或將所有包含“贈”意義的詩歌全部劃入研究范疇,或從民俗角度切入觀察送玉、送植物等贈物習俗,也都有各自的邏輯和研究成果。此外,學界還常用香草美人傳統、寄情于物手法、游子思婦題材研究相關詩歌,這使得贈物寄情詩專題研究出現界限不清的問題,如有的研究認為“停船搜好句,題葉贈江楓”也是贈物寄情,將物“贈與虛有之人”是對“贈與實有之人”的發展。雖然它確有“贈”的意味,但這不是整首詩表達的主要內容,所贈之物與欲贈之人皆被高度抽象化,缺少雙向、動態的情感流動過程,與贈物寄情詩的主要樣態相去甚遠,自可另作他類。

一、《詩經》中的贈物寄情詩

依據現有文獻,贈物寄情詩最早出現在《詩經》中,《木瓜》《靜女》《溱洧》《女曰雞鳴》皆已具雛形。然而這些詩篇一直存在爭議,在以前多被認為是政治諷喻之作。以《木瓜》為例,毛亨認定為是衛人“美齊桓公”之作,這種觀點先后被朱熹、方玉潤等人否定。朱熹“疑亦男女相贈答之詞”,卻將其與“淫奔”之情相掛鉤。方玉潤認為這是朋友尋常饋贈之詞而非男女之情,方還認為這首詩有政治諷喻意味,考證了衛人并未報齊,甚至乘人之危的史實,認為詩歌意在諷刺衛人背德之行。而余冠英則以“詩緣情”為評價標準,提出這是男性為情人所作的贈答之詩,解讀出詩中所含的人情人性美,這也是當前對于《詩經》婚戀詩的主流解讀。本文在“情人贈答詩”的基礎上,抓住情、物兩條線索討論《詩經》的贈物寄情詩。

(一)贈物屬性:帶有婚媾生育需求與比德意識

從贈物屬性和類別來看,《木瓜》《靜女》《溱洧》中所贈之物以植物為主,《木瓜》中還有玉的出場,《女曰雞鳴》中的“雜佩”也是珠玉串成的配飾。

荑、蕑、芍藥、木瓜、木桃、木李這些花草果實來源于大地,除了寄托世俗男女樸素真摯的愛情,其驗證生育力的隱含作用更為重要。木瓜瓤內多子的特征使其具有生殖繁衍的表征,芍藥作為花朵與女性的生殖器官形似,果實類的木桃、木李與孕育子嗣有著相似的底層邏輯,荑是初生的茅草因而也有孕育新生命的意指。這是原始社會生殖崇拜在早期階級社會中的遺存,人們自覺選擇花草果實作為禮物的行為,則是這種意識的外在顯現。所以早期贈物寄情詩除了寄托思念、牽掛等情感,也包含了鮮明的、原始性的生存和生殖訴求。關于玉,則有“君子比德于玉”的寓意。玉最初具有宗教和政治內涵,因其象征崇高和神力,有驅邪避災的虛擬功能,再加上周禮注重以現實物品比附道德人格標準,遂衍生出佩玉習俗,繼而催生出贈玉之禮,玉的道德文化內涵最終確立。由于玉具有美好品德的象征義,詩人贈玉便是認為對方的德行如玉般高潔、溫潤,同時潛在的話語是自己“有玉”,含蓄地表示自己也有美德,二人有共通之處,適合共締鴛盟、永以為好。

(二)物與情的聯系:尋求主觀的價值平衡

除了解讀所贈之物的屬性,物與情的價值平衡關系也值得重點關注。贈物以寄情,物與情的平衡關系很獨特,有贈有答時情況更復雜。以《木瓜》為例,詩人是上次贈物寄情的受者,也是這次贈物寄情的授者。無比貴重的美玉與唾手可得的果實,在實際價值上有天壤之別,天平明顯傾向于玉。然而于詩人主觀而言,那位贈他木瓜之人無比珍貴,自己則輕卑得多,當二人分別站在價值天平的兩端,“珍貴的她+便宜的果實”與“輕卑的我+貴重的玉”才能達成平衡??陀^上的對等并不關鍵,感性的詩人是在尋求主觀上的價值平衡。

二、漢魏時的贈物寄情詩

漢魏典型的贈物寄情詩有秦嘉《贈婦詩三首》《古詩十九首》中選錄的《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樹》(以下簡稱《涉江》《奇樹》)。

(一)寫作方式:從粗略詠嘆靜態事實到詳細記錄身心動態過程

在《古詩十九首》中,《涉江》《奇樹》都是贈物寄情詩,堪稱姊妹篇。研究者們往往從這兩首詩中抽象出“游子”和“思婦”兩個固定形象來探討,忽略了兩個形象之間的“故事”,即贈物寄情發生的動態全過程——從看到此物到想起那人,思索贈還是不贈、怎么贈、他能不能收到,以及揣測他收到后的反應。

《奇樹》寫了思婦從“足貴”到“不足貴”的思維活動,詳細記錄了“睹物思人——欲贈折榮——莫致之而憂傷”的動態過程,百轉千回的思緒和一系列動作相交織。首先是“看”到庭中奇樹,繼而思緒萌發,她習慣性地想與丈夫分享這美景。隨后攀、折,在將“遺”之時,猛然記起兩人相隔太遠,這枝花送不到他手中。她攬著那一懷馨香,想著他們已經分別了太久太久?!对娊洝分械馁浳锛那樵妱t不然,《靜女》《溱洧》應該是描寫最詳細的,然而《靜女》忽略了“贈”的連貫過程,只是受物者詠嘆收到彤管和荑草的心情,《溱洧》雖較完整地記錄下男女相互贈答的過程,卻缺少對人物情感交互和內心活動的描寫。

再如《涉江》,游子思婦的抽象、固定并不是重點,其重點在于詩人情感在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中流動,在此與彼相隔遙遙的空間中流動?!斑h道”是由過去的事件導致的,“涉江”“采”“思”是當下的動作和心理,“同心”“離居”是遺憾未來也會如此相隔。芙蓉、芳草之美觸發了詩人對遠人的記憶,他想送給她這些美好的東西,更極度渴望相見,絕非借用某個意象進行虛擬的敘事和抒情。它跨時空、跨意識,情感機制和思維過程都更為復雜,是具體而非抽象的。所以,漢魏贈物寄情詩不只記錄贈物的靜態事實和雙方抽象形象,也不是粗略詠嘆,而是記錄事情的變化發展,還原動態的情感流動過程和主人公內心的思緒變化。

(二)贈物屬性:從求偶的生存功利訴求徹底轉變為純粹的情思寄托

在《奇樹》中,庭中奇樹之美讓她想起了自己的丈夫,因為他與它都是那么風華正茂、意氣風發。她爬上樹去折了那最燦爛的一枝,想要送給他??伤镁玫乇е侵?,想起他早已遠行,只能癡癡地空望著遠方。最后兩句點出了整首詩的精義:“這個東西哪里值得給你呢,只是覺得我們已經離別太久?!北緛磉@枝花是“足貴”的,是她辛苦攀上去折下來的,是她認為十分美好的物件,可后來她又覺得“不足貴”,因為她從習以為常的自我欺瞞中清醒過來,想起他不在家中,想到這枝花哪里是真的珍貴,只是分開太久,想借一些看得見的東西讓他知道“我好想你”。在詩人細致的描繪中,毫無求偶生育的原始功利需求。禮物隱喻著對遠行之人的贊美或祝愿,純粹的愛成為該詩獨立的精神內核。

先秦贈物寄情詩中的所贈之物帶有鮮明的求偶生育欲求,這是人類尋求物種繁衍的本能需求,是人類生物屬性的功利化顯現。在當時的社會中,保證家族人丁繁衍是極為重要的任務。但在漢魏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原始的生存需求基本得到滿足,為人的情感需求的張揚提供了物質條件,因此求偶生育意味的消失有現實依據可尋。

另一方面,木瓜、木桃、木李、瓊瑤等在《詩經》中原本是禮物實體,至漢魏六朝時卻演變成一種贈禮的符號,在詩歌中的出場很少再意指實體,類似于典故。雖然這類詩歌不是本文的研究對象,但這些贈物的符號化現象也印證著求偶生育的原始欲求從詩歌創作中脫落,側面證明贈物寄情詩主旨中真摯情思的提純。

(三)物與情的聯系:從群體習俗所認同的對應關系到個體自主的擇物寄情

《贈婦詩三首》寫于秦嘉即將奉命入京之時,其妻因病還家,秦嘉想與她當面告別,遣人駕車接妻,無奈妻病太重,二人終不得見。他想借禮物敘述對妻子的思念和牽掛,贈她寶釵、明鏡、好香和素琴。這四樣東西不再像《詩經》中的贈物一樣具有群體性、習俗性的特征。先秦時蘭草是桑中會上男女示愛所贈之物,全社會都認為蘭草寄托著求偶示愛之意,這是人們約定好的習俗,具有強制性,若有人送其他的草應該就行不通;而寶釵不是離別和相思時必須送的東西,換成珠花、玉佩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因為秦嘉自己想送寶釵,他選擇寶釵等物有自己的深意。

其第一層深意在于這四樣禮物對于妻子有用處:寶釵的光澤可映耀她的頭發,明鏡用來照鑒梳妝,芳香能祛除污濁之氣,閑暇時撫一撫素琴,還有清音可以悅耳愉心。這些物件對妻子的生活有益,可以代替自己陪伴她。詩歌最后四句,用可視化、不平衡的“秤”展現了秦嘉對妻子的深愛與感恩,是為第二層深意。他算了一筆“賬”,用“贈我”與“往物”制造輕與重的反差,表達慚愧之情。層層深意,都建立在兩人之間的獨特記憶上。與此前《溱洧》等民歌式創作不同的是,詩人的情感抒發、贈物選擇都是個人化的,詩中的人像是“清晰”的。所贈之物的群體性、習俗性淡化,擇物的自主性增強,個體在社會宏觀的價值框架下依據自我需要和想法選擇禮物,物與情之間的聯系從群體習俗認同的對應關系逐漸轉變為更個體化、主觀化的聯系。

個體自主、自覺性的突顯與這一時期文人個體創作的興起密切相關,從源頭上來看,這種現象不僅受屈原個體創作形式的影響,也與《楚辭》采芳贈人的內容有關?!渡娼芬辉姷谋憩F最明顯,吸收了《楚辭》以香草喻美德的喻托義,與“折芳馨贈人”的敘事思路重合,借鑒其個人理想追求和個體情感抒發的精神內核。

但需要注意的是,贈物寄情詩的敘事抒情與香草美人略有相似,實則不同。屈原借芳草象征自己的政治品德和政治理想,他所贈的“芳”不全是實體的,只是假托贈物之名。他的意圖不在于把芳草送給對方,畢竟重獲君主重用并不是送一株芳草就能解決的。而《涉江》的作者很可能就是想把芙蓉和芳草送到遠行之人的手中,芙蓉讓自己想起她的姣好容顏和端雅品行,于是想把和她一樣美好的東西送給她,此乃情動于衷、不可自控。并且,送去美麗的花草可讓對方感知到深切的情意,聊慰相思。由此可見,香草美人傳統有功利性的政治隱喻,而贈物寄情詩是審美層面的感性表達,從政治上再度遠離功利化訴求??傊?,漢魏贈物寄情詩從形式和內容上吸收了文人化創作的部分經驗,群體習俗性減弱、個體自主性增強。

三、結語

在先秦與漢魏贈物寄情詩的比較中,贈物寄情詩的特點和魅力顯露出來。其寫作方式漸趨細致,詳盡地記錄了贈物前后身心的動態變化過程,這一研究視角突破了香草美人傳統、寄情于物手法、游子思婦題材等固有研究思路。其贈物屬性的變化又指出了“情”在詩中的核心性,從側面透露中國古代詩歌的重情傳統。物與情聯系的變化則顯示出詩中自我意志的進一步張揚,模糊的群體性形象因文人化創作的參與而逐漸清晰,顯示出各自的面貌??傊?,贈物寄情詩作為古詩群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既有自己擺脫功利追求的獨特光輝,也映照出中國古詩極其重要的特征和真摯感人的樣態。

參考文獻:

[1]陳祚明評選,李金松點校.采菽堂古詩選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曹旭撰.古詩十九首與樂府詩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M].北京:中華書局,2019.

[4]馬茂元.古詩十九首初探[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5]余冠英注譯.詩經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6]朱熹撰,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詩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伏俊連.美的企慕與欲的宣泄——屈原、宋玉、司馬相如美人賦散論[J].社會科學,1990(4).

[8]韓高年.《詩經》與先秦崇玉習俗[J].西北民族研究,2010(3).

[9]黃曉珊.《庭中有奇樹》對“贈物寄情”的繼承與發展[J].青春歲月,2018(7).

[10]劉漢景.《詩經》玉文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11]齊慎.《詩經》植物與周人禮俗研究[D].蘇州大學,2006.

[12]張旭蓉.漢魏六朝贈物詩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

作者:高語汐,山東師范大學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編輯:曹曉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歡
古代詩歌古詩十九首詩經
詩經
現代詩經
現代詩經
《古詩十九首》的色彩
《古詩十九首》教學實踐初探
《古詩十九首》思想新解
弘揚民族精神,傳承傳統文化
高中古代詩歌教學的三步曲
古詩欣賞課在幼師教育中的實施策略研究
中學古代詩歌教學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