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紅色社團為載體提升高職學生文化自信

2022-05-30 01:04劉廣浩
江蘇教育研究 2022年12期
關鍵詞:高職學生文化自信

摘要:紅色社團具有提升學生文化自信水平、推動文化自信建設的功能,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認知,培養學生情操,鍛煉學生意志,指導學生行為。在高職院校打造紅色社團,進行豐富多彩的學習與實踐體驗,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和信心,提高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增強學生繼承革命文化精髓的信念,堅定學生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定力,是文化自信教育的優秀載體。

關鍵詞:紅色社團;文化自信;高職學生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4C-0059-05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體對自身文化歷史有清醒認知、對自身文化價值有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未來有堅定信念所呈現出來的一種積極穩定的文化心理狀態[1]。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精髓是價值觀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盵2]作為一種文化軟實力,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它為個人發展、民族興旺、國家強盛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文化自信教育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學校應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加強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紅色社團具有光輝的歷史和深厚的底蘊,是由高職院校在校學生組成的,以研究、傳播、踐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要內容的理論宣傳和學術研究組織,具有政治性、組織性、實踐性、群眾性等明顯優勢,是學校文化自信教育的優秀載體,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文化自覺,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教育對高職學生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自信教育是教育主體借助現代教育手段,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客體進行系統化、理論化的文化培養。高職院校加強文化自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學校層面來說,它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和諧校園。從社會需求來說,它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助推器、黏合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動力。對于學生個體而言,文化自信教育更是意義重大,它有助于學生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有利于提高文化素養,增強高職學生文化自覺

費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覺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認識?!盵3]它是對文化的自我定位、自我認知、自我覺醒,是對文化的認知、認同、實踐。文化自覺對其主體(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有相應的要求,那就是文化素養的提升。較高的文化素養既是文化自覺的前提,又是文化自信的基礎。

中國有絢爛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令人贊嘆的紅色革命文化、使人信服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提高學生文化素養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但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不是一個天然的過程,需要學校進行系統化、理論化的培養。一般而言,學校文化自信培養始于知識灌輸,經過情感培養,重在價值認同,最終化為生活方式??梢酝ㄟ^理論學習、主題講座、知識宣傳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文化認知水平及文化素養,通過參觀、游覽、調研等活動陶冶學生情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使學生信服中國文化,并自覺將中國文化精神內化成行為規范,外化為生活方式,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

(二)有利于完善學生人格,促進高職學生全面發展

心理學上的人格泛指一個人獨特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模式。完善的人格要求人們能夠辯證地看待自己、他人和外在事物,既包括肯定性向度,也包括否定性向度[4]。對于文化而言,既要積極肯定自身文化,又要認識到自身文化的不足,以理性的思維批判吸收其他文化的優點,合理揚棄,避免走向文化自卑或者文化自負的極端。

在文化自信教育過程中,學生既是受教育的客體又是自我教育的主體,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并不是全盤接受、盲目自信,而是經過辯證、系統的認知后批判繼承,接受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摒棄糟粕內容。對于外來文化既不是全部否定,也不是盲目崇拜,在經過理性思考、仔細甄別后,吸收外來文化中的有益部分,抵制外來文化中的有害部分。文化自信培育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批判思維、創新思維。高職院校要培養的是既有專業技能又有文化素養的高素質綜合性人才,通過文化自信教育這一路徑,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創新創造能力,有利于完善學生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有利于堅定政治信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價值觀自信。價值觀自信是人們對自身價值觀的認同和自覺踐行。價值觀自信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的堅定信念,是保持民族精神獨立的重要支撐?,F階段,我們堅持價值觀自信就是堅定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了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是值得中國人民信服的價值觀。

文化自信是價值觀自信的基礎和源泉,為價值觀自信提供了滋養土壤和生存空間,離開文化自信,價值觀自信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顯得空洞、抽象。要堅定學生的價值觀自信,首先要堅定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教育立足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宣傳教育,引領學生感悟革命精神,認同社會主義制度,堅定馬克思主義政治信仰,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價值觀自信,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文化自信教育面臨的現實困境

當前高職院校文化自信教育的主陣地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文化教育的內容融合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中。這種教育方式發揮著基礎作用,并牢牢占據主導地位,對學生文化自信的提升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新媒體時代,各類信息不斷涌入并廣泛傳播,給文化自信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根據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無錫機電分院2017級學生的調查,我們發現,整體上當代高職生文化自信的態勢較好,能夠對中華文化充滿信心,但是也有部分高職生文化素養不高,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缺乏對革命文化的認同,缺乏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信心,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部分學生文化知識儲備不足,缺乏理性認知

文化自信包括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可和自信。對這些文化的了解和認知是文化自信的基礎。了解和認知來源于系統化的集中學習和分散化的個人學習。高職院校對于文化自信教育的頂層設計影響著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文化自信程度。但為了提高學生技能、提高就業率和升學率,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個人,大多把精力集中在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上,忽視了文化素養的提高。

調查顯示,部分學生傳統文化觀念淡薄,傳統文化知識不足。對于中華傳統經典諸如四書五經、經史子集了解程度較低。部分學生不能說出儒家、墨家等派別的基本理念,對經典代表人物諸如孔子、孟子、荀子等的生平事跡和主要思想了解不多。部分學生不能有效識記中國古代經典詩歌、經典文言文等,文學素養較低。

(二)部分學生對主流文化關注程度較低,缺乏情感認同

認同是一種意向性反應,文化認同是一種肯定的文化價值判斷,即文化群體或文化成員承認群內新文化或群外異文化因素的價值效用符合傳統文化價值標準,經過認同后的新文化或異文化才能被接受和傳播[5]。認同是文化認知基礎上主體對文化感知效果的一種反饋和表達。在文化感知階段,良好的文化體驗有助于文化認同的建立,從而有助于文化自信。

然而,部分高職學生文化知識儲備較低,文化素養不高,影響了對中國文化的認同。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乏自豪感、榮譽感,對革命文化、革命精神缺乏認同,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缺乏堅定的信念,關注程度不夠,對中華民族自身的文化不能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缺乏積極認同的態度。

(三)少數學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缺乏文化定力

當今世界處于大變革、大發展時期,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多元思想相互激蕩,這些文化思潮猛烈沖擊著高職校園,對主流文化的傳播造成較大影響。特別是新媒體時代,每個主體都有發布信息的權限,人人都有麥克風,各種觀點魚龍混雜,充斥網絡。受“告別革命”“歷史虛無主義”“泛娛樂主義”等錯誤思潮的影響,部分高職學生不能正確辨別各種文化價值觀的優劣,迷失自我,偏離了主流文化價值觀方向。

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好奇心強、樂于接受新事物的高職學生對西方的一些價值觀念、文化理念產生了興趣,少數學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效仿西方生活方式,樂于過洋節、吃洋快餐、看洋電影。這些學生一味追求時尚潮流,對西方勢力通過文化滲透渠道侵蝕我國主流文化價值觀的行為缺乏必要的警惕。

(四)部分學生文化認知脫離實踐,知行不夠統一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的一般規律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實踐。文化認識的過程應該是在文化感知的基礎上建立良好的文化情緒,培育深厚的文化情感,從而使主體對文化產生積極肯定的價值判斷,形成文化自信,最終落腳于指導文化實踐,并用文化實踐檢驗文化認知,即按照感知—認知—實踐的路線進行。由于主客體的復雜性,文化認識并不總是按照這個理想模式進行,有時候會出現認知和實踐不統一的現象。

現實中,有些學生能認識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內心也想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但終究不能付諸行動來努力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導致文化認知與實踐不統一。有些學生也能認識到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于自身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但是在實踐中不能發揚革命文化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些學生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談起革命精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頭頭是道,但面對一些錯誤社會思潮和錯誤文化觀點時往往習慣于跟風、盲從,不能正確地鑒別判斷、有效抵制。

三、紅色社團是文化自信教育的優秀載體

正視文化自信教育面臨的問題,學校要創新文化自信教育模式,拓寬教育渠道,尋找新的教育載體。紅色社團憑借其獨特的優勢和自身特點,有效解決了文化自信教育方式單一,效果欠佳,重知識灌輸、輕情感內化的弊病。它重視學生情感內化,促進學生在主動學習中提高文化認知,強化情感認同,磨煉文化意志,指導文化行為,提升了文化自信的效果,成為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有力抓手。

(一)紅色社團宣傳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理論認知

知是行之始。人們在對一個事物有了基本的認知后,才能進行價值判斷。文化認知是文化認同的基礎,只有充分了解中國文化,積累一定的文化知識儲備,才能真正領略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心理上認同并信服中國文化。紅色社團作為一種群眾性組織,能夠宣傳理論知識,提高文化知識水平,是思想政治課堂的有益補充。

紅色社團宣傳中國文化,提高知識理論水平,是通過開展社團活動進行的。在紅色社團的活動中,最基本的是理論學習,具體有培訓學習、知識論壇、征文、板報等形式。通過公開展覽、專家講座等活動,以專題的形式對某一主題進行系統化宣講,加深了社團成員對某一問題的認識,增進了了解。在獲得一定程度了解之后,會激勵成員繼續就某一文化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形成良性循環。

(二)紅色社團陶冶文化情操,增強學生的情感認同

文化自信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文化滲透、文化熏陶、文化引領的過程,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岸Y因人情而為之,善理而樂后生”就是說制度規范是根據人的情感而定的。當人們開始接觸某種文化,就會產生感性認識,如果人們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便會主動深入地理解和接受這種文化,進而形成與該文化相關的理性價值[6]。文化自信教育的本質就是用文化涵養心靈、涵育品行、引領風尚,以優秀的文化成果鼓舞人,以良好的文化氛圍熏陶人,幫助學生從心理上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紅色社團是群體性組織,社團的領袖人物一般政治立場堅定,文化知識豐富,文化信心強,有著堅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發揮榜樣示范和模范帶頭作用。紅色社團對榜樣的正面宣傳,能夠在群成員中形成相互幫助、有益競爭、共同提高的學習氛圍,在這種積極向上的氛圍中,社團成員受到熏陶,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加深了中國文化的情感體驗,增強了文化的情感認同。

(三)紅色社團抵制錯誤思想侵蝕,堅定學生文化意志

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學生好奇心強,可能難以抵御西方文化價值觀入侵,有些學生會產生思想困惑和文化焦慮,甚至動搖文化意志。

紅色社團活動新穎多樣、實效性強,成為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載體、課堂教育的有益補充。其強烈的政治性,能保持文化自信教育具有正確的社會主義方向,使青年學生最大程度上領悟文化自信的內核與精髓。它能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覺意識,增強文化辨識力,明確文化定位,保持清晰的文化定力,用辯證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紅色社團堅定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自信,抵制西方文化侵蝕,批判文化保守主義、泛娛樂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紅色社團開展價值觀自信教育,使學生進一步堅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信,在實現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實現價值觀自信。

(四)紅色社團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指導學生踐行中華文化

文化自信不僅表現為一種情感結構和價值觀念,還要外化為一種生活方式。高職學生的文化自信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深厚感情,還要走向實踐、融入生活。紅色社團創新文化主題實踐形式,開展論壇、沙龍、演講、朗誦等交流活動,定期組織文化參觀、紅色游覽、學術調研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通過體驗式學習讓中國文化入眼、入腦、入心,深化了情感認同,堅定了理想信念。同時,社團成員深入一線,深入基層,自我組織、自我教育,升華了學生的思想境界,鍛煉了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當學生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吸引、被革命文化的雄闊壯美所感化、被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積極向上所深深折服,就會自覺地將文化自信轉變為生活理念,落實到日常生活中,追求積極向上、崇高優美的生活方式,把優雅高尚的文化元素外化于平時的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上,在為人處世、生活工作中熟知文明禮儀,深曉文化大義,充滿文化理想,處處體現文化自信的成果,自覺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成為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積極踐行者。

紅色社團作為一種載體,在培養學生文化自信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它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提升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增強學生繼承革命文化的定力。高職院校應該健全紅色社團發展機制,開發品牌活動,擴大輻射范圍,加強對外交流,充分發揮紅色社團堅定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政治信仰的功能,加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幫助學生進一步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秦志龍,王巖.論堅定文化自信的三個基本問題[J].科學社會主義,2017(1).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3]費孝通.全球化與文化自覺——費孝通晚年文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24.

[4]李梁,王金偉,等.文化自信與價值觀自信[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7:59.

[5]馮天瑜.中華文化辭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20.

[6]盧雷,袁久紅.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培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1).

責任編輯:華軒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職業學校思政課程加強學生‘四史’教育的實踐研究”(D/2021/03/190)階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11-29

作者簡介:劉廣浩,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無錫機電分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高職學生文化自信
融媒體時代如何踐行基層群眾文化自信
淺析習近平“文化自信”的四個維度
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探索與實踐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職業院校創業法律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化途徑分析
“一帶一路”戰略與鹽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